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09 10:51:47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固:本来。从而:动词,学习。庸:副词,表示反问,岂。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吾从而师之    ②生平吾后    ③亦先乎吾    ④其闻道也

A. ①④②③                           B. ④②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②④③①

2)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主张不拘于____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答案】 1D

2)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解析】【分析】(1)从标点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从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以选择下句应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故选D

2)文章第二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注意第一空为原文填写)。最后一句总结师道的根本: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为: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D

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解答此题考生既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又注意选项之间的逻辑顺序,按照一定的句式结构进行排序。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逻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根据内容进行回答,要学会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砍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 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诸疑义,问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

【注】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积累迁移法】我们由【甲】文 走送之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问毕辞归________之意;由【甲】文援疑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诸疑义________之意。

【查阅词典法】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的义项,骄贵的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

素:未经染色的生绢;本然的,未加修饰的;真情,后作蔬菜、瓜果类食品;一向,平素;预先。

【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乙】文家贫,耕东莱________之意。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每假借于藏书/公将鼓

B. 以是人多书假余/屠惧,投

C. 乃召见楼上/所欲有甚生者

D. 西入关/太丘舍去,去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4)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各自是如何克服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 1)完成,结束;询问,质疑;;客居

2B

3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郑玄现在离去,我的学问就传到东方去了!

4)困难:身边没有博学的人可以求教,求学中被老师怠慢。

如何克服:宋濂:到百里外执经叩问态度恭顺,礼节周到,坚持求教。

郑玄:西行入关,经人介绍从师马融;不懈怠,跟随高业弟子求学,抓住机会向马融求教。

【解析】【分析】(1① Ⅰ 因为【甲】,完成,故【乙】文中也是完成的意思。因为【甲】质:询问,故【乙】文中也是询问的意思。 Ⅱ ②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马融一向骄傲自负。故这里的是向来的意思,故选语境推断法,根据文中前后语境判断。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因为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客耕也只能是给别人耕种,故这里的是客居的意思。

2A助词,的/音节助词,不译;B都是介词,把;C介词,在/比;D于是,就/才;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既,已经;益,更加。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去,离开;矣,语气词,了。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4)本文主要围绕求书”“求师”“求学三方面的困难写写的,答题时从文中找到作者解决办法的语句并概括归纳。可以概括为:以抄书来克服无书之难;以谦恭的态度来克服无师之难;不畏路遥天寒克服求师之难;以读书之乐克服生活艰苦之难。郑玄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够进入厅堂听马融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三年都不能见马融一面;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完成,结束;询问,质疑;客居

⑵ B

⑶ ①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郑玄现在离去,我的学问就传到东方去了!

困难:身边没有博学的人可以求教,求学中被老师怠慢。

如何克服:宋濂:到百里外执经叩问态度恭顺,礼节周到,坚持求教。

郑玄:西行入关,经人介绍从师马融;不懈怠,跟随高业弟子求学,抓住机会向马融求教。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3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注】帝:指汉高祖刘邦。子房:指张良,字子房。饷馈:军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皆言其________

此所以我所禽也________

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刘邦论三杰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情况;被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意,注意这里是被的意思。

2)这句话的大意是: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指所攻取的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句: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3)结合刘邦的话分析,刘邦认为子房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萧何能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韩信能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这三个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 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故答案为:情况;被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

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所讲道理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文章所讲的道理。

4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落英缤纷              缤纷:色彩鲜明                      B. 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C.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儿女              D. 向所志              寻:动词,寻找

2)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其林。                      B. 初极狭,通人。

C. 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芳草鲜美鲜美二字,造语奇特,描摹生动。重点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生俱来的蓬勃生机,丛丛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望之身心俱醉。

B. 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此处若再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C. 本文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D. 本文完全是写实,没有任何虚构,真实描绘出一幅美好幸福的人间生活图景,写出了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实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答案】 1A

2C

3D

【解析】【分析】(1A.“落英缤纷中的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不是色彩鲜明,故答案为A

2C.“便要还家中的,邀请的意思。故答案为C

3)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所以D项中的本文完全是写实,没有任何虚构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⑴A⑵C⑶D

【点评】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指出句中通假字以及所通的字,并进行解释。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参考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5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 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朱熹《与长子受之》)

【注释】盖:如果。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汩:扰乱。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乡党:乡里、家乡的人。忝,辱。所生:生身父母。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千里师(________    ②兴夜寐(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

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3)朱熹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流露出的感情十分复杂。结合全文,你能从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一句中读出这位父亲心中哪些复杂的心理活动呢?

【答案】 1)跟随、跟从;早晨

2)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3)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之情,但是又担心情急之下的昼夜督责影响父子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跟随、跟从是指早晨的意思。

2)在此题中,要注意然(表转折)、遣(派遣)、汝(你)、汩(扰乱)、专意(专心读书)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一句,结合上文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可知,表达了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结合下文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奋学习,有所作为,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既表达了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又担心日夜监督影响父子之间的感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跟随、跟从;早晨;

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对儿子的不好学充满了失望之情,但是又担心情急之下的昼夜督责影响父子感情。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

      记住!记住!勤奋学习,不要愧对了父母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雾凇沆砀________

余强饮三大白________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湖心亭看雪》和《醉翁亭记》两文的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 1)白汽弥漫的样子;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茂盛的样子

2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3)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句意:(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句意: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样子。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焉;哪有;此:这。句意为: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重点词语有: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于,在。句意为: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3)《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悠远脱俗的闲情雅致。(也可以写:清高自赏的情趣、超凡脱俗的情趣,还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寄情山水,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思想。

故答案为:(1)白汽弥漫的样子;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茂盛的样子

2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3)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归纳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一是要结合文本,另外还要结合相关写作背景。

7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耕者王清臣

    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一日,携榼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疃间,听之,皆杜诗也。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委诸其族,今为人佣耕。曾读书。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异日远度过其庐 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 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

【注】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瞳:村庄。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曾读书________

尝歌________

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B. 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C. 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D. 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3)张远度来到“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的颖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原因是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年幼;所以

2B

3)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是是年幼的意思。

2)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前面写张远度有一天见到耕者王清臣读杜甫的诗,对他非常好奇,过了几天就专门到他家里去拜访,因此划线句的理解应为: 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3)由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可知第一问答案为:地多桃花林。结合内容分析,一日,张远度带着水壶独自出游,见到一个边耕种边吟诵的种田人,而且读的还是杜甫的诗。张远度没想到一个种田人这么喜欢杜甫的诗,非常的惊奇。据此可概括为: 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故答案为:年幼;所以

⑵ B

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译文】

        天启初年,颍川张远度在颍南的中村买了田地,田地(旁边)有很多桃花林。一天,(张远度)带着水壶独自出游,见到一个边耕种边吟诵的种田人,在村庄里来回走着。张远度听到(吟诵的内容)都是杜甫的诗。(张远度)于是喊着与他搭话,种田人自称姓王,名叫清臣,过去有田地,害怕(沉重的)徭役,(就)把全部的田地弃给他的本族人,现在给别人耕种。(种田人)年幼时曾读过书。有个客人在他家丢失了一本书,(这本)书无头无尾,(种田人)读着读着就喜欢上了,所以经常吟诵(杜诗),也不知道杜甫是个什么人。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都是(种田人)写的诗,后来(这些诗)经过战乱不知道在哪里了。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曱】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选贤________

不独其子________

屋舍俨然________

病终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5)【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答案】 1)同,选拔;以……为子;整齐的样子;随即,不久

2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5)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是通假字,属于词类活用,属于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恶:厌恶,憎恨;藏:私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乃:竟然;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可以归纳出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从男有分,女有归归纳出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从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以归纳出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4)结合文章内容和当时社会背景分析,桃花源中的人为避战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外面的人已经经历了好几个朝代,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战乱,他们过着非常黑暗的生活,而桃花源中的人对此一无所知,他们听了渔人的讲述后,皆叹惋的就是这些。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5 【甲】文大同社会的特征是: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乙】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环境优美、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理想境界。关联之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从表达方式来看,【甲】文侧重于议论,重要是阐述观点,【乙】记叙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过,并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情风貌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故答案为:,选拔;以……为子;整齐的样子;随即,不久

⑵ ①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⑶ 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既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也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内容和表达方式方面进行比较。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初读赏景】作家梁衡称《湖心亭看雪》用42字创造了一幅淡雅、高洁的画轴。请在横线上端正地抄写文中雪景原句,并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2)【再读悟情】《湖心亭看雪》的文眼________字,理由是________

小贴士: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

3)【联读知人】阅读张岱《自为墓志铭》中的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

材料二: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骏马,好梨园,好古董,兼以荼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材料三: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琅環文集》《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傒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行世。

为上文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

为下列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或义项。

那得灵若此(Ajuàn  Bjùn

橘虐(A.过分,无节制(者)  B.邪恶(者))

张岱自称纨绔子弟,世人叫他败家子,废物,顽民,结合《湖心亭看雪》及三则材料,说说你心中的张岱。

【答案】 1)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析: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2)痴;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看尽繁华落尽后天地茫茫的西湖,当时的张岱或许怀着一份贵公子的闲情逸致,痴迷于天地合一的山水之乐,而当明亡入山时忆起当年的这一场雪,也许更多的是对故国的怀念与痴迷,巧遇来自明朝旧都的金陵人则加深了作者的这份痴恋和愁思

3 / / / 已。

②ⅠBⅡA

我心中的张岱是多才有趣的。六岁他就会对出妙对,获得眉公大加赞赏,可见他有才,小时候就是灵童;少时,他虽然自己说自己纨绔子弟,但是他真的爱好广泛,拥有一颗有趣的灵魂,而且著书成就不凡,《湖心亭看雪》也表明他拥有独特不凡的欣赏能力,这一切都勾勒了一个多才有趣的张岱。

【解析】【分析】(1)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可提取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为答案。赏析: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淞坑场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混檬不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字,似觉天、云、山、水一齐活动起来,较之单纯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多了一点意趣。天、云,上也;山、水,下也。这两句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字,是形容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梯米的深沉感慨。

2)要求提取《湖心亭看雪》的文眼并说明理由。文言词为字。表现在哪三方面即:痴景,痴情,痴行。相公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湖中人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3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译为:所剩下的只有烂床、破茶几,坏的铜鼎、弹不了的琴,和几本残旧不堪的书,一块缺角的砚罢了。②Ⅰ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灵隽:空灵隽永。读“líng  jùn”,注意据义定音。故选BⅡ“茶淫橘虐中的茶淫:沉溺于喝茶。故选A要求结合《湖心亭看雪》及三则材料,说说你心中的张岱。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可分析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好精舍,好骏马,好梨园,好古董,兼以荼淫橘虐,书蠹诗魔”“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等句,即可归纳出张岱是一个多才有趣,爱好广泛,著书不凡,有独特不凡的欣赏能力的人。

故答案为: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析: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痴;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看尽繁华落尽后天地茫茫的西湖,当时的张岱或许怀着一份贵公子的闲情逸致,痴迷于天地合一的山水之乐,而当明亡入山时忆起当年的这一场雪,也许更多的是对故国的怀念与痴迷,巧遇来自明朝旧都的金陵人则加深了作者的这份痴恋和愁思

⑶ ① / / / 已。②ⅠBⅡA③我心中的张岱是多才有趣的。六岁他就会对出妙对,获得眉公大加赞赏,可见他有才,小时候就是灵童;少时,他虽然自己说自己纨绔子弟,但是他真的爱好广泛,拥有一颗有趣的灵魂,而且著书成就不凡,《湖心亭看雪》也表明他拥有独特不凡的欣赏能力,这一切都勾勒了一个多才有趣的张岱。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准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与的断句能力和对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进行断句,同时要对文章进行意思 的梳理,结合语句理解词义。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材料一】六岁时,祖父雨若公带着我到了杭州,遇到眉公先生骑着一只驯鹿,他是钱塘游客,对祖父说:我听说你的孙子擅长诗文对仗,我当面试试他。他指着屏上的《李白骑鲸图》说道: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我回答道: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先生大笑,起身跳下来,说道:哪里能够找到像这样聪明隽秀的(的孩子),(当然)是我的小友了。

    【材料二】年少时候是纨绔子弟,十分爱繁华的场所,喜欢住漂亮的房子,喜欢骑骏马,喜欢唱戏,懂得鉴赏古董,并且沉溺于喝茶下象棋,对作诗读书着魔,忙忙碌碌大半生,全部都成了梦幻。五十岁的时候,国破家亡,隐居在山里躲避战乱,所剩下的只有烂床、破茶几、坏的铜鼎、弹不了的琴,和几本残旧不堪的书,一块缺角的砚罢了。

    【材料三】喜欢写书,完成的著作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琅環文集》《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傒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等,流传于世。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至若春和________

怀乡________

宠辱________

予尝古仁人之心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作者怎么样的思想境界?

【答案】 1)日光;国都;一起;探求

2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水面映着月光,金波闪动,静静的月影像下沉的碧玉。

3)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滕子京,屡遭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整改,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不以物喜。

4)忧国忧民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解析】【分析】(1至若春和景明翻译为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意思是日光去国怀乡翻译为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意思是国都宠辱偕忘翻译为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意思是一起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翻译为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意思是探求

2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句中意思是因为,该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要注意。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句中意思是跳跃意思是玉璧。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翻译时需要注意。

3)结合文章内容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滕子京虽然被贬,但却放下个人得失,做出了一番事业,可见他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它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伟大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他提倡的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

故答案为:日光;国都;一起;探求

⑵ 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水面映着月光,金波闪动,静静的月影像下沉的碧玉。

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滕子京,屡遭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整改,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不以物喜。

忧国忧民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情感的感悟。要求考生抓关键语句,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概括。

【附参考译文】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11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日更定矣________

雾凇沆砀________

下船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答案】 1)共同,一起;这;白汽弥漫的样子;等到

2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湖中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

3)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三: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4)横批:闲痴

理由: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相与”“都是古今异义词,这里分别是共同、一起”“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但:只是;耳:罢了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② 焉:哪里;更:还。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湖中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

3)此题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及写作手法等某一方面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从描写角度赏析,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4)结合这两篇表达的感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 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湖心亭看雪》文章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两文中 “”“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共同,一起 ;这; 白汽弥漫的样子 ;等到

⑵ ①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湖中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三: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横批:闲痴

理由: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横批的能力,对联的横批要与对联的内容相关,但用词又不能重复,要把对联的要旨用精炼的语言表现出来。此题要在理解两文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题眼组合成横批即可。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节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连月不        开:________

至若春和    景:________

则有国怀乡    去:________

则有心神怡    旷:________

雄快        甚: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时有小舫往来。

3)从修辞角度,赏析【甲】文中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妙处。

4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原因。

【答案】 1)放晴;日光;离开;开阔;很,非常

2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解析】【分析】(1,古今异义,今义为打开,这里的意思为放晴,古今异义,今义为景色,古义为日光,古今异义,今义为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相对,古义为离开,本义即为开阔,本义即为很,非常。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曜,光辉;潜,隐没。时,时常;舫,船。

3静影沉璧,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回答其作用,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这里要写的对象是月亮,结合上下文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可知,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表现了一种宽阔的胸襟,而迁客骚人是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袁中道也是由景生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属于以物喜,以己悲

故答案为:⑴① 放晴 日光 离开 开阔 很,非常

⑵ 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

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明确所用修辞,分析写出的内容。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注意抓住表明主旨的句子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乙】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

    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闾里之侠皆    宗:尊奉                                B. 节读书        折:改变

C. 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 往往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2)给句子划出停顿(限断三处):

使 土。

3)翻译句子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4)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5)有人说《方山子传》一文是苏轼被贬至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结合传记内容以及苏轼当时的处境阐明理由。

【答案】 1C

2)余 | |使 | 土。

3)(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方山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4B

5)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隐退以明志,苏轼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当方山子得知苏轼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不答”“从无声到有声,从内心痛苦到庆幸自己远离官场,妻子奴婢自得之意实是苏轼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苏轼这篇传记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解析】【分析】(1C. 矍然:惊讶睁眼相视貌。故选C

2)根据句意: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故句子划分为: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3)本题注意关键词:蔬食:吃素食。故:原因。两句都要补出主语——方山子。

4B.①③是描述他的。故选B

5)考此题很难,围绕自悲不遇结合文中一两处内容分析即可。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方山子又与苏轼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得失,且自谓一世豪士,气宇轩昂,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报国利民的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沦于穷乡僻壤,终老于山谷林泉之中。朝政黑暗,世道不公,苏轼与方山子的际遇同等,两人同属不遇,所以苏轼文中通过这些实例的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对宋统治者的极端不满和怨恨,虽未直言,但字里行间饱含其意。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且园宅壮丽,与公侯等。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完全摒弃了这些荣华富贵,捐弃功名利禄,决然远离尘嚣,遥迹山林,自愿过起艰苦的隐居生活,原因就是由于对北宋政权极度不满和丧失了信心。苏轼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为方山子抱不平,骨子里是在发泄对宋朝廷的愤怒,作者通篇无一字一句愤懑之语,可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苏轼对统治者的痛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故答案为:⑴C

| |使 | 土。

(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方山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⑷B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隐退以明志,苏轼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当方山子得知苏轼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不答”“从无声到有声,从内心痛苦到庆幸自己远离官场,妻子奴婢自得之意实是苏轼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苏轼这篇传记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理解,仔细辨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断句,注意括号里的限制条件。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进行判断选择。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的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分析。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14文言文阅读

与程 秀才

【北宋】苏轼

    某启。去岁僧舍屡会,当时不知为乐,今者海外岂复梦见。聚散忧乐,如反覆手,幸而此身尚健。得来讯,喜侍下清安,知有爱子之戚。襁褓泡幻,不须深留恋也。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惟有一幸,无甚瘴也。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居之,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赀矣。赖十数学生助工作,躬泥水之役,愧之不可言也。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乍热,万万自爱。不宣。(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程秀才:程天侔,苏轼在惠州时的朋友。僧舍:指嘉佑寺,苏轼在惠州时的家居之地。海外:当时苏轼被远贬到海南岛儋州,故称海外侍下:代指父母。爱子之戚:指程夭侔之子新亡。泡幻:指死亡。悉数:全部说完。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之气。不赀():不可计量。造物:造物者,指天帝。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险即止。

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亦未易悉数/则何时而乐耶

B. 人知之,免忧/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自号曰醉翁也

C. 聚散忧 如反覆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

D. 有一幸,无甚瘴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

3)请补写下面句子省略的内容。

赖十数学生助工作,躬泥水之役,愧之不可言也

4)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在信的开头回忆了与程秀才的相聚之乐,感慨当时不懂珍惜,如今却无法相见。

B. 苏轼在得知朋友程秀才失去襁褓中的爱子而悲伤时,劝慰他不必太过留恋,太过悲伤。

C. 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后,生活极其不易,一无所有,苏轼为此感到十分悲伤难过。

D. 苏轼与小儿子建造房子,并得到学生的帮助,但他也因学生躬身泥水之劳而深感愧疚。

5)结合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此间食肉,病药,居室,出友,冬炭,夏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耳。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答案】 1D

2)仆 / / / 矣。

3学生;仆(我、吾)

4C

5)苏轼到海南后,列举食无肉六无以至数不尽的,可见其遭遇相比之前在黄州、惠州更差,再没有可以提起生活兴趣的事了。但是,苏轼却以一殿后:惟有一幸,无甚瘴也!且再加上惟有一幸,苏轼之奇,尽在其中,足以看出苏轼的乐观与豁达。

【解析】【分析】(1A然而;既然这样。B老朋友;因此。C快乐;快乐。D只有;只有。

2)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离开惠州后,大儿子那一房也失去了一个孙子,我也非常的悲痛,但现在好多了。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仆 / / / 矣。

3)结合语境理解,苏轼被贬到海南后,盖了几间茅屋居住。这些房屋是依靠几十个学生帮忙盖的,哪些学生亲自劳动。让苏轼感到惭愧。据此答题即可。

4ABD理解正确。C 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后,生活极其不易,一无所有,但苏轼并不为此感到十分悲伤难过,而是非常达观,庆幸自己还有健康的身体。

5)首先要理解字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其表达了苏轼什么样感情。没有。结合句意分析,苏轼到海南后,吃饭没有肉,生病没有药,居住没有房屋,出门在外没有朋友,冬天没有炭火,夏天没有寒泉,这里列举六无以至数不尽的,可见其在海南的生活之苦。但是,苏轼却庆幸自己有一幸,即惟有一幸,无甚瘴也,苏轼能在不幸中看到幸运的地方,看到生活中好的方面,足以看出苏轼的乐观与豁达。

故答案为:⑴ CD

/ / / 矣。

⑶ ①学生;仆(我、吾)

⑷ C

苏轼到海南后,列举食无肉六无以至数不尽的,可见其遭遇相比之前在黄州、惠州更差,再没有可以提起生活兴趣的事了。但是,苏轼却以一殿后:惟有一幸,无甚瘴也!且再加上惟有一幸,苏轼之奇,尽在其中,足以看出苏轼的乐观与豁达。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本题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答题时只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即可知省略的内容。

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此题考查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赏析的答题模式: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1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国怀乡            去:到,往                               B. 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

C. 予尝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D. 吾谁与            归:归依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居庙堂高则忧其民        渔人甚异                 B. 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无敌国外患者

C. 物喜,不以己悲        其境过清                 D. 感极悲者矣              望之蔚然深秀者

3)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人们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

B.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 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

D. 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

【答案】 1A

2C

3)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己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D

【解析】【分析】(1A去:离开。BCD理解正确。

2A宾语后置的标志;代词。B连词,就;连词,不译。C因为。D连词,表示顺接;连词,表并列。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第三、四段分别写览物而悲者和览物而喜者,这两段属于描写和抒情,而第五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据此可知,这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既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ABC理解正确。D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⑴ A⑵ C

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己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⑷ 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某个材料作用的能力。文章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某部分内容需不需要写,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都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决定,分析其作用也就是分析其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