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45岁现象”

发布时间:2019-08-07 18:16:08

中国的45岁现象
作者:陈 冰
来源:《海外星云》2009年第13

        中年是人生的黄金年龄,无论是体力、精力,还是智力、能力,都达到成就事业的巅峰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把45岁到59岁的年龄段界定为中,年人,中华医学会也认同这个中年人的科学结论。

        但在中国,相当部分中国人把45岁视为一个坎。到这个年龄仍当不了处级干部,或者是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就会有前途渺茫的感觉,不思进取,不求发展,开始思谋如何度过余生。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到了45岁还没被提拔,这辈子算完了。

        于是,45岁到60岁没有官职的人,成了最尴尬的一群。45岁以下,体力和精力好,但能力、经验可能不足,可当新鲜血液加以培养;60以上,工作能力强,但可能身体和精力差,需要退休。而既有精力又有能力的4560岁的人,却被排除在县处级干部和中层管理者之外,搞专业又被社会所不齿,在人生的黄金时期退居二线,极大地浪费着人力资源。“45岁现象向社会渗透的结果是,很多人都想当官当领导,而把从事专业工作视为前途不大。45岁以上的记者很少活跃在现场,45岁以上的教授专心写教案的不多,45岁以上的工程师更多地当老师而不动手。唯独农民没有45岁概念,需要不断进取。

        “提拔是与当官相关联的词,但官的数量有限,并不能承载所有人的理想,到45岁还从事专业、干具体工作的人,在中国一般被视为混得不怎么样,相当多人反而迷茫。而在国外,人上了40岁,绝大多数人进入孔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家庭稳定,对世态人生不再迷惑,专注于自己的专长,冲向出成果的高峰期。电视上、企业里、议会中,唱主角的人是那些稳重达练的中年人。

        刚刚发布的2007年全国机关官员统计显示,45岁以下的占71.5%。而在较富政治活力的美国,2002年公务员的平均年龄为46岁,4569岁之间的人超过半数。

        45岁作为人生的分水岭,且把这个年龄列为人事遴选的标准,恐怕是中国当代社会独有的现象。在西方社会,这会被视为年龄歧视。

        

中国的“45岁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