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招商引资环境的分析与建议

发布时间:2020-05-26 12:33:35

对我市招商引资环境的分析与建议

一、 我市招商引资环境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事关一个地区的发展大局,不但关系到这个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成败和招商引资质量的优劣,而且还关系到这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水平。良好的投资环境,必将吸引来更多的内外投资,而大量外部资本的进入,不仅会形成巨大的市场,带动资本注入地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进而能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与繁荣;同时还会给这个地区带来管理理念的创新、经营观念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各类人才的培养和聚集等等多重效应。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特别是软环境建设。实施“五项工程”建设,创建“四型机关”,开展机关作风整顿等就是改善软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最终效果体现在服务上,体现在效率上,体现在为来青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上,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来青投资创业。虽然我们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也得到来青投资者的认同和赞赏。但我们与上海、苏州等先进地区相比,在投资环境上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所隐含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表现在:

1、青岛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已经制约国内招商工作。青岛市整体投资环境较好,这已是来到青岛的外地人的一个共识。但与上海、苏州、深圳等地区相比,青岛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缺少“海纳百川”的气魄。外地投资企业反映在我市融资困难,贷款利息偏高,出口退税慢,进出口通关效率低,还存在收费多,如某种建设规划测量费,社区福利费,文化、体育赞助费,社会捐助费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国内招商和和外来投资者扩大再投资的障碍。

2、国内知名大企业的投资和大项目还没有形成规模和聚集效应。近些年来,青岛的引资增长始终不低,但一直存在项目偏小的问题,我们在引进重点企业和大项目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从现象分析,这与引资的指导思想,尤其是过于强调引资量提高不无关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引资的不良循环。而南方一些地区采用的引大招大,以大再引大,久而久之形成了良好的聚合效应。一个大项目就可以带来许多项目跟进,使它的产业链迅速拉长。如果一个地区长期引进的都是较小项目,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进大项目就会很困难。

3、招商方式和招商队伍建设亟需改变和加强;招商项目的筛选和包装要提高质量和层次。不能不根据本地区实际,不能不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整合,不能单纯追求量的增长,也不能有项目就招,有项目就进。

4、“投资促进”理念不牢。招商引资靠什么来吸引外来投资者?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逐渐成熟,资本流动进入新阶段,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对于成熟的有远见的投资商来讲,他们大多是出于战略考虑来寻找商业机会和投资地域.为寻求利润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他们要把资本流向于投资环境相对规范,市场发育相对成熟,企业收益比较稳定的地区,而并不会过多地考虑这一地区给予的优惠程度。

国内外经验表明,投资政策的优惠只是吸引客商投资的环境基础之一,而“投资促进”则是提高客商投资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条件。有人这样评价说,客商投资70%靠环境改善,30%靠促进手段。

所谓的投资促进,是指一个地区根据其资源、投资需求、经济发展需要而采取的吸引外资的各种手段的有机结合,主要包括旨在树立地区形象的宣传手段,用来吸纳投资的承载手段, 推动投资交易成功的运作手段,扩大再投资的市场手段,以及整个投资前、中、后期的科学服务手段等。投资促进的根本在于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和投资者的经营需要,通过多种有效手段来减少投资者的成本和风险,以达到促进投资成功,形成投资产业、投资市场和投资效益,为投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影响投资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公务员的素质、办事效率和知识结构,包括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二是政策,包括法制环境。土政策多、朝令夕改和法制不健全,是投资者最担心的。三是市场化的发育程度。说到底是软环境问题。这些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方便外来投资的政策和措施,但法定性政策不足,未能形成有效的依法调整、规范投资活动的法制环境,就是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执行起来往往也不到位。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互相推诿、扯皮,各自为政的现象,缺少互相信任与有机协调。上海市提出“信守诺言、言而有信”;苏州市信守“亲商、富商、安商”;昆山市以“打造阳光政府”,这些先进地区按照这些理念来建设各自理想的招商引资环境,相比之下,我市还存在不少差距。

5、诚信服务和协调意识不强。从目前我市的实际情况看,有些行业不能依法办事,法制观念淡薄;有的职能部门相互扯皮,使一些外来投资者的某些难题久拖不决;政府也存在对企业事无巨细都要插手去管,管了许多不应该管、也管不好的事,且服务不到位,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还比较浓,其结果一方面自觉不自觉地给外来投资者增加了负担,另一方面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影响了投资大环境。

应该说,我市各级政府、各部门为招商引资,都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外地企业落户青岛也在逐年增多。但不可否认,我们在外来投资者落户青岛后,许多应当做的后续协调服务工作却没跟上,出现“先热后冷”现象,存在一种“后滞效应”。外来投资者实施投资前,承诺了许多条件,但投资到位后却迟迟不能兑现,企业有难言之苦。据反映主要有:服务不规范,办事效率低,乱检查、乱收费,有的地方治安环境差,还有的地方存在吃、拿、卡、要腐败现象。例如,有的村划地为牢把持基建,对土石方运输、施工建厂必须由他们来承揽施工,搞的厂房无法如期完工。对于外来投资者,他们不只是关注短期的利润和税费之类的优惠政策和短期利润目标,而是更多地关注企业的发展空间、市场变化、技术力量、人才集聚、企业稳定等长期发展因素。他们希望在青岛扩大规模,长期发展下去,这就特别需要各级政府和部门给予协调和服务,社会各界给予理解、支持,全市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如果协调与服务长期不到位,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没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就会挫伤外来投资者“二次投资”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也会使想来青投资者望而止步。

6、招商主体单一,市场化不足。一年多之前,上海市就已经开始改变由政府为主导招商,转向由中介机构和市场运作为主导实施招商。而我市目前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唱主角,招商主体单一,市场化运作不够。由政府唱主角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我市“政府强、协会弱”的问题比较突出,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处理招商活动的能力有限,以至一些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成了政府的附属,甚至成了某些企业的代言人。改革政府的组织形式、行政方式、理顺各种关系,确立科学的招商机制,十分必要。在政府为主体的招商活动中,也还存在着某些不顾本地经济的客观条件,下达不切实际的招商引资“硬指标”;有的热衷于组织招商团,但不认真准备项目,而且讲排场,斗阔比富,不讲实事求是,急于追求“政绩”,政府开支大,引资有名无实。各级政府在招商上,不应搞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花架子,而应把精力用于健全法制,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投资环境和服务上,这才是招商引资的长久之计。

二、 对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的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博士在对全国各城市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后,列出了最具竞争力的24个城市。青岛被列为“创造知名企业最多的城市”。他也同时指出,青岛资本竞争力相对较弱,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国内外金融数量等均不占优势,企业获得资本的综合成本较高;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整个工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在软竞争力上优势不多。由此看出,这些因素对我市招商引资带来一定的制约。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青岛来说,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为青岛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意识,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增强招商引资综合竞争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

1、树立“内资外资都是资,青岛以外都是外”的意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我们的眼睛既要盯着“境外”,也要盯着“国内”。国内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相对来说,国内更易沟通、交流、联系。要打破部门、行业、地域和国有、民营、个私的界限,增强全民全面开放意识,树立放眼全球也放眼全国,着眼未来的大招商观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重商、招商、亲商、安商、富商、容商”的海纳百川的大招商氛围。

2、优化投资环境,诚信服务于投资者。

环境是形象、是财富、是经济来源、是招商引资的磁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加入WTO的今天,无论从哪方面看,单纯依靠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求发展的思路是一个误区。重视环境建设,变更观念、提高服务水平,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

把转变观念视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先决条件。要树立青岛的发展离不开全国全球的发展;要继续屏弃“红瓦绿树综合症”;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欢迎一切外来投资者,欢迎各类有效资本进入青岛,将一切来青投资者都视为帮助青岛发展的支持者;要有大市场观念、大发展观念、大开放观念,集聚存量,凸现增量;要让一切外来投资者与我市一接触,就有一种回归感,就有一种相见恨晚,一拍即合的感觉,这是招商成功的先决条件。

把优良优质服务视为第一投资环境。在建设硬环境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投资软环境建设。应当将改善投资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将提供服务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根本定位,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效能,致力于营造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等,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我们所做得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招商引资上,而是应该把细致的工作做到投资企业投资后的管理和服务上。形成投资企业在投资审批时得到一条龙服务;在建设过程中得到全方位服务;在企业开工投产后得到经常性服务。根据发展和投资者特点、要不断推出提高服务水平的新理念和服务的新政策新措施。推行“诚信服务、规范行政、降本增效”的服务措施,秉承“亲商”意识,注重为纳税人诚信服务,对投资者“跟踪服务及时办,找上门来马上办,多头管理协调办,永远不说不能办,常常想着怎么办”。要精心服务好已有投资者,实现投资要素合理配置和最佳效益。留住投资企业,留住人才,落实户籍问题,实现已投资者的“二次投资”,并借助他们的榜样力量实现“以商引商联动开发”的良性发展。

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发挥大公司、大集团的带动辐射作用,鼓励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形成孵化网络,为科技型企业以及各类企业创建与聚集互相交流的平台。要积极做好高科技型和出口创汇型投资企业的服务协调工作,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扩大出口创汇能力。

3、改进招商方式,拓展招商渠道。

要改变招商引资单一化问题,由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作为招商引资的主导,逐步转向由市场为主导招商;通过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有目的的招商;按照比较优势、产业优势和各区、市的功能定位来做招商。要由过去单纯的招商引资办厂,转向采用并购、BOT、产权交易、股权转让、特许经营等方式来引进投资。要转变政府团体招商模式,发挥行业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家优势,实施有针对性的招商。实施小分队招商、窗口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会展招商、项目招商等各种形式,利用和发挥好电子服务功能,提高网上招商效率,降低招商成本。

要不断探索利用外来投资的新形式,采取更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资,既要注意引进硬投资(资金、设备),又要注意引进软投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对外招商过程中,努力把握五个结合: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政府与民间相结合;引进与合作相结合;利用与创新相结合;引入与输出相结合。

4、抓好各类“园区”建设。

目前我市有各类“园区”170余个。应该说,我市的各类园区建设是比较成功的,园区环境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中心园区,充分发挥了在政策、服务、环境上的优势和示范、配套、带动功能,对促进招商引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发现个别地方不根据本地区实际而盲目建设园区的现象,形成了“山头经济”,“圈地”格局,你搞这个园区,我也搞这个园区,基础设施不配套,达不到“几通一平”的要求,形不成磁场效应,造成资源浪费。

各地应当根据本地区产业结构等实际状况,增强中心园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发展形成以中心园区为龙头、专业园区为特色、配套园区为支撑的园区格局。在园区基础设施方面,要重点搞好交通网、电力网、通信网、宽带网、自来水、环保等的配套建设。

5、加强项目的包装,建立招商项目储备制度。

以往我们不太重视对招商项目的包装和储备,降低了招商的针对性和质量、效益,影响了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向纵深发展。招商项目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提报、研究、分析、筛选、包装、推介和发布,并建立项目储备库。

比较先进地区和国际通行惯例,我市这项工作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我们推出的招商项目,很多都存在可操作性差,除了对项目概念性的介绍外,没有其他配套文字材料,对项目的介绍非常简单,缺少“可行性”报告,实用性不强,使外来投资者不能各取所需,取之可信、可行,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惯性,抓住什么项目就推什么项目、招什么项目,随意性大,只顾眼前利益和“政绩”,缺少根据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运作招商项目。

项目的包装是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关系着招商引资的成败。要掌握项目包装的规律,按照规范化的程序进行,从提报、申请、筛选、审核、建议、立项、中介、介入、评估、项目说明书、推介等步骤去完成。要培养一批懂市场经济、懂法律、掌握项目包装理论和方法的专业人员,提高青岛招商工作的针对性和招商层次。

对我市招商引资环境的分析与建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