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歌

发布时间:2011-10-19 22:27:34

很早就知道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音乐,藏族的歌曲也别有风味,曾经也在百度上搜索过一些好听的藏族的歌曲,但是因为支教来到了松潘,才发现这里的人们,把我所喜欢的藏族歌曲称作一个专业化的名词——藏歌。

再上百度上搜一搜关键词“好听的藏歌”,结果出现了许多专业网站,还有网友推荐的一些好听的藏歌的曲目,其中有一些是以前我就知道了的,但是多数还是我不曾听过的,或者进行了新的翻唱,演唱风格有所不同的。

一听之下,心下大快,真正是天籁之音。

这里听的藏歌,类别较广,有节日活动舞歌、请客酒歌等等,其中有不少就是用藏语唱的,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是,音符是跨越语言文字的独特符号,从音符和音色中仍然让人能够感受到一种真情,一种广阔,一种酣畅淋漓。

藏歌中,总有那么一种激情,总有那么一段高音华彩部分,自中音区出发,向上升华,“一行白鹭上青天”,直到云雾缭绕的高音区域,让人感到那一种豪迈与奔放,如同这里的高原地势,拾级而上,直插云霄,一直到那离天很近的地方,到那白云之巅,那婉转之间,嘹亮之处,一种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得以展现。这一点,我觉得韩红在演绎藏族歌曲时常常处理得很好,她在《天路》的结尾部分,把那最后一句,向上升华到意想不到的高音处,在那蓝天白云间反复萦绕后,再盘旋而下,让人感到一种不可思议的流畅美,一种特别的酣畅淋漓。

现在在网上听到的藏歌,我觉得应该是藏歌的现代版,无论是伴奏的配器、歌唱时的发声,还是旋律的色彩、歌曲拍摄的MV画面,都带有明显的现代色彩。听老一辈的音乐家才旦卓玛唱《北京的金山上》与后来的德干旺姆唱的这首曲子,有很大的不同,老歌唱家的发声几乎是原生态的,而现在网上听到的新一代藏歌手,发声都是学院派的发声方法,注重共鸣效果,声音更加甜美。从我本人的听觉爱好来说,我更喜欢新歌手们的声音,我觉得他们并没有丢掉藏族的发声特点,而是把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民族发声相结合,相互取长补短,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提高了声音的美感效果,达到了最佳的境界。

其实世界上许多事情的发展规律都是这样,先有自己的特点,再吸取外来因素,加以优化,从而实现了升华,这也正是哲学上说的扬弃的过程。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实我想也经历了一个这样的升华的过程,在走向世界化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把原有的民族的东西重新审视了,重新阅读了,在寻求民族与世界相结合的过程中,使民族的原有内容中的一些因素得以发扬光大,另一些因素得以修正,被清洗和提炼,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众所周知,王洛宾是创作维吾尔族音乐最伟大的音乐家,其实他的歌曲和真正当地的民歌还是有一点差异的,其中差异的地方就是对民歌进行了提纯,正是这种提纯,才使得新疆民歌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有一种感觉,民歌其实是一座丰富的矿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挖掘和提炼得出来的。我班级的学生,许多都会唱羌歌,我曾经请一个学生专门唱了几首,并录下来,在许多次聚会的酒桌上,也听过松潘的老师唱那些敬酒歌。在一次次的聆听中我发现,他们的歌唱,纯粹是原生态的,不但这里所有人的唱歌时的发声是优美的原生态,而且许多歌曲也可以说是原生态的,是口耳相传的,甚至没有曲谱,找不到曲谱。这样一种优秀的音乐素材,我想,也是在默默地等待着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去发掘,等待那文物出土的时刻。当然,这个人不是我。

另一种感觉是,地理决定音乐。藏歌的高亢,我想正源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源自他们的海拔之高、离天之近。聆听藏歌,总能在头脑中浮现出一种音乐形象,当然MV里的镜头也是这样,唱到那最高的华彩之处,歌手总是打开双臂,面向蓝天,头略抬向上,仿佛在向广阔的蓝天和白云诉说自己的情怀。此刻,在歌手的脚下,是一望无际的高原和山地,而他的前方,一定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再进一步说,地理决定许多文化,甚至几乎决定一切。地理决定了人的性格、服饰文化、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也自然孕育出了独特的音乐。安徽师范大学的余恕诚教授在谈唐诗时,提出一个观点,唐诗的繁荣,是时代和地理文化在独特时空交汇处的必然产物,是北方刚健的风骨和南方婉约的内容相融合诞生出的壮丽诗篇。

喜欢藏歌,所以买了一盒藏歌DVD,这是车载用的光盘,所以没有把其中的歌曲做成一首首独立的文件,听的时候必须连续听,好像老式的磁带,只能按顺序听,而不能直接选曲,尽管这样,听起来,依然饶有趣味,享受非凡,每次听到《吉祥如意》那高亢的主唱女声背后,遥远而清亮的伴唱“嗨,呀拉索”,都觉得有一种神往,心中想到的是那一种高原的无限广阔。

以下是几首非常入耳的优秀藏歌,不妨一听。

《彩云之南》

《高原蓝》

《神鹰传说》

《卓玛》

《坐上火车去拉萨》

《吉祥如意》

《天路》(曲珍演唱版)

在百度音乐都可以搜索到。

藏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