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天津城市起源和发展 周颖 08150205

发布时间:2011-04-14 21:54:21

浅议天津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关键词:天津市 城市布局形态 城市发展 港口运输

摘要:天津因水系而生,自古以海河沿岸和沿海港口的运输成为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面向未来,更要把滨海地带的发展作为拉动经济,促进区域繁荣的强劲动力。

大约在一百多万年以前的地质时期,天津的地域范围内是一片浅海,属于渤海的一部分,后来由于河流泥沙的不断淤积,逐渐露出海面,成为陆地。五六千年以前,天津已经有人居住,到了两千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天津一带已成为了燕国的属地,集居的人口也越来越多。这些都可以从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文化遗迹中得以证明。

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时,天津一带被划入渔阳,上谷两郡。西汉前期,把天津北郊一带分别归入渔阳郡的泉州县和雍奴县,南郊一带划入渤海郡的章武县。隋朝修建京杭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市最早的发祥地。宋金时期,现在的天津市区附近便正式形成了早期的聚落,在北宋初年叫直沽寨,还曾经屯兵防守。这是天津最早的居民点。随后在这里开始了天津城市的营建。

城市的最初形成和发展往往是在沿河的水域地带,天津最初的形成是典型的这种情况。1918年将南运河金华桥以东一段裁弯取直以前,三岔口是在今日狮子林桥附近。元朝之际,三岔口名叫三岔沽。是元朝首都大都的海上门户,又是个内河外海的重要码头。直沽在元代逐渐繁荣起来,这是由于它在国防上占有重要地位,控制着海口和南北运河,另外直沽滨海临河,地势低平,海潮可以倒灌,利于制盐。于是商贩往来,直接促进了直沽的繁荣。而促进直沽繁荣的最重要原因则是海运事业的发展。大都大量从江南运输粮食,开辟了海运,直沽设置了海运米仓,后又设置了许多储粮仓库。随着人口的大量聚集,直沽寨已成为一个颇为热闹的水旱码头。从最初城市的萌芽可以看到水路的运输在天津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明朝天津正式名为天津,并在直沽修筑城墙,设立了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等“三卫。”明初的筑城设卫,奠定了天津城市的雏形。整个明代,天津是南粮北运的枢纽。明王朝为诱使船户保证漕运,允许船户携带二成货物,沿途自由买卖。因此漕运促进了天津商业的发展,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天津已发展为一个规模颇大的都会了。到了清朝,天津除继续作为漕运的枢纽之外,还成为了盐产集散的中心。

明清时期的天津虽然没有系统的规划,但其建城原则基本上保持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原理,不过由于天津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与传统城市以南门为正的规制不同的是天津城以北门为正。早期的城市布局以鼓楼为中心形成十字街,鼓楼四面穿心,四条大街直通城垣四门,将城市分成四部分。由于城垣外东部和北部是河海漕运枢纽,天津商业贸易日趋繁荣,逐步成为北方商品的集散地,进一步促进了天津城市的发展。北城和城外北部及东北部的繁华景象相比于城南,形成鲜明的对照。天津由此开始了以海河水系未来轴线,由西向东逐步展开的带状城市布局,形成了其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

鸦片战争使天津城市发展进入到了另外的轨道。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天津成为了通商口岸,并允许帝国主义在天津建立租界。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在津抢占的租界面积最多时达到了13.22平方公里,相当于天津旧城面积7倍以上。此时洋人在天津各自的租界里建设了风格五花八门的建筑,公共设施各自为政,道路系统也不连贯,给市区造成了支离破碎的混乱局面。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城,大肆烧杀抢掠,平毁了城垣,旧城区内外遭到了严重破坏,这以后天津的繁华区由北门外逐渐转移到现在的南市、四面钟和滨江道一带。这一时期中,天津的民族资本主义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随着京山、津浦两条铁路的通车,原本荒凉的旧城北部和东北部也逐渐繁华起来,形成了现在的河北区和红桥区。在天津从一个封建城市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的过程,天津人口也不断增加,从20多万人增加到了180万。

这期间各国租界规划布局具有一些共同特点,都将租界地选在了交通便利的海河西岸,后来扩散到海河东岸。此时城市发展再次突破城垣的局限,使城市沿海河向下游发展的带形河港城市布局进一步得到强化。袁世凯接管天津后,开发了海河上游以北地区,形成与租界相抗衡的格局,全面建设河北新区,最后使得天津城市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城区面积有了较大的扩展,旧城区、租界区和河北新区三大块连成一片,市区面积达到16.5平方公里。

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天津又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天津是关内最先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又是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从天津解放之日起,城市规划工作即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天津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市编制的第一个规划蓝图,虽然还很不完善,但它对于指导当时的各项建设起了重要作用。该方案确定天津城市规模为:人口300万人,用地230平方公里,道路规划采取环形与放射结合的“三环十四射”,旨在把天津市解放前由于租界分割造成城市布局混乱、各种设施不成系统的状况,逐步改造成比较合理、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社会主义城市。

在改革开放的契机下,1984年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办好特区和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决定,天津即是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了天津市政府组织的天津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该规划提出“一条扁担挑两头”的城市布局结构,首次明确了天津的城市空间结构由单核心向双核心发展,提出了“全市工业布局向沿海地区转移”的重要思路。在规划实行期间,天津以震后恢复重建,引滦入津、消灭“三级跳坑”、建设“三环十四射”交通体系为标志,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实施了全国最大的城市供水工程——引滦入津,建设了100万吨规模的新开河水厂,结束了全市几百万人口长期喝咸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成片危陋平房改造、“地下危改”工程和建设一批交通、能源、通信、市政设施为标志,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城市建设。1994年,市政府根据新的形势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于1999

8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规划期限为1996年到2010年。该规划确定了“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的城市性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双城双港”的概念。之前,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结构定位一直是“一主、一副”。滨海新区更侧重于经济建设。这次重新定位,将两个核心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解决了两个区域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给予两个城区更大的发展空间。

纵观整个天津的发展史,可以看到天津是由河口港逐步演变成海岸港的港口城市,城市布局以中心城区为主,呈块状布局的形式。由于天津港的影响,使天津市区和塘沽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两个主体,由此变成了哑铃式的布局形式:整个城市以海河为轴线把老城区改造成为全市的经济、政治中心。而工业重心东移,结合港口,发展塘沽和滨海地区。这样的布局利于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利于工业东移,利用滨海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及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实现天津地区的更好发展。

天津城市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 港口在天津发展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接关系着城市的兴衰。从隋唐时期开辟海运,成为漕运的枢纽地带到近代战争时期沦为殖民性港口,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首开门户,再到现代天津港成为滨海新区的核心战略,都可以看出港口是怎样影响着整个天津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发挥港口优势, 通过港口对腹地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 才能确立港口城市的中心地位,真正实现区域与城市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任玉兰 600年天津:历史上城市规划

[2].王玉明 港口在天津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港口经济 2008.9

[3].王明浩 李小羽 城市科学与天津城市发展 城市 2004.2

浅议天津城市起源和发展 周颖 08150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