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发布时间:2011-01-24 00:04:33

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受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中国式的爱情婚姻极少数是完美理想化的,一度走向迷失,走向茫然。东西方文化与宗教信仰差异导致了东西方的爱情观差异。

  由古希腊柏拉图式的爱情演变到近代的骑士爱情,独立、个性解放成为现代西方爱情婚姻的追求主题。爱情与婚姻的统一,坚持独立、自由,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西方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婚姻是神圣的,经过神祝福的婚姻是不可以轻易解散的,他们彼此忠诚;宗教的信仰使他们认为人是有罪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赎罪,他们的祈祷方式经常带着忏悔或者感恩,将这份感恩的心带入生活,带入婚姻,他们的婚姻注入更多的是宽容与爱,付出得多,索取得少!

而中国式的祈祷与祷告与西方恰恰相反,他们很少是忏悔或感恩,而是索取,如:求平安、求富贵、求升官、求发财……无止境的索取与无法满足的现实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信仰便会陷入盲目,迷失方向。文化的失衡对整个信仰系统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力,继而自暴自弃或行为极端、道德平台失衡。封建理学要求女人三从四德,要求女人从一而终,要求女人做贞女烈妇,逆人性反人道,却大行于世几千年。事实是,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须从一而终,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不自由、不民主是显而易见的。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被视为反道学的经典,受到离经叛道者的推崇,杜丽娘成为几代女性追求的楷模。剧本的大团圆结局,虽为批评家所诟病,却没有提出问题的实质。柳梦梅掘墓开棺,显示了男性的勇气;皇帝颁旨,代表了男性的权威,无一不在昭示着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和崇拜感。潜性贞节压迫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披枷戴锁的杜丽娘心存感动,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杜丽娘的丫环春香,向杜夫人自请为妾,杜夫人兴高采烈,这飞来之笔亦为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的又一例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男人拥有娇妻和美妾,而两个共侍一夫亲如姐妹,轮番侍寝,共同持家,繁衍子嗣,千篇一律。这种肤浅的男性乌托邦,当然是封建社会男性梦寐以求的,就是现代社会亦有不少男性有复活旧梦的向往。信仰的迷失,其道德平台也跟着失衡,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当代女性主义者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受传统封建理学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的女性独立意识模糊,对男性的依赖心理依然不减,电视剧《中国式离婚》正是现代版爱情悲剧的典型,蒋雯丽扮演的女主角,由于身体缺陷无法正常工作,只能在家休养。生病中的人,神经异常脆弱、异常敏感,依赖心理特强。每天只能独自一人在家虚度光阴,唯一的期盼就是丈夫早点回家陪自己,久而久之,对丈夫养成一种病态的依赖心理。丈夫的才华横溢在她眼里不再是优点,而是致命点,是吸引其他异性的致命点,信任的平台渐渐出现重心失衡现象,总疑心丈夫出轨,搞外遇。丈夫理解妻子的病患中的心情,一度容忍了下来,不想妻子变本加厉,闹得满城风雨,神经兮兮,最后致使丈夫身心俱疲,不得不提出离婚.这部电视剧值得众多女性深省:生理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独立意识,可怕的是畸型的依赖心理;同时也为该剧的男主人公的宽容大度深感钦佩及对其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推敲的论断。因为,爱情和婚姻的本质是格格不入的,爱情需要不断变化,而婚姻却寻求稳固不变,将两种自相矛盾的东西拴在一起,怎么可能不导致冲突,而冲突的受害人自然就是人类本身了。在西方,人们没有受到什么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所以,一段婚姻没有了爱情,就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因为种种的原因,婚姻即使没有了爱情,可还能继续存在,因为维持婚姻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亲情,比如责任,比如道德,比如家族的观念等等,这本是很可贵的东西,甚至是可以推广的西方世界的一种维持并发展婚姻的思想体系,可中国人却又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这一套并不好,认为西方人所说的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才是正确的,所以,中国人也困惑了,一些家庭也算幸福的男人和女人都困惑了,没有了爱,我们还算幸福的家庭,美满的婚姻吗?

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