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发布时间:2014-04-28 21:43:21

1、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誉为“心理学始祖”、“心理学之父”。

2、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3、如果说粗心大意是稳定的心理特征,那么漫不经心则是暂时的心理状态。

4、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心理现象(从动态-过渡态-稳态角度的分类):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心理状态。

6、心理现象(能否被觉知):意识、无意识。

心理特征分为: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8 心理状态(灵感、心境、注意)

9、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10、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

11、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12、年节律:鸟类的迁徙、动物的冬眠春晓。

13、反射的类型:条件反射(挨过棒打的小狗看到棒就害怕,信号反射也是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14操作条件反射的提出者斯金纳。

15、谈梅止渴、谈虎变色体现: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

16、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狼孩”的例子。说明人的心理对环境的依存性。

17、大脑左半球(言语活动中枢):主管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功能系统,叫语言优势半球。

18、遗传和环境对人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提供人后天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和物质前提,提供人后天心理发展的可能性。 所以说遗传机制的成熟使机体能更好地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b、环境是人心理发展的外在条件,能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同时环境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具有自发行,可以使人往好的方面发展,也可以使人往坏的方面发展。

c、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可以控制环境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即利用环境中有利的因素控制和消除其中不利的因素,使遗传的可能性更好的现实。

19遗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遗传和环境都是智力发展的外部条件。

20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 刺激的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体本身的状态个体的需要和兴趣 精神与机体状态 知识经验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规律性)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 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对人格的依从性。

有意后注意(最高级、最难形成):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1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门户

22自我意识:根据结构形式分为 :自我认识(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图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尊、情感、自信)、自我调控(自我教育、自我控制);

根据内容分为生理自我(存在、行为、身体、外貌)、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23、注意品质的分类: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24注意的范围(广度):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到的客体的数量。

25、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的长短。

26、注意的起伏又叫注意的动摇短时间内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很难直接控制的。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它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

27注意的转移: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因素:①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有关: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

②新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活动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

③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 ④与已有的习惯有关

28、感觉根据信息的来源分为: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29、 听觉是个体对声音刺激的觉察(听觉涉及声音和维持身体平衡的声音信号)

30、 感觉的现象:1感觉适应(嗅觉适应:入芝兰室,久闻不觉其香;如鲍鱼之释,久而不闻其丑)

2感觉对比(同时对比:月明星稀、一灰色方块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暗,放在黑色背景上则显得亮些;先后对比:吃苦药后喝白水也觉得甜)

3联觉 (红橙黄让人觉得温暖);

4后像(视觉后像:注视电灯几秒闭上眼还会觉得眼前有一个与电灯相 仿的光亮形象;感觉后像)

31、 知觉的分类:1)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是根据客观事物的特征分类) 2)社会知觉

32、 社会知觉几种常见的偏差及应用:

a、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对对方产生的印象。

b、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的清晰鲜明的印象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

c、刻板印象(定型效应):是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持有的固定的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

d、近因效应:是指在时间上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

33、 知觉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

2) 选择性(军事伪装:对象和背景越相似越难区分)

3理解性(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4恒常性(从远处看人,即使人很小也能分辨出该人是大人)。

34、 记忆的三个环节:识记(第一环节)、保持(第二环节)、再认(重现)(第三环节)。(再认是做选择题,重现是做简答题)

35、 短时记忆(无意识、不会被意识到):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36、 根据识记的目的分类: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根据识记的方法分: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37、 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识记的目的 对材料的理解 识记材料的数量识记材料的不同性质 主体的情绪状态。

38、 保持与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保持意志(学习后直接睡觉)(遗忘不一定是有害的)

39、 影响遗忘进程的其它因素: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②学习的程度;③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④识记者的态度(及时复习)

40、 遗忘并不是总有害的,有些遗忘可以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41、 遗忘规律:遗忘曲线是德国艾宾浩斯提出的,曲线表明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42、 遗忘的原因:1)干扰说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2)压抑说(动机性遗忘)

43、 感觉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条件:注意

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条件:精细复述

(注:感觉记忆中信息意识不到不可以加工)

44、 青少年记忆的特点:1语词识记迅速发展,抽象记忆占主导地位。

2)记忆的理解性增强,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

3)识记的目的性增强,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45、思维的特征:思维的第一个特点是间接性,第二个特点是概括性(太阳东升西落让我们想到地球自转)

46、 思维的分类(按解决问题的不同性质):动作思维(3岁以下小孩已具备动作思维能力)、形象思维、理论思维。

思维分类(按思维过程的指向):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47、 想象分类(根据是否有预定目的):无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最高境界)、有意想象

48、 有意想象的分类:1再造想象(学生没有目睹过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可根据历史资料描绘想象出生动形象;北国风光

2)创造想象(鲁迅创作祥林嫂

3)幻想

(注:想象过程:千手观音、九头鸟体现了想象的夸张

49、 影响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的几个因素:a、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

b、知觉情境的影响(情景越复杂、隐匿,问题越不易解决); c、思维定势的影响(逆向思维)。

d、功能固着的影响

e、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算法策略、启发策略(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收索、爬山法、目标反推法、简化计划法)】

f、以有知识的影响

g、人格的影响

50、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区别:①需要满足: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人所特有的。

②个体发展:情绪发展在先。情感发展在后。

③时间长短:情绪是短暂的、冲动的、不稳定的心理体验,情感是稳定的、深刻的、持久的心理体验。

④外部表现:情绪通过面部、身体动作、言语方面表现,情感也以外在形式表现,但多以内在体验形式存在,比较含蓄、内隐。

2)联系:①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②情绪的变化受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情感的制约。

51、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52、 情绪情感过程不具有随意性;认识过程具有随意性。

53、 情绪情感的种类:喜、怒、哀、惧

54、 情绪情感(怒发冲冠)、意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认知(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个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55、 情绪的存在状态的分类:心境(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忧郁、焦虑、得意

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为时短暂的情绪状态)

56、 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在探索新事物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矛盾事物的怀疑感和惊讶感)、美感(心旷神怡)

57、 狭义的挫折的含义: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需要不能满足,动机无法实现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58、 不良情绪调适的方法:转移注意力、情境调节、认知调节、行为调节、适度宣泄。

59、 挫折应对:①正确对待挫折;

②冷静接受挫折,积极看待挫折

③认真分析挫折原因,有针对性调整自己,争取新的成功;

寻求他人帮助,增强自我抵御挫折的力量。

60、 心理冲突的四种主要形式: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能兼得);双避冲突(前有悬崖后有猛虎);趋避冲突(想吃糖又怕胖);双趋避冲突(难以抉择,两种工作,地位高待遇低,地位低待遇高)

61、 积极心理防御机制:坚持、表同、补偿、升华、幽默

62、 大学生常见的不合理认知有:追求完美、以偏概全(仅根据某个细节或非核心的部分信息便对自己、他人或某个事件做总体评价下结论)、自我中心、极端思维、负性思维

63、 人格的内容结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个体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监督)

6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社会道德、价值内化、良心)

65、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人生全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青年期。

66、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提出者。

67、 人格测量:自陈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爱德华个人兴趣测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

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文章完成法测验)

68、 传统上气质分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注:气质类型无好坏,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成就大小、社会价值,有助于择业)

69、 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 气质类型

不平衡 / 胆汁质

平衡 灵活 多血质

平衡 不灵活 粘液质

不平衡 / 抑郁质

70、 气质类型与因材施教:依据不同学生的气质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对胆汁质学生,要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进取和主动的心理品质,防止粗暴、任性、高傲等个性特点的产生。(以柔克刚、热心肠冷处理)

对多血质学生,要着重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血、足智多谋等心理品质,防止朝三暮四、虎头蛇尾、粗心大意、任性等不良个性特点。(刚柔交替)

对粘液质学生,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等品质、防止墨守成规、执拗、冷淡迟缓等品质(以满腔热血吸引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引导他们生动活泼、机敏的完成各项任务)

对抑郁质学生,着重发展机敏、机智、认真细致、自尊和自信等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给以更多关怀,常给予帮助,尤其在陌生或困难情况下应给予具体帮助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在交往中消除疑虑,安排他们从事有一定困难的工作,鼓励他们奋勇前进,对他们的要求应逐步提高,不可操之过急。称赞、嘉许、鼓励对他们发展其积极作用)

71、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起源方面(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

可塑性方面(气质可塑性较小、较慢,性格可塑性较大较快); 行为指向方面(气质表现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性格表现范围广泛,几乎囊括人的社会心理特征);

优劣方面(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联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形成、发展性格也会影响掩盖、改造气质。

72、 根据人们在时间上的匆忙感、紧迫感和好胜心等特点,可将人格分为A型、BC型。(B型性格的人非竞争型的人、喜欢不紧张的工作、爱过悠闲的生活、没有时间的紧迫感、有耐心能容忍、很少有敌意、喜欢娱乐,即使在娱乐中也不争强好胜)

73、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1从定义上看:知识是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是在头脑中存贮的信息。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如在证明几何题过程 中:采取的公式、定理--知识;分析、综合、抽象化--能力;审题、写、算--技能)

2从表现上看:具有同等知识、技能水平的人不一定具有同等水平的能力;能力相同的人,知识技能也可能不同。

3从发展上看:知识、技能的获得相对较快,在很大程度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丰富;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相对较慢,且有一定限度,到了一定年龄则下降。

联系:1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2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并在知识、技能的 基础上发展。

74、 能力的种类:1按适用范围,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大多数活动共同需要的能力)和特殊能力

2 按创造性成分,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75、 陈述性知识:今天的日期; 程序性知识:舞蹈、游泳、骑车

76、 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能力。在全人口中呈正态分布(处于中等水平的人占多数,偏离中等水平越多,占的人数就越少。)

77、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认为智力是一种认知能力,其中包括五种基本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核心)、想象力

78、 需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79、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从下到上)

评价: 优点:(1)分类细致,把需要分为五个高低层次,揭示了需要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和组织人的行为中的巨大作用。

2)核心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乐观地看待人的发展,重新唤起了人的自尊。

3)可以解释很多需要现实。

4)可以指导教育教学。

缺点:(1)把潜能作为需要的实质,认为自我实现是潜能发展的过程,实际上用“潜能”替代了“本能”,没有摆脱“本能说”的局限。

2)把自我实现看成最高需要,忽略了人的社会价值,犯了“自我中心”的狭隘主义错误。

80、需要与动机、行为之间的关系:(1)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行为表现。

2)需要或内驱力是动机产生的必要条件,外部诱因是导致动机行为的重要条件。

81、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的关系: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成“倒 U”关系)

82、远景的间接动机与近景的直接动机(行为和目标的关系远近)

83、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青少年学习动机的发展趋势)

1)自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内在动机逐渐占优势。

2)远景性动机逐渐占优势

3)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向健康水平发展,为国家、为集体而学习的合理动机逐渐成主流。

4)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与社会要求相联系,社会性的学习动机不断丰富发展。

84青少年学习动机的激发: 1)明确活动目的,增强学习动机

2)提高教学艺术

3)严格要求,增强外界压力;

4)利用学习反馈,强化学习动机(及时反馈、科学地运用奖惩、合理地开展学习竞赛)

5、以正确的期望来影响学生的动机水平.

85联结拍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巴普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

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苛勒、布鲁纳、奥苏泊尔、托尔曼)

86、苛勒的顿悟说:学习并不是渐近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内心对学习对象的“突然理解”或“顿时领悟”。

大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