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1-12-15 21:21:38

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由于冷战的结束,世界上两个平行市场的局面消失,加上新的科技革命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结果,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的过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发展。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难得的历

史机遇,有利于我们吸引外资,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等;另一方面是严峻的挑战,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并力图主导这一进程。因此,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当不断寻求有效的对策,一方面要紧紧抓住机遇,利用全球化发展自己,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和企业要想尽一切办法保护自己,争取做到“利大于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美国的倡导下建立了联合国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为全球化作好了准备。但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使全球化陷于瘫痪当中。70 年代到 80 年代末期,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关系有所缓解,联系和交往逐步扩大,使国际形势趋于明显缓和。在这个基础上,经济因素的作用不断加强,并居于主导地位,从而为全球经济的发展与合作奠定了基础。但直到此时,世界经济国际化仍然只是在量变中徘徊,并没有实现朝着经济全球化这一更高目标的质的飞跃。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由于冷战的结束,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中国都转向市场经济,世界经济出现了全球市场一体化,这才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条件。而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初步形成,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信息高速交流的技术保障。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的。国际贸易的发展由简单的互通有无发展到进行国际分工,不仅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提高。随之得到迅速发展的是国际投资。资本的跨国流动由最初主要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手段,发展成为独立的投资形式。直接投资的发展,导致了跨国公司的崛起,而间接投资的增长,则促进了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扩大。因此,从经济运行方式来看,经济国际化主要通过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使各国经济的运行外向发展,与国际市场相连接;从经济体制来说,则是指经济对外开放,实行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

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并制定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国际经济法规,而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被迫承诺遵守现有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相同的利益诉求和发展愿望。我们不仅应当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快自身发展,还应当更积极地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全球化规则的修改和制定。我们要依据自身利益和发展中国家的要求,继续加强南南合作,增强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说话的分量,对全球化的方向和进程施加更大的影响,使未来的全球化格局更加合理、公正。

在全球化竞争中,体制竞争是第一位的。要建立有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体制软环境,政府职能转变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就要求政府把企业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尽快归还企业,把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创造有效率的良好市场环境;为市场提供必要的规则和制度框架,维护市场竞争性和规则性;驾驭市场化进程,纠正市场失灵和弥补市场缺陷,着力培育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国的涉外经济体制,在外贸体制、用外商投资和扩大对外投资、汇率制度和形成机制以及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和人民币可兑换等方面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进行改革和完善。首先,在外贸体制改革方面,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加入 WTO 的承诺,逐步降低关税,减少数量限制,按照非歧视原则对外国产品和服务实行国民待遇。同时,着重建立和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等手段,加强对外国反倾销、反补贴的磋商和应诉,维护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的合法权益。其次,在利用外资方面,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政策,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采取鼓励政策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等。再次,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促进国内成熟产业和过剩生产能力向外转移,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在体制上和政策上予以保证和支持。重点是建立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在法律、外汇、信息服务等相关领域为对外投资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支持,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投资办厂、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等。最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外汇管理体制及汇率制度,有选择、分步骤地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同时,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在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致力于发展边际收益高的高技术产业和高增值部分的加工制造环节,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中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的加工制造环节。在这种国际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获得技术进步的绝大部分利益,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目前,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把中国作为其生产制造的基地,但跨国公司转移到我国的制造环节有许多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地位和利益分配相对不利地位。因为中国主要承担的是加工,而不是从技术开发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并且高端制造业产品仍然在发达国家。我国应该力争改变这种地位。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国内企业应当形成“产业阶梯”, 以多元化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一方面,沿海地区经过 20 多年的加速发展,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的层次,国家应当鼓励和引导沿海地区具备条件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在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有相当多的企业发展中等技术、中等增值含量的制造业。另一方面,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地区合作,发挥其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接受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样一种梯度推进的产业链中,形成一种由先进带动后进,不断实现产业升级的发展局面。

所谓保证经济安全,就是保证国家经济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不受侵害,保证国民经济正常有序运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同时,要以国内市场,国内资源为主,重视经济安全,以免受制于人。最主要的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学会灵活运用经济全球化的规则特别是 WTO 的基本原则和有关条款,发展和保护自己;二是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贸易体制和灵活高效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争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和损失的最小化。

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人的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国与国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人与人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控制高新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把握经济全球化的主动权。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因此,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最根本策略是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事业,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同时,政府还应实施各种优惠政策,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论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