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三编 民间故事(九)

发布时间:2018-09-29 11:46:22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三编 民间故事(九)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三编 民间故事(九)

养豹捕鼠

从前,有一个人叫猗于皋。家里有很多老鼠,非常苦恼。他听说有一个叫尾勺氏的人,他家里养了一只豹,这只豹善于捕捉野兽。猗于皋很羡慕尾勺氏家养的豹子,心想自己也养一只那样的豹子该多好啊,能捕捉野兽一定能捉老鼠。于是,猗于皋就用一双洁白无暇的碧玉,把那只豹子换了回来。饲养起来,每天都杀牲口喂豹子。他还专门换回来以后,猗于皋把豹子精请工匠打造了一条精致的黄金绳索来栓豹子,还给它披上有花纹的丝绸,修建了挂满丝罗的豹房供豹子居住。

猗于皋得到豹子后非常高兴,在家里设宴请朋友们来庆贺。席间,猗于皋牵出豹子请大家观赏,还向朋友们夸赞豹子的捕兽能力。朋友们见豹子的确威武,都顺情说好话,异口同声地称赞道:“好豹!天下无双!”

过了段时间,有一只大老鼠从猗于皋的屋檐下跑过,他急忙解开豹子,想看看豹子是怎样抓老鼠的,可是豹子只是抬头看了看,接着又低头吃肉,对老鼠无动于衷,好像没看见似的。猗于皋气愤极了,开口就骂:“你这个没用的畜生,真是太懒了,连老鼠都不知道逮,要你有何用?”

之后不久,又有一只大老鼠跑了出来,猗于皋于是又赶紧解开绳子,让豹子去捉老鼠。这次豹子并没有多好的表现,仍然像上次一样对老鼠视而不见。猗于皋更气愤了,挥起鞭子对着豹子狠狠地抽了过去,把豹子打得嗷嗷直叫。猗于皋一边打一边骂:“不捉老鼠就别想再吃肉住豹房了!”于是,猗于皋把黄金绳索换成了粗麻绳,丝绸也不给它披了,豹房换成了牛棚,每天只喂它些酒糟吃。豹子的待遇降低了,他过不惯这种日子,整天垂头丧气,显出一副哭相。

猗于皋的朋友听说了这件事,感到猗于皋的做法很可笑,就责备他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无论什么东西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比如名叫巨阙的宝剑虽然锋利无比,但补起鞋子来,还比不上一只锥子好用:有色彩的绸缎虽然华丽无比,但用来洗脸,它就不如一块尺把宽的粗布。这豹子虽然很凶猛,用它来捕捉老鼠则不如一只猫。你怎么这么愚蠢呢?为什么不用猫捉老鼠,放出豹子去捕野兽呢?

猗于皋听了朋友的话,心里豁然开朗,明白了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心里也很高兴。于是,他买来一只猫,让他来捕捉老鼠,而那只豹则让它出去打猎。

没过多久,猫把家里的老鼠差不多都捉光了:豹子捕到了许多诸如鹿、獐、麂之类的野兽,吃都吃不完!

哲理点拨

猗于皋没有捉老鼠的实际经验,连区别豹子和猫的感性认识都没有,又不虚心请教别人,就凭着想当然,结果是“用非其才”闹出了笑话。

万物都各有长处各有短处,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各尽其才的重要性。在用人问题上如果不能用人的专长,就会造成人才的最大浪费。

工之侨卖琴

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有一个很高明的琴师,他的名字叫工之侨。工之侨能够弹奏出一手动听的琴乐,同时还会自己动手做琴。

村里有个人知道工之侨很喜欢琴,特意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托人弄来了一段好桐木,他把这段桐木送给了工之侨。工之侨拿到这段桐木后一看,高兴得不得了,这可是做琴的好材料啊。他连夜就画了好几张制琴草图,最后他挑选出一张最满意的,按照草图的模样在桐木上精雕细刻起来。工之侨整整花了一年时间,终于把桐木制成了一张琴。

简直出现奇迹啦!工之侨安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出的声音美妙极了,就像金玉合鸣。工之侨高兴地说:“我造了一辈子琴,也弹了一辈子琴,可是像这样的琴,天下少有呢!”他觉得这张琴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琴了。

工之侨得了一张好琴的消息立刻传开了。全村的老百姓都跑来看,啧啧称赞不已。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到了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把工之侨叫了去,要工之侨说说这张琴的优点,并叫工之侨当场演奏一番。但是官府闹了半天,却无人识货,结果乐官们又叫了全国最好的乐师们来鉴定。这些乐师们本来就不学无术,而且根本就看不起工之侨。他们只是围着琴,这里弹弹,那里听听,说不出什么道理。最后你看我,我看你,摇摇脑袋说:“这张琴并不值钱,因为它不是古代的,它的年代不够久远啊!”乐官听了乐师们的意见后,就把琴还给了工之侨,并高声骂道:“这种不值钱的琴今后不准再宣扬!”

工之侨气坏了,心里非常失望,回到家几天几夜没有睡好觉。难道是琴不好吗?不!那乐工连琴都没有弹一下,根本就没有听到它的音质,凭什么就断定这琴不好呢?于是,工之侨请来了刻工,在琴上添了些仿古的花纹,又请来了漆工,在琴身上刻了一些谁也看不懂的蝌蚪文字。最后工之侨又自己制作了一只美丽而精致的小盒子,把小盒子连同琴一起埋进土里了。

转眼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工之侨把琴和盒子从土里挖了出来,一看还真有点像古董,于是就拿到市场上去卖。

这时有个大官路过这里,一眼看见了这张琴,琴身上斑斑驳驳,还有许多看不懂的蝌蚪文和古彩花纹。他接过琴看了半天,赞叹不止:“这可是张历史悠久的好琴啊!”他当即掏出了二百两黄金,出高价买下。

大官拿着琴献给了朝廷。朝廷又叫当初那些乐官来鉴评一番。这次朝中那些乐官见了,争相传看,一个个赞不绝口,一致说:“这张古琴简直是国宝,太妙了,音质好,造型好,文字与画也好。难得呀,难得。”

工之侨听到后想起当初无人识琴的情景,不禁摇头又叹气:明明是一张好琴,有些人不仅不识,而且偏偏要百般挑剔。如果是难得的人材,也是这样对待的话,那不是糟糕透顶了吗?

哲理点拨

这个故事辛辣的讽刺了那种只重形式,不管实质,一味厚古薄今的虚浮世风。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也是享受美好人生的要求。然而现实中的许多人却是追求外在形式的华美,而忽略了实际的好坏。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食菌成仙

古时候,有个叫粤的地方,这里漫山遍野都长满了草药,很多人都以采药为生。传说有一种灵芝,吃了以后能使人得道成仙,可是,从来没有人见过真正的灵芝是什么样子,人们都只是在心里想像着灵芝的样子,都希望能够得到它。

有个人以采药为生,他非常迷信仙道,相信有使他得道升仙的灵芝,所以他采药的方法很特别,从来不去人们经常去采药的地方,而是专门去深山老林、悬崖峭壁,他甘愿冒生命危险为的就是能早日找到灵芝,可以升仙。

有一天,这个采药人像往常一样告别老婆孩子出去采药。这一次,他又选择了一条从未走过的上山的路,因为这条路特别难走,从未有人走过,而他也一直未敢尝试。今天他下定决心要从这条路去采药,心里希望能采到他日思夜想的灵芝。

这条路上果真是遍布了荆棘,到处荒草丛生,蛇虫出没,采药人心中有些后悔,但是,心想既然已经上来了,就应该走下去,他相信最后一定是可以成功的。一路上,他采到了很多在别处采不到的珍贵的药材,而且有些还叫不上名字来,这更加坚定了他寻找灵芝的信心。

他继续向前走,忽然,发现前面一株菌子。这株菌子长得很特别,它非常大,采下来足足有一筐,菌盖一共有九层,色彩斑斓,鲜艳无比,散发出迷人的光亮,采药人心里一惊:难道这就是传说中令人得道成仙的灵芝吗?可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灵芝是什么样子。只是听人说过灵芝的事,而没有告诉他灵芝的样子,所以他比较疑惑。但是又转念一想,能够生长在这里而且形态又如此非同一般的一定不会是普通药材,他认定了这就是他要找的灵芝,于是不仅禁喜万分,急忙把它采摘下来。

回到家里,他拿出这株菌子对他的妻子和儿子说:“你们看,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奇的灵芝草啊!如果吃了它,人就可以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我听说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福气得到灵芝的,只有那些与仙道有缘的人才会有如此之福,这么多人四处寻找灵芝却得不到,而我却有这个运气得到它。看来我是命中注定长生不死,会成为神仙的啊!”

他的妻子和儿子以及其他的家人听他这么一说也深信不疑,都感到非常兴奋,迫不及待地要吃掉灵芝,但是采药人却说:“灵芝是不可以随便吃的,要沐浴净身,斋戒三天以示诚意,才能吃灵芝,这样才有效。”

于是,他选了好日子,让家人郑重其事地沐浴更衣,然后,吃了三天素。之后,把这株灵芝放在锅里煮,煮熟以后,他毕恭毕敬地盛了一碗,满心欢喜地喝了下去。可他哪里知道这株外貌鲜艳的“灵芝”实际上一株有毒的菌子啊,他吃了下去不久,就中毒而死了。

他的妻子看到他吃了灵芝就倒在了地上,心里有点惊慌,忙问儿子:“你父亲这是怎么了?怎么吃了灵芝就不动了呢?不会是死了吧!”其他人也有同样的疑惑。

儿子看了看父亲,说:“大家不用担心,父亲已经比我们早一步得道成仙了。因为我听父亲说过,凡是成仙的人是不会为形体所拖累的,要成仙必须脱离他的形体。现在父亲把躯壳留在了这里,只是不想为形体所拖累啊!这并不是死而是成仙了。”说完,他就舀了一碗,埋头吃了起来。不一会,他也死了。家人一看儿子也成仙了,也羡慕起来,于是,大家一人盛了一碗吃了起来,结果,一家人全都死了。

哲理点拨

这个粤人为了求得永生,吃了毒菌却落得个中毒而死的下场。更可叹的是,父亲吃毒菌死了,他的儿子和家人却还相信父亲的这一套成仙的说教,也跟着去吃剩下的毒菌。

本来明明是毒菌,这并不是难以辨认的东西,却偏偏被粤人一家坚信不疑地认为是灵芝,就是因为他们总是幻想侥幸地撞大运,白白地获得好处,这真是利令智昏。要想过上好日子,只有靠自己踏踏实实劳动才是一条靠得住的途径,否则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可见封建迷信、无知妄说真的是害人不浅啊!这个故事对于那些把错误的主观认识当作真理的人来说,确实具有教育意义。在二十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拿科学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和歪理邪说划清界限,不然,也会像故事中的粤人一样没有好的下场。

楚人装虎

春秋时期,人们住的村子与山林离得很近,所以经常有野兽骚扰村落。楚国就有这么一个村子,坐落在山林旁边,有很多狐狸经常跑到村里偷鸡,那时老百姓生活不富裕,有的人家里除了种地就只靠养几只鸡过日子,今天被狐狸叼走一只,明天又叼走一只,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可是人们也没有有效的办法对付狐狸,有几次,村里人也组织起来捕捉狐狸,但收效甚微,狐狸太狡猾了,村里人为此感到非常苦恼。

有个人在一个月之内,所有的鸡都被狐狸叼走了,于是他决心去寻找治狐的方法。他听说在山那边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智者,懂得很多事,就想去找他问问。他走了一天一夜,来到了这位智者的家里,向他诉说了他的遭遇。智者想了想,告诉他说:“虽然我不曾用过此方法,但也可以一试。老虎是百兽之王,所有的野兽都对老虎敬而远之。稍强壮一些的野兽见到老虎都被吓跑了,而小动物只有等死的份了。不如你画张虎皮来吓吓狐狸,也许管用。”

他谢过智者后就回到家里,马上着手画了一张虎皮,往身上一披,不仔细看还真以为是一只老虎呢。于是他迫不及待地要试验一下。到了晚上,他就披着虎皮等着狐狸。不一会儿,有一只狐狸悄悄地溜进他家里,慢慢走近鸡笼,刚要抓鸡,忽然看见一只老虎,正伏在地上虎视眈眈地看着它呢,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一头栽在地上了。

第二天,这个人拿着抓住的狐狸给家人看,家人都夸他厉害,村里其他人也听说了这件事,纷纷向他来求教,很快,村里就很少有狐狸来偷鸡了,大家都过上了安心的日子,这个楚国人也受到了村里人的尊敬和赞扬。

过了没多久,这个人发现有野猪来他的田地里捣乱,很多庄稼都被踩到了。于是他又拿出虎皮,在田地里等待野猪。不久,野猪又来他田里糟踏庄稼了,楚国人披着虎皮冲了出去,野猪吃得正欢,忽然发现有一只老虎向它冲过来,吓得夺路而逃,不巧正好掉进村民事先挖好的陷阱。

野猪被抓住了,村里人欢呼雀跃,这个人也非常高兴,他完全沉浸在喜悦当中,心想:老虎真不愧是百兽之王啊,我只凭这张虎皮就可以降服天下所有的野兽,看还有什么野兽敢来骚扰。正想着,忽然看见远处又来了一只形状像马的动物,正在那里张望,他一时兴起,心想:刚捉住一头野猪又送来一匹马。于是他就披上虎皮追了上去。

有人认识那种动物,赶紧阻止他说:“别追过去,那是只“驳”,凶猛无比,比老虎还厉害,你会丢掉性命的。”

这时他根本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了,一心想要把这只动物抓住,再说他根本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不怕老虎的动物,于是就一路追了过去,结果那个动物大吼一声,径直冲到他面前,楚国人这时感到有点害怕了,心想:“难道还有不怕老虎的动物?”来不及想别的,那“驳”猛地把他扑倒在地,张开血盆大口,朝着这个人的咽喉一口咬了下去,这个人顿时一命呜呼了。

哲理点拨

楚国人用自己扮虎吓走狐狸和野猪的方法同样照搬照抄地用在对付“驳”这个凶猛无比的动物时,结果葬送了生命。

俗话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的问题,我们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如果因为用某种方法能够解决某种问题,就以为这种方法是万能的,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就一定会失败。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朝时,杭州是当时中国的一个比较繁华的城市,那里的商业发达,有很多的商店、店铺,很多大大小小的商人,街头上挑担叫卖的小贩也很多,全国各地的物资货物在杭州都有买卖。

在杭州城里有一个卖水果的商人,生意非常兴隆,过着殷实的生活。这全都多亏了他那卖柑子的买卖。他特别善于保存柑子,他保存的柑子,即使过一年仍然不会腐烂,而且从外表看起来一个个金黄油亮的,色泽鲜艳得很。他就靠了这种方法,先是买很多柑子,然后储存起来,等到别人的柑子都不新鲜时,他就拿到市场上卖。当然他的柑子要比别人的柑子卖价高出好几倍,可是买主们看到他的柑子外观漂亮,往往都争着要买他的,于是他挣了很多钱。

不过有一次却出了意外,有位顾客也是看中了他卖的柑子色泽鲜艳才买了他的柑子,虽然价钱不低,可是这位顾客认为能买到好柑子也值了。当他回到家中兴高采烈地切开柑子时,不是扑鼻而来的清香,而是一股怪味冲鼻而来,仔细一看,想不到这么好的柑子竟然完全发霉了,而且里面竟然都是干的,就好像一团烂棉絮塞在里面。

这位顾客气不打一处来,心想花高价买回的柑子原来一文不值,于是拿着烂柑子来到商人那里找他理论。顾客问他:“这就是你卖的柑子吗,你卖给别人柑子是拿来供神、敬客的吗?还是用它的漂亮的外表来蒙骗傻瓜和瞎子?大家都来看看,看看这个骗子卖的烂柑子。你这样来欺骗别人,也太过分了吧!”

这时,很多群众都被争吵声吸引了过来,得知情况后纷纷谴责商人不该这样。顾客认为在大家的舆论压力下商人会悔改,还可能退给他钱,但他想错了。

再看这位商人,从那位顾客一来就丝毫不为所动,面对众人的责难,他一点也不觉得心虚胆怯。他对自己卖劣质品骗钱的事不但不觉得羞愧,而且还面带微笑,并且理直气壮的对顾客说:“我做这个买卖已经有很多年了,我就靠这个生意来挣钱养家糊口。这么多年了,买我柑子的人多的是,别人都没有说过什么,为什么就你一个人有意见呢?再说了,现今这个世界上欺诈骗人的人多的是,又不止我一个人!难道你就没想过这个道理吗?你看看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们,穿着将军服,看起来比古时候的大军事家孙子、吴起都还要威武神气些,可是他们中有谁真正懂得兵法呢?你再看看那些身穿宽大的朝服,迈着方步、气度不凡的文官大臣们,又有谁真正掌握了治理国家的宏图大略呢?实际上,他们什么本事都没有,强盗横行,他们没有办法剿除;老百姓生活困苦,他们不知道去救助;对那些贪官污吏,他们也不去整治;他们坐食俸禄,生活腐化,却一点也不知羞耻。这些人一个个身居要职,享受着高官厚禄,住着豪华的住宅,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琼浆玉液,乘坐着大车名马,哪一个不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又有谁不是像我卖的柑子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如金似玉,而实质上不过是些烂棉絮呢?这些你都看不到,却只看见我卖的柑子!”

哲理点拨

这位卖柑者用“偷换概念”的方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对那些贪官污吏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鞭挞。

其实,在我们今天,这种外强中干的人也不少见。他们像“绣花枕头”一样,徒有光鲜的外表,但是做起事情来,一无是处。对于他们来说,追求的仅仅是外在的一时的浮华,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一样会逝去的。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用真本领,真技能武装过的头脑才可以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仆人偷鞋

有一天,有个楚国人带着仆人到一个好朋友家里做客。他们交往了多年,感情非常深厚,朋友见到他,自然是非常高兴,于是马上让家人张罗酒席,盛情款待。

吃完饭,宾主一边喝着茶,一边叙旧。两人已有好长时间没有见面了,真是有说不完的知心话。不知不觉地,天色已经暗下来了,楚国人就准备告辞回家。朋友说:“嗨!你好不容易才来一趟,今天怎么能走呢?既然来了,就安安心心地住一晚,我们抵足而眠,痛痛快快地聊聊,怎么样?”

楚国人见朋友热情挽留,就不再坚持,住了下来。没想到,这一住不要紧,反而住出麻烦来了。他的仆人不知怎的看中了朋友的鞋子,就趁没人注意时偷偷地藏了起来然后把它拿回家了,楚国人一点也不知道。

他就拿了些钱,让仆人过了几天,正好楚国人的鞋子破了,想买一双新鞋,到集市上去买一双,仆人心想,正好偷回来的鞋也挺新的,不如换些钱来得合适,于是就偷偷地把钱留下,却把那双偷来的鞋子交给了主人。楚国人哪里知道这中间的猫腻啊?他以为这双鞋子真的是仆人从集市上买来的,就试了试,挺合脚,觉得非常满意。于是,他就穿着这双鞋子到处走。

楚国人的朋友在他走了以后就发现丢了一双鞋子,心里觉得有些奇怪,想道:“我与他交往了多年,他应该不是这种人啊!但他来住了一晚,我的鞋子就不见了,真是怪事啊!”

这一天,楚国人在街上碰巧又遇见了他的朋友,他非常高兴,赶紧过去打招呼。朋友的眼睛不经意地往他的脚上一瞟,不由得一下子楞住了,因为他看到自己丢失的那双鞋子正穿在楚国人的脚上。他心中大吃一惊,暗暗想道:“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想不到他是这种无耻小人,竟然偷了我的鞋子!现在还装模做样的和我打招呼!”

想到这里,他再也无法忍耐了,于是,面对楚国人热情的招呼,他却沉着脸,冷冷地说:“我没有你这种朋友!”说完,也不等楚国人答话,转身就走了。楚国人感到莫名其妙,呆呆地站在那里,半天都没有回过神来。他心里也很生气,想道:“我做错了什么,他要突然和我断绝交情呢?没有半点理由啊!朋友之间怎么能这样呢?!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

过了一年,那位朋友不知通过什么途径终于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知道楚国人确实是被蒙在鼓里,完全是无辜的。于是那位朋友很后悔,终于鼓起勇气来到楚国人家里,诚恳地向他道歉,说:“那完全是一场误会,我错怪了你,请你原谅。都是我的不对,我没有了解清楚事实就做出了那样的事,真是不应该啊。我希望我们还能够像过去一样,成为知心的好朋友。”那位楚国人也是个心怀大度之人,原谅了他的朋友,从此两人感情比以前更加深厚了。

哲理点拨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仅凭想像办事是不可取的。好在楚国人的朋友及时发现了其中的真相,主动承认错误,挽回了一段友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经过认真细致地调查,了解事情的真相,才能够下结论。如果只根据简单的表面现象和主观臆断盲目地下结论,就肯定会犯错误。

楚人学舟

从前,有个楚国人,经常看到别人在河里海上驾驶着船乘风破浪,心里非常羡慕,认为能够在水上驾船行驶一件非常惬意的事,于是他就决定去学习驾船技术。他来到江边,打听到这里船技最好的是一位老船工,老船工大半辈子都在驾船,经历过大风大浪,经验丰富,跟他学习应该是不会错的。于是就找到了老船工,拜他为师学习驾船技术。老船工本来不想教人船技的,但想到自己孤身一人,而这个小伙子看上去态度诚恳,人也很精神,说不定以后能继承他的事业,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收下了这个徒弟。

楚国人开始学习非常勤奋刻苦,为了掌握一个技术要领,把手上的皮磨掉了都不在乎,再加上师傅对他非常器重,教得认真仔细,楚国人在不长的时间里进步很快,虽然还不能独自驾驶,但却能在师傅的指点下驾船了,对于一些基本的驾船技术,比如:挥桨、掉头、转弯、加速、减速等等在师傅的指挥下,他都划得像模像样的,师傅对他的进步也赞扬了一番。

这就使楚国人心里得意洋洋,心想:“原以为驾船技术很难呢,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嘛。这么短的时间我就学会了驾船,真是个天才。不过老是在师傅指挥下驾船总是不那么舒服,要是自己能一个人驾驶该多好啊。于是楚国人就对师傅说:“师傅,我学了这么长时间,您觉得我学的怎样?”师傅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进步得挺快,学得不错,我真没看错人啊。”听了师傅的夸奖,楚国人更是蠢蠢欲动,就对师傅说:“您觉得我一个人独立驾船能行吗?我想检验一下我的学习成果。”师傅思考了一会,同意了他的要求:“好吧,那么明天你就自己去驾船试试吧。不过要在那边那条小河里练习,流水比较平缓,你现在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千万不要到下游的激流中去,切记!”第二天,楚国人兴高采烈地来到小河里练习驾船,他施展出所学到的技术,真是得心应手啊,不管怎么操作都称心如意,感觉自己像一个驾船高手一样。

没有师傅在旁边指手画脚,楚国人觉得自己非常自在,迫不及待地把船驾到了下游河中央,得意地击着鼓,飞快地前进,谁知这里和他练船的地方大不一样,水流非常湍急,而且还有暗礁险滩,面对这样的境况,楚国人一下子就懵了,船也失去了控制,随着漩涡直打转,楚国人什么也做不了,船桨和船舵也被激流冲走了,他就只能大声呼救,毫无刚才得意之情了。

哲理点拨

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在学习上浅尝辄止,盲目骄傲的人。它告诫我们:学习要脚踏实地,那种满足于一知半解,略有新知就骄傲自满,稍有进步就妄自尊大,以为已经掌握了所有知识,而不愿继续学习的人,最终就只有失败。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三编 民间故事(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