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改进的步骤和内容

发布时间:2020-04-19 23:58:14

第二节 质量改进的步骤和内容

质量改进不是一次性工作,持续开展质量改进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古语云:“滴水石穿”。组织要获得成功就要持续进行质量改进,这也是ISO 9000所强调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一。

一、质量改进的基本过程——PDCA循环

质量改进要遵循PDCA循环的原则,即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置(Act)。PDCA的四个阶段如图6.2-1所示。

word/media/image1.gif

图6.2-1 PDCA循环

PDCA循环最早由统计质量监控的奠基人W.A.休哈特提出,W.E.戴明将其介绍到日本,并由日本人进一步充实了PDCA循环的内容,所有有人也把它成为戴明环。

(一)PDCA循环的内容

第一阶段是策划:制度方针、目标、计划、管理项目等;

第二阶段是实施:按计划实地去做,去落实具体对策;

第三阶段是检查:把握对策的效果;

第四阶段是处置:总结成功经验,实施标准化,然后按标准进行。对于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轮PDCA循环解决,为下一轮改进的策划提供资料。

(二)PDCA循环的特点

(1)PDCA循环时间哦完整的包含了四个阶段的循环。

word/media/image2.gif(2)PDCA循环中存在着大环套小环的现象。即在PDCA的某一阶段也会存在制度实施计划、落实计划、检查计划的实施进度和处理的小PDCA循环,如图6.2-2所示。

图6.2-2 大环套小环

word/media/image3.gif(3)PDCA是不断上升的循环,每循环一次,产品质量、工序质量或工作质量就提高一步,如图6.2-3所示。

图6.2-3 改进上升的示意图

二、质量改进的步骤、内容及注意事项

质量改进的过程是PDCA循环,可分为若干步骤完成。过去的习惯说法是“四阶段、八步骤”,随着ISO 9000标准的颁布实施,“四阶段、七步骤”的说法逐渐为大家所接受。

质量改进的步骤为:

(1)选择课题;

(2)掌握现状;

(3)分析问题原因;

(4)拟定对策并实施;

(5)确认效果;

(6)防止再发生和标准化;

(7)总结。

七个步骤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具体为:

(一)选择课题

企业需要改进的问题很多,经常提到的主要包括质量(Quality)、成本(Cost)、交货期(Delivery)、安全(Safety)、激励(Motivation)、环境(Environment)六方面,亦称QCDSME。选择课题时,通常也围绕这六个方面来选,如降低不合格品率、降低成本、保证交货期等。

1. 活动内容

(1)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比其他问题重要。

(2)确定问题的背景是什么以及到目前为止问题的状况是怎样的。

(3)将不尽如人意的结果用语言和数据表现出来,具体有什么损失,并说明希望改进到什么程度。

(4)确定课题和目标值。如果课题过大,可将其分解成若干小课题,逐一进行解决。

(5)正式选择任务责任人,如果是改进小组就确定组长和组员。

(6)如可能,对改进活动的费用做出预算。

(7)拟定改进活动时间表,制定改进计划。

2. 注意事项

(1)我们周围有着大小数不清的问题,为确认主要问题,应综合考虑企业发展方向、市场要求和内部运行存在的瓶颈,最大限度地灵活运用现有数据,从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座位课题,并说明理由。

(2)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需向有关人员说明清楚,否则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甚至半途而废、劳而无功。

(3)设定目标值的根据必须充分。合理的目标值应是经济上合理,同时技术上也是可行的。设立目标值要具有挑战性,而且是通过改进能够达到的,以增强改进小组的信心,提高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4)制定改进计划,明确解决问题的期限。预计效果再好,如果不拟定具体时间往往会被拖延,被那些所谓“更重要、更紧急”的问题代替。

(二)掌握现状

质量改进课题确定后,需要进一步把握当前问题的现状。

1. 活动内容

(1)抓住问题的特征,需要调查若干要点,例如:时间、地点、问题种类等等。

(2)解决质量问题要从人(Man)、机(Machine)、料(Material)、法(Method)、测(Measurement)、环(Environment)等(简称5MIE)不同角度进行调查。

(3)去现场收集数据中没有包含的信息。日本企业强调的“三现主义”(现场、现物、现实)反映了到现场了解问题的必要性。

2. 注意事项

(1)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往往就在问题内部。例如:如果质量特性值的波动太大,那么其影响因素也会存在大的波动。质量特性值的波动和影响因素的波动之间存在关系,这是把握问题主要影响原因的有效方法,而观察问题的最佳角度随问题的不同而不同。但是不管什么问题,通常都会调查四方面的内容,即时间、地点、种类、特征。调查表是把握问题现状的有效工具。以提高产品合格率为例:

①从时间角度分析。早晨、中午、晚上,不合格品率有什么差异;星期一到星期五(双休日的情况下),每天的合格品率都相同吗?是不是星期一的不合格品率较高等等。当然还可以从星期、月、季节、季度、年等不同角度观察结果。调查表中的数据按不同的时间进行分层。

对不同时间不合格品的调查,可以使用不合格原因调查表。

②从导致产品不合格的部位出发。从部件的上部、侧面或下部零件的不合格情况来考虑,可以采用不合格位置调查表把握现状。

如:烧制品在窑中的位置的不同(门口附近、窗边、炉壁附近、炉的中央等等),产品不合格品率有何不同;还可以依据方位(东、南、西、北)、高度(顶部、底部)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在成品几何尺寸较大的情况下,可从前、中央、后部去考虑;在成品形状复杂的情况下,可以从不合格部位在笔直的部位还是拐角的部位去考虑。

③对种类的不同进行调查。同一工厂生产的不同产品,其不合格品率有无明显的差异;与过去生产过得同类产品相比,其不合格品率有无明显差异。

关于种类还可以从生产标准、等级的角度去分层考虑,是成人用还是儿童用、男用还是女用、内销还是外销等等。

④从特征考虑。以产品不合格品项目——针孔(细小的气孔)为例:

发现针孔时,其形状是圆的、椭圆的、带角的还是其他形状的;大多数针孔的排列有无特征;是笔直的还是弯曲地排列;是连续的还是间断的等等。再加上何种情况下,针孔的大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在全部还是特定的部位出现;针孔附近有无异样的颜色或异物存在。

(2)对所有的问题,都要调查时间、地点、种类、特征这四个方面,但并非以上四点调查了,问题现状就清楚了,还需要调查其他方面。例如:不同使用环境下,产品故障率有什么差异等。

(3)一般来说,解决问题应尽量以数据为依据,其他信息供参考。

调查者应深入现场,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在现场可以获得许多数据中未包含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像化学反应中的触媒一样,为解决问题提供灵感,找出思路,从而找到突破口。

(三)分析问题原因

1. 活动内容

分析问题原因是一个建立假说和验证假说的过程

(1)设立假说(选择可能的原因)

①搜集关于可能原因的全部资料。

②运用“掌握现状”阶段掌握的信息,剔除已确认无关的因素,重新整理余下的因素。

(2)验证假说(从已设定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

①搜集新的数据或证据,制定计划确认原因对问题的影响。

②综合调查到的全部信息,确定主要原因。

③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问题再现一次。

2. 注意事项

必须科学地确定原因。质量改进过程中,如果问题原因是通过问题解决者们讨论,或是由某个人决定,那么由于没有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得出的结论往往会是错误的。

考虑原因时,通常通过讨论其理由,并应用数据或去现场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这时就很容易将“设立假说”和“验证假说”混为一谈。验证假说时,不能用建立假说的材料,需要采用新的数据或材料来证明。要有计划、有依据地通过各种实验(试验和数理统计方法进行验证,重新收集验证假说的数据。有时候,也可以直接到现场进行验证。

(1)因果图是建立假说的有效工具,图中所有因素都会被假设为问题的原因

①图中各影响因素应尽可能写得具体。如果对所有认为可能原因都进行调查验证,其效率可能会很低。因此,必须根据现场调查和收集的数据削减影响因素的数目。可以利用“掌握现状”阶段中分析过的信息,将与结果波动无关的因素舍去。要始终记住:因果图最终画得越小(影响因素少),往往越有效。但初始的因果图却需尽可能地全面,所以说,因果图存在从大到小的过程。

②因果图中所有因素引起质量问题的可能性并不一定都相同。必要时,应根据“掌握现状”阶段得到的信息进一步分析,根据可能性的大小排序。

(2)验证假说必须根据重新实验试验和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有计划地进行

①验证假说就是核实原因和结果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及关系是否密切。验证假说的常用方法包括排列图、相关及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手法。通过大家讨论由多数意见决定是一种民主的方法,但缺乏科学性,只是“主观意识”。许多事实最终表明,当初全员一致同意了的意见有时可是错误的。

②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为例,导致产品质量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其他原因或多或少也会对不合格品的出现产生影响。然而,对所有影响因素都采取措施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应首先对主要因素采取对策。所以,首先要验证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

③利用质量问题的再现性实验(试验)来验证影响原因要缜密进行。某一产品中采用了非标准件而产生不合格品,不能因此断定非标准件就是不合格品的原因。再现的质量问题还必须与“掌握现状”时查明的问题一致,具有同样的特征。有意识地再现质量问题是验证假说的有效手段,但要考虑到人力、时间、经济性等多方面的制约条件。

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谷津进教授曾将质量改进的步骤形象利用图6.2-4表示。

word/media/image4.gif 提出问题 整理原因 制定对策

调查实情 验证假说

图6.2-4 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拟定对策并实施

原因分析完成后,要制定对策并予以实施。

1. 活动内容

(1)将现象的去除(应急对策)与原因的消除(永久对策)严格区分开。

(2)采取的对策尽量不要引起副作用(其他质量问题)。如果产生了副作用,应考虑换一种对策或消除副作用。

(3)先准备好若干对策方案,调查各自利弊,最终选择参加者都能接受的方案。

word/media/image5.gif2. 注意事项

word/media/image6.gif(1)对策有三种:第一种是去除现象(应急对策),第二种是消除引起结果的原因,防止再发生(永久对策),第三种是隔断因果关系,如图6.2-5所示。

生产出不合格品后,返修得再好也只能是应急对策,不能防止不合格品的再次出现。解决不合格品出现的永久对策是消除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防止再次产生不合格品。因此,一定要严格区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对策。

应急对策是一种临时措施,是在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尚未找到之前,为消除该问题而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而永久对策是通过现象观察、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手段,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之后所采取的对策。当然,第三种对策也是常用的措施,尤其是当原因无法消除或难以消除时。例如通过建造洁净车间来隔断外部空气中各种灰尘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采取对策后,有时会引起别的问题,因为质量或过程的许多特性都是相互关联的。为此,必须从多角度对措施、对策进行彻底而广泛的评价。有时由于市场对某一质量问题投诉强烈,企业立刻制定了一项应急对策,但实施后却影响了另外一些性能,导致新一轮投诉,这种现象在我国企业中并非少数。

(3)采取对策时,有关人员必须通力合作。采取对策往往要带来许多工序的调整和变化。如果可能,应多听取有关人员的意见和想法。当同时存在几个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方案时,可以通过民主讨论来促使各方达成共识,确定最终方案。

(五)确认效果

对质量改进的效果进行确认,确认的失误会误认为问题已经解决,从而导致问题再次发生。反之,也可能导致对质量改进的成果视而不见,从而挫伤了持续改进的积极性。

1. 活动内容

(1)使用同一种图表(如排列图、调查表等)将采取对策前后的质量特性值、成本、交货期等指标进行比较。

(2)如果改进的目的是降低不合格率或降低成本,则要将特性值换算成金额,并与目标值比较。

(3)如果有其他效果,不管大小都要列举出来。

2. 注意事项

(1)本阶段应确认在何种程度上做到了防止质量问题的再次发生。用于改进前后比较的图表最后前后一致,例如,如果现在分析用排列图,确认效果时最好也用排列图,且项目的排列顺序还与当初一样。这样会更加直观,具有可比性。

(2)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经质量改进的成果换算成金额是重要的。通过改进前后的损失降低和产生效益的说明,会让企业经营者更清楚地认识到该项改进活动的重要性。

(3)采取对策后没有出现预期结果时,应确认对策是否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如果是,就意味着对策失败,重新回到“掌握现状”阶段。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应该从两大方面来考虑:

①是否按计划实施了。实施方面的问题往往有:

a.对改进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b.对计划的传达过理解有误;

c.没有经过必要的教育培训;

d.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不够;

e.资源不足。

②计划是否有问题。计划问题往往是:

a.现状把握不稳;

b.计划阶段的信息有误和/或知识不够,导致对策有误;

c. 对实施效果的测算有误;

d.不了解实际拥有的能力。

(六)防止再发生和标准化

有效的措施和对策要标准化,纳入质量文件,以防止同样的问题再发生。

1. 活动内容

(1)为改进工作,应确认5W1H,即What(做什么)、Why(为什么做)、Who(谁做)、Where(哪里做)、When(何时做)、How(如何做),并将其标准化,制定成技术或管理标准。

(2)开展有关标准的准备工作;

(3)实施教育培训。

2. 注意事项

为防止同样的问题再发生,纠正措施必须标准化,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的标准,员工在作业中容易出现同样的问题。标准化工作并非制定几个标准就算完成,必须使标准成为员工的新习惯。因此为贯彻实施标准,必须对员工进行知识和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1)作业标准是表示作业顺序的一种方法。单就How(如何做)规定出的有关内容就可以认为是标准了,如果含有4W1H(除去“为什么”Why)就可以认为标准非常完全了。对于完成作业的方法,没有“为什么”也许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员工却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因为他们需要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尤其是对于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员工,如果向其充分说明作业标准的必要性,可以大幅度提高员工按新标准作业的成功率。

(2)导入新标准时有时会产生差错,其主要原因是标准没有获得充分地准备和宣贯。实施新标准意味着作业方法将发生改变,这时会引起许多细小的差错。尤其对于将工作划分成许多具体操作,系统性很强的作业现场,如果一部分工作做了调整,而另一部分未做相应调整,问题就出现了。因此,导入新标准时,要将原标准撤出作业现场,并向员工进行新标准的宣贯。

(3)反复、充分的教育培训对标准的顺利实施是必要的。要就新标准要求的有关内容和技能进行教育培训,否则即使标准再完备也无法保证其得到严格遵守,无法防止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

(七)总结

对改进效果不显著的措施及改进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予以总结,为开展新一轮质量改进活动提供依据。

1. 活动内容

(1)找出遗留问题。

(2)考虑解决这些问题后一步做什么。

2. 注意事项

(1)在质量、成本、交货期、安全、激励和环境的改进活动中,将不合格品率降为零或一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不可能的。因此,质量改进活动要长期持久地开展下去。开始时定下一个期限,按期进行总结,哪些完成了,哪些未完成,完成到什么程度,然后进入下一轮的质量改进活动中去。

(2)应制订解决遗留问题的下一步行动方案和初步计划。

质量改进的步骤和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