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发布时间:2015-04-30 12:22:28

建置沿革

从宋代说起的乡寨团局

北海市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同步,载籍较晚而简略。民国时期,政区多变,且与合浦县隶属关系分合不一,辖境久暂不定;又因村名地名嬗变加上档案资料不全等原因,域界难以分期确指。今按舍暂留长,宁缺勿滥和详今略古的原则记述,故只能从宋朝的乡寨团局说起。

宋初太平兴国时期(176983)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廉州更置太平军,治海门(廉州镇)撤合浦县并入石康县,县境“东南至宁海珠池极海涯。”宁海是北宋时期乡都建制的基层行政单位中的一个乡名,在今银海区福成镇以南。稍后成书的《元丰九域志》说“合浦()六乡,鹿井,三村二寨。考“三村”亦是乡都中的一个地名,可能由三个自然村而起由乡更置为寨建制。在今廉州之南的廉南乡,三村之名虽泯,但村址则有县志可稽。据此推考,宁海和三村的管辖范围,即今银海区东北至靖海镇与合浦县分界处;西南至福成镇的白龙港为界的广大区划。咸平六年(998),更置合浦郡和合浦县。直到元朝,区划相对稳定少变。

明朝洪武初年(1368),东起广东廉江县西界,西南至今北海辖境海岸区,设“寨”八所,最初专为监守珠池而设,后因倭寇为患,便以防倭为主兼监守珠池。寨的建制是兼军事与行政职能的基层单位,统归驻在珠场(今南康镇)的巡检统辖,史称“珠场八寨”或“防倭八寨”。辖境是沿海岸线东起今婆围,西止今北海城区。其中有营盘、牛矢港、白龙、南康、白沙、西村、龙潭、古城岭等建制村镇和自然村乡。成化八年(1473),合浦复设乡都建制,今北海市境划部分属“三村乡”和“清和乡三图”。三村乡境划:北至禁山村与合浦县廉南乡分界;东连中站区片;西南至冠头岭大海;东南至龙潭西村港与原合浦县西村分界。清和乡三图区划,据民国版《合浦县志》载,在清和乡一图。(注:县治东二十里领白沙都,清和乡二图在一图东,三图在二图西。”)查白沙地名有五个,惟有福成镇的白沙头村与“县志”所说在“县治东二十里领白沙都”的说法相符,由此得知“清和乡三图”处在一、二图中间偏北,与一、二图形成“品”字的第一个“口”字位置即福成镇管区北部,石湾乡南部的范围。

清朝康熙初年(1662)设北海镇标城守营军事建制.“北海”地名首见载籍。时因台湾郑成功抗清军事活动远及大陆东南沿海,清廷将东南沿海边民内迁五十华里,形成东北自浙江,西南至广西沿海数千公里的真空地带,用以隔绝人民与郑军接触。故将合浦沿海原珠场八寨改为“水师营”,移驻乾体,原八寨辖区弃置不管,故沿海行政区划康熙朝而无纪录。乾隆朝(17361795),沿承并强化乡都建制,复设珠场巡检,改寨为图。今北海市境划有部分属珠场巡检辖区的安宁图,东及横路山和大坑村;北至平阳村;西南至龙潭村和冠头岭附今北海城区。另一部分则属县典史直辖的“十六乡”之一的兴廉下图,北至禁山村;东至横路山村;西南至高德与安宁图相连。故知乾隆年间北海市区划与1993年区划大致相当。道光朝(18211850)乡都更置为团局建制,合浦县共设16团,团下局数不等。今北海、涠洲(含斜阳)、高德属靖海团。靖海团下分设北海、高德和涠洲三个局(局随时增减不定)。靖海团区划北至禁山村与中站东边沿今廉北公路南折至岭底、七星江村再折东至马屋村、横路山村、大山村至西村港止为大陆辖区,南至涠洲、斜阳为海岛辖区。今铁山港属珠江团区划的一部分。

民国时期的北海行政区划

民国2(1913),北海行政机构北海自治会成立,行政区划:北至杨家山村;东北至草花岭;东至横路山村和西村港;西南至大海,相当于改革开放后北海市的半岛范围。其中,又分高德以上东北片为第三区;高德以下西南片为第四区。

民国20(1931),北海镇属合浦县自治区行政区的第二区治,区划北至杨家山村;东至福成乡以白龙港为界;南至涠洲(含斜阳)镇。

民国214月,全县自治行政区从原来的16个区析置为第六、第七、第八区,第六区治北海,第七区治涠洲,第八区治高德,各区划基本沿旧团局范围(见前文《从宋代说起的乡寨团局》)。同年10月,把涠洲、斜阳划归新设的涠洲斜阳管理局,受省直辖。次年6月涠洲斜阳管理局裁撤,二岛仍归合浦县第七区公所管辖。

民国28(1939),第六、第七、第八行政区合并为第五区,区治在北海不变,区划东至铁山港;北至大龙圩;南至涠洲斜阳,民国29年,改第五区为第三区,北部大龙圩不再归辖;南部二岛被日军占领瓯脱,其他如前不变。

民国30(1941),北海镇分设东、西二镇;南康镇分设南、北二镇,与高德乡、福成乡、白龙乡共为四镇三乡。

民国35(1946),合浦县第三行政区裁撤,北海东、西二镇区划以今民生路为东、西分界线。东镇由东界起至东北筋棚村(今泗海宾馆);东南至冯家江东与高德乡分界;南至打席村与西镇分界。西镇由民生路西界至西、西北与海为界;南至打席村与东镇分界。高德乡北至杨家山;东至大山村与合浦县分界;西至筋棚村;西南至冯家江与东镇分界。涠洲乡辖本岛与斜阳岛不变。

婆围乡与福成乡沿革与区域多变,目前尚无完整资料可资确定。

“海门”雕塑话海门

《北海日报》编者按解放广场雕塑海门19991230日落成,许多读者对这座雕塑的命名深感兴趣。今特约请我市文史专家、原市志办副主任黄家蕃先生撰写《“海门”雕塑话海门》一文,以飨读者。

原中山公园广场旧址新辟广场,广场雕塑经市规划局组织专家设计,又经反复评议筛选,最后确定现行方案:即形似竖立的一卷书,表示北海是较早与外洋贸易以及对外开放的口岸。这个“史册”分四页,每页代表一个发展历程,都塑有浮雕。这座雕塑就命名为“海门”。

为什么不叫山门”“江门或者其他名堂,而偏叫“海门”呢?除了切合雕塑象征和内涵,还因为与北海港从上古到近古直到现代的历史有关。

考海门之名,广东省沿海有多处。多由于自然地理地形而定。北海港之号海门,既有地形即自然地理因素,也有经济地理因素。

先说地形。北海内港以南流江出海口三汊港为中心,左楹有冠头岭岬角,右楹有大风江口鲁根嘴互相环抱,廉州镇成为海门中庭,三汊港成为内户,冠头岭成为外户,这便是天造地设的海门了。再说经济地理,南流江两个出海口,一是大风江口;一是三汊港,都水深江阔,可容大船。前者上通钦州龙门;后者上通浦北、武利以至玉林,成为“扼江海之交”和“一水散诸州”的形胜,历来是鱼盐与粮米交流互济的经济大动脉;也是中土葛布果品输出域外的最早口门。故海门的历史称号,是由自然的与经济的条件所决定。而海门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海门包括今北海内港(也称廉州湾,古称合浦)北海市区和廉州镇及镇辖区域以外的原合浦县范围;狭义的海门仅止于廉州镇及镇辖区域和北海港。

说到海门名称的起始,可以从北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赵炅的太平兴国时期编纂成书的“一统志”《太平寰宇记》中找到根据:太平兴国八年(983),撤合浦县并入石康县,廉州更置为太平军(是宋代行政区划名称),军驻()于海门镇(今廉州镇)。此后,北海冠头岭、北海港、廉州镇……都统称海门。如合浦县有海门公馆,明朝嘉靖年间建;廉州镇有海门书院,清朝乾隆十八年建;同朝代的合浦籍翰林、著名学者李符清号海门,他《登冠头岭炮台观海》诗有“观海今初上海门”之句,是冠头岭亦称海门之征。40年代,廉州有私立一所海门中学等等。到了近代,北海对外开放的前后,北海港承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传统,更名符其实地成为西南数省区的出海口岸,门成为北海市区的别称乃顺理成章。

从一块仪仗牌说到北海清代边防建置

北海市文物组于1988年前后收集到一块北海镇左营候补守府”仪仗牌。为北海晚清时期更置的官制提供了物证,堪补北海市清代文献资料的缺遗,因而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

说到这件文物的来历,得先从清代地方武官建置及廉州边防建制的沿革说起。

清朝的地方武官,最高是提督军务总兵官,又称提督,尊称军门,与文官巡抚一起合称“督抚”,是分掌一省军政大权的地方文武大员。提督相当于而今省军区司令,巡抚相当于而今的省长。但提督须听命于巡抚。提督官秩是从一品,节制镇、协、营、汛各级武官:

镇,即镇守总兵,尊称镇台。官秩正二品,是分驻于省会以外军事要地的军事长官,相当而今的地区军分区司令员,统辖协、营、汛(含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汛地武官)各级武官。

协,即协镇,尊称协台,位次于镇守总兵,由副将充任。官秩从二品。相当而今的师级军官。又因职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法:如扼守险要汛地的副将称为“提标”;协助提督综理军务的称“督标中军”,下辖营、汛武官。

营,由参将掌管,位次于副将。官秩正三品。相当而今副师级军官,节制游击之下各级武官,除掌理营兵军务外还兼管汛地军事事务。

游击,位次于参将。官秩从三品。相当而今的团级军官,除掌理防汛军务,还充当镇总兵的中军职务。

都司,位次于游击。官秩正四品。相当于而今的副团级军官。除分领营兵外,还充当相当于参将和游击中军的职司。

守备,位次于都司。官秩正五品。相当而今的营级军官。分领营兵的称守备,是绿营兵基本作战单位的统领,也兼掌营兵的粮秣,必要时可充任参将和游击的中军。节制千总,把总以下各级武员。

千总,位次于守备。官秩正六品。相当而今的副营级军官。因职掌不同而名衔各异:如领兵出战的称营千总;守卫门禁的称卫千总或门千总,节制把总以下各级武员。

把总,位次于千总。官秩正七品。相当而今的连长。之下是外委把总。正九品,相当而今的排长。还有额外外委。从九品,等于而今的副排长,属下级武员。

清朝以后,北海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康熙初年便设置北海镇标”及城守()绿营驻守。康熙二十二年(1683),北海镇标更置为“龙门水师协标”,分左、右二营,负责钦廉沿海防务。乾隆二十年(1755)以后,改置()()水师镇标”,防区扩展到雷州和高州。涠州岛和今北海沿海防务,分别由驻永安城(今山口镇永安乡)和龙门港的水师协镇与雷州驻涠州的游击协同轮番节制。

同治十三年(1874),法国侵入越南,边界多事,广东总督瑞麟增调防勇二千“扼守钦州”。光绪八年(1882),粤督曾国荃以“琼()()海面与越南沿海相通,拨兵轮八艘,拖船二艘赴北海驻防”,这是北海有机动兵船之始。光绪九年七月,谕令水师统带吴全美和方耀分别巡逻廉琼及钦州海面,以防法军侵扰。十年,钦差大臣、兵部尚彭玉麟督办广东防务,把钦州廉州同时看作战略要地,虽经增调营勇分驻仍未放心,又训练地方团练协守,统归驻在阳江的“平阳水师镇标”节制。

光绪十年岁秒和十一年初春,法军入侵镇南关,大败于冯子材统率的“萃”、“勤”诸军,冯子材乘胜克复了越南的文渊和谅山,是为名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法军为挽回败局。于三月间派炮舰二艘封锁北海港,企图登陆突袭南宁。粤督张之洞早已料着,先于法舰到港之前的二月初,即加强了北海防务,法舰见我方有备而离去。经此一役,已完全暴露钦廉海防建置的弱点。

光绪十二年,《上谕》撤销阳江水师镇标,更置北海镇水陆总兵”,统辖镇标二营和龙门协雷州营,防务重点由东西移,完全出于防法西侵所亟需。十三年冬,张之洞视察广东沿海.到北海登陆视察一天,之后,著《广东沿海险要图说》,对沿海地形环境和边防军事建制都有新的见解,奏请更张军制。从十四年起,《上谕》屡颁:“设北海镇总兵,改廉营游击为北海镇左营游击,设北海镇右营都司;改廉营守备为北海镇中军守备”。经这两设两改,大大强化了北海的边防,至少到光绪三十四年仍沿此制。在此期间,北海向由城守()节制,高德要汛常驻有营兵二哨。

根据以上情况,仪仗牌的左营后补守府显系光绪后期又增设了“左营后补守备”头衔。何时增设?尚无确证。但据三十一年(1905)《东方杂志》刊载该年216日《谕旨》中,已见“北海镇左营守备黎玉麟贪利营私”被罢官的报道。可知在光绪十四年之后三十一年之前;已增设了左营守备,后补衔当在同时并有了。

北海镇总兵和守备衙署皆驻府城廉州。

建置沿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