中国私募股权产业风险不容小觑

发布时间:2019-11-07 09:54:11

中国私募股权产业风险不容小觑

常思纯

  中国的私募股权产业起步虽晚,却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过程。根据投中集团(ChinaVenture)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资金募集较为活跃,完成募集的PE共有503只,募资完成规模为494.06亿美元。投资活动也急速升温,共计发生投资交易1380起,投资规模达379.62亿美元。2011年共有233PE通过165家企业IPO实现393起退出案例,总计获得账面回报1065.5亿元。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私募股权资本最看重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但是在PE为我国资本市场带来活跃生机的同时,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也逐渐浮出水面,需要及时防范。

  首先,产业政策滞后,监管不明。第一,当前中国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普遍缺少配套措施支持,操作性不强。而酝酿已久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至今仍未出台,使得PE在运作和管理过程中都缺乏法律依据和规范。第二,相关政策对外资PE制约较大,制约了外资对我国私募股权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三,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引,致使中国私募股权产业长期处于多头监管的状态下。

  其次,资金募集受限,增速放缓。2011年以来“非法集资”案件频发引起国家对PE监管政策逐渐趋紧。2011年发改委出台的《关于促进股权投资企业规范发展的通知》提高了个人对PE投资的门槛;2012年出台的《基金法》修订稿又提出“合格投资者”概念,在进一步规范投资者构成的同时,也提高了进入门槛。而与国外PE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相比,中国PE的投资者则以富裕家族及高净值个人为主,机构投资者受到各种因素制约,还难以成为主流。

  第三,投资竞争激烈,增速放缓。目前在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上,众多基金扎堆投资、哄抢项目的现象屡屡出现,这不仅会导致价格战,推高进入成本,而且也使得很多PE的最终收益大幅缩水。与此同时,在很多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却难以获得PE的关注。当前的很多PE在选择投资项目时,缺乏长远视点,仅关注短期收益,纷纷追捧所谓的大项目,而丧失了其原有的投资功能,也降低了投资回报。

  同时,退出途径单一,加剧风险。与欧美等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上仅10%左右的投资通过IPO方式退出相比,中国大约85%以上的投资都是通过IPO方式退出,而这种方式在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存在较大风险。一方面,上市企业面临着高标准、严要求、多手续等问题,上市过程较为复杂。另一方面,即使企业成功上市后,根据规定,投资者也还要经历几年的限售期才能转让手中股票以实现完全退出,这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导致获益的受损。尤其是近年来中国A股市场持续低迷和创业板新股屡屡破发,不仅对PE的退出形成较大制约,也使得其退出收益大幅缩水。

  另外,信用机制缺失,制约发展。当前,信用管理机制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中国私募股权产业的健康发展,甚至有可能撬动其生存的根基。从国际上来看,对于依托信用关系建立起来的PE而言,良好的信用关系才是其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而中国则缺乏完善的信用制度,特别是缺乏对不良信用行为的惩戒机制和相关的立法保障。一方面,PE自身的信用无法保障,影响社会公众对PE的认知,制约其筹资能力;另一方面,PE所投资的企业因商业欺诈、弄虚作假、合同违约、偷税漏税、虚假广告等问题而出现信用危机,最终会导致PE在企业管理乃至未来的退出中面临难题,甚至最终导致投资失败,给PE乃至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私募股权产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安全隐患,今后应该从几方面采取措施,推动该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第一,应进一步完善私募股权产业政策,从规范PE运作、明确PE监管部门、制定合格投资者制度、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着手,规范PE的运作。第二,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形成以“信用”、“诚实”为基础的运行机制,扶植和培育优质PE。第三,完善PE运作环境,推动机构投资者对PE的投资,进一步促进筹资渠道的多元化;引导私募股权投资与新兴战略产业相结合,关注实业和中小企业;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私募股权退出机制。此外,还有必要从资本募集、项目决策到增值服务、股权退出等各方面综合提高PE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中国私募股权产业风险不容小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