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以产业集群为依托 推动福建经济跨越发展

发布时间:2011-11-19 10:21:43

以产业集群为依托 推动福建区域经济新跨越

林善炜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福建福州 350014

摘要: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推动福建新一轮跨越发展中,必须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加快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福建区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福建

全球众多的集群区域在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优异显示了极大的示范效应。如今,集群启动战略(CIcluster initiatives)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地方)政府实施区域开发的重要战略选择。其目的在于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干预,来形成区域内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推动福建新一轮跨越发展中,必须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加快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福建区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生产的组织角度看,集群是一种当地外包(local outsourcing)。[1]从分工角度看,其本质在于借助于当地高度市场化的环境,通过本地业务外包,围绕某一狭窄的产业领域、甚至某一具体产品形成企业之间的分工网络。集群的优势在于通过这种企业间分工方式获取产业水平的规模经济,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实现有效率的经济增长。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关系极为紧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发展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进一步促进福建区域经济跨越发展,应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1)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产业集群是在企业地理集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更高竞争力的区域内经济组织模式,它主要是通过促进企业的衍生和最大限度地将区域内资源要素组织起来获取正面市场竞争力的,此外又通过简化市场交易对象的办法,即由原本千差万别的众多中小企业参与市场活动转化为在集群内部按网络关系(非市场机制)来完成各种交易和交流,而在外部则由单纯的一个产业集群来直接面对市场,杜绝了市场失灵或市场低效率,由此从反面获取了市场竞争力。这正是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地长盛不衰的原因。

2)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是因为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能够释放出一种集群效应;区域经济增长也会在诸多方面促进地区产业发展。首先,也是最为明显的,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有利于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增长。其次,集群能有力地促进技术进步和扩散,为本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第三,产业集群所具有集聚效应,将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等经济资源向集群所在区域集中,为本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要素条件。

二、福建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分析

近年来福建产业集群发展较快,产业集群的培育已初具规模,发展态势较好,已出现了一些在国内颇有影响的特色产品集群。但是,目前福建产业集群发展的层次仍比较低,还不能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集群的发展对提升福建区域竞争力的作用还不突出,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不强。

1.从产业集群的规模竞争力看,尽管福建产业集群初步呈现出了较好发展态势,但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依然存在明显的差距,集群规模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浙江目前已有500多个产业集群区,全省28个特色优势制造业中,销售收入占全国同行业比重超过20%的行业有4个,超过10%的达13个。江苏以沪宁线为主干,两侧外延50公里、长约300公里左右的区域内,形成了宁沪信息产业带,该省八成以上的信息产业产值、15%的工业总产值均出于此。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400多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如中山古镇灯饰企业2500家,是世界四大灯饰专业市场之一;大沥铝材产量占全国的40%;江门恩平麦克风占全国销量70%以上;西樵纺织企业近2000家,年交易额近200亿元。[2]福建的产业集群规模与上述省份比差距明显,不仅数量较少,规模也普遍较小,在全国比较知名的产业群只有晋江鞋业、石狮服装、南安石材、福安电机、德化陶瓷、青口东南汽车等。而且,在这些规模和数量都有限的产业集群内,绝大多数企业也是规模偏少的家族企业甚至是家庭工厂,经营管理粗放,产品档次偏低。如泉州市的鞋业产业集群,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泉州80%以上的鞋业企业都属于规模较小的家族式企业,生产的产品以中低档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销售利润率很低。

2.从产业链和配套能力看,福建大多数产业集群企业生产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尤其是终端产品生产上,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特征不明显,系列化产品不多,产品市场销售分散。同时,原辅材料供应链也比较缺乏,许多材料都要从广东、浙江等地购买,产业间密切度低,影响了规模经济的发展。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除以冠捷显示器为主导的上下游产业链外,其它主要整机产品(如电脑、彩电、手机等)的本省配套均很不理想,其中戴尔公司实行全球采购,在福建采购的零部件很少;厦华公司在本省采购的物料占其物料总采购量的比例不到10%,绝大多数的零部件都是从海外进口,或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购进;厦新公司生产所需的零部件80%依赖进口,余下的20%大多也从省外购进。在机械产业集群方面,福建机械工业为汽车产品配套的基础较弱,汽车工业的省内依存度偏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福建机械零部件工业主要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配套,汽车工业基础偏弱,少量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其技术水平也不高,产品多进入维修配件市场。90年代中期以后,福建兴办了一些合资汽车零部件厂,但至今还有相当部分总成和零部件在省内未能配套,如发动机、变速箱、轴承、标准件等大都需要从省外购进。在石化产业集群方面,福建石化企业基本处于产业链下游,处于产业链上游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目前虽已得到国家批准,但尚未正式竣工投产。在纺织产业集群中,多数企业集中于中间织造环节,而在上游的机械制造、制丝纺纱和下游的印染整理等环节上的生产能力较弱;即使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也由于主要从事最终产品生产,未能有效地采取分包、委托、转让、订购等方式对其生产过程进行分拆,以延长产业链,获取专业化效率。

3.从分工协作与专业化程度看,产业集群内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分工机制尚未形成。目前福州青口汽车产业集群和闽南地区的纺织服装鞋业等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与专业化程度较高,体现出较强的集群效应。如福州青口汽车产业集群以纵向关联为主,具有一定的“链”的关系;晋江、石狮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则是以横向关联为主的产业集群,呈现出较明显的“群”关系;晋江休闲旅游运动鞋产业集群可以算是在纵向和横向关联两个维度上都发育得较好的产业集群,较好地体现了“地域集中、群体广泛、关联性强”的特征。但是,福建大部分产业集群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很不明显,各个企业比较注重动员企业内部资源,但对企业间的分工配套协作重视不够,多数未能建立起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关系,专业化分工机制尚未形成,甚至往往只是把同类企业吸引到一起,以现象严重。

4.从集群品牌效应看,近年来,福建通过品牌建设,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市场影响力强的福建品牌,并逐渐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据统计,2005年,福建名牌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663.95亿元,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3.13%[3]此外,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和标准先进的名牌产品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纺织服装、鞋业、轻工、建材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已成为福建产业集聚最为明显、产业集群发展最为成型的行业,也是竞争力较强的行业。目前福厦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南安中国石材城中国水暖之乡、惠安中国石雕之都、莆田中国仿古家具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等均已形成产业规模。迄今为止,全省共有100个中国名牌产品,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五位,福建在纺织服装、旅游鞋、食品等传统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具有明显优势,共有12个旅游鞋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是全国旅游鞋自主品牌最多的省份,占全国同类中国名牌产品的80%,自有品牌出口量和销售额约占全国25%。目前福建品牌建设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浙江、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相比,福建的区域品牌培育与建设显得滞后,缺乏应有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品牌建设投入、集群品牌美誉度、品牌知名度,以及在品牌的数量、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等方面都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着一些在区域内有很高知名度、却不为区域外市场所熟悉的品牌,众多企业的品牌意识还不够强,对国际目标营销市场普遍缺乏战略性思考,品牌发展的战略意义还远没有被更多的企业所领悟,更没有在企业的经营战略和企业文化中深深扎下根,落实在行动上。此外,品牌的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5.从集群发展的成熟度看,目前福建处在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较少,并主要集中在闽南地区,如晋江旅游运动鞋产业集群、南安石材产业集群、德化西洋工艺陶瓷产业集群、安溪乌龙茶产业集群,以及石狮晋江服装纺织产业集群、南安水暖器材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集群规模较大,群内产业链发育较充分、配套较完善,主产品在大区域(国内或国外)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或处主导地位,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在同类产业集群中处于领先地位,已形成适合集群发展特点的、比较定型、合理与稳定的制度与文化。因此,这类产业集群具有较长时间活力与较强的竞争力。但是,福建大多数产业集群还处于培育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多数产业集群规模较小,产业链发育不完善,群内企业关联度和集中度低,配套不完善,集群效应弱,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

6.从集群的创新能力看,由于福建大部分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与居民日常生活用品有关的电子、纺织、服装、鞋帽等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都采用简单、适用技术为主,科技含量普遍不高,而且技术模仿多于技术创新,多数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通过模仿、引进,企业很少进行自主创新,“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比较普遍,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不少企业把低质低价视为竞争的制胜法宝。以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尽管发展的速度较快,但整体素质仍然不高,基本停留在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低端,核心技术完全掌握在外国跨国公司手中,关键零部件需要进口,整个行业仍属于“组装性”行业,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开发严重滞后。再如纺织产业集群,其纺织产品设计的基础性研究十分薄弱,生物学、新材料等相关综合性技术在纺织、服装、鞋业产业中的应用研究几乎是空白,全省至今还没有行业性技术研发中心,无法形成合力攻克行业的公共或关键技术,致使产业升级缓慢。此外,多数产业集群缺乏专门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致使一线高级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例如,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泉州鞋业产业群,至今尚未拥有一所培训鞋业技术工人的专门学校,一线的高级技工十分短缺。由于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弱,产业集群层次低,集群效应不强,竞争优势难以持久。

7.从集群服务体系建设看,福建多数产业集群总体配套的服务功能还不完善,缺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在发达国家,多数产业链群的发展得到了金融、保险、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等中介机构的有力支持。这些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为区域内企业提供中介服务,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提升产业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福建已有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服务体系不健全,普遍缺乏中介服务机构,从而对区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实现福建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福建产业集群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目前已发展成为纺织服装、布料、鞋帽、陶瓷、建材等终端产品的全国产业集群中心和交易集散中心,完全有条件依托这些产品形成的市场优势地位,培育、形成区域性乃至全球性装备制造集散中心,以市场的集聚推动产业的集聚、人才的集聚和技术的集聚,进而实现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与升级。同时,结合新布局的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支撑工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实现福建区域经济新的跨越发展。

1.以大项目为载体,促进生产要素聚集,建设若干个重要产业基地,做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

一个好的项目可以带动一个产业、行业,形成产业群、产业链和产业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据悉,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等产业的带动系数都在110以上。目前,福建已储备了一批涉及经济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如“炼化一体化”、福建液化天然气(LNG)总体项目、东南汽车二期轿车等。要依托这些重大项目和新上项目,围绕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加强产业配套,形成大中小项目相互配套、大中小企业聚集发展的格局,加快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的步伐。例如,在石化产业发展方面,应以“炼化一体化”、厦门PXPTA等项目为龙头,实施以上游带动中下游,以中下游促进上游的双向推动战略,加快石化产业集群建设,并带动合成材料、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化学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2.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抓手,带动相同、相近和相关产业发展,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性

培育发展产业集群,虽然不是要搞“航空母舰”,走“大而全、小而全”的路子,但并不否认“航空母舰”的带动作用。在福建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以专业化的大型企业为抓手,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各个地方应因地制宜,选择本地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做强做大,不断完善其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使之成为产业群和产业链发展的“发动机”,并引领其他相关配套企业的成长、壮大。近年来,福建工业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形成了戴尔、冠捷等一批大企业,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骨干力量。我们应抓紧时机,充分发挥这些龙头骨干企业的作用,培育一批由大企业带动、延伸的产业群和产业链。[4]在大型企业的培育发展过程中,除了要继续重视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闽投资,还要十分重视国内大型企业的成长,加快形成大型企业快速成长的机制和环境。

3.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实现产业内企业在工业园区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

国内外实践证明,工业园区是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近年来,随着各类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许多特色产业在福建迅速崛起。有关资料显示,通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工业企业大迁移、大集聚,福建各地的“块状经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市场竞争力增强、档次提高、效益增强的发展势头。在未来几年,各级政府要从营造产业群发展的战略环境出发,本着坚持有利于产业聚集发展,有利于发挥产业规模和协同效应,有利于提升园区整体素质的原则,对工业园区进行综合和优化,为各地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服务。首先,要结合园区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能力,确定一批省级重点工业园区,给予重点扶持。对具有特色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园区,要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产业层次;对功能不全,发展受限,布局分散,档次低的工业园区,要结合技改逐步进行调整。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功能开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对工业园区建设给予扶持,推动工业园区发展,使之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第三,要按照产业集群的区域和产业定位,采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指标、分税利”的办法,推动一批开发实绩较好、有发展前途的园区进行跨行政区延伸,建成上规模、有特色的产业集聚新区。要推进园区的体制创新,大胆探索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的企业化运作模式,通过将开发区改制为股份公司或有限公司,使园区成为市场主体,提高园区的市场运作能力和整体实力。

4.依靠各类专业市场带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国内许多地方特色产业集群都得益于各类专业市场的有效发展。广东和浙江产业集群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它们将专业市场的建设作为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实现了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互动。据统计,目前浙江有4000多个大小专业市场,覆盖和连接全省85%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广东省的专业市场也非常发达,仅以家具专业市场为例,顺德的龙江镇、乐从镇沿路的家具市场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专业化程度非常高,成为广东家具产业群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反观福建专业市场,不仅数量少,规模小,而且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市场主体行为也不规范,辐射力相对较弱。规模较大的晋江鞋业市场,其主要集散地的摊位也仅800多个,难以适应产品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南安市,虽有大中小专业市场150多个,但形成规模的不过10个,年交易额达到10亿元以上的更是寥寥无几。各地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形式多样地创办各种专业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速产业集中。统筹市场布点,引导流通,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建设零部件配套、成品批发等专业化市场和辐射全国的网上商城。专业市场的培育还要与区域品牌建设相结合,形成区域品牌与专业市场的良性互动。

5.激活民间资本,通过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建设一批民生产业集群

民营经济是福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福建多数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微观主体。以泉州市为例,晋江的鞋业、服装、纺织、建陶,石狮的纺织、服装,南安的石板材和水暖器材,所有这些产业群无不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依靠民营经济自发发展起来的。反观福建那些民营经济不够发达的内地,只出现了一些零星的产业群,企业不仅“大而全”、“小而全”,而且分散布局,难以获得企业聚集发展的集群经济效应,影响了产业内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总结正反经验,可见民营经济对未来福建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推动作用。但不可掉以轻心的是,近年来福建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投资增幅不高,民营经济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后移。放手让民营企业发展,调动民营企业办工业,推动产业集群化、链条化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未来时期,我们要继续为为民间投资发展创造新机遇。一是要进一步放宽民营资本进入领域,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二是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导和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包括公共交通、电力供应、环保、收费高速公路、水电气生产和供应、文体和基本医疗设施等领域。三是要确保民营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四是要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信用制度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福建有关部门已制定《福建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福建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等配套政策措施,应争取尽快出台实施。五是要切实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落实对民营企业的公平待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私有财产,坚决制止对民营企业乱检查、乱摊派、乱收费,严惩扰乱民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行为。

6.充分挖掘、发挥地方特色资源和传统技艺,加快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许多县市因地制宜,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培育出一大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进而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如惠安的石材、南安的建材、安溪的茶叶、莆田的鞋业、永春的芦柑、德化的陶瓷、东山芦笋等等,其特色产业的形成过程,就是在充分发挥当地特色资源和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选择,必须立足于自身优势,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一是要立足于地方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安溪县重点发展茶叶,就是一个好例子。二是要立足于传统工艺技术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德化县利用民间工艺瓷雕技术发展工艺陶瓷,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三是要立足于市场导向,发展特色产业。如石狮的纺织服装业,就是把握市场机遇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的特色产业。

参考文献:

[1]马鸣萧,张元智.产业集群及其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

[2]肖希明.经济发达地区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的构建——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06).

[3]周晓平,江东.福建名牌“引擎”带动经济增长[J].中国品牌,2006(02).

[4]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林善炜,男,中共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研究

联系电话:131********

邮箱:mrlinshanwei@163.com

文章:以产业集群为依托 推动福建经济跨越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