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孔子和孟子

发布时间:


我眼中的孔子和老子
08小教普本04赵静
当今世界距离孔孟时期已经有几千年了,类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孔孟之道”的精髓,仍然在有形和无形之中,对我们起着规范的作用。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复杂,不少人苦于生存之道的艰难,有意者拿出了孔孟之学,并对其进行了现代化的阐述与讲解,这对于人的心灵有了很大的安慰。孔孟的博学思想源远流长,而不尽,今天我就其“内省”而作论述。
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就是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的根本原因,是审视自己感到没有愧疚。做人问心无愧,心地就会坦然,心胸就会豁达,心境就会清净、祥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如果见到有人做人不好,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论语里面对于自我反省非常强调,譬如孔子有位学生叫做曾参,他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段话大家都非常熟悉,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那么在这里还是有些地方要先说明一下。譬如什么叫三省吾身?
三这个字在古代代表多次,就是我每天多次这样反省,而不是说只反省三次,或者只反省以下三件事第一个为人而不忠乎,这代表曾参年纪已经不小了,开始工作,所以替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忠这个字在古代代表很真诚的、尽力的去做,叫做忠。
第二个跟朋友来往,有没有守信用。朋友交往守信用这天下人都知道。连孔子的志向里面也有,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中间这一句朋友之间要互相信赖。跟朋友要守信。
那第三句呢,传不习乎,曾参自己当老师了,他问自己说,我要传给学生的学问,自己有没有去实践。
他的特色在于说从反面来问自己。问自己是否不忠不信不习,这非常好的方式。我们平常反省的时候,都是问说谁害我的,谁整我的,谁做了什么坏事要我来承担,都是去想别人怎么对不起我们。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对的,你要学儒家你就要记得,从反面来问自己,先问自己有没有错,而不要管别人到底做了什么事,别人是否做得对

他自己负责。但是我自己如果作错的话没有人可以帮忙,所以我只好自己问自己。你跟别人来往的时候,经常想到曾参的话,应该是会有启发性的。
学仁而时刻以仁要求于自己,故能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之人;学礼而时刻以礼要求于自己,故能以礼敬之意对待天下之人。待人以仁爱的人,人会以仁爱回报于他;待人以礼敬的人,人会以礼敬回报于他。如此,凡事先要求于自己,实行于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使人油然而生敬慕之心,自然就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与爱戴。这就是德行高尚的君子。孟子首先从正面说明了自省的意义。
然而,虽说投桃报李是人之常情,但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生活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有的时候,我们的行为被人所误解,有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不被人所接受;有的时候,好心不一定有好报,有的时候,努力反而遭受打击。人心的种种复杂,难以简单地用付出与回报来概括。因此孟子接下来说,君子之所以成其为君子,就在于得不到所期待的回报时,仍然要坚持自省。他说,如果有人以蛮横粗

暴的行为对待自己,那么君子一定要反身自问:一定是我没有做到仁爱,一定是我没有做到礼敬,不然,对方怎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如果君子反身自问而做到了仁爱,做到了礼敬,而对方依然蛮横粗暴,那么君子一定要反身自问:一定是我没有尽心尽意,做到完备周全。如果反身自问而已经尽心尽意,如果反身自问而已经做到了完备周全,而对方依然蛮横粗暴,那么君子就知道了,这不过是个无知而狂妄的人。一个无知狂妄的人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岂能以仁爱礼敬去要求于禽兽?这时的君子就不必再作自省,应果断地走开,鄙之如弃。
孟子假设情况,强调即使遇上蛮横无理者,君子也首先要自省。因为只有这样做,君子才能锤炼自己的修养,只有这样做,君子才能自问无愧,求得心安。与此同时,孟子又指出,如果自省而无过,君子就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情,不必再理睬对方。因为无知者还可以教训,而狂妄者以狂妄的姿态拒绝自我之外的一切,已经无理可讲,无爱可受,君子自当走开以保护自己,不必枉费精神。孟子所主张的但求心安的自省,其中所包括的对于蛮横无理者应当以不屑为拒绝的

态度,而非一味地忍让,无疑更加体现出人的理性自觉。
孟子认为,学儒道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品行,成就自己的人格。就“君子必自反”而言,但求无过,问心无愧,并不是君子的目的,通过自省而成就高尚的人品,像舜这样的贤人看齐,这才是君子的追求。而这追求是长期的,贯穿于君子的一生;这追求是长存在心的,行事待人、无时不刻都在提醒着君子。
对于两者来说,内省是其思想内容的关键。然而两者仍有其非常关键的不同。
君子就是具有道德的自觉意识的人。在孟子看来,以舜为楷模而坚持自省,使其思想境界不断进步,这就是人所以成为君子的路径。这是对于人自身的一种高要求,他更关心人的发展。
而对于孔子来说,“内省”要有一个尺度,就是恪守“中庸之道”。孔子说:“中庸之谓德也,其至矣乎”,就是把“中庸”看作人生最高的道德境界。“中庸”的内在尺度是“仁”,在标准是“礼”。他主张人们要“克己复礼”,能“仁”可见子之“仁”的显著特点,在他那边,“仁”是与

“礼”结合在一起的: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是所谓的“仁”了。子却很少说到那个“礼”字,他所谓的“仁”,是与一个“民”字密切相关的。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条是最重要的,与民同乐,为民负责,便都由此派生。他认为,先有万民的拥戴,方有社稷方有君王。由此也可以看出孟子更关心的是人的本身,而孔子重在于关心一个国家的整体秩序。
孔孟之道,实在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想进步的人去学习,以其为轴来应对外界的万变。

我眼中的孔子和孟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