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的主要来源 -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9-07-23 08:38:42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分析教材的地位、内容和作用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位于人教版《生物必修1 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3节,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完成。第一节课为探究实验活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第二节课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以及细胞呼吸原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实例。好本节内容,便于学生加深领会该细胞之所以能够经历生长、增殖等生命历程,是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分不开的。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这是在新

教材中新增加的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是学生探究得出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遵循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生物,从探究走进科学,充分发挥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思索、质疑、探究、实践中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阐述细胞呼吸的概念

理解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能比较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参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严谨的思维、实践操作能力

②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沟通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建立科学价值观。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这次实验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能力,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由此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和“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实验来展开,学生本身的实验能力薄弱,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且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细胞能源物质和直接能源物质等生物学知识,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这一过程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在无氧条件下能不能进行?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开展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

从学习能力来看,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对照试验的设计原则、自主探究、推理判断的能力。

从心理特点来看,高中学生已经能够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

三、教法分析

1、演示实验法:使学生明白各个实验的环节,层层深入,思考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2、发现教学法:带着问题意识的观察体验到提出问题,再树立假设到上升为概念,最后转化为获得能力。

3、探究教学法:采用探究式的合作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4、小组讨论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取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交流,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

1、问题探究

1.呼吸作用与物质燃烧有什么共同点?

2.两者不一样的地方呢?

3.什么是细胞呼吸?

4.在无氧条件下,细胞还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吗?

通过小组讨论以及阅读教材,总结得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对比燃烧有机物释放能量和细胞内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之间的异同,产生认知冲突,提高思维兴奋性,继续学习。

2、创设情景

1)家庭生活中如何蒸馒头?“面引子”是什么?蒸熟的馒头为什么松软?

2)家庭中如何制作米酒?(如果学生不了解,可以用大屏幕投影以下内容)先将糯米蒸熟成米饭,然后将米饭装到容器里,加入酒曲,将容器盖盖严,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大约发酵36小时即可。

思考:酒曲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将容器盖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生物,从而激发学习此节课的热情。且让学生初步了解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

3、提出问题

1)酵母菌能使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是在有氧条件还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2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可以产生二氧化碳,但是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一样多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此次探究实验的实验目的。

4、作出假设

学生小组自由讨论作出假设,比如酵母菌在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酒精等等。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交流学习,作出假设,提高参与实验的兴趣。

5、设计实验

根据假设,学生在具体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教师此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交流,并提出一些细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

1)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可能是什么?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2)如何控制有氧和无氧条件?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正常生活?

3)请您推测酵母菌在两种条件下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什么?

4)如何检测是否产生酒精?如何检测是否产生二氧化碳,如何比较二氧化碳量的多少?

5)试验装置设计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6)本实验中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有哪些?如何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小组代表陈述设计方案,请老师和同学提出意见。通过小组间进行互评,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并进一步点明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单一变量,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设计意图:在小组讨论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提高。通过交流评价,不仅完善了设计方案,更主要的是提高了相关的探究技能。

6、进行实验

学生在老师对其实验方案做出肯定后,进行试验装置组装并开始实验,由于反应时间较长,在学生等待的时间,教师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另一套试验装置进行检测演示CO2和酒精检测的方法。同时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分析结果。

实验结果记录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通过科学的实验得出结果的品质。

7、形成结论

1. 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2.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比较多。

3.酒精是酵母菌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

学生对实验进一行观察,并把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结果对比,出现不同的现象要求找出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结果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老师实验结果的比对,提高学生思维严密性。

8、归纳总结

对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课后延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反思

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以探究式教学为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获取证据解决问题,结合小组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可以深入一个小组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掌握具体、准确的学生操作的细节;同时要注意全面巡视,了解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以便及时给予指点和帮助纠正。在准备实验、观察现象、记录结果等方面,需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然后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可能的原因,将学习引向深入,为下一节课的概念学习铺设道路。

在教学中,明确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载提出课题以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已有的经验、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大胆地提出假设。学生提出的有些假设可能是不完善的,片面的,但老师不应打压,要鼓励和引导得出正确的假设。

《ATP的主要来源 -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与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