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高素质本科软件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机制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8-06-08 15:22:57

以培养高素质本科软件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机制探索与实践

摘要:笔者调查了我国软件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了现有的高校培养模式、就业状况等。本文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在总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方向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2+1+1”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等,以提升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市场需求;软件人才;培养模式;“2+1+1”专业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应用能力

1本科软件人才现状

1.1软件人才的需求

据人事部统计,2003,我国计算机专业的求职人数高居各专业之首,39.6万人,而招聘的人数仅为14.8万人,计算机人才的供需比为2.681[1]2004年第1季度,计算机专业的求职人数再次名列第一。随着中国软件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大型企业都把目光放到了中国,把中国作为软件研发、测试和外包服务的中心,因此对软件开发和测试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国际软件市场上的份额也在不断增加,中国政府已明确把软件业作为战略性产业优先发展[2]。前程无忧网数据显示,20094,IT市场软件人才需求位居首位。

1.2 本科软件人员的培养、就业现状

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在规模上蓬勃发展,给更多的学子创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2],而且每年培养的人数还在以几何级数递增;然而软件业人才的缺口却越来越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才饥荒”,软件企业不仅奇缺高级程序员、需求分析师等高精尖人才,也奇缺从事软件产业基础性工作的软件蓝领,出现高级人才也缺,初级人才也缺的现象。

软件人才向来是招聘需求大户,但是仍有不少毕业生感叹工作不好找,要进入知名大企业更是难上加难[3]。软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学校传授的计算机技能并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较高要求,学生只能勉强应付,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为适应社会需求,学生只能自学或参加培训,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能。在这种现状下,我们认为大学首先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培养规格和要求,改革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成为具有优势的知识结构,符合社会需求的软件人才。

2本科软件开发方向的人才定位

软件技术及产业发展迅速,软件工程专业的内涵与外延在迅速扩大,软件产业人才层次的需求不同,因此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目前,我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软件人才需求结构和软件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软件人才。我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三类:

(1)Web应用开发方向:为软件开发企业培养具体编程和基于Web应用程序及组件的开发人员。毕业生应能够适应团队开发环境,熟练使用相关主流开发平台,进行网页的制作、网站的搭建、管理,按照详细设计要求完成相关的功能模块设计、编码、调试和单元测试工作。

(2) 数据库管理开发方向:培养学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当前主流数据库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能初步应用关系范式进行数据库设计,精通SQL语言,熟练掌握数据库存储、维护和恢复的技能,胜任常用数据库服务器的管理与应用工作,同时具备一般MIS软件开发的基本能力。

(3) 可视化程序设计方向:为软件开发企业培养具体编程和面向政府、企业窗体应用的开发人员。毕业生应能够适应团队开发环境,熟练使用相关主流开发平台,按照详细设计要求完成相关的功能模块设计、编码、调试和单元测试工作。

3本科软件人才培养须注意的问题

软件人才培养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培养应用型、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经过这几年的培养实践,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教学内容调整。制定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计划、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系教授委员会负责专业方向、教学计划的审定,专业教师的聘任和校外指导教师的选聘等。确定课程建设梯队和任课教师职责,制定管理制度与质量保证体系。

(2) 师资队伍调整及素质提高。大力引进有工作经验的高学历优秀人员,满足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的需求。我校每年派出年轻教师到温州研究院、佛山研究院等相关企业锻炼,以提高业务素质。

(3) 抓紧实验环节。加强与软件企业合作,在校园内建立多个富有特色的专业实验室,作为校内实训基地,同时聘请校外软件专家担任实验室指导教师[4]

4本科软件人才培养的实践

经过4年的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软件人才应该掌握扎实的计算机软件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软件设计、编程、测试等实践能力,有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找到差异、逻辑推理的能力及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一个软件企业需要各种层次的软件人才,如程序员、项目分析师、程序设计师、行业专家(需求分析设计师)、应用人员(如数据库分析设计师),软件产业三级(高、中、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体系,要协调发展。我校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4.1校园实验室培养模式

我校进行科学论证,合理开发课程。欢迎企业到校园设立实验室,并随时根据需要修改教学大纲、调整课程内容,使教学体系更加务实灵活。我校根据培养目标设立以下核心课程体系:

(1)IT技术及软件开发基础课程:软件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常用应用软件、网络基础、软件工程等,使学生具有厚实的基础,以提高兴趣。

(2) 可视化程序设计课程:C#编程基础、面向对象编程、I/O系统、多线程开发、网络程序开发等,使学生具有开发面向对象程序的能力。

(3) 数据库技术课程设计:SQL语言基础、数据库连接技术、数据库访问层设计、基于图形界面的数据访问等,使学生具有设计、实施和维护数据库的能力,并能开发GUI数据库应用系统。

(4)Web开发技术课程:IIS服务器、HTTP协议解析、Java编程基础、JSP编程、Web程序设计,使学生具有开发C/SB/S模式Web应用系统的能力。

(5) 最后开设软件设计和项目管理课程,UML建模,使学生具有软件项目设计和管理的能力,具备软件行业应有的职业素质。

4.2“2+1+1”人才培养模式

在第一个阶段,Web、数据库、可视化编程三个方向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后两个阶段则按需要分别设置专业课程。

在第一阶段,在一、二年级进行知识积累和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完成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在知识结构上,要求重视数学等基础及职业素质(软件公司系统结构、软件技术岗位职责和软件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需要计算机系、理学院、设计学院等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此时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软件项目,随着每门课程的开设,学生逐渐知道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在第二阶段,学生在三年级进入面向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与项目训练,以项目实践为核心,采取学习,实践,学习,实践的方式,参与实际软件的开发。就第一阶段给定的任务,学生需要用所学知识完成软件的部分设计与开发。教师应培养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和质疑的科学态度。例如:在编程语言中都有数据类型的问题,为什么需要数据类型?不要类型定义行不行?我该怎样检查某种类型的数据?这样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方法。在四年级,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和实习完成软件系统的完整开发,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各个企业实习,熟悉企业运作环境,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4.3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我们从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依托软件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联合西安行知汇元有限责任公司和与我校研究院有联系的企业,开展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探索软件专业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 通过企业辅助综合实训和毕业指导,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经验。通过一些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进行项目虚拟团队运作。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为进入企业提供良好的基础。我们还邀请IT企业的管理精英,为学生进行仿真测试、就业指导,提供职业发展规范建议,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 校企全面合作,共建软件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与行知汇元有限公司的全面合作,我院建立了研发基地,让学生与教师参与实际软件外包项目。还同与各个研究院有联系的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让软件专业的毕业生到公司顶岗实习。进入基地学习的学生直接以实际开发的项目作为实习训练项目,完成实训后将具备相当于在专业IT公司工作超过半年的员工之软件开发能力与经验,可直接上岗,参与实际项目开发。

(3) 邀请企业专家进行讲座。我校召开相关研讨会,邀请多个企业的专家,就如何开展教学工作进行研讨,确定了教学方案。从2008级起,我们将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让企业尽早参与到学生的培养工作中,使学生能达到软件人才的要求。

近年来,校企合作工作在学生大三阶段就开始,学生在公司参加工程实训,不仅巩固了在校期间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也锻炼了动手能力,丰富了实践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为了紧跟当今计算机科学发展技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我们与企业合作提出培养“C++软件工程师项目和“Java软件工程师项目,在我校开设“C++工程师软件特色就业班等。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必将促进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较高的平台。

4.4探索做中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在学校受到的培养只是基础环节,更重要的是在学校联系的实践机构中受到培养,因此我校非常注重实践,实施做中学的教学模式[5]。实践是软件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先从开始,如果在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再以此为基础学习专业理论。为此我们建立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校内专业方向实训、校外实习、毕业设计的实验教学体系。实施这个教学体系,一是具有实验平台,要求有先进的软硬件实验环境,我们建设了Web制作实验室、数据库应用实验室、可视化技术实验室等,配备了一批先进的软件实验设备。二是具有师资队伍,要求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以校内教师设计指导为主,专业方向实训、校外实习、毕业设计以校企师资队伍结合设计指导。三是具有实验项目,把科研成果引入研究性实验,把企业案例引入系统化实验,把实际项目引入工程实践,把竞赛与开发引入创新项目。

5结语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6],我们提出了“2+1+1”和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积极改进课程体系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强,具有职业素质和经验的本科软件人才。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关注本科软件人员教育机制的改革,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跟上时代的潮流。

参考文献:

[1] 朱冬玲. 把计算机蓝领提升为软件蓝领[J]. 计算机教育,2004(9):73-74.

[2]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 中国大学教学,2005(5):7-10.

[3] 4IT市场 软件人才需求第一[EB/OL]. [2009-10-10]. http://it.sace.cn/2009/0410/article_1884.html.

[4] 俞莉莹,胡新华. 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7):37-39.

[5] 权小红,唐小燕. 印度软件业发展对我国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启示[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01-102.

[6] 马伟锋,雷运发,孙晓勇.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问题研究[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3):69-7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raining High-quality Softwar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TIAN Yan-an1, YANG Li2, WANG Li-mei1, YAO Bin1

(1. School of Electr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h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Xian 710021, China ;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26,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the current software talents demand, university training model and employment, it is discovered that some weak points exists. It is proposed the direction of practice“2+1+1”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l and explo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on manipulation of software and the ability of competition.

Key words: market demand; software professionals; training mode; “2+1+1”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pplication ability

(编辑:张玥)

以培养高素质本科软件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机制探索与实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