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发布时间:2020-05-08 21:54:57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学习任务群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本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本任务群的学习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1.在全部的语文活动中,积累汉字、汉语的有关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加深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汉字知识;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2.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3.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4.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语法规律。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观察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等,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5.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

6.反思和总结自己写作时遣词造句的经验,建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增强表达的个性化。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由瘦弱纤细的甲骨文到浑圆质朴的铭文,再到遒劲凝重的大篆,然后到曲折婉转的小篆,最后到横平竖直的楷书,每一笔都如诗如画,撰写着百年的变故;每一画都如风如雨,续写着千年的辉煌。汉字的音,韵律和谐,美妙动听,有如军歌的坚定,有如宋曲的婉转,有如山歌的淳朴。汉字的意,有如诗歌的悠长,有如话语的干脆。每一语意义精确,内涵丰富。携一朵落红,便可用这美妙的汉字写出千古佳句;经一场风雨,便可用这美妙的汉字写出千古名传。汉字就是这么神奇啊,通过千变万化的组合,便可组成美文。一词一世界,一语一乾坤。让我们走近汉字词语,体味它的芬芳,储存它的清香,传承汉字之美,记录中华精粹。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成语、当代新词、文言词语和句式,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熟练运用词语,做到准确、简明、得体。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探究成语来源,归纳其主要类型;探究新词与旧词、新词与社会变化的关系;探究古今词义变化规律。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经典名著中的典型词语,体会词语的精妙之处。

4.文化传承与理解:从中华民族精神、天文地理、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方面解读成语中的文化信息,从古今词义变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一、丰富词语积累

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巨大,我们不可能全部掌握,但每个人都应当有意识地扩充自己的词语库,努力提高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有些人说话写文章干巴巴的,拙于表达,词不达意,就是因为积累的词语太少。

一、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汉语中的词语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家族”、成系统的。有些词包含共同的语素,如包含语素“理”的词语有“理解”“理由”“整理”“办理”“梳理”“条理”等几十个。有些词,通过语义上的各种关系合在一起,如同义关系(如摧毁——破坏,沉重——繁重,薪水——工资,盐——氯化钠)、反义关系(如真——假,动——静,拥护——反对,高山——平地)、亲近关系(如冲毁——冲垮,兴趣——爱好,神秘——神奇,富裕——宽裕)、顺序关系(如多层定语、多层状语排列顺序,关联词语的位置等)等。从词语的“家族”或者“系统”出发,触类旁通,可以大大增加词汇量。

[学习任务] 我们一直都在积累词语,但未必有方法上的自觉。写一段文字,说说自己从前是怎样积累词语的,现在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示例】 积累成语的方法

1.根据成语所涉及的事物进行分类

如:(1)关于动物的成语:狐假虎威、狼心狗肺、鸡犬不宁、兔死狐悲、狼狈为奸、鸦雀无声等;

(2)关于人体的成语:手忙脚乱、耳目一新、眼疾手快、掌上明珠、足不出户、腰缠万贯等;

(3)关于方位的成语:前仆后继、左顾右盼、上行下效、声东击西、里应外合、南辕北辙等;

(4)关于数字的成语:颠三倒四、五颜六色、七上八下、十拿九稳、千丝万缕、千方百计等。

2.根据应用范围分类

对于那些带有描写意味的成语,可以按照它们所表现的不同方面进行分类。

例如:(1)描写表情神态的成语:眉开眼笑、愁眉苦脸、怒气冲冲、嬉皮笑脸、满面春风、垂头丧气等;

(2)描写心理活动的成语:情不自禁、心花怒放、惴惴不安、心惊肉跳、忐忑不安、思绪万千等;

(3)描写风景的成语: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花好月圆、争奇斗艳等;

(4)描写天气的成语:风和日丽、飞沙走石、风雪交加、风起云涌、天高气爽等。

3.根据相同的字分类

有些成语含有相同的字,例如:(1)带“心”字的成语:心惊肉跳、心有余悸、苦口婆心、口是心非、心心相印等;(2)带“不”字的成语:不欢而散、不折不扣、不约而同、不翼而飞等。

二、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学习任务1] 无论说话还是作文,我们经常会用到熟语。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可以尝试按照这几个类别,分类搜集、整理一些熟语。每类中各选五个例子,理解它们的含义并分别说一两句话。还可以找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做互换练习。

【示例】 

1.积累成语

(1)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例句:她并没有觉得紧张。她和客人谈笑风生,场面十分融洽。

(2)哀而不伤:悲哀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中和之美,并非指悲哀而不伤心。例句:这首送别诗哀而不伤,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憧憬。

(3)身无长物: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例句:他生活节俭,一向身无长物。

(4)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例句:他这几天正忙得不可开交,以后再找他吧。

(5)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例句: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而又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论它看来有多么美好,也不足为训。

2.积累惯用语

(1)安乐窝:安逸的生活环境或小巧、温暖、舒适的处所或房间。例句:我建议人们离开安乐窝,去到另一个世界体验一下。

(2)绊脚石: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例句:困难是一块顽石,对于弱者它是绊脚石,对于强者它是垫脚石。

(3)保护伞:比喻可以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的力量或有权势的人。例句:臭氧层是地球家园的保护伞,是生态平衡的晴雨表。

(4)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例句:他几次办事都潦草塞责,老板不得不把他炒鱿鱼了。

(5)吃小灶:比喻受特殊的照顾。例句:进入卓越班的学生,将享受吃小灶的特殊待遇。

3.积累歇后语

(1)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例句: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就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

(2)芝麻开花节节高:因为芝麻总是从下往上开花的,用于形容人们步步高升、生活越过越好之意。例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3)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指越多越好。例句:在我看来,这项活动是个创举,“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各地不妨一试。

(4)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比喻三心二意,没心思做事。例句:读书一定要用心,读后要从中获得知识,可别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5)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对事物不理解,一点都不懂。例句:她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我给她讲电脑操作白费了唾沫。

[学习任务2] 成语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分类整理成语(如爱国、民本、诚信、荣辱、世情、师友、读书、岁月、动物、植物等,也可以自己拟定),以《成语中的××文化》为题,写一则语言札记。

【示例】 

成语中的文化信息

1.反映民族精神:愚公移山、自强不息、精卫填海、和而不同、大爱无疆、同舟共济、艰苦奋斗、齐心协力、扶危济困、临危不惧、博文约礼、博学多闻、气吞山河、悬梁刺股、闻鸡起舞、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精忠报国。

2.反映人际交往礼仪:礼尚往来、投桃报李、相敬如宾、宾至如归、彬彬有礼、八拜之交、先小人后君子、溜须拍马、望表知里、皮笑肉不笑、君子之交淡如水、志同道合、泛泛之交、莫逆之交、道不同不相为谋。

3.反映天文地理:谈天论地、巴山蜀水、庐山面目、依山傍水、背水一战、星罗棋布、披星戴月、如日中天、斗转星移、动如参商、泰山北斗、九天揽月、江河日下、偷天换日、一日千里、旭日东升、日上三竿、指日可待、逼上梁山、游山玩水。

4.反映政治法律:金科玉律、目无法纪、法不阿贵、明正典刑、深文周纳、绳之以法、网漏吞舟、逍遥法外、以身试法、约法三章、执法如山、徇情枉法、作奸犯科、舞文弄墨、刑期无刑、引律比附。

5.反映文学艺术:胸有成竹、兔起鹘落、双管齐下、得心应手、画龙点睛、黄钟大吕、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大音希声、弦外之音、胶柱鼓瑟、滥竽充数、龙飞凤舞、剑拔弩张、入木三分、龙蛇飞动。

6.反映衣食住行:捉襟见肘、衣衫褴褛、饥寒交迫、饱食暖衣、丰衣足食、白衣卿相、彩衣娱亲、锦衣玉食、沐猴衣冠、寝食难安、食古不化、家徒四壁、食玉炊桂、兵行诡道、金碧辉煌、并行不悖、嘉言懿行、草行露宿、独断专行。

7.有关动物植物:一丘之貉、狼狈为奸、沉鱼落雁、鼠目寸光、牛鬼蛇神、虎视眈眈、兔死狐悲、龙飞凤舞、蛇蝎心肠、马到成功、羊肠小道、猴年马月、鸡毛蒜皮、投鼠忌器、狗仗人势、缘木求鱼、昙花一现、望梅止渴、风吹草动、出水芙蓉。

【示例】 

成语中的服饰文化

在常见成语中,与服饰相关的成语有近百个,这些成语大体分为三类:作为衣服的总称出现与具体服饰的出现,在成语中单纯用作服饰本身含义与借服饰之词而言他,未出现服饰字眼却是与服饰相关的成语。

1.衣与食连用

“衣”作为服饰的泛称,当然是服饰文化研究的首要关注词汇。有个成语叫“衣食父母”,认为衣与食是维持生活必备的两件事物,近代孙中山先生的演讲则提到了一个新词也被纳入成语,即“衣食住行”,说明到了近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住与行也占据了生活的重要位置,但衣、食仍然是最重要的、人们生活最依赖的事物。衣与食连用的成语有:弊衣箪食、弊衣疏食、布帛菽粟、布衣蔬食、褐衣蔬食、侯服玉食、拣衣挑食、解衣推食、节衣缩食、觅衣求食、锦衣玉食、缩衣节食、宵衣旰食、衣食父母、衣食住行等。

2.褒贬的侧重点所在

与服饰有关,特别是以服饰为视角传达生活状态的成语大多寓意褒贬。倾向于褒义的一般赞扬寒士清简生活及人格、才学等,例如:弊衣疏食、节衣缩食、被褐怀玉。但也有反例,如“白衣秀士”指尚未取得功名官位的读书人,是中性词,而“鹑衣百结”指衣服破烂不堪,是中性词,甚至倾向于贬义。这些成语中明显含有贬义的并不多,倾向于贬义的一般用来形容官场阴暗腐败,例如:弹冠相庆。当然与官场有关的服饰成语也有褒义的,例如“宵衣旰食”指政务忙碌,是褒义词;而“冬裘夏葛”指高贵华丽的衣服,是中性词;“膏粱锦绣”、“侯服玉食”等词也只是描述了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不可强加以贬义。不过,总的来说,与服饰有关的成语大多是中性词,这些词汇常常是描述性质的,不具有明显的褒贬倾向。

3.男女服饰的数量悬殊

在所有此类成语中,提及的服饰一般以男子服饰为主,只有极少成语有明显的女子服饰类描述:如“长袖善舞”:衣服的袖子长,跳舞就容易跳得好看,显而易见,这里“舞长袖”者必然是女子。还有个成语叫“荆钗布裙”,意思是荆枝作钗,粗布为裙,用来形容妇女装束朴素,这个成语则描述了旧社会普通妇女的家庭形象。但总结时必须要提及的一点是,大部分成语中男女服饰的辨别意识很淡,绝大部分成语在于借服饰而言他,因此它们并不会刻意去描绘服饰本身的特征。

4.成语描述的生活内容

(1)寒士的困窘生活

在有关服饰的成语中常常描绘出一些衣服破旧的场景,例如:白衣秀士、筚路蓝缕、弊衣箪食、弊衣疏食、不衫不履、布衣蔬食、掣襟露肘、鹑衣百结、褐衣蔬食、节衣缩食、荆钗布裙、衣不蔽体等。这些描绘大多赞扬了文人寒士的简朴生活与独立人格,但从感受上讲,这些词语还是不可避免地倾诉了贫寒之士的清苦与生活困窘,体现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一些不利处境。

(2)达官贵人的奢靡生活

除了描绘寒士清苦生活,服饰成语描写的最多的则是达官贵人之奢靡生活,例如:冬裘夏葛、肥马轻裘、膏粱锦绣、冠冕堂皇、侯服玉食、锦衣玉食、席丰履厚。

观察这些词语,我们可以发现服饰的描述并不是单一出现的,或者两类服饰共同出现,或者服饰与“马”、“食”等事物一同出现来描写达官贵人充裕的物质生活。

(3)与官场相关的服饰文化

为官者的服装在成语中还是可以发现不少的,例如:白衣秀士、峨冠博带、冠冕堂皇、袍笏登场、披发左衽、拖紫垂青等。

5.服饰本身面料的不同

(1)布:“布”现在一般是制衣材料的统称,但在古代含义有具体化倾向。例如“齑盐布帛”,“布”是指棉织品的意思。

(2)裘:“裘”是皮衣的意思,这个词在古代成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仅次于“衣”,例如轻裘缓带、集腋成裘等等。这个词的高频出现也体现了它作为古代服饰的常用面料,应该是古人驱寒保暖的重要途径。

(3)葛:“葛”是指葛麻做的衣服,这个词出现在“冬裘夏葛”中,与“裘”相对,适用于夏日,可见是单薄透气的面料。

(4)锦:“锦”出现的频率也很高,例如衣锦还乡、膏粱锦绣等。“锦”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是一种上乘面料,“锦绣”就是精美华丽的丝织品的意思。

(5)帛:“帛”是丝织品的意思,见于“齑盐布帛”,从释义上可见“锦”应该是“帛”的一种。

(6)麻:“麻”在成语中出现了两次,即“披麻戴孝”和“披麻救火”,都是指粗麻布孝服和麻绳。

(7)褐:“褐”在成语“被褐怀玉”中出现,泛指粗布衣服。

(8)“纨”指细绢,一种薄而坚韧的丝织物,这个词出于“纨袴子弟”这一成语。

6.服饰用途的不同

(1)衣:“衣”一般是泛指服饰的,但组成新词时,就具备特定含义,如“白衣”,“白衣秀士”是指尚未取得功名官位的读书人。这时,“衣”和“布”的功用就相似了。

(2)衫:“衫”,上衣(注:“衫”的组成部分:袖、襟;袖:衣袖,如“长袖善舞”;襟:衣襟,如“掣襟露肘”)。“衫”见于成语“不衫不履”。

(3)冠:“冠”即帽子,“冠”在古代被士大夫及儒生所重视,它在成语中出现频率也较高,如峨冠博带、衣冠楚楚(衣冠齐楚)、张冠李戴、正冠李下、怒发冲冠等。

(4)带:“带”指腰带,王公贵族的衣服常常是一袭拖到脚上方(就是后面所说的“袍”),因而衣带成为他们重要的配件。“带”见于成语“峨冠博带”“轻裘缓带”“衣不解带”。

(5)履:“履”是鞋子。见于“不衫不履”。这个词出现得很早,《吕氏春秋》中便有“郑人买履”的故事。

(6)屣:“屣”也是鞋子的意思,见于“弃如敝屣”。

(7)袍:“袍”是指古代的官服,见于“袍笏登场”,袍:有夹层、中着棉絮的长衣。

三、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词语在不断涌现,为汉语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新词语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汉语自身的新造词和外来语,如“供给侧”“刷屏”“刺身”“博客”“作秀”等。

[学习任务] 搜集一些热词语,从中选择十个,为它们制作词语档案。档案内容包括词语的来源、含义,体现了社会生活哪些领域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现象等。

【示例】 

1.新词语的来源

(1)与时俱进、趋新求奇——新词新语新诞生

这类新词新语一般是新诞生的,在原有的汉语词汇系统内没有,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伴着新事物、新情况的出现,一些指称它们的新词汇新概念也应运而生,如:“炒股、再就业、市场疲软、资源共享”等。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新思想的产生等也促使一些新词新语产生,如:“单身贵族、审美疲劳、丁克、妻管严、灰色收入”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给汉语词汇输入了不少养分,注入了许多活力,与科技有关的词汇大量涌现,如:“CT、B超、克隆、软科学、电子秘书”等。

网络这一现代技术发展起来并在生活中广泛运用后,与之相关的新术语更是层出不穷,如:“网吧、网民、网迷、黑客、版主、冲浪、灌水”等。

无论是经济方面、社会生活方面,还是科技领域出现的新词新语,社会发展都是它们产生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它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前进而发展,这也是语言发展的一条规律,这类新词新语绝大多数已经被广泛运用,成了全民语言的一部分。

(2)“旧瓶装新酒”——旧词新诠释

这类新词新语它们本来就在旧有的语言系统中存在,有自己固有的含义,今天在有些地方碰到时,却不能再理解为原有的意思,否则就会搞错甚至出笑话。

这些新词新语构成可分为两类:

第一,给它们增加前所未有的义项。如:“套牢”原用于炒股被套,现又可指被不如意的婚姻羁绊住;在网络语言中,“恐龙”指长得不漂亮的女孩;“青蛙”指长得不帅的男孩;“企鹅”指娇小美丽的女孩等。

其实这些新增义项大多与原来的意思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恐龙、青蛙、企鹅等分别借原动物的恐怖、丑陋和可爱来比喻人的长相。

再如“炒”原指一种烹调方法,现在增加了“倒买倒卖、解雇”的义项,常见的有“炒股、炒楼、炒鱿鱼”等。

这类用法往往以比喻或引申为基础,能收到形象生动鲜明的效果,新增意义与固有意义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或相关性,所以很可能变为原词的固有意义,这类用法也有很多融入了人们的日常交流。

第二,求新求异,故意歪曲一些词或短语的意思。如:蛋白质指“笨蛋+白痴+神经质”,这些词有的由褒变贬,有的由贬变褒,乍听让人或沾沾自喜或摸不着头脑,仔细解释后往往让听的人忍俊不禁,在一些娱乐性作品和节目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但这类词多是一种不规范的用法,可能不会有很长的存活期。

(3)扩大开放——外来语增生

外来语是指不同的语言系统之间,互相借用词语或吸收词语的现象。今天汉语中有许多新词语都是从英语中来的,如:安琪是“angel”的音译词,意译为“天使”,伊妹儿是“E­mail”的音译词,意译为“电子邮件、电子信箱”,有些外来词不仅在汉语词汇中流通,而且还带来了一系列相关的词,如:“秀”这个词就是“show”的音译词,进而衍生出“作秀、脱口秀、宝宝秀、服装秀”等很多新鲜的词语。

(4)求简求快——使用缩略语

缩略语,它是通过省略简化的方式缩短语言单位的长度来表情达意,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有字母词和汉语简称两种形式。

在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当今社会,凡事人们都讲究效率,力求省时省力,这种习惯在语言文字的处理中也不例外,出现了下面一些新词新语,如:“愤青”指愤世嫉俗的青年,“电聊”即电话聊天,这些简略表达,用到口语中省力,用在书面语中还可节省笔墨、缩短篇幅,所以它们能流行起来的原因除了追求新奇的因素外,主要还是为了达到经济性目的。

(5)追求多样——方言词语的利用

汉语普通话不是万能的,有些方言词所具有的某种特殊表现力或特殊表现范围不是普通话词汇所能企及的,所以很多方言词源源不断地被普通话吸收,如:来自粤方言的“搞定、靓、买单”等,来自吴方言的“摆平、小儿科”,来自北京口语的“盖、侃、款、托儿、铁、宰、腕儿”等。

2.新词新语的含义

(1)【锦鲤】原本是一种观赏鱼,象征着“鱼跃龙门,飞黄腾达”。王思聪在微博置顶一张杨超越的“锦鲤照”,后来2018年国庆期间支付宝推出的“中国锦鲤”抽奖活动,从而将此词推向了高潮,该词也因此走红,成为象征着“好运”的代表。

(2)【杠精】指抬杠成精的人,这一年诞生了无数的杠精,他们以抬杠为己任,不管别人说的对错,总会对别人发出持续不断的反驳,并乐此不疲。

(3)【官宣】由“冯绍峰和赵丽颖”结婚时在微博上用“官宣”公布了这一消息,后被网友迅速模仿,以官宣来表示某件事情即将公布,官宣体迅速走红。

(4)【skr】2018年《中国新说唱》上吴亦凡点评选手时讲出的“skr”,表示对选手说唱实力的肯定,后被网友大量模仿。skr原意为汽车轮胎打转发出的声音。

(5)【隐形贫困人口】广泛意义上指的是收入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无论是吃喝玩乐,还是衣食住行,让外人看起来都非常富有,但其实并没有多少存款。被网友调侃“只是看起来花费的多而已,其实是月光族”。

(6)【佛系】最早是源于日本的一个杂志介绍“佛系男子”,理解为喜欢独处、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不想浪费时间与异性交往的男人。在国内流行使用该词后,便开始衍生为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人。表达一种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人生态度。并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女子”等一系列词语。

(7)【确认过眼神】这是来自林俊杰的《醉赤壁》里的一句歌词“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网上开始流行是在2018年春晚有网友评论带有“确认过眼神,你是广东人”的图片而走红。

(8)【大猪蹄子】2018年随热播电视剧《延禧攻略》迅速走红,电视剧中不解风情的皇帝被网友戏称为“大猪蹄子”。在网络中指女生对钢铁直男的一种调侃。

(9)【C位】“C”是center的缩写,意思为中心、中间的意思。一般是指站位在中间的人。后来被大家引申为各种场合中最重要、最受关注的位置。

(10)【土味情话】指那些听起来腻人并且带着土气、冷幽默的情话,多用转折、夸张的表达方式。例如,父亲的爱就像泥石流般的汹涌。

(11)【皮一下】该词源于方言,走红于游戏解说,后被网友广泛用于社交网络。在方言里表示“调皮、淘气”的意思。用于吐槽对方很调皮、不按常理出牌。在社交聊天中常用来评论那些想法独特搞笑的人。

(12)【冲鸭】冲鸭其实就是冲呀,可爱的网友表示这样只是充满朝气、斗志昂然的意思,是如今网络上常见的一种比较卖萌可爱的加油打气的词语。该词出现之后迅速蹿红。

(13)【家里有矿】在网络里指某个人非常富有,出手阔绰,网友猜想其家里有矿。后被部分网友自称为“家里有矿泉水”。

(14)【燃烧我的卡路里】由2018年夏季推出的综艺节目《火箭少女101》,经过层层筛选之后,由“孟美岐、吴宣仪、杨超越、段奥娟、Yamy、赖美云、张紫宁、杨芸晴、李紫婷、傅菁、徐梦洁”组成的火箭少女出道后的第一首歌曲《燃烧我的卡路里》,受到网友的喜爱,大量转发,成为热门传唱歌曲,“燃烧我的卡路里”在网络上被网友广泛使用。

(15)【地域拖油瓶】指的是某个地区的本地人做出了一些有悖于大家固有印象中的地域特征的事情。比如不会跳舞唱歌的新疆人、吃不了辣火锅的四川人、没看过升旗仪式的北京人等。

3.新词反映的社会变化

(1)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广东、香港等地经济发展迅猛,粤方言伴随着经济浪潮大量进入普通话。普通话吸收的港台词有:纯情、亮丽、层面、宠物、传媒、斥资、个案、转型、廉政、构想、认同、按揭、整合、互动、资深、瓶颈、峰会、写字楼、音乐人、发烧友、靓、派对、的士、搞定、大排档等。其中吸收的不少词语在普通话中已经有了同义表达的词语。由于粤方言中的词语形式比较活泼,用法比较新鲜,并多有个性,这些词语也就逐步从并存共用转到部分替代。如,的士、拍拖、巴士、买单、收银台、炒鱿鱼,在普通话中就有等义的出租汽车、谈恋爱、公共汽车、结账、收款处、辞退等。

(2)有关股市的词汇几乎都来自上海话,如套牢、割肉、解套、搞定、批租等。上世纪30年代就已使用,当时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沪深两地设立股市,上海的股市重新复苏,这些词汇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其他上海方言:穿帮、钟点工、跟进、动迁、派对。

(3)有关楼市的词汇,如按揭、错层、廉租、物业等,几乎都来自粤语,它的背后其实是香港文化。当内地还没有恰当的词汇来表达房屋商品化中出现的新鲜事物时,从香港引进的许多说法,随着粤语进入了内地,久而久之就成了通用语言。

(4)近20年来,以外来词为主的新词,如买单、花心、生猛、煲电话粥、炒鱿鱼、非礼、搞笑等词语多始于港台,通过粤语向北扩散到内地。这些新词扩散的方向,实际上代表了时尚扩散的方向。其他广东方言:布艺、瘦身、面膜、猎头、警匪片、洁具、另类、卖点、置业、峰会、泊车,等。

4.新词反映的文化现象

语言的发展可以折射出社会发展和社会文化意识的变迁。“剩女”即剩下来的女子,指的是应该结婚还没有结婚的女青年。“面霸”,面试霸王的简称,指那些虽多次面试不成功仍不屈不挠参加面试的人。“剩女”是“圣女”的谐音,“面霸”是方便面的品牌名称。这些词语把严肃的对象世俗化,巨大的反差为词语增添了调侃的色彩。有些词语利用夸张等修辞手法达到形象、调侃的效果。“骨灰级”形容资格老,资格老到已经寿终火化成灰。“瀑布汗”,出冷汗或热汗以至于成为瀑布,谁见过?纯为夸张。“泪奔”也是如此,多不说多,说N,想去吧,N可以趋向于无穷大。

新词语折射着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的变迁,反映了一定的民众心理。当代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化,某些新词语的出现频率大大增加,从新词语词汇频繁的变化,可以推断社会思潮和结构发生的变化。“黄金周”来源于日本,这与我国2000年以后对“五一”“国庆”法定假期的调整有关,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观念的变化。

新词新语是一种动态很强的语言现象,有很大的灵活性。它使我们的汉语词汇不断的发展壮大。但应该注意,在表意的同时不能引起岐义和混乱。且要遵循约定俗成不可取代表意明确的原则,切忌随意拼凑,要让别人看得懂听得懂,有使用价值,有特定的含义或色彩。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积累、学习词语,要特别关注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也会不断发展变化。古今词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1.探究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阅读古诗文时,要注意结合语境仔细甄别。如:

91224799656984767f963b9828875c54.png

一词多义看似纷繁复杂,其实也有规律可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的,其间存在着各种联系。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

(1)由个别到一般。

个别和一般是相对而言的。有些词先是指称某一种事物或动作,后来泛指某一类事物或动作。如“匠”本指木工;后来泛指手工业工人。“涉”原是步行过河;后来凡是渡河都叫“涉”。

(2)由具体到抽象。

有些词先是指具体的事物或动作,后来指抽象的事理或行为。如“术”原指道路,是具体的事物;后引申为方法、手段,词义抽象。“鉴”本指在水里照影,是具体的动作;后引申为“借鉴”,是抽象的行为。

(3)由兼到偏。

有些词的意义本来兼相关两方或正反两面,后来偏指一方或一面。如“臭”(xiù)原指气味,兼指好闻的和难闻的;后来与“香”相对,偏指难闻的气味。“享”既有以祭品奉献鬼神之义,也有鬼神享用祭品之义;后来只有享受义了。

(4)由实到虚。

有些词本有实在的意义,后来实义逐渐消失,只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如:“果”本指果实,是名词,意义十分具体;后来表示坚持到底而成为事实,是形容词,意义仍然实在,再引申表示果真、果然,是副词。

(5)因果引申。

作为原因的事物与作为结果的事物往往相通,因而词义便由前者引申为后者。如“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的肢体,分解的结果必然松懈,“解”由“分解”义引申为“松懈”义,后来写作“懈”字。“厌”的意义有“吃饱”“满足”和“厌恶”。因“吃饱”而“满足”,又因“过饱”而“厌恶”。

(6)时空引申。

时间、速度与空间、密度这两种概念密切相关,因而表示前者的词义与后者的词义可以相互引申。如“数”由数目义引申为多次,屡次,读shuò,是单位时间的意义。又由此引申为密度大,读cù(“数罟”),变成空间上的意义。

(7)动静引申。

事物的动态与静态彼此相关相因,所以动态词义和静态词义往往相互引申。这在语法上即表现为动词和静词互用。如“封”,本义是培土种植,是动态;引申为封疆、疆界义,转为静态。再如:“听”本指耳闻,引申为治理,是动词,再引申为治理政事的地方,后来写作“厅”。这是由动到静的引申。

2.把握古今意义的不同

一词多义是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而变化的结果并不一样。古今词义变化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词义扩大。

如“江”“河”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3)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如《水浒传》(第十二回):“(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辣,行凶。”而现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

(5)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中的“目”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6)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7)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3.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词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阅读古诗文时,要注意避免以今律古。如:

(1)今其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表处所。

(2)未尝不叹息于桓、灵也。 (《出师表》)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憎恨。

(3)乃不知有汉,魏晋。 (《桃花源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用说;今义:连词,不管、不论。

(4)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

因为:古义:因为这写作;今义: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学习任务1] 搜集整理古今异义的双音词。

【示例】

1.中心

今义:文章的主旨;主要场合或指挥机构;事物的重心。

古义:心里。

例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叶公好龙》)

2.中间

今义:当中。

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

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3.束手

今义:没办法。

古义:投降。

例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琼束手。(《赤壁之战》

4.指示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古义:指给人看。

例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行为

今义:举动。

古义:行,品行;为,作为。

例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6.行李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出使的人。

例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7.赤子

今义:小孩子。

古义:百姓。例如:皆我东南赤子膏血也。(《方腊起义》)

初生婴儿。例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篓》)

8.以为

今义:认为。

古义:以,把;为,当做。

例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9.可以

今义:能够。

古义:可,可以,能够;以,凭。

例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10.从而

今义:连词。

古义:从,跟随;而,而。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之)而师之。(《师说》)

11.至于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古义:终于达到。

例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12.初一

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古义:刚刚开始。

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

13.祖父

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祖辈和父辈。

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14.会计

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

古义:会,聚会;计,商议。

例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

15.不必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古义:不一定。

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16.作文

今义:语文中进行的写作训练。

古义:写文章。

例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7.以往

今义:从前。

古义:而往……。

例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8.感激

今义:深深地感谢。

古义:感,感动;激,奋激。

例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19.婚姻

今义:男女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古义:儿女亲家。

例如: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鸿门宴》)

20.具体

今义:明确,不抽象,细致。

古义:具,具备;体,形体。

例如: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21.智力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古义:智,智谋;力,力量。

例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22.前进

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

古义:前,走上前去;进,奉献。

例如: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3.或者

今义:选择连词或副词。

古义:有的人,有些人。

例如:或者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封建论》)

24.即使

今义:表假设性让步关系的连词。

古义:就让,叫。

例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西门豹治邺》)

25.学者

今义:学问上有所成就的人。

古义:求学的人。

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26.亲戚

今义:旁系亲属。

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

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7.妻子

今义:男性配偶。

古义:妻子和子女。

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28.中国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义:中原地区。

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29.非常

今义:很、大(副词)。

古义:意外事故(名词)。

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30.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

例如: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学习任务2] 查找资料,搜集容易错误理解的成语。

【示例】

1.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2.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

3.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常误用为“不可思议”。

4.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5.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常误用形容公安干警机智。

6.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常误用为贬义词。

7.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8.鼎力相助:敬词,指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9.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0.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常误用为贬义词。

11.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常误用为褒义词。

12.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常误用为“不厌其烦”。

13.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常误用为贬义词。

14.身无长物:指人贫困。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15.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16.鬼斧神工: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17.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18.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19.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20.卓尔不群:形容非常优秀,超出常人。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

21.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22.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易误用为“进入”。

23.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与“景物”无关。

24.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到审问。易误解为“争论,明辨是非”。

25.相敬如宾:特指夫妻相敬相爱。常误用在母女、婆媳等其他家庭关系之间。

26.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27.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28.安土重迁:安居故土,不愿随便迁往别处。易理解为反义。

29.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与“死有余辜”同义。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30.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词语的选择,不仅讲究用“对”,也追求用“好”;既要准确,也要生动。词语的选择不仅极其重要,而且绝非易事。

一、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老舍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举例说:“像‘搞、干、做’这三个字,都是现成的,只看你想把它搁在哪里最恰当、最合适就是了。”要做到“恰当”“合适”,就要仔细辨析词义,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把握其用法。

1.可以通过作家对原稿的修改体会用词的准确。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辨析] 后窍指的是肛门,后身指是身体后面,范围较大。斑蝥放屁,应该是从肛门排出气体,用“后窍”更准确。一阵,指动作或状况持续的一段时间;一股,用于气味、力气、神态、风气等。这两个词都可以和“烟雾”搭配,只不过“一阵”更突出烟雾大、持续时间长,且和前面的“啪”呼应,有力度。

(2)(孔乙己)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出四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辨析] “排”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炫耀的心理;“摸”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钱很少,藏得严,动作不灵便。“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注意词语的用法,尤其是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了一段段高墙,又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史铁生《我与地坛》)

[辨析] 剥蚀:指古代碑刻之类因年久风化,剥脱而逐渐损坏。与“琉璃”受风化剥落的特点相符。淡褪:慢慢褪除,消失,多指颜色,与后面的“朱红”搭配。坍圮:崩塌,崖岸或建筑物或堆起的东西倒塌,与后面的“高墙”搭配。散落:分散地往下落。与后文“玉砌雕栏”因年久而毁坏、散落的特点相符。

二、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汉语中不少词语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即使是中性词,在具体的语境中也常带有褒贬色彩。如:

1.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鲁迅《拿来主义》)

[辨析] 染污:使沾上脏物或有害物质,多用于对人或物的贬斥,用在此处表现出对旧宅子的排斥。孱头、昏蛋、废物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可以概括为闭关自守(孱头)、盲目排外(昏蛋)、崇洋媚外(废物),鲁迅对他们都持否定态度,因而用了贬义词。

当然,在特定的语境下,词语的感情色彩也会发生转化,表达出更为复杂的情感。如:

2.我只想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鲁迅(拿来主义》)

[辨析] 鼓吹:宣扬,使众人知道,多用于贬义。但在这里,感情色彩发生变化,成为中性词,有“大声宣传”之意,与“鼓励”相近。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辨析] 伟绩:伟大的功绩。武功:专指在军事方面取得的成就、战功。“伟绩”“武功”都是褒义词,但在这里,作者用反语揭露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恶行径。

4.我用儿童的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魏巍《我的老师》)

[辨析] “狡猾”本是贬义词,指“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这里用来表现儿童天真可爱的童心,是指“调皮、机灵”的意思,感情色彩已发生了变化,贬义词用作了褒义词。

三、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有些词语常用于特定的语体中,带有鲜明的语体色彩。词语的语体色彩主要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大类。语体色彩表明,不同的词适用于社会交际的不同范围,适用于不同的文体。

[学习任务1] 同样是表现地域特色的小说,《蒲柳人家》和《溜索》在词语的选用上各有什么特点?体现出怎样的风格?

【示例】

《蒲柳人家》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作者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增加了小说的文采和趣味性。

《溜索》这篇小说语言典雅凝练,带有明显的文言色彩,如“初不在意”“心下大惑”“行到岸边”等。同时,描写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如写“首领”,用“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而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则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学习任务2] 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利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描写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你想到了哪些人物?具体说明。

【示例】

《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

运用北京口语写作是老舍语言艺术的最主要特色。他善于从北京人口语中发掘宝藏,加工提炼,加以创造。《骆驼祥子》中的人物都是北京住大杂院的城市居民,说的都是地道的、纯正的北京话,老舍熟悉他们的语言,因为他也住过大杂院。《骆驼祥子》中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都是北京话,所以小说的北京地方色彩不仅在于老舍描写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而且也是由北京话烘托出来的。

老舍的语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首先是他采用了北京语音“儿”化韵,用“儿”化韵的语言响亮,是组成“嘎嘣脆”的北京口语的重要成分。语音的修辞作用很大,北京话“明儿”“明儿个”跟普通话“明天”词义相同,但语音比“明天”响亮,而且它本身又粘连着地方色彩。又如北京话中的“甭”比“不用”的音韵响亮,可实际上它确是“不”和“用”的串联合并现象。另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北京话词汇,如“鼓逗”、“心程”、“扒楼”、“敢情”等都使读者感到特有的北京风味和音乐美。老舍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之外,还应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之美。我们不要叫文字老爬在纸上,必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确实如此,老舍的作品的语言读起来都是“响嘣儿脆”的。

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老舍融化了狄更斯、契诃夫、莫泊桑、欧·享利等小说语言的幽默、洗练、优雅,形成了他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独具文化特色的语言:他那通体光润圆泽中透露出民族文化的智慧和外观。老舍采用经他加工提炼了的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京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生动传神地刻画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他还善于有选择地使用北京口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在这里,不仅冷僻字眼一个也没有,就连常用的“时”,老舍不是写成“时候”,就是写成“那阵子”,如果单说个“时”,显得文绉绉的,不合普通话的口语习惯。比如写祥子身体的“挺脱”、“硬棒”,写刘四是个“放屁崩坑儿的人”,祥子穷途末路,病体恹恹地为人家作丧事时,“在马路边缓缓的蹭”,曹先生家的女佣称赞祥子是“老实巴交”,都是取自北平人的唇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和教养。虎妞引诱祥子时说的一番话,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虎妞这个老处女,这个车厂主女儿的泼辣、粗俗而又工于心计的性格跃然纸上。可以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语言,都是个性化了的。作品的叙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既不夹杂文言词汇,也不采用欧化句法,长短句的精心配置与灵活调度,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在老舍手里,俗白、清浅的北京口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光彩。作品在情节交代和人物介绍时,表现力强。在写到刘四这个流氓无赖的经历和性格时,小说里叙述道:“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以结构相似而长短不一的句式,使每句话里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又都极为平易俗白,不假装饰,为人物勾画出一副精彩的画像。

[学习任务3] 结合上述活动中搜集的例子,进一步提炼、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任选一位你喜欢的作家,研读其作品,探究词语使用的艺术,写一则语言札记。

【示例】

孙犁小说的语言特色

孙犁的小说民族色彩浓郁,它的叙述节奏是缓慢的,语言风格是温婉细致的,他不喜欢写那种和大自然极端对立的环境,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这种风格。我们用两个词来概括,人和大自然间是“和谐”关系。

孙犁最可贵的艺术品质就是对于美的崇尚和追求。读过孙犁作品,难免被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所打动,这不仅表现其描述上的诗情画意,构思上的精巧别致,更表现为语言上的简洁优美。

1.乡间口语

阅读孙犁小说,仿佛鉴赏一件民间的艺术品,每一字一句都蕴含着冀中平原的风俗民情。孙犁的每一句话没有书生腔,更无异音,都带着纯正的乡音和习惯,感情、见解、气度、用语等方面,均适合着对话人的身份和性格。比如《藏》中婆婆说儿媳浅花的话:“你消停着点儿!她是担心她把纺车轮坏,把机子碰坏,把案板切坏,走路栽倒……自从她来,屋里干净,院里利落,牛不缺草,鸡不晚蛋,新卯的娘念佛了。”本色、本味,醇正就像家乡的自酿酒,每一句都散发着家乡泥土的芬芳。孙犁的语言是从群众中、从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如“光荣不能当饭吃,当衣穿,光荣也不能当男人一块过日子!这得看谁说有人窝窝囊囊吃上顿饱饭,穿上件衣服,有的人还想到比吃饭、穿衣更光荣的事!”“光荣”的大道理从秀梅嘴里说得那么形象,那么朴实,完全是群众化性格。

2.简练明快

阅读孙犁小说,仿佛朗读一首唐人的绝句,每一部作品的语言都是那么的简洁,可称为“字字珠玑”。孙犁小说的篇幅都是很短,即使是长篇也是由几个短篇组成。如《吴召儿》由“得胜回头”“民校”“向导”“神仙山”“姑家”“截击”“联想”几个部分组成,给人一种层次分明、短小精悍的感觉。鲁迅的语言对孙犁影响非常深,“鲁迅的语言是简练到家了,因此也是最有力量的,它们全是从拉开了的弓弦上射箭,每一句话都会刺透人的心。”有这句话,可见孙犁对于鲁迅语言的崇拜有多深。孙犁自己确实也实现了在语言方面的目标。如:“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起来了。”(《吴召儿》)“太阳慢慢垂下去。”(《刑兰》)“他几乎拉细了自己的身子,才钻到最后一个横洞。”(《藏》)“浮”“垂”“拉”三个字简直可以媲美唐人对于绝句语言的字字推敲,每一个字的表现力无不传神。

3.感情浓郁

阅读孙犁小说,仿佛回味一杯陈酿的家醅,每一句话都含着对于家乡深深的眷恋和热爱。孙犁的小说之所以让人感到里面蕴含诗情画意,主要是其小说每一句话都饱含深情、每一句话都是盖上了作家感情体验的一种特殊思想。

每一次阅读孙犁小说,均被字里行间跳跃的深情所打动,这种情感是作者长期在生活的激流中,逐步培养和积累起来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对故乡的人民、故乡的生活的真挚热爱,甚至一苇席、一粒沙石、一棵草都难以忘怀,他把这种感情融入语言当中,融入他描绘的生动场景之中、他所塑造的人物身上。如《荷花淀》中女人们在寻夫途中,不料遇敌,这时作者写道:“她们奔向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红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作者借景抒情,以景喻人,以景赞人。“一望无边际”“密密层层”,象征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铜墙铁壁”“哨兵”,则说明了人民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打不烂的“铜墙铁壁”。这段抒情文字,情浓意深、语言优美,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描绘人物的语言是充满浓郁而真挚的感情,描绘景致也是如此,用他那充满“爱”的感情写山,则情满于山;写海,则情溢于海。那优美幽雅的白洋淀、“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的芦花荡、“自由自在奔流”的滹沱河及平原上的日出……无不寄托着作者的深情。

4.淡而有味

阅读孙犁小说,仿佛品尝一壶新沏的龙井。在阅读每一部作品之后,总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滋味在心中徘徊。比如《荷花淀》的开头:“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作者通过清新质朴、明白晓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淡雅幽静的水乡画面,读后仿佛荷叶荷花的清香幽幽入鼻,仿佛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本来是寻常的劳动场面,通过作者的描绘却变成了充满画意的美图。

5.朴实自然

阅读孙犁小说,仿佛聆听一曲班得瑞的佳作,“虫鸣”“鸟啼”声在每个词语里都能隐约的听见。所有读过孙犁作品的人,都被其语言魅力所感动。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是诗情画意的场面,都与他那朴实自然而又充满诗意的语言分不开。

在刻画塑造人物形象时,虽着墨不多,却深入细致,善于捕捉人物心理瞬间活动,以极凝练的语言表现出来。

仍以《荷花淀》为例。在“夫妻话别”里,当水生说到“第一个举手报了名”时,水生嫂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寥寥七个字,写神态,只用“低着头”,然而却准确地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情感。“你总是很积极的。”同是一句话,不同的神态会有不同的含义。如是低着头,笑着说,那是赞扬;歪着头,撇着嘴说,那是讽刺;只有低着头、不动生色地说,才符合人物此时的心理。它生动的表现了这时的妻子对丈夫那种爱中有怨、怨中有爱的复杂的感情和矛盾的心理。

总之,孙犁的小说语言质朴、简洁、优美,富于诗情画意。大家常喜欢用“诗的语言”来概括孙犁作品的语言。孙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并善于运用饱含诗情的笔触来表现它。不论是对话,还是叙述、描写,用的哪怕是最通俗的口语,都能像诗句一样优雅。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一直是高考考查内容的重中之重,此类题目考查频率高,考查重点是结合语境把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所考熟语语句大都源自当年社会新闻材料,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可读性。熟语的考查多是四字熟语使用正误的判断,重在用法,要求考生能从熟语的意义、对象、色彩和语法功能等方面理解和运用;近义实词、虚词的辨析涉及词义、词性、词的色彩、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用法的差别、语体的差别以及根据语境辨析等。

注意常用易误熟语类型:

1.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如果不仔细辨析,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如:凤毛麟角,表面意为凤凰的毛、麒麟的角;实际意为稀少而可贵的人才或事物。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很多,如: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不足为训、师出无名、灯火阑珊等等。

2.对象误用

有些成语有一定的适用对象和范围,有的是个体,有的是群体;有的是人,有的是物;有的专用于男女和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不可张冠李戴。如:脍炙人口、洛阳纸贵、文不加点等成语只能用于文学艺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破镜重圆、秦晋之好等成语只用于男女尤其夫妻之间。

3.褒贬误用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前者是褒义,后者是贬义。常见的褒义成语有很多,如:胸无城府、耳提面命、雨后春笋、凤毛麟角等。常见的贬义成语也有很多,如:八面玲珑、亦步亦趋、翻云覆雨、无所不为、趋之若鹜等。

4.语义重复赘余或矛盾

一些成语使用时语义与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可能出现重复或矛盾,如不仔细辨别,则会发生误判。如:责无旁贷的责任,忍俊不禁地笑了,广大灾民哀鸿遍野,百姓民不聊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位莘莘学子等等。

5.(音、形)近似混淆

有的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在运用时极易混淆。如:身临其境与设身处地,耳濡目染与耳闻目睹,舍本逐末与本末倒置,形影相吊与形影不离,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等等。

6.语法功能混乱

有些成语的使用有其特定的语法功能,如果脱离这种语法规则,则会出现错误。如:信手拈来、出奇制胜不能带宾语;走马观花、指手画脚不能作状语;瓮中捉鳖不能作宾语;望其项背、吹灰之力等只能用于否定句。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画卷。

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的。

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解析] 可以采用排除法,①④使用错误,排除有①④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使用对象错误。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杂(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使用正确。改换门庭:比喻另择新主,另找依靠。使用正确。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使用正确。奉为圭臬: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成自己的准则。

[答案] C

2.“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____________,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____________,并可根据需要____________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

“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____________,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作出了中国人民的贡献。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应俱全 一览无余 易如反掌 东山再起

B.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 轻而易举 再接再厉

C.一应俱全 一目了然 轻而易举 东山再起

D.应有尽有 一目了然 易如反掌 再接再厉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一应俱全”强调“全”,“应有尽有”强调“有”;一览无余”强调“看到”,“一目了然”强调“看清”;“易如反掌”强调“容易”,“轻而易举”强调“轻松”;“东山再起”指“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势力”,“再接再厉”指“一次又一次加倍努力”。再依据语境,判定答案为B。

[答案] B

语言表达得体

“得体”,要求语言表达适合情境条件,既要符合内部语境(即上下文),又要适应“外部语境”(包括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条件,如场合、对象、时间、地点、目的、话题乃至思想感情等)的各种要求;此外,还应注意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语言表达“得体”考查的主要题型是语段修改。

语言表达得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使用敬谦词

有句口诀“家大舍小令外人”,包括“家”“舍”两个谦称和“令”一个敬称。称自己的亲人,凡辈份或排行比自己大的,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兄、家慈等;辈份或排行比自己低的,前面加“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令外人”,称对方的亲人或有关系的人则加“令”,如令尊、令堂、令亲等。除“家”“舍”“令”外,谦词还有“小”(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如拙见,称自己的见解)、“鄙”(鄙见,称自己的意见)、“寒(寒舍,称自己的家)等等。

常见的敬词还有“贵”(贵庚,称别人年龄)、“大”(大作,称对方的作品)、“高”(高见,称对方的见解)、“拜”(拜托,托人办事)等等。

2.分清场合、看清对象

指语言表达要符合场合包括时间、地点、氛围等的要求,喜庆场合要轻松,哀伤场合要庄重;要符合对象包括性别、年龄、身份、经历、文化背景等的要求。同样的意思,公开场合与私下场合,严肃的场合与比较随意的场合,表达该怎样变化?同样的意思,对长辈、对朋友、对上级、对子女,表达有什么区别?要认真考虑语言交际的实际需要。

3.注意褒贬

语言表达过程中要恰当选择褒义词、贬义词,准确严密地表达感情,另外,在特定情境中要灵活运用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

4.注意文体、语体

口头语体为日常用语,特点是通俗易懂。书面语体中公文事务语体要求严谨明确简要,文艺语体要求形象生动有感染力,科技语体要求客观逻辑性强,政论语体的特点是逻辑性和形象性强,语言表达时要考虑语言风格及句式等。

5.明确表达目的

表达目的决定了怎样遣词造句,表达时要从目的出发仔细揣摩,认真选择用语。

1.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家长和学生多次反映,我校食堂一楼空间小了。后勤处经过反复掂量,打算将食堂向西扩一下。该项工程将于5月11日至6月22日施工。施工期间,为安全起见,请师生前往食堂二楼吃饭。感谢大家配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做本题要注意启事语言的规范雅正,不能用口语。通读语段,语段中“小了”“掂量”“打算”“扩一下”“吃饭”为口语,不符合启事的语言要求,改成规范雅正的书面语即可。

[答案] (1)“小了”改为“狭小” (2)“掂量”改为“考虑” (3)“打算”改为“计划” (4)“扩一下”改为“扩建”或“扩展” (5)“吃饭”改为“就餐”或“进餐”

2.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教书”为客观叙述,“从教”有敬意。“光临”为敬辞,不能用于“我”。“惠赠”为称人赠与的敬辞。多用于书信或交际场合,即别人赠送给自己东西时,一般要说“谢谢惠赠!”此处为我送上,所以“奉上”“奉送”或“敬赠”更好。“先睹为快”意思是以能尽先看到为快乐。形容盼望殷切,表现人的急切,说先生急切要看,不合适。“快来了”太过口语化。

[答案] (1)“教书”改为“从教” (2)“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 (3)“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 (4)“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5)“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3.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参与事件,关注热点,所以把“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者“参与者”;“关爱者”改为“关注者”;而“打探者”在此含有贬义,所以改为“知情者”;“征询”,征求询问,宾语不能是线索,改为“征集”;“等着”是口语,不符合启事语体,改为“期待”或者“等待”。

[答案] (1)“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参与者” (2)“打探者”改为“知情者” (3)“关爱者”改为“关注者” (4)“征询”改为“征集” (5)“等着”改为“期待”或“等待”

第八单元质量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4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工匠精神”锻造文学语言

文学界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文学创作就是虚构故事,把故事编得好看就行,似乎越来越少有人提及网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使得文学语言渐有粗鄙化、简单化和平庸化之嫌。对叙事文学而言,构思故事当然是必需,但故事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语言才是文学的全部肌体,是文学的活的灵魂。

文学之美首先体现为语言之美。一个成熟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语言使用的方家。作家贾平凹每天练笔,三五个句子,随想随写。其实文学语言就是这么积淀来的。语言积淀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文学经典。对于有志于文学的人来说,读文学经典,关键在品出语言的味道、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感。古往今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往往一开头就能见出作家语言的功力和语言风格的取向。

譬如鲁迅的《故乡》,开头一段写景,即用了大量具有拟人化特征的词组:深冬、阴晦、冷风、呜呜作响、篷隙、苍黄、荒村、活气、悲凉。这寂静的荒村,马上就活起来了。鲁迅的语言体系,是对绍兴官话和现代白话的融会与改造,虽已属纯然的现代白话,但这白话,并非一般的俗语和口语,而是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了的文学语言。鲁迅对现代白话进行了文学的改造,并形成了自己风格鲜明的语言范式。

与之相异,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长于情景跳跃式和时空交错式的语言。《百年孤独》的开篇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种荒诞式的情境:“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的事在一句话中呈现,以这种荒诞叙事为开端,奠定了《百年孤独》的文学基调。此种突兀的文学语言,在《百年孤独》中比比皆是。

文学大师就像建筑巨匠,一定对语言有一种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反观我们的语言态度,一个越发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文学语言乃至生活语言,似乎正变得越来越贫乏、干瘪,汉语本身的简洁之美、音律之美和灵动之美,已然十分难得。比如表示“看”这个动作的词汇,今天的文学作品中,一般只有三五种,而在古代汉语中,则有数十种之多,诸如睨、瞟、瞄、眨、瞪、眺、睬、瞥、盯、睹、、眦、、睇、觑等等,且不同词汇皆有微妙的动作差异,生动形象,姿态万千。

那么,如何让文学语言变得鲜活、灵动、丰富呢?文学语言不应丢弃汉语的深厚传统,要善于从现代书面语、地域方言、古代汉语、日用口语等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鲜活丰富的活性元素,熔铸为自成一体的特色文学语言。贾平凹的小说语言,多游走于现代白话、关中话、陕南商州话和古语之间,于《红楼梦》语言借鉴尤多,又汲取了张爱玲的小说语言,近则与沈从文、孙犁相衔接,再加上他的勤奋练笔,于是锻造出了贾氏独特的文学语言。

优秀的文学语言,一定是在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基础上的融会贯通和自我创造,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平凡劳作的“工匠精神”。语言上没有这样的硬功夫,文学精品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使文学语言逐步有了粗鄙化、简单化和平庸化的倾向。

B.叙事文学必须构思故事,而故事通过语言传达,作为文学肌体的语言,才是叙事文学的重心。

C.文学作品《故乡》《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显示出两位作家语言功力的高超和语言风格的取向。

D.优秀的文学语言,必定是在对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语言融会贯通基础上的自我创造。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C项,“文学作品《故乡》《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显示出两位作家语言功力的高超和语言风格的取向。”原文说此种突兀的文学语言,在《百年孤独》中比比皆是。所以选项中只说了经典开头,理解有局限性。

[答案] 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把文学创作不重视锻造文学语言作为立论前提,进而明确了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意义。

B.文章把文学大师与建筑巨匠进行类比,援引古今中外实例,充分论证了一个成熟的作家是语言使用方家的观点。

C.文学语言要从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鲜活丰富的活性元素,熔铸并自成一体,贾平凹独特的文学语言是最好的明证。

D.对于锻造文学语言,文章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最后明确解决的办法,层次分明。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文章把文学大师与建筑巨匠进行类比,援引古今中外实例,充分论证了一个成熟的作家是语言使用方家的观点。”类比说法有误,类比是对比不同事物的相同之处。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能够阅读文学经典,品出语言的味道、魅力和美感,再经常练笔,语言积淀就有了可能。

B.如果不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鲁迅作品的文学语言就很难形成自我鲜明的风格。

C.如果有了对语言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我们的文学语言也会由贫乏、干瘪变得丰富、鲜活。

D.只要文学把故事编得好看,而且还有语言上的硬功夫,这样文学精品就不会是空中楼阁。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查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D项,“只要文学把故事编得好看,而且还有语言上的硬功夫,这样文学精品就不会是空中楼阁。”“只要”和“就”的说法过于绝对,并属于无中生有,因为成为文学精品的因素还有很多。

[答案]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儿,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儿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二、学者的言论

“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

“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引自互联网)

4.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现象: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不懂绍兴本地话。

网友认为的原因:孩子缺少讲绍兴话的环境;绍兴话比较土,外地人不容易懂(或:绍兴话的交流正在减弱)。

学者的解释:全球化时代,需要用公共语言沟通交流,使用方言的机会也就不断减少,因而年轻一代对方言了解的也越来越少。

5.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方言里有亲切的乡土情。方言里蕴含文化。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方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点(或: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答出三点即可)

6.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我同意“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的观点。第一,现代社会讲方言的环境越来越少,如果小的时候不学,长大后方言交流的环境就更少了,学习方言的困难也就更大了。第二,实践证明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从小讲方言的人在经过学校教育后都学会了普通话,因而“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不失为一个学习方言、普通话两不误的好方法。

示例二:我同意“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的观点。第一,既然方言交流的环境越来越少,那么在课堂上营造这样的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英语学习的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主要是课堂。第二,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还可以学习方言背后的文化,增强我们作为绍兴人的自豪感,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

示例三:我同意“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的观点。第一,工作需要与更多的人,包括本地人和外地人,中国人和外国人进行交流沟通,普通话作为公共语言会使交流更便捷更准确。第二,生活中用绍兴话交流,大部分人也都听得懂,而且更加亲切,可以准确表达很多普通话难以表达清楚的意思。

示例四:我认为方言和普通话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我们不应该过多干涉。一种语言在没有使用价值的情况下消亡是自然规律,如果一种方言特别具有文化价值,我们也可以做些保护。但是对于大部分方言来说“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是人力无需也无法阻挡的。对方言和普通话就应该一视同仁,让语言和语言对话,决定谁更适合在未来世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掐辫子

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去到一处近年开发出的山野景点,见到瀑布深潭,她高兴得跳起来欢呼,山风掠过,将她草帽吹落潭中,她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跃入潭中,捞起草帽,游回潭边,跃到岸上。她还没做出反应,周边的游客已经响起掌声,还有人说:“跟电影镜头似的!”

他们躲到僻静处,他把上衣脱下,晾到灌木上。她说:“吓死我了。知道你要表达,可也犯不着这么冒险。”他说:“除了对你表达,其实,还有另外的内心秘密。”她狐疑了:“什么另外的秘密?”他告诉她,掉在潭里的,是草帽。草帽是用什么做的?她随口说:稻草。他告诉她,不,是麦秸。把麦秸用水泡过,然后用双手编成辫子,他们老家妇女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在做完别的活计后,来顺手干这个,叫做掐辫子,城里人或许叫编不叫掐,一挂辫子大约弯成五圈,近年来的收购价,是一挂一元钱,一个能干的妇女,一天掐辫子能出五六挂……

她听到这儿放心了,明白他内心里,有区别于她这样的城里生城里长的人的眼光和心思,草帽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可是对他来说,是他到城里来上大学以前,奶奶、妈妈、姐姐们日常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她引他聊得更多,他细细叙说。他告诉她,他们那个家乡,离交通枢纽远,历史上属于兵家必弃之地,如今则属于商家缓争之处,无山无水,开发不成旅游区,离最近的一处古迹也还有百里之遥,他也曾苦苦查阅过,竟找不出自古到今各方面的名人有出生在他们那个地方的,总之,那是一处平凡、平淡、平庸的所在。但是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城市化的浸润,离得还远,村庄虽然盖起了新房,却仍有古朴风貌,有人问城市膨胀耕地减少,为什么粮食还有得吃?他说,那就是因为还有他家乡那样的存在,每年还种大片的小麦,小麦收过种大片的玉米。而大田劳作之余,妇女们就维系着久远的传统,掐辫子。

她在秋阳下听他讲家乡,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他没想到她爱听这些。他进一步告诉她,他大学四年的费用:学费是爸爸供;生活费呢,全是奶奶、妈妈和姐姐掐辫子掐出来的。她把玩着那渐渐变干的草帽,忽然觉得,那是有生命的东西,她把草帽像宠物般拥在胸怀。

他们原来的计划,是顺那山谷跋涉到最深处,据说那谷端有更高更奇更美的瀑布,那里有开发出的农家院接待游客,在那里可以吃到若干特别的鲜鱼山蔬。但是,她提议改变行程,转而去他的老家,她说她想看掐辫子,甚至想学着掐辫子。他很高兴,他们交往并不久,这是他原来幻想过却不敢贸然提出的。是的,这个假期很长,他们完全来得及转换目的地。

她随他前往他的家乡。绝对距离并不远,却要先坐火车,慢车站票,熬过一夜,再换长途汽车,再换三轮摩托,车载的终点是一处大集,从那大集镇再徒步一小时,才到他家那个村子。确实无特点可言,就是不多的树,模样雷同的房舍,不甚整洁的村道,一种只能以农村命名的混合气息。

他把她引到自己家时,已经夕阳西下。一进院,不用他指点,她就看到好几个盆,有塑料盆、铝盆,还有一只陶盆,里面浸泡着大体等长的麦秸,散发出一种香臭之间的暧昧气息。他妈妈迎面出了屋,手臂上有几挂刚掐好的辫子,不是知道他们来了表示欢迎,她是地道的不速之客。他叫完“妈”就介绍说“这是我女朋友”,她赶忙称呼“大妈”。进屋以后又见到他奶奶。姐姐已经出嫁,但就在邻村,他说明天或许就会回来见面。奶奶坐在那里掐辫子,弄明白她的身份后咧开只剩几颗残牙的嘴无声地笑了好久。她随即听见院子里鸡在拍翅狂叫,她到门边往外看,是大妈在抓鸡。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他知道她的心思,怕她跑出去拦阻,就站到她身边轻轻搂住她的腰,但是她懂得,大妈听见儿子把她介绍出来时,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表情,但是此刻她那满院抓鸡的肢体语言,把她面对意外之喜的满腔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如此看重,并且以如此淳朴的形态表达出来,是她职场生活中不曾经历的。

晚饭后和大妈聊天,才知道如今四季都有人进村来收妇女们掐好的辫子,除了去做草帽,广东那边又有盘成“黄金条”的,没多久是下元节,祭祀亡魂,要给他们烧“黄金条”。她发现东厢柴草间堆了不少废弃的辫子,大妈悄悄告诉她,那都是奶奶掐的,老人手劲不够,掐不出合格的了,可是,掐了一辈子,喜呀悲呀什么心思都掐进去了,所以不告诉人家不收,还由着老人掐……她意识到这里的妇女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眼睛潮湿了。

他的爸爸是兽医,那天到远村去服务,第二天一早才回来。她和他一起站在院门外,远远看到那乡村兽医骑着自行车从白杨树下过来,她忽然想大声召唤:“爸爸!”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他”介绍麦秸辫的收购价,并说“他”上大学的生活费全是家人“掐辫子”换来的,蕴含着“他”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B.“她”在“他”家体验到了自己在职场生涯中未曾体验到的东西,不由得产生了对职场生活的厌倦。

C.“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母鸡被抓时的热闹场面,烘托了大妈的喜悦心情。

D.以“掐辫子”为题,点明了全文线索,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解析] B项“不由得产生了对职场生活的厌倦”无中生有。

[答案] B

8.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理解句子含义,必须联系上下文,结合相关语境。“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是比喻句,本体是“他的讲述”。解答时要点出比喻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 示例:比喻句,“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带给“她”温暖。“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

9.赏析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画线的语句。(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别回答。

[答案] 示例:内容上,写了家人对奶奶的尊重与爱,同时也写出了奶奶把劳动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丰富了“她”对乡村淳朴亲情的体验,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形式上:选取生活场景、平凡小事,蕴含深挚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她”的情感变化更加合理。

10.你读完文本后有怎样的感悟?请用一两句话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应注意强调个性阅读,不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解读文本,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同样是个性阅读。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当因个人的生活经验不足无法准确把握文本时,可以通过已学过的文章,间接掌握的人生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帮助准确探究。

[答案] 示例:传统文化——掐辫子不能消失。日月穿梭,随着时代的脚步,老的生活用品悄悄地从人们的记忆中退出了,时至今日谁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掐辫子的场景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大脑中消失了,随之一段、一种民俗的历史文化则即将失去,成为人们永远遗憾的话题。如今农村,有人仍在掐辫子,但愿掐辫子这一传统文化永远不会消失。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易,齐。父肩吾,梁散骑常侍、中书令。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起家湘东国常侍,转安南府参军。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为左卫率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京都莫不传诵。累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寻兼通直散骑常侍,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及景至,信以众先退。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来聘于西魏。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江陵平,拜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寻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邑五百户,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信多识旧章,为政简静,吏民安之。时陈氏与朝廷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高祖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留而不遣。寻征为司宗中大夫。

世宗、高祖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之交。群公碑志,多相请托。唯王褒颇与信相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云。其辞曰:“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大象初,以疾去职。开皇元年卒,隋文帝深悼之,赠本官,加荆淮二州刺史。子立嗣。

(《周书·列传·卷四十一》)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B. 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C.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D.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解析] “抄撰学士”是官职名称,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和D项,“出入禁闼”指出入宫门,不能断开,排除A项。正确断句为: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答案] C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征士,不应朝廷征辟的士人。如陶渊明,去世之后,其好友为之作《陶征士诔》。

B.传,属古籍注释体例之一。《春秋左氏传》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

C.聘,或指古时国与国遣使访问,或指请人担任某种职务,或指定亲嫁。文中“聘”均指出使。

D.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布衣”指代平民百姓,“布衣之交”可指平民间的友谊。

[解析] 《春秋左氏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答案] B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庾信出生优越,且少负盛名。他父亲为朝廷命官,他本人聪颖过人,初入仕后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庾信名满文坛,但少有战功。“侯景之乱”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后流寓北方,未能南归。

C.庾信身历四朝,均居高位。他分别受到梁、西魏、北周、隋朝君王的赏识恩遇。

D.庾信以文名世,文学风格前后迥异。早期作品绮靡浮艳;晚期作品苍劲沉郁,如《哀江南赋》。

[解析] “大象初,以疾去职。开皇元年卒”说明他未在隋朝任高官。隋文帝深为哀悼,追赠以本职,并加赠荆、淮二州刺史。

[答案] C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拜洛州刺史。信多识旧章,为政简静,吏民安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的文章和言谈,被邺下人高度赞美。回来后任东宫学士,兼任建康令。

(2)不久又被任命为洛州刺史。庾信懂得旧时的不少典章制度,为政简要清静,官吏百姓都能安宁。

[参考译文]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父庾易,在齐国不应朝廷征聘。父亲庾肩吾,曾任梁国散骑常侍、中书令。庾信自幼英杰出众,聪明机敏无与伦比,博览群书,特别通晓《春秋左氏传》。身高八尺,腰带长达十围,仪容举止和顺,有超过常人之处。从湘东国常侍起家,转任安南府参军。当时庾肩吾担任梁国太子中庶子,主管文书。东海人徐任左卫率。徐之子徐陵和庾信同时担任抄撰学士。父子均在东宫,出入宫禁之中,恩宠礼遇无人可比。庾信、徐陵才华横溢,文风都是绮靡浮艳,因此世人称为徐庾体。当时的后学之士,争相模仿他们的文章。每写成一篇文章,京师没有不传诵的。多次升迁,官至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任郢州别驾。随即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东魏。他的文章和言谈,被邺下高度赞美。回来后任东宫学士,兼任建康令。

侯景作乱时,梁简文帝命令庾信率领宫中文武官员千余人,在朱雀航扎营。侯景赶到,庾信率领众人先撤退。台城失陷后,庾信逃到江陵。梁元帝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任命他为御史中丞。梁元帝继位后,庾信转任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衔,出使西魏。适逢大军南征,就留在长安。平定江陵后,任命为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随即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孝闵帝登基后,封为临清县子,食邑五百户,任司水下大夫。出任弘农郡守,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晋爵义城县侯。不久又被任命为洛州刺史。庾信懂得旧时的不少典章制度,为政简要清静,官吏百姓都能安宁。当时陈氏与朝廷互通友好,寄居他乡的南北人士,都允许回归故里。陈氏就请求放还王褒、庾信等十余人,高祖只放还王克、殷不害等人,留住庾信、王褒不放。不久被征调为司宗中大夫。

世宗、高祖都很喜好文学,庾信受到特殊的恩宠礼遇。至于赵王、滕王等人,更是恳切应酬,好比平民之间的交情。公卿们的墓碑墓志,大多拜托他撰写。当时只有王褒与庾信文才相当,其余的文人,没有能及的。

庾信虽然官位高,名声大,但常有思乡之情。于是作《哀江南赋》以抒发自己的心意。文章写道:“美妙的楚歌不是取乐的良方,清薄的鲁酒也失去了忘忧的作用。我只能追述往事,作成此赋,聊以记录肺腑之言。其中不乏有关自身的危苦之辞,但以悲哀国事为主。”大象初年,因病退职。开皇元年去世,隋文帝深切悼念,追赠他原来官职,加荆、淮二州刺史衔。儿子庾立承袭封爵。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 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阖闾城,苏州城。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5.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诗人善于炼字,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而“寒”字,既写出了春寒料峭,阴晴不定的特点,而且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B.诗人写景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颔联中“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写出了落日云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后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将景、事、情三者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该句中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蕴含于其中,因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喻指情感不断,像芳草一样延伸。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D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诗人的想象,是虚写。故选D。

[答案] D

16.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与手法的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先分析两首词(诗)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本题中,两首诗歌都是诗人人生悲惨命运的体现,人生遭遇各种各样的贬谪,如“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以及“一片冰心在玉壶”;与好友短暂相聚,又无奈的分别,如“君去若逢相识问”“平明送客楚山孤”,展现出一种依依惜别的人生不舍情怀。

[答案] 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点: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刘诗用“青袍今已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品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身处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是

[解析] A.寻根究底: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 B.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应用对象应该是人,不能用于修饰“时代”等,这里用错对象。C.崇论宏议:崇,高;宏,大。指高明宏大的议论或见解。D.明日黄花: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答案] B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心态平和、性格开朗、胸怀宽广的人比那些愁眉苦脸、孤独紧张、的人出现精神疾患的概率要少50%。

B.战略上的调整使该公司必须做出选择:要么联手业内巨头,强势逼宫,使对手就范;要么退,套现获利,回归软件市场。

C.自第三分钟朴智星被断球后,曼联队在五分钟内竟然无法控制局面,而阿森纳队般地高速狂攻,压得曼联喘不过气来。

D.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解析] D.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A.忧心忡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B.急流勇退: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C.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答案] D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马金凤幼年从艺时嗓音毫无优势,后来却以清亮驰名,行腔依然高亢悦耳,她81年的舞台生涯中有多少值得探寻的奥秘啊!

B.“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百年孤独》,一度在国内各大书店,据说是因为版权问题。

C.国外一些公司不明说裁员,而是给出几种让员工很难接受的“选择”,使员工只得主动请辞,有人说这是

D.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

[解析] D项望文生义。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答案] D

20.“雅风汉服社”的同学拟举办传统汉服展示活动,下列各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向学校总务处借用场地:本社拟举办传统汉服展示活动,需要使用礼堂及相关设备,请总务处予以落实。谢谢!

B.请学校记者站宣传本次活动:酒香也怕巷子深,传统汉服有雅风。你们小记者可要把握好展示风采的好机会哦!

C.给其他学校同学发邀请函:“汉服风采,青春气息”,我们恭候你们的大驾光临,一起在汉文化的世界嗨起来!

D.邀请某汉学专家现场指导:您是汉学研究专家,希望您不吝赐教。您的鼎力支持,一定会为本次活动增添光彩。

[解析] A项,向学校部门申请场地使用“落实”一词,不得体。B项,本是请别人帮忙宣传自己,却表达成给对方提供展示风采的机会,不得体。C项,“嗨起来”是口语化的表达,不符合邀请函的书面语体要求。

[答案] D

21.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如“那雪下得正紧”一句,清代著名的学者金圣叹批点道:“写雪绝妙。”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请以“那雪下得正紧”一句为中心进行扩写,力求写出其“绝妙”或“神韵”,不少于7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这是一场怎样的大雪啊,只见天地之间,到处是扑面的鹅毛一般的雪絮,在风的挟裹下,一块块、一层层地缠绞着,挥洒着,在昏暗的天宇下,在空旷的荒野里,到处是炫人眼目的白。(答案不唯一)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审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在材料作文、新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的材料中,有些关键词句能够揭示材料的主旨,对审题有重要的指向作用。这些句子的位置一般处在开头或结尾,有时候也会在语段中出现。话题作文中的关键词语,一般在材料提示部分出现。关键句子“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给考生以思考的起点与方向,也给考生以自由空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作为这一切的载体,母语(汉语)有着数不清的历史典故和道不完的神秘魅力。汉语是民族的根,精神的根。同时,提示语在强调母语重要地位之时,也隐射了当前母语及其尴尬的地位。这启示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现状。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不能单纯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一味讨论种种语言现象,应该进一步思考“母语”所传承的文化内涵,通过语言现象的阐释,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的理性思考。

[例文] 

回归母语的本源

华灯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轻轻滑过泛黄的《诗经》,是何等逍遥自在!

雨后初霁,心与天空一样澄明,细细品味宋词的字字珠玑,又是何等酣畅淋漓!

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缱绻,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是母语带来的美感与享受。

我们应该远离多元文化的浮躁,回归母语的本源,灵魂才会更加充实自然。

母语是我们最初的语言,如同母亲的乳汁般滋润心田,哺育灵魂。母语对民族是生存发展之根,对国家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个喧嚣纷杂的时代,我们开始崇尚新潮的外来词汇,“酷”、“卡哇依”声声入耳,最传统而最丰富的母语却淡褪了视线,我们开始趋之若鹜地报考托福雅思,报名的队伍蜿蜒数十米,而母语的等级测试却鲜有出现。

不禁疑惑,我们的母语怎么了?我们究竟应如何对待母语?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肩负民族振兴的大旗,年轻一代怎容得忘记母语?

武汉某重点高校曾有规定,报考研究生者必须背诵《论语》《老子》,因为这虽似艰深难解的古文却包含了儒道思想的精髓,此举一出,好评如潮。

真正掌握了母语,回归母语经典,文化的火种才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的灵魂将更加充实和美丽,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双璧,盛唐两宋的诗词雅韵,明清的小说散文,都源源不断地为精神注入营养。“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求贤若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缱绻情思,“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壮志难酬,“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瑰丽风光,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深处。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一样跟上时代的节奏,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正向世界展示焕然一新的面貌。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加大推广汉语学习的力度,在法国,汉语即将成为第三多的选修语种。那么,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否应更重视母语的学习呢?学习母语,更能促进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更能融入全球的趋势,展望未来,博览古今。

回归母语,我们将传承文化,提升灵魂,紧随时代!

拨开浮躁的乌云,母语将展现一片明朗的天空!

[点评] 文章表达了汉语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内容充实,立意较高。

作者既有热爱母语的感性叙说,又有面对母语在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冲击而作出的理性思考。例证有的放矢,分析准确透辟。观点鲜明,中心突出,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古诗文的引用得心应手,很有文采,比喻贴切,设问合理,文句蕴含丰富,表现出了很强的写作素养。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