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知识点的总结

发布时间:2020-02-08 00:32:13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考纲知识梳理】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如课本中的阳光不能纳入食物链,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链中间不能做任何停顿,否则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

2、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如书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昆虫、鼠。

3、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如书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既是捕食又是竞争关系。

5、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外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为依据。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考纲知识梳理】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输入

①源头:太阳能。

②总值: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传递

①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③过程:

a.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b.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产者的有机物中。

c.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被释放出来。

d.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

(3)转化

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4)热量散失①形式:热能

②过程: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能量流动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同时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逐级递减

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二、能量传递效率及应用

1、能量传递效率

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6fbfcb429b55039c6f4735da262a7452.png,一般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

2、能量流动的极值计算

1)在能量流动的相关问题中,若题干中未作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是20%

2)在已知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时,若求“最多”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的能量按“最低”效率传递;若求“最(至)少”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按“最高”效率传递。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考纲知识梳理】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word/media/image7.gif2)循环: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3)范围:生物圈。

2、实例——碳循环(1)主要形式:CO2.

2)过程:(3)特点: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具有循环性。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要点名师精解】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1大气中CO2的来源: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2、目前由于碳循环平衡被打破,形成温室效应的分析

1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

工厂、汽车、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倾放大量的CO2

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危害:

气候变暖会使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这样就使沿海城市和国家面临灭顶之灾。

由于气候变化,也改变了降雨和蒸发机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降雨量的变化使部分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

3、缓解措施:

1)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3)开发清洁能源。

【例2】分析下面碳循环示意图并据图回答问题: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①是在细胞内 中进行的;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 中进行的。

(2)岩石圈中的碳以 形式储存,故不直接参与碳循环。水圈中碳的存在形式是

(3)由图中可见,碳循环带有 性,属于气体型循环。

(4)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 ,除此之外,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还可通过 进入生物群落;②表示的是 关系,其②内部之间还可存在 关系;④表示

(5)参与过程④的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是 ,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

(6)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产生 效应。

(7)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是:

(8)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 ,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 ,因而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

【答案】(1)叶绿体 线粒体 (2)无机盐(碳酸盐) HCO3- (3)全球

(4)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捕食 竞争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5)异养需氧型、异养厌氧型和异养兼性厌氧型 生物群落 (6)温室

(7)①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②严格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开发除化石燃料以外的诸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

(8)能量流动 热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纲知识梳理】

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概念:信息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应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种类

(1)抵抗力稳定性:

①含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③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

(2)恢复力稳定性:

①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②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

(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要点名师精解】

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传递的具体体现

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而且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2、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

生态系统知识点的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