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的再思考--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0-11-03 19:51:16

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的再思考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

陈宇,谭康林

【摘 要】摘要: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亮点成为公共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焦点,但其在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社会支持、构建社会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并没有显露。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形成、增强社会的主体性和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构建开放性的社会组织网络,通过充分的互动促进社会组织间的信任,以及建立规范形成互惠共赢,是枢纽型社会组织成为具有本土特色制度建构的有效途径。

【期刊名称】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期】2015(000)001

【总页数】6

【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政府;社会管理;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政府施政的重要理念。近年来,各地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为指导方针,降低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大胆尝试社会管理创新,其中又以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实践最令人关注。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出现代表了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管理的新思维,虽然在实际运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潜力并没有真正彰显。本研究对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实践效果进行分析,进而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功能建构进行梳理,尝试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路径。

一、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现状及其困境

目前,枢纽型社会组织建构缺乏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其制度动力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对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改革。枢纽型社会组织发端于上海,但真正引发关注的是北京市的实践,随后成都、南京、广东等地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地方实践

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建构较具代表性。北京市的《关于构建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暂行办法》,把枢纽型社会组织界定为负责社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进行联系、服务和管理,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上海的实践主要以静安区为代表,通过成立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形式,发挥其在社会组织管理、发展和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广东省于2011年底提出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次年底发布的《关于构建枢纽型组织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构建枢纽型组织体系,是指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体制优势和人才优势的同时,在竞争中培育发展一批枢纽型组织,协同相关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

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的再思考--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