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钦霖弟子、台湾太极拳泰斗王延年先生示范杨家秘传太极拳十三势

发布时间:2018-10-07 15:16:55

张钦霖弟子、台湾太极拳泰斗王延年先生示范杨家秘传太极拳十三势

王延年谈太极拳

一、太极拳漫谈 一般人所说的练把式,只要会动两下子,活动筋骨而已。实际上,练功夫由明末开始(明末以前称武术)。当时除了学文的文官外,还有学武的武官,最高的还可当到元帅或大将军。因此当时的人纷纷习武,其目的是求功名或报效国家。而非今日的「为比赛而练拳」,因此不也称为练XX拳,而称之为练武术。当人才过多时,除得功名者外,余皆流入民间成为势力集团的爪牙,明末武术成为皇家私人武力。一直到嘉庆时,武功由极盛而趋于没落。因为当时有武功的人,功夫为人所利用,成为在上位者夺权的工具,当利用价值没有了,命也保不住了,武术无人练,故而渐趋没落。民国以前以派称,民国以后才以拳称之。民国二十四年拳才改称为国术,而在国术底下分称XX拳。 外国人称赞中国的「功夫」(不以「拳」称),乃是因为中国的拳法之多,是他们叹为观止的。 拳术代代在进步。如唐时的「马上功夫」,一切的兵器皆在马上使用,其目的在于打败敌人,因此所须之花招很少,通常只要几下子就够了。考试时,两臂无五百斤之力,则不得取,乃以力取胜也。演变到步兵时,也几下就够了,如「钩马腿」、「刺马腹」。愈演变花招愈多,乃由简而繁也。但无论花招如何变化,也不出于古代的几种招式,充其量只是将各花招排列组合,成为名称不同的拳,而基本动作却是一样的。因此今天也不大容易再发明出新的招式。因中国拳达到最高境界时,已将各种招式都包括于内了。编拳的人,须把当时所有拳的长处融会贯通,待有心得后,方能编一套拳。 现在谈到太极拳的来源。太极拳最早以前不叫太极拳,而是分开来练的,例如有的人练气,有的人练腿,是一种属于道家,少林的工夫,到张三丰时,将道家及少林功夫合一,称为「长拳」(连绵不断之意),秘籍武林,讲究阴阳虚实,后人因阴阳及太极,故而名之为「太极拳」。此拳盛行时,大多为知识分子,因为看到其中劲路之妙,知道不是一种普通的拳,因此极力提倡。而取太极之人,必是学问道德极高之人。 外国人以为是一种「模仿禽兽的动作」,其实不然,此拳乃是一种包括了宇宙以及阴阳虚实的拳。太极即「道」,太极拳即「道的功夫」,以人(小宇宙)练大功夫(大宇宙),气血运行如春夏秋冬之运行,是一种极高尚的功夫,属于内功之修练。 太极拳乃内外双修的功夫。内修五脏六腑,以练气使内脏强壮,外则炼筋骨;练内功可静坐,练外功则打太极拳,二者不可偏废,须内外双修。内修即静中求动,内之气在动,显现于外则无动;外修即动中求静,外动内松(因松而静)。此种功夫,在过去不是随便传的,到民国传开来后,中国文化大大被发扬,这正是一个练习的大好机会。太极拳并不是「老人拳」,若老人都能练,年轻人就更能练了。 一般人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只有自己练的拳才是最好的。这是一个很不好的想法,应该排除。我们可以选择能使身体健康、功夫好的拳练。对不好的地方可以改良,靠自身的调节(如:把某种功夫融合进去,汰粕存精)。一般说来拳都是好的,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拳练,但首先要考虑到:要是对身体无害而有益的。太极拳可使身心轻松、消除疲劳,而且可帮助其他各项运动的进步,但须按照太极拳所要求的动作来练习。 太极拳很少有比赛性质的活动举办。因为比赛往往会使拳术变质,而我们所要表现的,应是太极拳的技术,这还待慢慢的提倡。 练太极拳应注意的事项:每天要订时的练习三十到四十分钟。最适合的时间在太阳将出而未出之时(此时树木散发O2最多),风雨无阻,即是在家中小小的一块地,也可把整套拳打完。必须有恒才能达到内修的功夫──五脏六腑之健全。例如:不易生病、感冒也不会发烧,不易产生并发症。练拳、打坐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劳,可增强记忆力(因为能使内脏强壮,脑神经自有连带关系)。太极拳最忌讳练练又不练,如此则不如不练,通常没有练拳而长寿的人,其身体之健康定不如练拳而长寿的人。修身养气,以气养功,身体不易老化。人的身体由内脏先坏,人老则从脚先老,渐渐往上。而练拳可使脚不易老化,因练气可使丹田之气压到脚底,加强脚部之血液循环,保持腿部的健康。由上可看出:今日我们练拳,一是以健康为主,延年益寿。二、王老师生前所谈定劲之概要 谢介方 记得民国七十二年 王老师与李大师兄进川在日本表演推手之定劲,当李大师兄进步用双按手攻击 王师,王师身体一沉定住,大师兄双手有如推到墙壁,整个身体后弹数步,这是 王师所发挥定劲的功力,无论是松身的腰腿力、或接劲时间的准确度均表露无遗,值得我们后辈仔细的揣摩。 有关王师生前指导定劲之概要,笔者将所能记住兹分述如下: 1. 太极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定劲』很要紧!如无『定劲』则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发不出劲来,所以一定要把『定劲』练出来,才能使人家推你不动、而你推人时,力量可以发出来。『中定』在五行中属土,土能生万物,『中定』练出来,可变化好多,因拳架套路许多招式均是由『中定』化出来的。『定劲』就是腿上功夫,如落地生根般,推手时谁『定劲』的功夫好谁就赢,因化时能够站得稳、而发时亦能发出得劲来;如脚底下『定劲』不够的话,一推你站不稳就没有办法施展任何招式了。 2. 练拳时收尾闾,就是要松腰,气海要练到有气。我们练甩手就是”前打丹田、后打气海,呼吸要练长,气可吸得越多。练『定劲』时,需练到很自然,被推也推不动,不只丹田推不动,应练到全身均推不动。定劲有了之后,对方手一来,我们身子一沉、一『定』就推不动了?此时只要手在对方肘下一搭,对方就弹出去了!此乃全身都是真正的『定劲』。但推手时,不可一直用『定劲』,偶而用一下,虚虚实实,让对手捉摸不定,『定劲』乃发劲时,需真正用的,如捋手一转腰发劲时(手抱琵琶),也是这个『定劲』!玉女穿梭一化之后发,也是『定劲』!『定劲』乃整体之力量,而非局部力量!也非站著不动之谓!而是在发劲一刹那,发出去整体力量、才是『定劲』! 3.掤手定劲训练 右脚在前、右掤手,重心在后腿、前脚尖著地、脚跟微微提起,但不要提太高!右手掤起与肩同高、掌心向内、臂膀要松开;沉肩、微微坠肘,不可用力!此时摸摸手臂肌肉需松、不准有力、全部著实於后腿,腋下需空、不要夹紧;身体需中正、不要弯腰或后仰,注意丹田,丹田要有气的呼吸,无论练拳或练推手都要注重『气』,必需把呼吸带到。就这一掤,有了『气』(在丹田)、有了『意』(在玄关)、有了『重心』(在后腿)、身体中正,掤劲就出来了。此时让对方推也不动、拉也不动、抬也抬不动、压也压不下去。当对手更加掤劲於我方时,我方越需更松沉收尾闾接住对手之劲、同时维护丹田之气,绝不可用力顶抗对手,因为如果你一用力,掤劲就跑掉了。 4. 定劲加力练习(推丹田、腰部及胸部) (1)三个人一组,排成一直线,站在中间之人,由前面的人推丹田;后面的人,则摇晃其肩膀以检查松开否?推腰部、胸部亦同。 (2)三个人一组,后面的人推腰部,而由前面的人检查胸部,看看有无放松否?虎背熊腰,气海气要足。完全坐实后腿,前脚尖著地,脚跟微提起,需弯腿,不可以直腿,身体要松沉。当后面之人手一推后腰时,我方一「定」、双手往前上抖弹,要把前面之人平其肩而弹出去,手要放松抖出去。需后坐,身体力量不能往前,前脚尖著地、脚跟提起,要自然轻松。后面之人手推在我腰上,於一发劲后,其也应弹出去才是正确,能找到这个劲,始为真正之「劲」。无论是蹬腿发劲或下坐发劲,发劲时腰往后一弓、手往前发,后面之人被腰一弓当然弹向后跑了。 5. 两个人时可以互练,一个人就要用「意」去练了,一个人站在那里,意想人家推我丹田,我一沉、一松、气沉丹田。意如能练出来,一个人练要比两个人练要好。因两个人练,有时会松不开,无形中会把「定」练成「顶」,一个人练,用意练出来时「定」就定下去了,不会有「顶」的状况!三、谈发劲,首先要知道,何谓劲。「劲」一般说:就是本身发出之天生之力。在练太极拳者来讲:「劲」是由本身体内内功修练,而运经身手现出来的刚柔之力,即为劲。斯劲是由先天之身形,配合后天之身法练出来的功夫也。   太极拳之劲大可分为二。1、化劲。约可分粘劲、走劲、化劲、接劲、提放劲,等等。2、发劲。只此一种,其劲发出,如百炼精钢,无坚不摧。  也就是太极拳经所说的发劲,意动气从,气动身从,一动全动,无所不动,无坚不催也。  练太极拳者:怎么样练出发劲?首先要明太极拳理,再要精研技艺还得有法,而后行功永不间断,才能有所成就。  明拳理者:即博学,知道的越多越好,慎思,多自修多揣摩、明辨、生生不息。在应敌变化时,才能显示自己招数之神奇。  精技艺者:即多知各门各派之拳术,及其奇招异术。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有法,即识何为能得机得势,明辨虚实,不偏不倚,能找得到敌之发劲中心点。  行功者:保持身形纯洁之宁静,常行天理与人理之化合,而达天人合一之境界,无往不利也。行太极拳发劲之功,说起来很容易,大家都懂,真正做起来,实不易也,望共勉之。  今把练发劲之法:简介如后。 1、要静:心身都要静,心身如不静则不能专修,如初学者多不能主动即「静」也,大多为对方动而我才动,对方不动我也不动,始终立于被动,静、动不分耳。多为无意、无气用力也。「静」必须久经锻炼、揣摩,才能得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此即谓已懂「静」后发也。再经锻炼,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则人为我制,每发劲对方必跌出也,此即谓用意,用气、不用力也。 2、要灵:发劲时身形要灵,如步随身进、退,腰随身转化,使步、腰、身能进退转化自如,则身不散乱,配合双手一举动,皆不迟滞,而又轻灵圆活。再能以己之皮毛,听对方之拙力,更能以己之意。入彼之骨肉,再以己之气贯穿其身,此皆己手有分寸也。则发劲大、小可随心所发,毫发无差,处处恰到好处,久练则技精也。 3、气有开合,更要气敛入骨。气无合聚。则身形无主,则不能行气,便不能得劲。身形必散乱无劲可发。如气能敛入骨即有开合也,则呼吸可以通灵也,周身劲道可畅通,收放亦能随己也。此谓以身运气,气以意用身,使吸气含蓄,呼气发放。使其自然,非以力运气,切记切记。 4、要劲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此为发劲时周身无有一处不动,使一身之劲,成为一家。「劲整」即所谓发劲时,起之于脚,行之于腿,蹬之于膝,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灵通于背,发于脊背,神贯于顶,流通于气,运用于掌指,达之于神。于敌劲将发未发时,我则接彼之力不先不后,借其力,能随手奏效,将人发出也。此即谓劲整也。 5、要行功不能间断:功行一日,技精近一日,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要坚定意志,日不间断,苦修、苦练才能达到成功之日。  以上是本人(王延年)教太极拳四十余年岁月中,在教推手发劲时所有的心得,是很重要的。今特写出贡献各位爱好太极拳同道作参考。四、为什么要练静坐 静坐乃是我国儒、释、道三家修养的功夫,其主要目的乃是在于养生、养生、即修身养性也!因此成为儒、释、道三家所必练的基本功夫。静坐在儒、道两家皆称静坐,唯独在佛家称为「坐禅」,盖佛家坐禅不在养生而在养性,如所谓的「明心见性」,专究「悟」的功夫,自无谈不上养生了。可是儒、道两家则不然,静坐的目的不局限于养性,亦着重于养生方面。太极拳本属道家,自然亦讲究静坐的功夫! 静坐如何能修身养性?  静坐时不仅全身四肢百骸都静下来而获得休息的机会,同时还摒除心中一切杂虑,不使伤神。此外静坐时还要配合呼吸,调和气血使之到处流畅,如此内部血液循环良好促进新陈代谢作用,从而增进生理各部器官的机能,自然符合养生之道,即所谓「静中求动」,使体内气血流通便可养生。同时静坐,可澄清心灵使内心趋于宁静,自然能使性情由暴爆而趋温和,即所谓「化戾气而致祥和」也。由上可知静坐不但可以强健内部器官,同时也可以变化气质,真可以说是修身养性的最好方法了! 应持何种态度学习静坐?  有些人一听到静坐,总是会联想到「走火入魔」,因而自然而然地产生畏惧之心。更有些人因为练习的不得法,不但不能养生,养性,反而得到反效果,真正「走火入魔」了。其实练习静坐祗要按照要按照要领去做便不会有毛病发生,相反的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功效。按在目前生活十分紧张的工业社会里。一个人每天有一段时间自我独处,抛除繁务,让紧张的身心放松一下,对于健康方面是十分有帮助的。而静坐正是达到放松效果的最好方式。至于一般人错误的观念主要是由于急功近利,欲求速效,心中先有不正确的观念,以致于产生反效果,反而得不偿失了。因此同学练习静坐,应该按步就班,照着要领去做,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应如何静坐,要领如何?  儒、释、道三家静坐的方式皆以盘膝为主。但是可随人,体质、年龄及环境而异,例如年纪太大之人无法盘膝而坐,自然不必勉强,总之一切姿势均以自然舒适为要。  盘膝分为三种方式:   自然盘腿:适于初学者,因初学者之筋骨较硬,不能勉强其做下面较困难动作。自然盘腿如同军训中之「坐下」姿势。   单 盘:分左、右单盘。所谓左单盘乃系将左脚置于右腿上。右单盘恰和左单盘相反,即右脚在左腿之上。   双 盘:即单盘姿势的更进一步,将在下方之脚(即左单盘时之右脚)搬于另一腿上,两腿心朝上。  以上各姿势中,除了佛家讲求五心朝上(即脚心、掌心、顶心)外,儒道两家均以舒适为主,并不过分勉强。初学者,盘腿而坐时,总是两膝均跷起,不能平直,此及其胯骨未能松开之故,时日久了自然两膝能呈水平。单盘亦复如此。至于双盘则较前两种为困难,能做得到最好,做不来的绝对不能勉强,譬如古时练武功者,其大腿均十分粗大,就是不能双盘,这并没有什么关系,一般人祗要练至单盘便可,切不可强硬要双盘,否则会出毛病,一切祇求其放松舒适。  有人说静坐时,所盘之脚必须向里弯,以便脚根能抵紧海底穴,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呼吸时,要提阴窍。阴窍约在肛门前一寸左右,所谓「大道不离方寸间」即指此,乃是呼吸时的重要关键,为日后打通任、督二脉的基础。因初学者不会提阴窍(从前讲呼气提肛其实便是提阴窍之初学辅助动作)故要其用脚根抵海底穴,其实此举对于呼吸并无多大帮助,反而因姿势勉强,徒然有害耳。  至于练习的次序是由 、 、 逐段练习。单盘最初时可将脚掌置于弓脚之大小脚弯之处,如此膝易平,久之便可将脚掌朝大腿根移,脚心自然能朝上了。双盘如前所示系将单盘之姿势更进一步,将两脚均架起来。最重要的是必须两腿极柔软才可双盘,否则气血不通,易生毛病。一般养生祗需单盘程度,尽量求自然安适,不可勉强双盘,更不要抵紧海底穴,只需会提阴窍便可。  盘腿盘好了之后,尽量求肌肉放松,无一丝一毫拙力。因为两手而两手能自然置于两膝之上为最好(一定要放松),因为两手心所发之气属阴,阴气下降,手心朝下。而膝所发之气属阳,阳气上升于是阴阳相合,水(阴)火(阳)相济,这对于患有关节毛病者是最好的治疗法!学者不妨一试。但是如果初练者两手未能于松,可将双手由膝向腹部移动使两手相握,直到能放松为止。至于腰部也不可用力,切忌挺直,盖腰干一挺,胸部自然挺出,气不易下达丹田,这也是佛家不能打通任督二脉之原因。腰松了,自然脊柱的每一骨节也松开了,同时腹部,背部皆成自然柔和之曲线,气血来往自然十分舒畅,反之腰杆挺直,久之会腰酸背痛。颈部要直,但不能僵硬,要自然放松!同时还要垂帘内视即所谓眼观鼻,鼻观心是也!(下颔自然内收但不可用拙力)此外要松肩坠肘,等全身都放松后始行深长之呼吸也。呼吸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呼吸以舌尖轻抵上颚之天池穴,俾使气不至于漏散。气往上经玄关往泥丸,循任脉而下经黄庭(中丹田),正丹田而后气转一轮经下丹田(关元),经海底循督脉而上经尾闾至气堂。呼时提阴窍,由气堂循督脉而上,经夹脊,玉枕到泥丸而下天池穴,由口徐徐吐出。  注意:本处吸气至关元随即呼气但恐气散故呼至气堂后(气堂在腰子处)方才提阴窍再呼气(此点为不传之秘),吸气,呼气均应徐徐为之,不可忽快忽慢,更不可闭气,否则易伤身。呼吸以愈深长愈好,但不可勉强,全凭自然。再提醒大家,呼吸时全身务必放松,尤其腰背间更需注意。  此外男子吸气时,气系沿任脉而下,而呼气则循督脉而上,因男子任脉属阴、督脉属阳之故,而女子恰相反,任脉为阳督脉为阴,故由后降前升。(此点也为一般不传之秘)  至于呼吸时,意念应集于「气」行经路经,一关一关的推敲,所谓「以心行气」是也。练至相当程度后气之流行吾人亦可得知,静坐时将觉得背后有一股热流由下直逼而上,此即气之所至也。五、谈太极推手 1、推手之主旨:是人格的表现,是无伤害之运动。太极拳推手是武术至高无上的功夫,练到炉火纯青与超凡入圣时,举手投足都是功夫可将对方轻轻松松发出,并使对方无伤害,也是表现练武人的高尚武德,所以说太极拳推手是最难练成的武功。 2、推手之主题: 松:松到全身无力,但劲要存在,如不松,就无法超越用力之境。 柔:全身肌肉关节绝无僵硬,可使全身筋脉气血畅通无阻,但却富有弹性,如不柔,无法练出内劲。 圆:因全身放松及柔,由头到脚所有的关节在运转时,一举一动皆有圆圈,而表现出“绵绵不断”的道理。 气:以道家导引术的方法将气导入丹田而至内脏,再遍即全身及形于外,可自然发生内力,这就是太极拳以气为主而形成的内劲,其内劲不论动与静,气仍不停的运转。 沉:气下沉至脚底涌泉穴,然后才有根,才能站的稳,松的开,才能发出弹力。 轻灵:太极拳所谓: “一羽不能加, 一蝇不能落”,其意皆为用意不用力,有力则滞,无力则轻灵,转动才能自如。 3、推手之技术: 懂劲: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百战百胜,在推手时,我知对方,对方不知我,就是懂劲。懂劲后,越练越精,节节贯穿,找到对方之重心,就谓之懂劲。 接劲:“引进落空,”使对方之来劲落空,接不到我们的一点力量,容易使对方失去重心。 化劲:让对方之来劲消失,使对方无借力之感,而无机会发劲。 发劲:把对方轻轻松松发出,而不费力,内劲也。 定劲:定劲包括懂劲、接劲、化劲、发劲,四劲一体同时用。(定劲没练成时,会变成顶劲,会让对方借力打力。) 八法:掤、履、按、挤、采、 列、肘、靠等手法。 五步: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等步法。 4、劲的种类 长劲:发劲的力道强,手法也很长,推不好时,最容易失去重心,常被对方利用;需用的少。 短劲:出手手法很短,内劲很强,使对方无法走化,容易弹出对方。 寸劲:出手很快,内劲很强,不一定会把对方推出,但是很容易使对方受到内伤,不宜常用。 挫劲:反复摇动对方,使其失去重心,再用内劲发出,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 抖劲:用于摆脱对方之拉、拿、抓的功夫,需要很快的听劲。

张钦霖弟子、台湾太极拳泰斗王延年先生示范杨家秘传太极拳十三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