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人格的双面人生 - 从心理分析角度解读《渴望》

发布时间:2020-11-07 07:11:43

双重人格的双面人生 ——从心理分析角度解读《渴望》

梅,曹海陵

【摘 要】回顾了双重人格在英语文学中的发展历史,指出美籍华裔女作家张岚的中篇小说《渴望》中的移民夫妇表现出渴望与冷漠、外表平静与内心动荡的双重性格。从心理分析角度分析了主人公双重人格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如何区别于其他亚裔移民小说中令人厌恶、憎恨的亚裔身份,具有动态、多样的特点,强调双重人格的极端表现反映了社会矛盾,强化了小说的戏剧性冲突。

【期刊名称】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期】2015(022)005

【总页数】6

【关键词】双重人格;自我;心理分析;移民

一、双重人格的定义

双重人格(the double)在文学领域并非一个全新的主题,可以追溯到浪漫主义时期。双重人格起源于超自然的力量,是邪恶与死亡的先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个人内心世界的特征(Miller1985416)。奥托·兰克(Otto Rank)开创了双重人格研究,在《双重人格是不朽的自我》(The Double as Immortal Self)一文中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兰克(Rank194176)的心理分析阐述了这个概念如何从维护永生的守护天使发展成人死亡的前兆。弗洛伊德的名篇《论恐惑》(The Uncanny)进一步发展了兰克的想法,引用兰克的上述解释,将一个人性格表现出的另一面与超我的形成联系起来,把它看作是与死亡力量的有力抗争Freud200486)。双重人格的形成反映了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分析的视角为后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后来的学者如戴勒斯基(H. M. Daleski)、罗伯特·罗杰斯(Robert Rogers)和莱英(R. D. Laing)等都以心理分析理论为基础,探索人类想象中隐秘、诡异的力量。

亚裔移民文学作品中也有双重人格的描写。评论家黄秀玲(Sau-ling Wong)在《阅读亚美文学》(Read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中专门有一章遭遇种族阴影Encounters with the Racial Shadow)对亚美文学作品中双重人格的描写进行了解读。她根据兰克、弗洛伊德、罗森菲尔德等众多学者的论述,阐述亚美文化背景中双重人格的含义。她用种族阴影一词来描述双重人格,以移民第二代的文化融合为主题,关注人物外在的两面性。在黄秀玲(Wong199378)看来,创造另一个自我的目的在于通过将自己厌恶的部分影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从而甩掉这部分东西,这样就可以摆脱那部分自我。在亚美文化环境中,那部分令人厌恶的自我是亚裔身份(Asianness)。所有上述学者都强调双重人格的另一面代表了本我厌恶的一面。她将文学作品中人物表现出的另一面概括为自我的一部分,自我意识中不认可的部分ibid.82),即双重人格表现了自我否定。这种被否定的部分用戴勒斯基(Daleski198418)的话来形容就是主体的更阴暗部分,也即罗杰斯(Rogers197062)所说的对立的自我。无论哪种说法都含有否定意味(Wong199382)。

双重人格的双面人生 - 从心理分析角度解读《渴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