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佛教的很多风俗习惯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

发布时间:

可以说佛教的很多风俗习惯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不可分离,中国人的很多生活方式受佛教习俗的影响。比方说过腊八节,喝腊八粥,元宵节要掌灯笼,这是和佛教有关系的。西藏、云南傣族地区更是这样,他们的节日与佛教的节日已经融为一体了。佛教提倡火葬,这和新中国提倡火葬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中国人太多,都土葬的话,很多土地会被占用。饮茶方面,更是影响深刻。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讲究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以求解脱。坐禅时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其成了僧侣们最理想的平和饮料。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古人认为,茶能清心、陶情、去杂、生精。具有“三德”:一是坐禅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即能抑制性欲。而中国禅宗的坐禅,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所以,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久而久之,茶叶便成了佛教的“神物”。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品质。因为,首先寺庙都有一定的田产,并且和尚不参加农田劳动,他们有时间、有文化来讲究茶的采制、品饮艺术和写书作诗来宣传茶文化。其次,寺院多在群山环抱的幽谷深处,那里生态条件优越,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加上僧侣们精心培育、采制,茶叶品质尤佳,因而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最初都出自禅林寺院。也难怪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说。根据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炒制的。佛教寺院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贡献,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饮茶显然对人民的身心健康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这方面佛教有着重要的贡献,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再说佛教对汉族素食的贡献。素食在中国源远流长,古人在祭祀活动中往往食素斋戒。《礼记坊记》有“七日戒、三日斋”的说法。但要说成体系、树风格的素食谱,则是佛教的产物。佛教徒称葱蒜等有特殊气味的菜为“荤”,有几种说法,大致指葱、蒜、韭、薤、芫荽等,亦称“五辛”。当时不吃荤是不吃这些东西,早期的印度佛教教徒由施主供食,给什么吃什么,并不专吃素食。佛教传入中国后,梁武帝时规定教徒均得吃素,武帝本人曾三入寺院,召集僧众辩论肉食之罪过,并敕令禁荤。这样,汉族僧尼在守戒的前提下,发挥才智,创造出各种风格独特的菜谱、菜系来,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一切优秀的部分都值得我们汲取。当然,也不是说佛教全身都是宝,佛教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否则它就没必要改革了,不要前进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客观的、理性的眼光去认识佛教,我想这对大家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 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 泛传播于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
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起源 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 的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 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知识的垄断者 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 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 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 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 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他在青少年 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 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
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
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 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
迦逝世。 佛教文化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主 要用于表现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古印度佛教文化随着 佛教的发展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随着佛教的传播而
传向世界各地,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成为它们民族文 化的组成部分。 文学 数千卷印度佛典,如《维摩经》、《妙法莲 华经》、《楞严经》等,本身就是瑰丽的文学作品,向 为文人所喜爱。《百喻经》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其中的 譬喻故事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印度叙述佛陀前 生的《本生经》(《本生谭》)是著名的传记文学。马 鸣的《佛所行赞》是印度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之一。其他 如佛教典籍中的偈颂、赞、散文、故事、俗讲、变文、 语录、传记、游记、文集等,均为优美的佛教文学作品。 中国、日本、斯里兰卡的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是在 佛教的影响下,汲取本国传统文学的艺术形式,逐渐形 成的一种独具风格的文学作品。它带来了新的意境、 的文体和新的命意遣词方法。《维摩经》《百喻经》 等,鼓舞了中国晋、唐小说的创作;俗讲、变文对后来 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通俗文学的形成,有一定的
渊源关系;禅宗语录不仅为宋明理学家所仿效,也影响 到后来的民间文学作品。 美术 包括佛教绘画、雕刻、塑像等。古印度阿育 王时代所立石柱,柱顶有狮子、象、牛、马、宝轮等雕 刻,庄严华美(见彩图印度阿育王石柱)。当时还建 有许多石塔,以藏佛舍利,外绕石栏,镌刻浮雕图案。在 巴雅、贝德萨、巴尔胡特、桑奇等地,早期佛教的建筑、 雕刻达到很高的水平。犍陀罗佛教艺术汲取古希腊、罗 马艺术精华,创造出释迦牟尼的各种形象,颇具特色。埃 罗拉阿旃陀石窟的艺术一直脍炙人口,是印度引为骄傲 的“艺术之宫”。以上这些佛教艺术,对亚洲各国都发 生过重要的影响。中国佛教艺术,先是仿效印度,后来 逐渐发展成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初期在丝绸之路 ,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和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 印度佛教美术影响较多,但同一题材,其内容和表现 法已有所不同。梁代张僧繇的佛画,创立了“张家样”; 北齐曹仲达的佛画,创立了“曹家样”。曹画的人像, 服紧贴全身而显露曲线,他所创造的风格,后人谓之“曹 衣出水”。到了隋唐时代,佛教美术已经中国化。吴道 子在长安、洛阳画了300多幅佛画,人物奋袂,衣裙飞舞 飘动,富有运动感,后人称为“吴带当风”。敦煌莫高 窟等唐代壁画,是中国佛教美术的代表。在雕塑方面, 魏至隋唐,创造了规模巨大的石窟,以云冈、龙门的石 为代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敦煌与麦积山的唐代 彩塑,更具中国特色。宋元以后,佛寺盛行泥塑佛像, 为中国佛教美术所特有。藏传佛教美术,既与汉族地区 佛教美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又受印度、尼泊尔佛教美 术影响,独具风格。拉萨的布达拉宫,藏有大量佛画与 金铜佛像以及刺绣与木刻的板画佛像,都带有西藏地方 特色。青海塔尔寺以各色酥油制作的酥油花,更是一种 特殊佛教美术作品。 敦煌壁画

可以说佛教的很多风俗习惯已经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