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5-24 10:59:47

《河中石兽》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孔府门前对联,作者----纪昀

作者简介:纪昀

活动一: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勾画出自己不会读或没把握读准的字

正字音多媒体出示重点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要求:①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句子的停顿

②注意老师读的语调语气

多媒体出示:课文句子节奏停顿

3.齐读课文

活动二:译

(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要求: 1.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

    2.疑难的地方做好标记,全班共同解决。

(二)你问我答。请学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句子,全班交流。

(三)考一考(合作探究,突破难点。重难点词句)

师:目前为止,我们读准了字音,了解了词义,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有了这些基础,我想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或者两三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孤军奋战如果困难的话,大家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

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寻找石兽?

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

师:他们各自寻找的地点和结果是怎样的?

寺僧在原地和下游找石兽,结果没找到。(“不可得,无迹”;讲学家在原地沙下找,没找到;河的上游(“果得于数里外”

师:他们各自寻找的理由是什么?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师:请大家注意:河兵。老河兵!从“老”字中你读懂出什么?

经验丰富,知道的多。

师:是啊,难怪人家都说“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

画一画:把老河兵的这句话转换成图形(简笔画)来演示一下。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教师:看来大家已经把最难的句子理解了。也明白了为什么会在上游找到石兽了。

活动三:析

老河兵的成功源自于他多年的经验。所以当他听到讲学家的解释时,有什么样的表现

文中提到哪些人的几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嘲笑自以为是的笑胸有成竹、淡定包容的笑

语言文字是很感性的东西,有什么样的语言就会有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样的情感就必须有什么样的声音。你们能用声音表达对这两种笑的内容的理解吗?小组合作,交流揣摩一下。

生朗读交流。

活动四:演

学生表演课本剧

(通过看表演感悟人物形象)

活动五:悟

同一件事情,寺僧和讲学家他们都只是从自己的主观臆断出发,去判断、去思考。而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道理?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活动六:背

投影:背一背

凡河中______,当求之于_____。盖石性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冲______,其反激之______,必于石下迎______处啮沙为______,渐______渐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倒掷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转转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_矣。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更______乎? 

若有时间再减,再背。 

凡______,当________ 之于_____。盖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冲______,其______,必于_____迎______处_____为______,渐______渐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转转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_矣。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______乎? 

课堂小结:

河中“寻石兽-------实践出真知

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积累一些有关实践的名言警

3 课下阅读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最后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读书明理,多思考明智,多实践明知!

板书设计:

僧  人:水

讲学家:石  沙       嘲讽  自以为是    河中石兽

老河兵:水  石  沙   胸有成竹  淡定包容 实践出真知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课堂效果

1、过度预设:第一板块“点译、句译”,随着PPT的呈现,看似学生回答得流畅,但是流畅的背后是教师过度预设,这抛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如果让学生借助注释口头翻译,把盲点疑问等标注出来,也许课堂生成地更有效果。“全文理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是用“一段话概括”故事来检测落实,其实这没有真正的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

2、资料更近不足:“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个“多”,一个反问句,包含了作者纪昀的情感,对当时社会的想法,然而由于我浅薄的知识,无法理清《阅微草堂笔记》撰写的时代、宋代理学家的特点、乾隆年间的故事,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环境,适当的资料更近,有利于学生了解纪昀的情感,“论事”方能全面“知人”。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册第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依据以上两点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确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结构,我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本文作者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涉及到一定的物理常识,文章风格简淡、立意高远,七年级学生较难体会,因此理解老河兵的方法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24、《河中石兽》导学案

纪昀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重点:
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让学生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一、导入(略)

二、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 》,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__家。

2、给下字注音

河干( )圮( )棹( ) 曳( ) 铁钯( ) 木杮( )

湮 ( ) 啮( ) 溯( ) 臆( ) 欤( ) 坎穴(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山门于河 (2)阅十余 (3)数小舟 (4)铁钯 (5)不可得 (6)于沙上 (7)不能究 )( 8如是再 ( )(7)逆上矣( )知其一( )(9)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

4.一词多义

word/media/image1.gif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众服为确论 (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

5.古今异义

(1)二石兽沉焉 (2)尔辈不能究

古义:________ 今义:并列 古义:________ 今义:一种学科

(3)非木 (4)十余岁

古义:________ 今义:判断词  是 古义:________ 今义:阅读

(5)石性坚重 (6)知其一

古义:______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古义:________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三.疏通文意,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四、合作探究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word/media/image2.gif

3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三、拓展提高

1.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河中石兽》设计的特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围绕“读——议——析背”的结构模式,从知识能力到情感体验,从文本走向生活。具体有如下收获。

1 突出了重点:在诵读中体味、感悟。

2突破了难点:巧用图片演示法,让学生理解其中包含的物理常识。

3体现了特点:抓住了学科与文体的特点,上出了一定的“文学味”。

《河中石兽》这节课是二课时的内容,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肯定要在内容上有所取舍,所以本节课在文言字词的处理上稍微较少。我把设计重点放在了体悟上,两次“笑”的不同,论“三类人”的做法,七年级学生的知识需要和我所教的知识,有一定的落差。

课标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对文言文的选取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的,体现了其一定的原则与价值取向。就其价值取向而言,一方面,文言文是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载体而存在的,其内容的选择往往是基于社会伦理、教化的角度;另一方面,文言文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去阅读更多的文言作品,提高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又要理解文言文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较深层次的感悟能力和审美创新能力,陶冶其高雅的志趣和情操,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初中语文 -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