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和援助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09 03:40:33


浅析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和援助对策

     特殊弱势群体由三类人员组成:刑释解教人员、生理弱势人员和大年龄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是指劳改、劳教的刑满释放人员。这类人员是一个有社会政治敏感性的特殊群体,由于自身和社会的歧视缘故,常被企业以种种借口而拒收的就业困难人员;生理弱势人员是指处于就业年龄段、因自身体型、体态畸形或生理、相貌上存在缺陷,多次就业未成功的就业困难人员。大年龄人员则是指男性在55岁以上已经过了最佳劳动年龄,身患较多疾病,被多数单位拒之门外的就业人员。

     安置特殊弱势群体障碍突显,困难重重,比解决一般失业人员更是艰难。政治、生理和年龄上的弱势客观存在,不可改变更不能回避。他们的生存状况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及社区的生活环境,如果社会不为他们创造相对稳定的就业环境,他们很可能会因无所事事,生活无着落而重蹈覆辙,从而加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应当拥有劳动权,但就业门路并不为这些就业弱势人员敞开,考虑到他们缺乏就业竞争力,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援助,社会则应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本文试对这二类人员就业现状作一分析并提出了援助对策。

     一、特殊弱势群体现状分析

    1. 刑释解教人员现状

     据上海市监狱局最近统计,黄浦区1999年2000年刑释人员共有325人,公共职介机构推荐就业占7.7%,回原单位为0,自谋职业79.1%;豫园街道1998至2002年间刑释解教人员有305人。在305人中就业只有66人。其中自谋职业53人,推荐就业13人。推荐就业比例只占4%,而占78.4%的刑释解教人员处于无业和就业不稳定状态,不少还是隐性就业。

     生存状态。大多数刑释解教人员家庭环境十分困难,他们刑满释放后长时间找不到工作,无经济来源,往往只能依靠父母微薄的退休工资免强度日,有的接受兄弟姐妹的救济。自谋出路的解教人员则通过摆小摊,经营小本生意养家糊口。单身汉的生活更苦,没有家人依靠,唯一出路只能通过就业求生存。但自身的政治污点往往成为致命的制约因素,使得他们求职无路。

     豫园街道丹马居委刘某,42岁,父母双亡又是单身。从小寄养在外祖父家。1995年因盗窃罪被劳教1年,刑满释放后他在市场中就业均因有前科,遭到淘汰,只得靠找零工维持生活,也只维持短暂的一段时间,以后只能靠年迈舅舅的接济和邻居们的救助。对此他多次上访市、区有关部门,甚至几次扬言要杀人要重新犯罪。

     以上案例是众多刑释解教人员生活状况的一个缩影。生活艰苦、求职无路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更值得一提的是,豫园街道仅3年间统计出的刑释解教人员中犯盗窃罪的有63人,吸毒者60人,两者相加占到了释放总人数的40.3%。如果不为这些人员安置岗位,盗窃者会因终日无事,好吃懒做重操旧业;吸毒者精神上更加空虚,生活上更加堕落,又会走上犯罪道路。这些隐患都将扰乱社会治安。

     就业现状。刑释解教人员工作难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没技能,他们基本上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二是文化低,往往只具备中小学的文化程度,很难适应许多岗位的要求;三是心理有障碍,政治污点如同一个深刻在身体上的烙印一样将伴随他们终生。政治污点成了他们受歧视遭冷遇的罪魁祸首,致使他们的求职积极性屡遭打击,产生心理障碍;四是对就业态度有偏差,有这样三种人:一种是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不想参加培训不愿就业,守株待兔以逸待劳;一种是希望就业但挑三拣四对脏活累活不愿干,对工资待遇有要求;另一种就是迫切希望就业。

     不少用人单位把刑释解教人员拒之门外,即使符合条件也不例外。况且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僧多粥少,而适合刑释解教人员的岗位更少。社会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偏见难以消除,这无形中增加了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难度。目前还没有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政策倾斜。

     2. 生理弱势人员现状

     时下,用人单位在招收员工时除了看学历、技能和工作经历以外,也非常看重个人形象。企业开始注意公众形象。那些具备了高素质,且天生丽质的应聘者无疑是用人单位的宠儿,他们是幸运的。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有那么一些人,不仅自身条件差,文化素质低,更不幸的是长相又差强人意。诚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相貌是天生天养,后天很难弥补。生理弱势群体的就业困难还未引起重视,请听一个生理弱势人员的自述:我叫吴某,29岁, 身高1米60,体重90公斤,肥胖成 了我就业的一大障碍。在3年多的求职路上,我无数次碰壁,几乎得了“就业恐惧症”。一次我到了周庄酒店打工,试了几天,经理说我太胖,当着众人的面把我辞退了。我想不通,难道胖是一种罪吗?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残疾尚未达到可以享受福利待遇的程度,就业对于他们更是举步维艰。例如协保人员王某,50出头,他一眼失明但办不出残疾证。虽然本人持有二级厨师证书,但找工作依旧困难。某些单位尽管肯定他的技能,因为个人形象拒绝录用。

     3. 大年龄人员现状

     相当一部分男性临近退休,但是年龄偏大,他们往往只能胜任一些门卫或值晚班,而这类工作目前又很少,因此造成了就业困难。例如58岁的协保人员朱某,右眼失明又是单身,仅靠180元救助金生活。生活相当艰苦。虽然他本人积极要求工作,但客观条件只能值晚班,而这类工作毕竟是少量的,即使有这样的岗位供给,也很少有单位愿意接纳他。对于协保人员,随着年龄的增大,也将成为大年龄弱势群体,面对同样的就业困境。

     二、对特殊弱势群体的援助对策

     1. 发挥就业援助员作用

     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目前已经成为最为棘手的问题。一方面,用工单位排斥他们,另一方面刑释解教人员存在不同的三类情况,因此,安置刑释解教人员不能“一刀切”,而要从实际出发在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的过程中,可采用就业援助员与刑释解教人员“一对一”的就业援助责任制。就业援助员通过与他们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就业意向。同时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就业观念。这有助于刑释解教人员摈弃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就业援助员则要极力帮助那些希望就业生活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为他们开发岗位,落实岗位。就业援助员通过“绿色通道”就业援助机制的运行与区职介所和街道劳就所保持沟通,既为这些部门及时输送劳动力资源也切实为刑释解教人员排忧解难。还可对他们上岗后进行跟踪了解他们就业后遇到的问题并设法给予解决。

     对生理弱势人员所遭遇的就业困境,同样也可通过就业援助员给予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如身高1.60米体重180多斤的生理弱势人员吴某走投无路之时,就业援助员方阿姨向她伸出了温暖之手。这位热心的阿姨四处为小吴找寻就业机会,鼓励她参加区就业促进中心举办的大型招工活动。在她情绪受挫时又耐心地开导她,客观地帮她分析自身的情况和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她改变了就业观念。终于给小吴找到了一份超市收银员的工作。就业援助员所发挥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她们是这些就业特困人员就业的领航人,在他们陷入就业困境悲观绝望的时候为他们点燃了心灵的灯火,为他们生存指明了方向,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困苦。

     2. 发展非正规劳动就业

     非正规劳动就业主要通过参与社区的便民利民,市容环境建设中的公益性劳动,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临时性、突击性的劳务及家庭手工业、工艺作坊等形式来实现,具备生产自救的性质。实践证明这一具有“上海模式”的非正规劳动就业,取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它有助于建立就业托底机制,维持社会稳定大局;有助于推动结构调整与新经济组织发展,转变人们的就业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针对刚刑满释放人员,可以专为他们设立一个非正规就业基地,即在他们回归社会以后的过渡期内,通过公益性岗位的“四保”工作安置他们就业,待有就业机会的时候再根据实际情况推荐他们上岗。

     组织生理弱势人员以非正规劳动就业形式实现生产自救性质的就业是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的最佳途径。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如自行车停放管理、医院病人护理、家政服务和净菜供应等,既满足了社会需求,又适应生理弱势人员文化低、技能差但还具备劳动能力的特点。对需要就业并且具有一技之长的生理弱势人员,就业政策应当向他们倾斜。既为他们广开就业门路,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同时政府应对提供就业岗位和吸纳就业特困人员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3. 加强托底保障

     市局要求对被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实行100%的安置,按照这一目标就应该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100%的托底保障。对一般的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保障是促进就业,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措施,对特殊弱势群体更应如此。对此建议为特殊弱势群体建立相应的暂时性托底机制,即设立区、街道的就业援助基金。只要用工单位接受特殊弱势群体上岗,就业援助基金就可帮他们托底保障。这项就业援助基金的作用在于一方面能相对提高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他们岗位的稳定性。托底保障可采用渐退制,即当特殊弱势群体积累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并被用人单位接纳后,托底保障作用亦随之减弱。

     对于不同的人群给予不同的就业援助是实施就业脱困的核心内容。针对大年龄弱势群体,在就业岗位欠缺的情况下,建议通过民政救助让他们享受“低保”政策,帮助他们平稳地过渡到退休年龄。如果大龄弱势人员家中有求学的孩子,对他们的救助视角可以转移到其下一代,适当投入人力资本,这包括对其子女的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大龄弱势人员家庭只有在获得最低基本医疗救助的情况下,他们的最低生活保障才真正落到实处,其子女的脱贫才不会因为生病或无法求学而落空。

     城市社区在扶贫脱困工作的开展中应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即在实施对特殊弱势群体援助的同时,将扶贫脱困的重心向其下一代转移。这是特殊弱势群体摆脱现状的真实希望所在,是防止贫困成为代代相传的痼疾关键一环。同时还要加快协保人员享受失业保险的成文机制。应当鼓励和引导协保人员同原单位解除协保关系,申领失业保险金。实践将进一步证明:就业是脱困之本。在特殊弱势群体不能和一般人同一起跑线竞争就业的情况下,实施就业援助这一具有上海特色的帮困模式,不失为一种新型的就业保障机制,它有助于特殊弱势群体自食其力,走出困境。对这样的人群实施援助应形成民政救助、劳动托底保障和社会救助三者合力,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上海申博成功给就业带来了契机,就业将呈现出“标准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新特点。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实现自身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升。抓住历史机遇,参与“职业技能振兴计划”。对特殊弱势群体实施就业援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动员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既要给予力所能及的扶持;又要设法帮助他们自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以使整个社会生活更和谐,发展更稳健。

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和援助对策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