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小学生“快乐写作”初探

发布时间:2011-08-31 11:00:01

指导小学生“快乐写作”初探

王旭升

作文难!这恐怕是不少教师学子的共同“心声”。学生害怕作文,谈写色变。为什么一直以来小学生很怕写作文、没有内容可以写,甚至有的无法提笔?如何改革作文教学,让写作成为学生最钟情的学习活动,成为其日常生活的“甜蜜的要素”,甚至产生“一日不‘写’,如三秋兮”的期盼,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认真思考的课题。只有如此,才能使作文教学成为课堂这一师生共同奏响的交响乐中最快乐的旋律。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写作的表述是:能具体明确、文字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课程标准已经朴实而深刻地表达了作文教学的宗旨。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让学生领悟到,作文是每一个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是生活本身的需要,而不是追名逐利的工具。现就本人粗浅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快乐写作,提高小学生的写作乐趣。使得每一个小学生都能感到写作是快乐的。

我认为“快乐写作”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方法”。“理念”是教学指导思想,“态度”是教师的认识和热情,“方法”是教师的手段和途径。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再加上“态度”和“方法”,教师才能指导好小学生的“快乐写作”。

一、如何激发小学生写作的快乐情趣呢?

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学生的作文兴趣呈现出相当明显的冷淡趋势,许多学生兴趣不高,认为是一种“苦差事”,讨厌作文,惧怕作文,产生一种谈“文”色变的压抑心理。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视作文为快乐。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

(一)、要求不同,增加成功的机会

学生学习写作有一定的艰苦性,但是一旦发生兴趣时,就会“乐此不疲”,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教师若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挖苦讥讽,使学生多次消极的体验,那么就会为对作文产生排斥、畏惧心理。所以教师若要及时给学生以信心,要善于发现和表扬学生,使学生看到自己微小的进步,增强提高写作的信心,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同一篇习作,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当学生达到要求时,就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就大,写作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写作兴趣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同时,教师要认识到,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若对学生习作要求过高,会使学生觉得写作“高不可攀”,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我从写一句话、一个片断到一篇文章,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

(二)、收集材料,充实自己的脑袋

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大国,物产丰富,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如,我们的家乡孝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竹乡古镇,孝丰的名字就是因为“当地人善行孝道,孝风隆重”而得名。《孝丰志》记载三国时期的孟宗,其母病重,想吃鲜笋做的汤。但这时都快冬至了,孟宗焦急万分,双手抱着毛竹悲伤落泪,忽然间,眼泪滴落的地方冒出了几茎竹笋,孟宗欣喜万分。母亲吃了新鲜味美的汤后,病居然立刻就好了;晋朝郭巨,家境贫寒,靠做雇工度日,幼儿常分母食,为了不让母亲挨饿,埋儿,得天赐金;唐朝陈承坚,九岁丧母,结庐守墓,墓前生灵芝,松树盘旋如盖;宋金安立贡生,割股愈亲,居家孝义;明施泳庆家贫而事母孝,日供甘旨,凡言动务娱母意;清杨侃,幼丧母,事继母如所生……而且在今孝丰境内还留有“二十四孝”之一——“郭巨埋儿得金”的郭巨墓。

我们应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利用孝敬教育作为作文的材料。孝是道德的本质,教化的目标;孝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人类行为的规范;孝是文明政治的核心、行为优化的基础、社会制度的极致!而且也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事情。孝不光是理论,更是行动。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的我经常收集一些好的材料,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与孝有关的文化:在孝丰的东大门矗立着一块醒目的宣传牌;我们还参观了老年活动室;从老年活动室出来,我们又去了别具地方特色的孝子公园、孝子林、孝子长廊;我们还观赏了我们孝丰镇举办的“二十四”孝灯笼展,欣赏了孝子灯笼。我们还看了孝丰镇政府出版的《孝子灯》一书。并通过评比“十佳孝星”、“孝顺之家”的活动,倡导孝父母、敬长辈的社会风尚,弘扬中华美德。好的活动、读物、书籍,在每次作文课的时候念给学生听,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听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使学生的文学素养逐步得到提高。

(三)、培养激情,情不自禁地写作

许多学生误以为:作文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影响颇大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不能去写。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奉命而作,无论是选材立意,安排结构,还是语言特点,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优秀作文选》的学生,常常一节课过后,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的躺着一个题目。如何让学生对作文有激情,能够情不自禁地去写作呢?

首先给学生以宽阔自由的写作空间。教师不应该给学生太多的题材、体裁和主题的限制,使学生感到没东西可写,所以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应该十分慎重。

其次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写理想,儿童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的事业,无疑会有很多的企盼和遐想。这些企盼和遐想虽然是朦胧的,有的甚至是幼稚的,但都会成为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和锐意进取的动力。可以鼓励学生写假想。还可以让学生写梦想。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人们生活的延续、思维的反射、精神的折光。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写奇想。

为了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写作,我们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谦虚”一点,敢和学生比试比试,营造出一种“千帆竞发”生机勃勃的场景来。我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说事”,看看谁说得数量多,质量高。这样,有的学生就把心里想的,平时做的,都争先恐后地说出来;也有的学生觉得事情不少,可惜没有意义,不能写成作文。因为他对“有意义”理解很狭隘,以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义。其实不然,凡是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教育作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例如:今天两位同学打架了,老师批评了他们。这虽说是坏事,但是它使“我们”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要求学生把这些事情记叙下来,积极动脑,写成一篇篇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佳作。

二、如何指导小学生通过生活写作,使得学生作文回归自然并超越生活而感到快乐

人对自然界的依赖与掌握表现为人同自然之间的双向适应关系的本质的统一,文化是其实现的方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悄然到来,电脑正越来越深刻地转嫁了人的智能,世上的许许多多工作都可以由电脑来完成,并将愈来愈多。但我相信,写作,这种行为依然必须由有灵魂、有情感、有思想的人来完成。如果你不想成为现代生活的弱者,那你就必须学会写作。——通过生活写作。

(一)是写作需要生活,还是生活需要写作?不同的语序反映了人类文明进程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观。

我们大家都知道,人类社会从野蛮进化到文明,其标志是文字——书面语言的出现。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这一现代人称之为“写作”的行为,在人类劳动生活中是自然而然地产生、进行着的。在那没有稿酬、没有评奖、没有应试的年代,人们的写作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是在一种无功利驱使的非常真诚的情境下进行的。这种写作是生活的承载和生命的宣泄。

但是,自从隋唐以来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的科举制度把写作的本体功能扭曲得面目全非,为了功利,把写作当作“创作”,关心的是有多少人在竞赛中获奖、多少篇在报刊上发表。这种信息化时代的作文教学的任务似乎是为了培养作家,却是以扼杀极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代价。进而影响到当今的“应试作文” ,为了应试,作文内容可以虚假,情感可以伪饰。难怪一位高三的语文教师不无忧虑地说“如果一个民族可以肆无忌惮地大规模地鼓励她的孩子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那么,当我们看到这个社会说谎和浮夸成为习惯,假酒假米假药假广告假新闻,什么都能造假的时候,请不要奇怪。”

现在应该是让作文回归其本体功能的时候了,作文就是作文。一个小学生只要能用文字贴切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文通字顺地记载下需要记载的种种信息,足矣!

(二)如何让小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让写作成为生活的真实需要——“快乐作文”实质上是一种作文的回归自然并超越生活。

我认为,“快乐作文”的教学宗旨是将学生的生活与作文连缀在一起,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写作,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做人与作文的同步发展。但那种为作文而让学生去立竿见影地找生活的做法使有悖于“快乐作文”的初衷的,而应从人类社会不断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的视角去建构现代作文教学的理念:开放

1、开放思想

我们应打破应试教育对学生作文的思想束缚,避免教师过于机械和繁琐的指导使学生落入程式化的窠臼。习作更不是创作,也不是文学作品。它是一种自由的、真实的、有自己个性的表情达意的练笔或书面交际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努力实现学生的作文与其人格的和谐发展。

2、开放文体

依照学生的风格和思维水平自由选择各类文体,形成不拘一格的多元化的作文教学格局。可以写人、记事、也可以写日记、编童话,还可以随笔和说明式介绍,形式上不拘一格,让学生自由展个性。学生所爱即是写作之机缘,学生所能即是写作之形式,生活所需,即是学生所需学。才会达到使学生爱写、会写、乐写之目的。

3、开放内容

鼓励学生看世界,写世界,说真话,抒真情。从辅导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入手,力求使作文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本身,打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时时在作文,处处有作文,使作文成为学生真实表达的需要。

4、开放评价

将作文评价看作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而不是终点,要改变当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仅凭教师的鉴赏水平而“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换一种眼光看学生的作文,文章写得好,当然要肯定,要赞赏。写出了一个好句,一个好段,也要肯定和鼓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白了努力的方向。应该让老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还可以让社会力量也来参与学生的作文评价。作文的评价应该是:标准多元化、对象多极化、角色主体化。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提高作文能力。

三、如何让小学生的作文在教师的发展性评改中成为快乐

作文之后,最令人尴尬的是作文评价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也很怕评价作文,劳神费时收效低。那真是“几人欢喜几人愁”。得到好的评价洋洋得意,成功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水平较差的则垂头丧气,兴味索然。不被老师批评,同学笑话就是万幸。少数人的成功喜悦掩盖不了多数学生的失落感。作文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漠视学生个性、窒息写作灵性、制约写作水平提高的消极因素之一。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而不是终点,我们教师只有运用崭新的评价激励学生、关爱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提高作文能力,涌现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有灵性的精彩习作。

那么,为什么“怕”呢?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评改作文确实是一个繁琐、艰苦、漫长的过程,但是学生对老师的辛苦劳动往往只看看是“优”或“良”。而在学生方面呢,是少数人的成功喜悦、多数学生的失落。怎样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我尝试着种种方法进行作文评改:集体评改、互评互改、自评自改、教师评改、家长评改,收获颇丰,献与大家共赏之。

(一)对传统教师评改的审视,突出学生的“快乐写作”

我们教学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评改作文确实是一个繁琐而艰苦的漫长过程,然而学生拿到作文本总是粗粗看一下等级,很少有学生注意教师的评语,更鲜有人去仔细推敲。对此,笔者总感慨自己的劳动没受到应有的尊重。相信有此感受的同行一定不少。但是,现在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作文评改,却发现这样做恰恰缺失了新课程最根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包括:对生命的尊重和呵护;生命的个性化发展;生命的主体性发展……才会出现这种怕“写”、怕“教”的尴尬,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评改方式。那么,该怎么做呢?这就是我们共同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建立新的评改机制,利于学生的“快乐写作”

新课程理念的确立给我们带来了评价的根本指向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那么,作文的评改该怎样关注学生的主体和个性发展呢?其实,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点拨,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体地位了吗?”这不正是新课程的精神之所在吗?我尝试着用这种方法进行作文评改,收获颇丰。

在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之前要教给他们常用的修改符号,这在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有规范的、详细的介绍。

1.集体评改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中年级要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集体评改比较适宜中年级学生,因为中年级首次接触作文评改,马上进行单人操作有一定的难度,而集体评改是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选择一篇典型文章,组织全班学生分析、讨论,共同评改。不仅增强学生评改的兴趣,传授评改的方法技能,而且为以后的互评、自评等打好基础。

具体做法:教师浏览学生的初作,从中归纳出几个共同性的问题,然后选择一篇,复印或打印出来发给每个学生,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从而明确本次评改的要求。接着,学生就动手删、补、调、换。最后全班学生共同评改,各抒己见。有时,同一个错误会有几种不同的修改方案,学生会为自己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就在这种争论中,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了该怎样写,其实“改”不就是为了“写”服务吗?学生此时获得的体会比教师的辅导、评改更自然、更亲切、更有感染力。实在是事半功倍。

2.互评互改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互评互改,可以促进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在评改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写评语时往往会把同学的不足之处扩大化,而忽视了其中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引导。笔者的做法是:一开始让学生只写优点不写缺点,促使学生从同学的作文中找到可借鉴的方面,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欣赏同学的作文。久而久之,学生们自然会全面地评改作文了。

3.自评自改 找自己的错误比找别人的总要难很多,因此,自评自改是比较难的,要在集体评改、互评互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诵读、推敲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并写上评语,评语的内容是多元的,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自己写自己改的深层次的喜悦。叶圣陶先生也说:“作了文又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

4.教师评改 教师的评改应该是“精批略改多讲评”。 “精批”就是尽可能地找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和问题,给予恰当的鼓励、指导、点拨;“略改”指教师提出了问题却不改,将“改”的工作尽量交给学生去做,这样就可以比较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愿意改、能够改;“多评讲”就是尽可能地增加评讲次数,抓住一切时机评讲,开展多种形式的讲评,例如集体讲评、小组讲评、个人讲评、书面讲评等等,而且讲评一定要多说好话,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促进学生肯定自我,激发潜能。

5.家长评改 学生需要多元的发展,作文的评改也应该是多元的,我们应该确立以学生自主评改为主,教师、家长评改为辅的评改机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子女总是比较容易沟通、交流。像第七册《学做家务》、第八册《爸爸妈妈不在家》、第九册《暑假中的一件事》、《爱惜粮食》等反映家庭生活的习作,家长比教师、同学更有发言权,家长参与评改更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实行评改改革,利于增进了学生的“快乐写作”

1.能够充分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 评改由教师单一评改转变成学生自主评改为主,教师、家长评改为辅的多元评改,学生由传统的被动转变为主动参与。学生写了作文,仅仅完成了作文的第一步,紧接着是自评、互评、集体评等等评改,将写和改紧密结合,使写和改相辅相成,完美统一,从而使学生明白“写”和“改”都是自己的事,都是快乐的事。改革后的评改倡导学生在评改中学会合作,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将评改变成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形成积极、友好、民主的评价关系。

2.能够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责任心 学生参与评改,一则,为学生建立了更多的读者群,刺激学生作文的欲望,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二则,自己的作文要由同学来评改,想让同学喜欢,就必须认真写;而评改同学的作文,想让同学信服,必须认真评改,从而促使每一位学生认真参与每一次作文的每一个过程, 同时,以学生为主的评改方式,加快了评改的节奏,缩短了信息反馈周期,迫使大家抓紧时间,集中精力,尽快处理。改变了过去“学生拖作业,教师拖评改”的现象。培养了师生的责任心,增进了学生的“快乐写作”的乐趣。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相信只要我们能做到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练笔,一定能培养出学生浓厚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的写作成为快乐。

写作教学改革的路子千万条,我的努力还只是一种尝试,很多迷宫等待着我们去打开、去探索。自由写作、快乐写作注意了学生心理与认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到“理想写作”的境界。只要让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深深植于科学与民主的土壤,用崇高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去耕耘、浇灌,那么,写作教学改革的前方定是硕果累累的满园秋色。

指导小学生“快乐写作”初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