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音乐的对比

发布时间:2011-06-06 12:34:13

中西方音乐的对比

西方音乐起源于古希腊,主要是在祭祀的时候演奏,还有就是在露天剧场里上演的悲剧。之后到了中世纪的西方音乐则主要是基督教的音乐,主要是歌颂,有比较多的限制;真正有大量经典作品出现的时候是在巴赫至贝多芬之间的古典音乐时期,再往后的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民族音乐时期,印象主义音乐时期,新音乐时期以及现代音乐时期风几个阶段,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古典音乐时期的影响,但也有各自鲜明的特色。

中国的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的氏族社会时期,当时的音乐主要是对动物、山川、河流等自然事物发出来的响声的模仿。但中国音乐的真正形成时期是在殷商到秦汉时期。后来的中国音乐的发展受到儒学、佛学以及道教理念的影响,就慢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就是执着于“实有”,致力于给无意义的东西创造意义,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始终把自然看做是有意义的实体存在的。这就使得西方音乐的乐思总是实在、固定而且明晰,很少有空灵的效果。而中国音乐则不同,它讲究弦外之音,即音乐只是一个载体,其重点是在旋律之外所散发出来的特殊韵味。究其原因是:在中国文化中,其主导精神与西方正好相反,不追求实有而追求虚无。中国佛教的宗旨可用一个字概括:“空”,中国道教的宗旨是一个字:“无”,中国儒教的宗旨亦为一个字:“仁”。“空”与“无”明显地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总看法:一切均为虚无,一切均无绝对意义,一切均无绝对差别,总之,一切均是混沌为一的。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中西方音乐的表现形式也大不相同,其乐思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就乐思深度来说,中西方音乐都具备这样的品格,但两者深的方向不一样。西方音乐的深度主要表现为“深刻”,中国音乐的深度表现为“深邃”,所以其内容和效果均很不同。西的深刻主要是指音中所体出的一思想、一种观念、一情感,是就音所表的主而言的;中的深邃主要是指音中所体出的一、一感受、一种领悟,是就音所特有的韵味而言。西的“深刻”是静态的、固定的、明晰的,是可以诉诸理性念的;中的“深遂”动态的、游移不定的、含蓄神秘的,不可以诉诸理性念,而只能借助于悟性直是主之外的一种审美特

中西方音乐乐思的对比,就像金庸小说里的2种武功,九阳神功和九阴白骨爪。西方音乐表现的是一种阳刚之力,中国音乐表现的则是阴柔之力。这个在两者的音响上也是有表现的。

中国音乐的音阶一般是五至七声,而且一般不转调;而西方音乐的音阶则是七至十二声,而且有大量转调。中国传统乐器高音强低音弱,各种乐器的音色不易溶为一团;西方传统乐器高中低音较平衡,大多数乐器的音色可溶为一体。这就使得西方音乐在演奏时不太喜欢采用小型乐队,而是多为大型的交响乐、奏鸣曲、协奏曲等,在合奏中,也很少有由单个乐器独奏的机会,而总是以合奏中的强弱来表达特别的情绪需要。这就使得西方音乐特别追求音响的厚实、丰满和立体感,追求一种对人心的震撼力,所以,在乐曲的织体上,它不太使用复调音乐,而多用主调式的结构,追求旋律进行时的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立体效果;在音色上不追求乐器的独特音色,而重视乐器音色上有较好的渗透力和融和性,使乐曲的音响更为绵密厚实

中国音乐则不同。中国音乐不仅并不追求音响的立体效果,不追求合奏中的音响的厚实、丰满,而且还尽量地避免它。所以,中国音乐的织体不是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而是作横向线型的延伸、展开,其旋律的抑扬起伏,如同一条蜿蜒而行的蛇,它能无声无息地就进入你心的底部,能达到立体状的西方音乐所达不到的地方,起到西方音乐所无法起到的效果。同时,中国音乐也就特别重视每一种乐器的独特音色,并注意在乐队中予以适当而又充分的发挥。所以中国音乐的演奏很少用大型乐队,最常用的是独奏和几样乐器相搭配的小型合奏。在这种合奏中,也很少作西乐那样的齐奏,而是在齐奏中留出更多的机会让特色乐器独奏或领奏,以发挥该乐器的独特音色。单个乐器在音响  效果上显然不以强度胜,但从感觉上仍有力度,这力度即来自独奏中音色的单纯和旋律的线型展开,即来自由单纯的音响和线型旋律所带来的深邃感。所以说,这是由深度而显出力度。

中国音乐与中国绘画相似,就是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也不是仅仅是自我意识的表现,而是超越了再现和表现的写意,写意包含了再现和表现,但又不完全是这两者,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提炼和升华的结果。西方音乐与西方绘画也相似,基本上是写实主义,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再现来表达感情和引发思考。所以中国音乐币西方音乐多了一分的韵味,让人玩味不已,有时也令人神情恍惚、思绪迷乱

中西方音乐的对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