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学习材料

发布时间:2011-04-24 20:42:41

学习材料

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随着社会法制建设的推进,大学生应该牢固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新时代大学生。采编这份学习材料,目的是帮助广大学子更多地了解法律,并且学会合理的运用法律来武装自己、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免受侵害。

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2011210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在工作报告中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确保国家一切权力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确保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确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各民族大团结,确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确保国家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国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从制度上、法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日益繁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确定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根本路径,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大特征

——有法可依,体系配套,内部和谐统一

1982年通过现行宪法,此后又先后通过了4个宪法修正案。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总体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有法可依——7部门法律齐全

  构建法律体系是为了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法律体系形成与否,不能简单以法律的多少来论,而要从它的作用来判断。

  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统帅、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7部门法律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统一整体。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高级法院院长应勇说,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基本的主要的,特别是起支架作用的法律大体上已经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总体上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特别注重从制度上解决公民权利和利益保障问题。我国法律制度从不同方面对公民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社会权利进一步做了具体规定,从实体和程序上切实保证公民享有广泛、充分、真实的自由和权利。有利于依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从事政法工作30多年,亲眼目睹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及其为公民权利保障带来的诸多进步。应勇说,记得20多年前,一个人在看守所里竟然会拘留了10多年,此后,因为逮捕拘留条例和刑事诉讼法的相继出台,超期羁押的现象得到缓解;同时,因为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行政诉讼法的问世,民告官也成为公民的法定权利,公民权利日益得到制度保障。

  体系配套——3层次相互协调

  看法律体系的形成,要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不仅要看法律,还要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它们都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发挥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

  有些事项在宪法中做出规定,有些应当在法律中做出规定,有些则可以由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规定。各个层次的法律规范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作用,各司其职。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姚明宝说,对用法律来规范尚不具备条件的,可依法制定行政法规,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时再制定法律;对一些地方事务,可依法制定地方性法规进行规范。

  目前,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制定现行有效法规5079件,省会市及较大的市共制定现行有效法规2500件,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现行有效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786件,经济特区共制定现行有效法规237件。地方立法为地方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为国家立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备受关注的全民控烟为例,最近2年,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制定实施了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的地方性法规。如何控制公共场所吸烟,如何最大限度减少烟草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如何在个人爱好和他人、公共权益之间实现平衡,都曾是地方立法中争议颇大的问题。但地方立法还是充分尊重绝大多数不吸烟者的控烟诉求,在充分审议论证后出台地方性法规,并借助立法后评估持续推动法规实施。

  今年31日发布的上海控烟白皮书显示:法规实施1年来,全市公共场所控烟状况有所改善——各类法定禁烟场所内吸烟发生率由法规实施前的37.5%下降到去年9月第2次监测时的3.42%,劝阻率从实施前的19%提高到第2次监测时的54.1%;在禁烟场所内发现烟头、闻到烟味的情况也明显减少,《条例》已初步显现法律约束力。截至去年1231日,各级控烟监管部门共检查各类公共场所212043家(次),责令整改3494家,及时整改到位2622家,立案处罚并罚款12家,并对5名个人予以罚款,罚金共计25400元。

  与此同时,控烟也已进入国家立法程序。去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已有300多名代表联名提交议案,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启动控烟立法程序。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吴忠泽说,目前,这一立法案已经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调研阶段,北京、上海等地的地方立法为国家层面的立法提供了借鉴。

  内部和谐统一——立、改、废同等重要

  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并不是说,现有的法律就已经足够了;法律体系形成之后,仍然需要根据发展变化了的情况制定新的法律,适时修改已有的法律。

  一个运转良好的法律体系,就好比一间大厦,大厦从建造、装修到使用,要安居、宜居,就需要不断维护;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的立、改、废同等重要。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参事金长荣说。

  近年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高度重视地方性法规的清理。2007年底前制定的135件上海地方性法规被列入清理范围,去年7月,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本市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上海市乡人民政府工作暂行条例》《上海市人民警察巡察条例》《上海市公证条例》《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员管理条例》《上海市居民同外国人、华侨、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澳门地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婚姻登记和婚姻咨询管理若干规定》等5件地方法规被废止;同时,48件地方法规也都纳入修改范畴。

  从全国范围内看,截至去年10月底,全国共集中修改地方性法规1317件,废止地方性法规426件,较好解决了地方性法规中存在的与上位法不一致、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

今后,法律的修改、废止将常态化’——对于需要统筹修改的法规,要及时列入今后的立法计划,抓紧修改;对于根据法律清理情况,以及上位法的制定情况,需要由地方制定配套法规的,要抓紧制定。金长荣说,常态化的法律法规清理,将有助于不断提高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保持一致的自觉性、主动性,将切实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科学和谐统一。

四、开展法制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社会系统。作为这一系统基本要素的教育内容,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成员素质提高而不断地吐故纳新,保守的教育内容将逐渐地排除出系统之外,科学的、进步的教育内容又会被系统主动吸收。19993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正式写进现行宪法,法制教育作为实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而被吸纳到高等院校教育系统当中,成为高等院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制教育所具有的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特有功能,奠定了它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法制教育在高等院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高等院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法治精神是指尊崇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假定人人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经过相当时间,便可形成一种风气。风行既久,便会变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日不形成,法治之实现便一日靠不住,真正的法治是把这种习惯作为条件的(蔡枢衡)。法治精神是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是一种可以沉积的民族文化。通过高校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法制教育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法治国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权力主治的国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导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导的国家。西方社会几百年的法治实践经验和现代中国二十多年的现代法治建设历程表明,法治需要执法公仆,需要护法忠臣,需要弘法良才,必须造就一大批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开展法制教育,使社会成员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第三,法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法制教育,可以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我国宪法、婚姻法和合同法等都包含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的要求,把某些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变成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对于违反这些道德规范(同时,也是违法)的行为,予以法律制裁。通过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同时是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我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也就是说,父母在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时,子女应当履行赡养义务。经过法制教育,大学生懂得不赡养老人,不行孝道,不但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而且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再如,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这就要求当事人在订立、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都应当抱有真诚的善意,相互协作、密切配合,事实求实、讲究信誉,全面履行合同所规定的各项义务。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是基于社会责任本位的思想,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合为一体,兼有法律调节和道德调节的双重职能。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20个字,其中就包括明礼诚信。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大学生处在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至关重要。通过法制教育,大学生要自觉忠于党和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改掉一切虚伪、言行不一的坏习气,提倡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

所以,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仅仅靠具有某一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已无法解决,而是大量需要具有综合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技术的不懂法律,就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能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政策法规来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法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它日益受到高等院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重视。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一方面是因为法律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人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把法律素质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要求自己。在对100名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方面的问卷调查时,对你认为学习法律是否重要一题,100%的大学生选择重要非常重要,没有一个大学生选择不重要,问其理由时,有70%的大学生选择法律素质是21世纪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需要第一,市场经济主体在法律上享有平等地位,任何一方不得强迫他方与之交易,不得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他方。第二,市场交易行为需要法律予以规范。如今的市场交易己极少有物物交换形式,绝大多数市场交易的时空跨度已大大增加。合同已成为市场交易中最重要的形式。合同缔结过程中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合同的订立步骤,合同的主要条款,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及违约责任等问题,都需要法律予以明确规范。还有,市场交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例如平等自愿,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等原则,也必须有相应的法律规范予以具体化,使其在实践中更具操作性。第三,市场秩序需要法律予以调整和规范。要实现更加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保护正当竞争,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市场秩序,就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来抵制假冒伪劣,投机倒把,行业垄断,权钱交易,地方保护,行贿受贿等现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市场经济运行的每个环节都与法律息息相关,而高等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将来必定要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从事市场交易活动。所以,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力军,法制教育的作用比以往更加重要。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十七大指出: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民主的法治思想不可能自发地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树立现代的民主法治观念,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思想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当今社会,信息泛滥,大学生中间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高校中,我们吃惊地发现许多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法律常识缺乏,他们对网络虚拟世界的了解超过了对自己周围生活的了解。大学生对偷盗、伤害他人、乱发不良信息等反映是冷漠和无知,他们甚至不觉得这是违法行为。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成功与否将成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法律意识水准。另外,法制建设又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保障。为此十七大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尊重和保障人身自由,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文化合作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市场日益形成,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合作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就要求现代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经贸人才必须懂得国际经济法和相关国家的法律,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本国的主权和本国的合法经济利益。有这样一位老板,他常年跟韩国一家公司做海鲜产品生意,结算方式是国际结算方式中最安全的一种信用证结算,但这位老板却不懂得信用证的具体操作规范,就因为这样,在一笔标的额为100万美元的买卖中,由于单证不一,装船命令单上的签字与信用证的规定差了一个单词,结果买方拒绝付款,造成卖方100多万元的损失。党的十七大中提到: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思考讨论题:

1. 读完学习材料后同学们有何感想,与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具有哪些意义

3. 作为一名工程大学生,你认为开展法制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哪些意义

法制教育学习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