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

发布时间:2018-07-25 00:48:32

课题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 3章第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会求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3)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

(2)从数与形两方面让学生明白,倾斜角和斜率都是刻画直线相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问题,层层设疑,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化归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用代数方程研究几何问题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生活中的坡度,自然迁移到数学中直线的斜率,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充分揭示“数”与“形”的内在联系,体现数、形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直线的斜率公式推导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倾斜角概念的形成,斜率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发现法相结合.即在多媒体课件支持下,创设情境问题,层层设疑,制造认知冲突,引发争论,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探索,亲身经历概念的发现与形成过程,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了函数的图象,知道在直角坐标系中,点可以用有序实数对来表示和确定.那么直线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问题:经过一点P的直线L的位置能确定吗?

预案:不能.如图, 过一点P就可以作无数多条直线.那么,

问题:这些直线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短暂思考和讨论后,学生可以回答

预案:(1)它们都经过点P.(2)它们的“倾斜程度”不同.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描述这种不同直线的“倾斜程度”呢?

设计意图学生刚刚学完立体几何,对解析几何已经有些陌生.所以从简单问题入手,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又能引入倾斜角的概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知识探索

()直线倾的斜角

1.定义:直线Lx轴相交时,我们取x轴作为基准,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的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

教师指出:对于定义的理解,我们强调的是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的方向所成的角.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此时,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来直观呈现.如下图所示

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再次向学生强调:从x轴正方向出发,到直线向上的方向之间所成角就是直线L的倾斜角.

设计意图学生开始对倾斜角概念还有些模糊,再此数形结合,向学生动态、直观的展示给定直线倾斜角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快速练习一】

1.下列四图中,表示直线的倾斜角的是( )

A B C D

2.请标出下列直线L的倾斜角.

设计意图该题组的设计均为加深学生对倾斜角概念的理解.第一题比较简单,通过PPT展示出来后,让学生集体回答即可.第二题稍难一些,在实际授课时,教师将四个图形画到黑板上,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画.这个题目看起来简单,而实际上,题目中设置了一些问题,图(4)情况的倾斜角学生找一会儿,可就是找不到的!这样就给学生的制造了一定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图(4)这种特殊情况下倾斜角的记忆.

教师一边巡查一边指导.待学生完成后指出,图(1)的倾斜角是锐角,图(2)是钝角,图(3)是直角.那图(4)呢?

问题:为什么图(4)的倾斜角我们没能标出来呢?那么它到底应该是多少呢?

学生可能难以回答.此时让学生再看到倾斜角的定义,然后学生可以发现:

预案:定义中的倾斜角是要求直线Lx轴相交的,而图(4)中的直线L却是与x轴平行的.

教师指出:因此,对于图(4)的直线的倾斜角并不能用该定义标出.所以,我们对于此类直线,也就是当直线Lx轴平行或是重合时,我们规定它们的倾斜角均为00.

所以,根据上述四种情况,我们可以得到直线L倾斜角的范围为:001800.

设计意图至此,直线倾斜角的定义从引入到解读基本完成.由易到难,由旧到新,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很自然的完成了知识的过渡,并通过动态演示、认知冲突加深了对倾斜角这个概念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了“直线的倾斜角通俗的讲就是直线对x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为了更加深直线和倾斜角之间的关系,我们继续提问:

问题:在平面坐标系中,每一条直线有多少个倾斜角呢?

预案:有且只有一个.

问题:一个倾斜角对应的直线有多少条呢?

预案:无数条.它们都是互相平行的.如右图.

所以仅有倾斜角是不能确定直线的!

问题:倾斜角再加什么条件就可以确定直线呢?

预案:再加一个点.即一个点P和倾斜角可以唯一确定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每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先行思考,或是合作讨论,老师再加以点评.以加深对直线倾斜角的理解,明晰直线和倾斜角之间的关系.

(二)直线的斜率

问题:除了倾斜角外,我们还有没有其他表示倾斜程度的量呢?

学生可能难以回答此问题.老师可以慢慢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个叫“坡度”的概念,坡度即是坡面的铅直高度和水平长度之比(如右图).其实坡度的实际就是倾斜角的正切.用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定义一个新的量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

1.直线斜率的定义:我们把直线的倾斜角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用小写字母 k 表示,即.

【快速练习二】

已知直线的倾斜角如下,分别求出其斜率.

1 2 3 4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初中学过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已经有些陌生,在此既复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又熟悉直线斜率的求法.对于(4)要告诉同学们公式是锐角).同时,根据题目可以总结出一些结论,承上启下.

教师:从上面的运算或是正切的计算可以得到:(设直线的倾斜角为

我们也可以通过几何画板来直观演示斜率的正负和倾斜角的关系,请大家看屏幕.()

问题:任何一条直线都有斜率吗?

预案:倾斜角为900的直线没有斜率.

教师:所以,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直线都有倾斜角,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斜率的.

设计意图加深对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2.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公式

学习了斜率之后, 我们又可以用斜率来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了.我们知道,如果给定直线的倾斜角,我们当然可以根据斜率的定义求出直线的斜率.我们也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也就是给定直线上两点坐标,直线就确定了,倾斜角也就确定了,那么怎么求出该直线的斜率呢?也就是:

问题:已知直线L上两个点的坐标如何求直线L的斜率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下难以回答.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个图形(图一),一定要让学生结合图形思考,先让学生提出思路,教师启发引导,最后共同完成公式的推导(图二),得出.

图一 图二

教师:我们知道倾斜角还有可以是钝角,那么当为钝角时,公式还成立吗?

在此老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得出(如图三),再利用诱导公式钝角的情况转化为锐角来求解.具体过程由同学们自己推导.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推导.

设计意图整个斜率的推导过程体现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教学中一定要向学生不断渗透这数学思想.师生共同完成了倾斜角为锐角的推导过程,而倾斜角为钝角的推导则通过教师引导,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利用这一过程将外在的知识点内化成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完成知识飞跃,完善知识结构.

问题:=00时,公式还成立吗?

预案:当=00时,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此时,所以当=00时公式依然成立.

问题:P1P2在直线上的顺序有关吗?

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开始会觉得与顺序有关,但是后来有觉得应该是没有关系的,但说不出具体的利用.此时教师结合几何画板,再结合图象,拖动点P1P2的位置,让学生直观发现直线L的斜率并没有因P1P2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详细推导过程留给学生课外完成.

预案:无关.在公式中的前后次序可以同时交换, 但分子分母不能交换.

问题:从几何角度怎样理解公式中要求呢?

预案:当,直线垂直x轴,倾斜角为900,此时斜率不存在.所以一定要注意公式适用的范围.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层层推进,分解公式难点,挖掘公式中的隐含知识点.同时结合几何画板,加深对公式的理解.留下一定的思考题,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用代数的方法刻画出了直线的斜率公式.我们也有两种方式来求直线的斜率了.一是利用倾斜角,二是利用直线上两点的坐标.而且我们还可以先利用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算出斜率,进而求得直线的倾斜角.

三、知识应用

1:关于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1)任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也都有斜率

2)直线的倾斜角越大,它的斜率就越大

3)平行于x轴的直线的倾斜角是001800

4)两直线的倾斜角相等,它们的斜率也相等

设计意图斜率与倾斜角概念的辨析题,巩固对斜率与倾斜角的理解.

2:已知A(3,2)B(-4,1)C(0,1),求直线ABBCCA的斜率,并判断这些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设计意图斜率公式的直接应用和斜率的正负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

练习:

1.求经过点A(2-1)和点B(a-2)的直线L的斜率,并讨论a为何值时,直线L的倾斜角是锐角、钝角、直角?

设计意图2知识点的延伸,同时隐含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2.已知三点A(a2)B(37)C(-2-9a)在一条直线上,求实数a的值.

设计意图加深对斜率公式的理解,让学生明白斜率的求得与直线上的点的选择无关.同时此题也是用斜率研究三点共线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题组设计意图整个练习的设计围绕斜率和倾斜角展开,由浅入深.同时注意了知识的承上启下和数学思想的渗透.

四、知识小结

1、直线的倾斜角定义及其范围:001800

2、倾斜角和斜率k之间的关系:

3、直线斜率的两种求法:

①若已知倾斜角时,

②若知直线过两点

五、板书设计

教案说明

全课以化归思想为主线,达到化未知为已知,化难为易,化几何问题为代数问题的目的.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破解教学难点.

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通过设置问题,层层递进,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突出知识的本质特征,整节课突出“问题解决”.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一)设置层层疑问,促进学生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研同步协调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提问,给学生营造一个思情境,促进学生探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民主开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获取新知识,提高能力,发展自我.

(二)引导学生反思,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问题的灵魂.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坐标法思想则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思想.本节课注重了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贯穿坐标法思想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转化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

灵活应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很好的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倾斜角概念的形成、斜率公式的得到以及倾斜角和斜率之间的关系等,都是本节课知识的难点.借助几何画板,直观、动态演示了形成过程和变化趋势,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了难点,内化了知识.

高中数学《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