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儒林外史之人物形象

发布时间:2020-05-24 00:08:28

评《儒林外史》之人物形象

荼阳上黔陌栗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小说,通过许多精彩的故事反映了读书人的思想和生活,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广阔的生活画卷,也反映了科举制毒害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吴敬梓,熟悉生活,深入生活,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过事物复杂的表象,运用细节的描写来刻画,抓住人物的本质的、具有典型性的特征,把其放在当时的典型环境中,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突显人物的行动,通过行动自然地显示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以幽默风趣个性化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使一组组人物形象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了广阔而深刻的反映。本文即以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体现作者的写作用意:揭露和讽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儒林外史》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描绘性格鲜明。鲁迅对《儒林外史》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的成就曾有过较高评价:“敬梓之所描写者……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文章在内容上是描写了病态社会造就了病态人物,病态心理,充斥悲剧性,但在表现形式上却具有喜剧性。例如,当范进接到报喜的捷报,证实了他的梦想成为现实,这突如其来的欢喜,似一股强大的冲击力,使他那长期受折磨而又脆弱的心灵都承受不住了,于是他疯了,在街上乱跑,不停拍手,嘴里反复说:“噫!好了!我中了!”而其母“喜极而亡 ”。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为了功名利禄,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丧失了是非观念,陷入麻木不仁的状态而不自知。例如,考官周进因为自己有过辛酸屈辱的经历,所以对穷困不堪的老童生范进格外垂恩,先后以全副精神细读范的试卷,第一遍觉得不知所云,是篇坏文字;过了一会读第二遍,却“觉得有点意思”,不坏了;后来读第三遍时竟忽然认为它是“天地间至文,真乃一字一珠”,于是认定自己不是“糊涂考官”。

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把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强化人物形象。周进撞号板,痛哭而至于口吐鲜血;范进见报贴,高兴得至于发疯,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严监生见燃着两个灯芯就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这都是从生活中精选出的最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夸张,把人物的精神世界鲜明地展现出来,从而收到形象深入人心的良好效果。

作者擅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如第四十五回余敷兄弟验土相坟的一段细节描写,可说是惟妙惟肖,绘形绘声。作者通过对余敷、余殷兄弟二人装腔作势,虽明明是骗人的勾当,却偏要使人深信不疑的神态心理的描绘,把两个可憎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作者揭示出人物前、后言行的矛盾,让相反的两种情况直接的相接,一针见血地刺穿灵魂。如塑造胡屠户这一形象,是将他前后相反的言谈举止加以对比,在对比中就跃出了一个活脱脱的势利小人的形象。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变化,真可谓“大、快、自然而又准确”。他对范进的称谓,中举前是“现世宝穷鬼”,中举后就变成“贤婿老爷”。对范进参加考试,他以前测之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中举后范进就立即从“癞蛤蟆”变成“文曲星下凡”。他的语言随着范进中举,从训斥、谩骂到讨好、取乐、前倨后恭,一副道地的奴才相。如此等等,变不胜变。这样,作者让人物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处于前后的尖锐矛盾之中。作者就用这种近似白描的手法,摒弃了不必要的修饰,让人物处在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让讽刺对象鲜明地表现出来。

这些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和事件,都是当时社会中实际存在着或是曾经出现过的事情。可以说是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摄取而来,作者明明是在讽刺这些官师、儒者、名士、山人,但他不直接的褒贬人物,力求隐去自己的身影,没有片言只语的直接抨击或挖苦,有的只是用白描手法刻画的形象和场面,使那些可鄙可笑的人物一个个纷至沓来,登场作了淋漓尽致的表演,让形象直接同读者接触,仿佛只是信笔写来,读者却感到心驰神迷,余味无穷。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和杜少卿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追求和理想。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他们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对生活熟悉而真实的描绘,是吴敬梓笔下人物之所以形象生动的原因之一,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基础,再加上他有极为高超的文字表现能力,于是许多“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事物,经他写出,便令人感到“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作者描写深入到社会的时代原因,为陪衬烘托角色,它的矛头虽也落到各个具体形象上面,但始终使人感到人物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把人物的种种秽行劣迹和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都与腐朽僵死的科举制度联系了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刺入到了社会的本质方面。

科举是读书人荣身的主要途径之一,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还能指望士品不破产,儒生不堕落吗?考取了“功名”,“出”者多成寡廉鲜耻的贪官,“处”则沦为横行地方的劣绅;考不取“功名”,追求不息,糊涂迂腐,形同废物,或者混充名士,奴颜婢膝,利欲熏心,自欺欺人。哄吓诈骗,无恶不作的严贡生是如此,反复无常、道德沦丧的匡超人也是如此。难得仍有君子品行的马二先生又何尝免得了“迂腐”二字!周进和范进也是一样,作者辛辣地讽刺了这种弄得各阶层人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表现了他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疾。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一组组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文章成为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了广阔而深刻的反映,揭露和讽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有力的批判了现实,为《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奠定了基础。

评儒林外史之人物形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