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发布时间:

《师说》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晏金成
一、内容及解析
(一)内容:《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议论文,文章说明了从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除了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文章观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解析:本文共分成四个部分,首段从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师道观”,第二段重点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揭示了本文的写作背景,第三段则援引圣人从师的言行,并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惊世之论,最后一段则简略交代了写作缘起,呼应了前文。这是一篇很优秀的议论文,所以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本文涉及的文言现象外,应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说理层次及方法,并且能够就文中的一些疑难之处作一定深度的探究,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二、目标及解析1、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知识;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
3)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归纳整理“师”“传”“从”等文言实词和“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情感目标:梳理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解析:根据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文章的文本特点,我们认为《师说》一文的学习重点在于掌握文中一些文言现象并探讨课文的论证层次与论证方式,学习难点则在于认识韩愈的“师道观”三、教学问题及诊断
1、学习这篇课文重点在于理解和积累文言文词语、特殊句式,了解常见的文言文常识,对此教师应该加以讲解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2这是一篇议论文,要注意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把握住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法。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七、
了解背景读文正音讨论疑难
导入新课疏通文意归纳整理教学小结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其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一、导入新课
老师是什么?于丹老师这样说“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他们的翅膀断了,那么在他还没忘记天空的时候,他一直在寻找为他缝补翅膀的人”这个人,就是老师,老师是给孩子织起爱的天空,让他们在成人的世界里没有人嘲笑这些孩子的青涩、莽撞、唐突,能够宽容他们,能够爱他们,让他们从新记起天空。在于丹教授的眼里老师是爱的化身,现在我们回顾到一千多年前,看看韩愈又如何定义教师这个角色?二、了解背景1、题解“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等。2、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年幼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3、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上市以古文运动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文风,坚决摈弃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他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4、写作背景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应该持有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助学

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三、读文正音,疏通文意
注意读准字音,适当停顿;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疑难字词:句读ndòu无长zhǎng无少或不fǒu近谀cháng老聃dānpán经传zhuàn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行古道...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课文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
古人从师的原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
点拨分析:
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明确:择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延伸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不耻相师”的观点;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3、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指导议论文写作。

问题五: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
12
“今众人”“古圣人”于其子于其身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3
士大夫之
“耻学于师”“愚益愚”“从师而问”“圣益圣”择师而教之耻师不耻相师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问题六: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
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原文: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所以本文的写作目的可以概括为:
提倡尊师重道推进古文运动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小结:
七、本文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那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的论证方法。1)下定义、作结论
概念明晰、论证严密。如文章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2)对比论证
第二段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3)引用论证
第三段引述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语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师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