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3-03-26 22:30:14

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文学院中文二班
吴彩凤
080160229

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黄梅戏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为了了解家乡民风民俗,熟悉自己家乡的地域特色,增长民俗文化知识,扩宽视野,学会用民间文学的知识比较分析家乡特色文化的优缺点,以及它的发展变迁史。
二、调查对象:父母、隔壁左右的邻居、黄梅戏群的成员。
三、调查方式:询问父母和年长者、发邮件给黄梅戏群、网络搜索资料。四、调查内容:黄梅戏简介、黄梅戏发展史、唱腔、伴奏与角色行当简介、精品黄梅戏赏析、名人简介。
五、调查时间:20106月——20109六、调查结果:
一)、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比如《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竹子产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又如《夫妻观灯》,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的见闻,描绘了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不久,黄梅戏在搬演大戏上也有了成绩。这些大戏主要是受“青阳腔”“徽调”的影响而产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戏,像《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几经磨砺修改,最终定为《天仙配》,成了黄梅戏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形式。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二)、黄梅戏发展史:黄梅戏的发展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
1阶段,约从清代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初从歌舞发展成“两小戏”和“三小戏”,后又吸收当地流行的一种叫“罗汉桩”的说唱艺术,并受青阳腔和弹腔(指徽调)的影响,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这一阶段,积累的剧目,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多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断,如《打猪草》《卖斗箩》等。演唱时,只用打击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以载歌载舞为特点,表演着重对自然生活的细致模拟,而无固定程式。这个时期的黄梅戏,基本上还是农村劳动者一种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
2阶段,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旦)和曹增祥(生)丁和寿(丑)等进入安庆市区,先是分散清唱,影响日渐扩大,后进入固定场所,作营业性2

黄梅戏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