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三部分 专题二 散文阅读 5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发布时间:2020-04-12 04:45:03

一、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地泉之灵

林 子

十月。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的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慢转不骄不躁不温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性感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是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智慧和底气的聚舞。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行文技巧题)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二段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

答:                                    

                                    

                                    

答案: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做铺垫。

2(修辞技巧题)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答:                                    

                                    

                                    

答案:处:句式由短而长,结构简单整齐,用婉约”“不骄不躁等词写出灵渠的性情,用写出灵渠的飘逸特点,拟人手法赋予了灵渠鲜明的个性。第处:运用一个比喻兼拟人的长句,语言含蓄,且多用修饰语,安然”“从容淡泊”“悠然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深邃)的特点。

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秋天的瞩望

——青春祭

陈世旭

云忽然就淡了高了蓝天;水忽然就瘦了矮了桅杆;风忽然就硬了薄了衣衫。雁阵背着斜阳在纤尘不染的天空写美丽的十四行扇动的双翅让阳光的黄金洇染了水边的芦花。

秋天来了。

我们每年最欢欣鼓舞的季节来了。

忘记了秋雨落在欲干未干的水塘里的清冷,落在欲黄未黄的秋叶上的憔悴,落在欲诉未诉的私语中的怯懦。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想要张开双臂抱紧太阳,看缤纷的落英、饱胀的果实,听长辈旱烟窝上的吟哦,禁不住落下喜悦的眼泪。

秋天静静地来了载着艰辛的昔日。有鸽子飞过鸽哨发出圆满的音调。有一些寒冷有一些忧郁。长风回荡着诗人的放歌:秋天、秋水、秋天的明月哪一样不曾印上我们的心血!呵秋花、秋实、秋天的红叶哪一样不曾浸透我们的汗液!(郭小川《秋歌》)

春天开工的钟声在黎明前响起。我们摸黑钻出草屋看不清几枝嫩黄的花茎刚刚爬上床头的泥墙。沉睡在广袤天际下的棉花地,被齐腰高的越冬作物覆盖着,再多的人走进去都悄无声息。几乎是匍匐着,我们播下种子,播下一年的希望。太阳初升的时候,我们早已汗流浃背。然后,在某一个午饭的间隙,我们蓦然发现,草屋的小窗外面,棉花林像孔雀开屏,伸展出悠长悠长的花翎。

汛期同初夏一起到来。我们丢下棉花地里发疯似的野草跑上在冬天筑起的堤坝。我们的农场是长江江心的小沙洲。狂风暴雨不分昼夜没完没了同仿佛立起的大江连成一片。农场就像一片遗落的树叶在生与死的挣扎中跌宕。整天离不开堤坝的我们像虫一样蠕动,和着浑浊的江水嚼着冰冷的饭粒,顶着劈头大雨在石砌的斜坡上鼾声如雷。一个兄弟抱着沙包堵塞就要溃决的口子,被怒浪卷走再也没有回来。

秋月一轮丰腴的妩媚在无边的棉花地里浪漫地骚动万千寂静的生灵在它的清亮中呼吸。棉花地海一样地起了波涛。月亮那么美满带着无比的纯洁祝福大地盛大的婚姻。银色的缠绵的诗情在露滴闪闪的秋野上空飞舞。难以觉察的苍茫的深处所有的果实次第绽开了如婴儿般的微笑。

过去了春天的萌芽在破土中的扭曲;过去了夏季的枝条在酷热中的窒息。而今,天地明,视野格外广阔深远。北方的原野上,马蹄溅起翩翩飞舞的花瓣;南国的巷陌里,女子拨动幽幽的琴韵。大江在远处的峡谷里酿成透明的美酒,氤氲着醉人的香气。

运棉花的牛车好像来自遥远的历史深处,上过了发亮的桐油,焕然一新。粗重的木轮比人还高,吱吱扭扭的声音响彻云霄,环绕木轮的铁圈碾出一道比一道更深的车辙。

蓬松而结实的棉花堆上了仓库的屋梁,将会有新的情侣在值夜的时候诞生;沉默而无私的土地露出干瘪的胸膛,将会有新的滋润在冬耕的时候埋藏。所有人都开始盼望着今年的分红:老农们盘算着造房屋,因为儿子早等着娶媳妇进门;一个女孩看中了商店新到的雪靴,过年时她要去中国的最北边看望当兵的对象;一个兄弟暗中准备着结婚,他揽进怀抱的是我们曾经个个梦想过的女神。而我,唯一的愿望就是买上最上等的棉花,给城里日渐衰老的母亲换掉那床烂渔网一样的老棉被。

完成了冬种,我们就要回城里的家过年,秋天的每一天,都是在期待中激动不已的日子。

说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九辩》),说什么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说什么添愁益恨绕天涯(白居易《中秋月》),在这个智慧和情感成熟的季节,所有传诵千古的绝唱都显得苍白。我们在生活中学会的是瞩望,而不是叹息。长长的长长的未来,也不会没有风雨,不会没有灾难,但只要有丰硕的秋天,一切就得到了报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 陈世旭,著名作家,诗人。19481月生于江西省南昌市,初中毕业(1964)以后,在赣北农场插队8年,在九江县委宣传部、县文化馆分别做了4年的新闻报道和文化干部,后改写小说。

3.分析文章第一段景物描写的手法。

答:                                    

                                    

解析:文章开篇即描绘秋天景色以文采吸引读者。景物描写手法可以从修辞、写景角度、表现手法等角度考虑。从修辞手法来看云忽然就淡了高了蓝天;水忽然就瘦了矮了桅杆;风忽然就硬了薄了衣衫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让阳光的黄金洇染了水边的芦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从写景角度来看,以视觉为主,还运用了触觉(风忽然就硬了,薄了衣衫)。从表现手法来看,本段运用了映衬的手法,如云淡天高,水瘦船矮等。整段文字还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使得景物活了起来,画面充满动感。

答案: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从视觉、触觉的角度描写景物,使景物具体可感。运用映衬、化静为动的手法,突出秋天的季节特征,使得画面充满动感。

4.文章结尾段的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答: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结尾段的引用的作用考生首先要明确文章结尾段引用的是古人的名句这就增强了文章的意蕴。另外这些引用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段有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

答案:文章结尾段引用古人悲秋的名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意蕴,又说明了人们在生活中要学会的是瞩望,而不是叹息,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5.文章标题为秋天的瞩望,文中为何要写春种、夏汛?

答:                                    

                                    

解析:在描述秋天的时候花笔墨写春种、夏汛的内容是作者的精心构思。解答此题应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思考。结构上,往往起过渡作用,要具体分析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内容上,可以从写春种、夏汛与表达主题的关系的角度思考。

答案:从结构上来说,是承上启下的需要。紧承上文所写的秋天静静地来了,载着艰辛的昔日,写春种、夏汛正是具体写昔日的艰辛;有了昔日的艰辛,才引出下文对秋天丰收的描写。从内容上来说,是揭示文章主题的需要。春种和夏汛说明了只有付出心血和汗水,才能有丰硕的收获;没有春种、夏汛的艰辛就不会有秋天的丰收,就谈不上瞩望。夏汛中有关牺牲者的内容照应文末长长的长长的未来,也不会没有风雨,不会没有灾难,为主题埋下伏笔。

6.文章以青春祭为副标题,有哪些用意?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青春祭的字面意思,然后探究其用意。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要联系作者经历及其创作背景:从提供的作者介绍中可以了解到作者的青春是在农场度过的,这段真实的经历是作者创作的基础。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要联系文章内容:文章中写了劳动的辛苦,甚至是牺牲,也写出了对丰收的期盼,悟出了人生的一些道理。理清了这些思路,就能揣摩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作者初中毕业以后去赣北农场务农,青春中美好的岁月是在劳动中度过的,以青春祭为副标题是纪念自己的青春岁月;祭奠、怀念当年为抗汛而牺牲的兄弟,也是为纪念一代人的青春;作者以自己青春务农的经历启发读者:辛勤地付出,就会有所收获;只要有收获、成功,曾经经历过的那些风雨、灾难就都值得了。


2019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三部分 专题二 散文阅读 5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