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上海总结

发布时间:2019-10-23 15:26:44

感知上海总结

上海:一个多元文化的汇集地,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者,中国经济发展的引领者,思想开放的孕育者,同时也是文伯书院1705班50位同学步入社会,面向未来的起跑线,了解上海,感知上海,融入上海,是助力自我社会角色认知起步的绝佳方案。

中共一大会址

如果把当今中国的历史比作一篇长长的故事,那么故事的开头就在这里---在上海,黄浦区兴业路75号。这里孕育了让这个国家得以建立的伟大思想纲领,也见证了这个国家在30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经历的风风雨雨。

96年后,文伯书院1705班的同学们沿着先辈的步伐,来到这伟大梦想开始的地方,不仅是回顾我党的光荣历史,瞻仰先辈们的伟大奋斗历程,更是对上海这个近代思潮碰撞交融的大社会背景的最佳体现。在近代汹涌的社会思想浪潮中,马克思列宁主义脱颖而出,在上海这片思想开放的土地上积攒着推动国家前行的力量。

我们瞻仰了中共一大的会址,在这里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段时光,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在这里启航;在这里我们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新中国的复兴,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与牺牲,给了我更多入党的决心;在这里我们重温了团誓,回忆起了童年时的中国梦,当年赤忱之心。

追随着先人的革命足迹,在参观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和伟大的爱国情怀。党开展一大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前行!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

11月19日,我们来到了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一大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召唤着我们:一群有为青年聚在了一起,就有了改变命运的豪情和力量。一大会址仍静静地在那儿,九十多载的光阴剥落了墙体,黯淡了光华,物是人非,但初心所在,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为中华民族谋发展的青春豪言犹在耳边。我们在会址前再次宣誓,用我们的青春续写祖国的辉煌。

----管渝杰

站在五星红旗下回顾入团誓词背后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大字,不经感慨一栋小小的石库门建筑背后隐藏的艰难历程与深邃思想。而这些伟大思想的萌芽,没有了上海这块社会思潮的温床,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将何去何从呢?

通过历史的片段,体验上海自近代以来的思想开放,在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有什么地方可以一眼望尽上海的过去今天与未来?毫无疑问,答案是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展馆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在70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中,全面展示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成就,充分表达了“城市、人、环境、发展”的展示主题,被誉为“城市之窗”。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机构示意图 内大量采用高科技手段,全面展示上海至2020年的城市未来蓝图。整个规划馆极具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融历史和未来为一体,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磅礴的气势、大手笔的布展格调、现代一流的高科技展示手段,形象、生动地演绎出申城的沧桑巨变,展现了上海美好的今天和灿烂的明天。

在这里,我们了解上海的乡土历史文化,感受了上海今天发展建设的现代化便捷化、人性化。更重要的是,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畅想上海城市建设发展未来的机会。在《上海总体城市规划纲要2040》文件中,上海要着力践行“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模式转型,优化上海大都市区空间格局,强化空间分区管制,突出绿色交通发展策略,打造城乡社区生活圈”,努力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内城市建设、人文交融、科技发展、信息沟通等板块,具体生动地了解了上海这座城市在未来发展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内设有“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40”的公示区,通过触控式的信息平台,我们能够用我们自己的指尖描绘出我们心中的“上海-2040”。这些意见将被收集到上海市政府城市规划委员会,成为设计未来上海的参考依据----我们从未如此的接近未来。

我们希望,未来的上海,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道是可以漫

步的,公园是可以品味的,天际是可以眺望的,上海的城市表情是大气而谦和、优雅而温馨、令人愉悦的。

我们希望,未来的上海,跑步的人可以有地方跑,在家附近就有一片绿肺,跑累了坐在草地上看看鸟儿发发呆就可以彻底地放松下来。让爱看戏的人有戏看,不需要去大剧院,在更多街区里的小剧场中,观众就可以自由地讨论、甚至即兴客串一把。让孩子们在社区里就可以安心地玩耍嬉闹,不需要担心被疾驰而过的车辆撞到,因为不存在任何消极空间和死角,大家相互注视、相互关怀、相互守望。

我们希望,上海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上海,更是大家的上海!如果我们倾注对城市的感情,城市有机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则喷薄而出。我们一起努力,让上海在完成引领国家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使命之外,更能成为一个正能量的城市、生命力旺盛的城市,能够让人安居乐业,充分激发每个个体活力,让我们感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意义,并乐在其中。

今天我们参观了上海市城市规划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在展示手段上,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突出运用高科技,体现综合、开放、公众参与的特点,是一座底蕴丰厚、设施完备、全面展示上海形象的专业性场馆,展示的主题是“城市、人、环境、发展”。

而我们也正是参观了序厅,临展厅和两个总体展厅以及休闲展廊,历时两个小时。

在两个小时里,我们都感到自己深深沉浸在浓厚的文化的氛围里。让我们感受到整个规划馆极具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融历史和未来为一体,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磅礴的气势、大手笔的布展格调、现代一流的高科技展示手段,形象、生动地演绎出申城的沧桑巨变,展现了上海美好的今天和灿烂的明天。

----吕梦琦

上海博物馆

来到上海不论是不是考古爱好者都会到人民广场上这个外观奇特的建筑中走一走看一看。也许其中的“瓶瓶罐罐”、“锅碗瓢盆”还有书画作品是无比的需要专业眼光的赏识,但1705班的同学们认为,只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就有机会一窥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所在。

但是为什么全国各地的珍贵文物都汇集到上海这个城市呢上海的正源不是应该在松江区吗?在这次的活动中,李清怡、张笑带领的B组给出了答案:是上海独特的人文传承与开放精神,使得这里成为众多珍贵遗存的落脚处。在这里,它们既能够最大限度地对世界各地的游人开放,又能够在上海这座人文城市中寻找到它们的历史角色。

今人研究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中发现规律,从而更科学地改造世界。从这些书法作品中我体会到一种超功利的境界,这也是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所缺乏的精神。十九大强调了建设中国特色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其中指出必须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参观上海博物馆让我领略从上古到近代的历史,感受各种器物背后蕴藏的先人的智慧,对指导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吴辰琦

外滩二记

(其一)

The Bund,中文译名叫做外滩,这个地名代表的是黄浦江畔的一串古老而灰暗的建筑,代表的是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代表的是西方的工业文明,在古老的华夏土地上留下的一块伤疤,而如今,伫立在外滩亲水平台上,左边是古朴典雅的欧式建筑,右边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海关大钟、和平饭店,与东方明珠、上海中心隔水相望,沧海桑田,今非昔比之感油然而生,但仔细一想,外滩的存在,价值并非它的用途与历史,而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开放的精神。

   外滩建筑群本身就呈现出多样化的地域风格,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隆,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别样风景,从1903年到1930年,从低矮的二层小洋房到宏伟的沙逊大厦,凝聚了30年间西方建筑风格与理念的进化史,除了建筑本身,这些建筑的功能也体现了西方发达工业文明特有的文化,对古老中国带来的冲击,银行、轮船公司,外国领事馆,国际标准的饭店,这些事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绝对的新潮,闻所未闻,而它们所承载的西方人“自由、法治、民主、包容、开放”的思想文化,却随着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交往逐渐深入人心,上海能够在城市的发展中接纳外来的文明,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这是上海最具有魅力的文化特质。

很多人认为上海这座城市几乎没有什么历史可言,普遍的观点是上海的历史要从近100年才开始,这种观点只说对了一半,上海的历史要追溯到崧泽文明梁渚文明,那是新石器时期,显然不止100年,但是上海的海派文化与城市精神却的确起源于100年前,而外滩便是海派文化在上海的实体体现,换句话说,外滩之所以成为上海的文化icon,其根本还是在于海派文化的特殊性,如今的外滩高低错落、或圆或尖的屋顶上,飘扬着一面面红旗,每过15分钟,海关大钟就奏起悠扬的“东方红”的旋律。中国特色与西方传统的隔阂在这里被打破,一段新的故事也将由此开始。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旧时代的外滩,是屈辱与侵略,而在新时代,外滩作为上海开放文化的起点,将继续吸引生活工作在上海的人们,体会上海这座城市更为丰富的内涵。

(其二)

如果说上海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一个缩影,那么外滩就是上海近代屈辱与光荣、开放与碰撞的核心体现。十里洋场,风云际会,一个被钉上中国历史耻辱柱的地点却成为一座城市的繁华中心,我想,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吧。

  为什么说外滩是中国近代耻辱的象征?根本原因还要追溯到1842年,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战败,其直接后果就是签订《南京条约》,除了巨额赔款之外,列强要求清政府打开沿海通商口岸,以便倾销,而在最后决定增开的五个口岸中就有上海,在南京条约的附约《虎门条约》中,规定英商有权划地建房定居,随后的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由中英联合公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租界在上海诞生了。租界这样的形式在名义上是租用,但实际上就是攫取他国的土地,以损害他国领土主权的代价来获取利益,而外滩正是这片“国中之国”的核心区域,从几幢二三层的小洋楼到富丽堂皇的银行大厦和饭店,外滩的每一栋建筑都是当时的中国领土丧失,主权受损,经济解体的悲歌,在西方先进工业文明面前,中国人屈辱地低下了头。

然而也正是因为有了租界,上海这座城市才能真正的得以发展,有人说上海的城市历史只有100年,这种观点恰恰体现的是在上海开埠之后,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上海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交融,思想碰撞。1900年起,由于西方资本的大量涌入,上海的贸易量稳居全国第一,远超其他通商口岸,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大门,同时租借的辟设引入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想,包括西方的公共管理体系,立法和司法体系,行政管理体系等等,都体现在了租界的工部局法院等行政司法和城市管理机构中,这大大的加快了上海的城市现代化进程,间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最后租界的存在也是海派文化形成的一个重大影响因素,小刀会起义后,华洋杂居成为上海市井生活的常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上海人追求潮流,开放包容的底蕴也逐渐形成,最终成为别具上海特色的文化格调。

在开展实践活动之前,我们邀请到国际法学院的李晶导师和我们分享了她来到上海的奋斗历程。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正在飞速的发展当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大学生在上海的求学经历是夹杂了无限的机遇的,但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城市社会发展,对于大学生而言,也蕴含着无限的困难与挑战。快节奏、高速度、多元文化汇聚的上海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与平台。李晶导师的经历放在当今的我们身上同样适用,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同样在上海面对着机遇与挑战,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如何利用资源、整合资源,助力自己的成长,同时排除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带来的干扰,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家乡建设——我们从感知上海中感受到了什么?

——以山西城市发展为

1705班 惠锦昱

在感知上海活动中,作为一个山西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同”,不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文化规则,都值得思考

在山西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传统经济的束缚和制约。山西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过多注重了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转型。如何推进新型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我认为许多地方都应该向上海有所学。在感知上海的程中,最直的感受就是上海各方面的达。不经济还是从人文角度,都看到自己家与上海的差距,是我在感知上海的程中的体

首先,山西与上海的地理位置不同,决定了二者有不同的发展道路。上海依托地理位置的优势,建立了以金融、航运、贸易、经济为中心的特大港口型城市,而山西地处中部地区,交通位置便捷,能否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依托,打造中国北方旱码头,与周围城市形成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利益共享的区域共同体。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次,山西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第二产业为主,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当前化解过剩产能的背景下,山西需要大力推进新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这一点,我认为可以和上海学习。在感知上海的过程中,最大的感觉就是没有煤山矿山,反而是绿水青山。服务业、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走在世界前沿。从外滩到南京路,再到步行街,从人民广场到中共一大,上海不一样的繁华和山西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得我对家乡建设和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在感知上海的过程中,更加知道家乡有何差距,如何建设。

最后,山西作为一个偏内陆的省份,在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方面受到了地理环境上的制约。在新时代,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和自由贸易发展,打造华中地区的文化交流中心和贸易中心将成为山西的不二选择。

感知上海项目开展已经结束,但是,在我看来,对于上海的认识,不仅仅在于知道景点,不仅仅在于知道上海的繁华。更应该从中反思:上海如何转型?家乡的建设如何能借鉴上海的经验?从感知中思考,在思考中感知,这才是我们感知上海,体验上海的真正意义所在。

感知上海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