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归有光

发布时间:2018-02-06 10:20:11

第十一讲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

教学目标: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掌握归有光与邢台的历史渊源。

教学重点:归有光任顺德通判时的事迹。

教学难点:归有光的文学成就。

具体内容:

人物简介: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

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

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

归有光彩像

生平经历:归有光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迹,认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潮泥填淤,渐渐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东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劳而治,为此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60岁始成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专门管辖马政。由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于隆庆四年(1570)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卒年六十六岁。 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昆山归有光墓,为旅游景点一。

归有光虽非邢台人,但是和邢台有着一定的渊源。隆庆二年(1568),六十三岁的归有光迁顺德(河北邢台)通判。按明制,进士为令,无为迁倅。所以归有光的升迁实为重抑。归有光曾气愤地说:“号称三辅近,不异湘水投。”既是刚正不阿,又是守职安分,这是归有光性格的两个方面。他虽然对迁升顺德通判大为不满,但一到任上却还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利用马政通判的清闲,广阅史籍,采访掌故,修了一部完备的《马政志》。

文学成就

倡变文风

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但是到了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来抵制这种倾向,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际上就是归有光。归有光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名文未尝不佳,前、后七子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则泥古成风,走入歧途。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然观美矜炫于世而已”(《答俞质甫书》)。有人把归有光与欧阳修比较,推崇他为明代第一散文家。直到清代,方苞、姚鼐等人,也对归有光交口称赞。

散文特色

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其中有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有些作品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内容空洞,思想陈腐。其艺术特色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绘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遗文著述

《震川先生全集》,正集30卷、别集10卷,共40卷。内收各种体裁之散文 774篇、诗歌113首。今通行本为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集》共40卷,系据明常熟刊本影印。

思考题:归有光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校本教材--归有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