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故事改编忠犬八公的故事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0-06-18 02:56:29

真实故事改编《忠犬八公的故事》观后感

 真实故事改编《忠犬八公的故事》观后感一:
  影片的开始是一条小狗被运送到了一个陌生的车站,它无助的看着过往的行人,直到主人公帕克先生看到了它并带回了家。帕克先生收养了这只小狗并叫他“八公”。前半段是帕克和八公温情的日常点滴,每天早上八公送他上班,五点准时在车站等他出来,帕克先生为小八按摩、刷毛,这一切都这么开心。然而,就在小八第一次捡起球时,剧情大转折。正如剧中所铺垫的“如果它捡球了,那就一定有捡球的原因,秋田犬是不轻易去做这种事情的”,本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却不曾想这是他们俩最后的暖心互动。是的,帕克先生就这样突然去世了,然而八公并不知道,它依旧每天去等,凝视着那扇门,期待听见一声“Hachi”。寒冷的大雪天它是卧在车底的,吃喝是小贩们提供的,多少次的失望都没有打击它的意志,记者和小贩都是对比,浮躁的人心抵不过忠犬坚定的内心。日本人对八公讲:”八公,我知道你的感受,但是,我们的朋友不会回来了,如果你要等他,就应该一直等下去,你想等他么?人生还很漫长啊。“的话+四季变换+坚定的眼神+失落的背影,每次看都哭的不行,太戳泪点。

  任何人或是事物都不能阻止八公,唯有死亡。


  结局八公终于“见到了”那位久别的故人,然后静静的闭上了双眼,这样升华的一笔,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是它选择了他”,小八和教授都是幸运的,教授心地善良,性格温和,八公忠诚陪伴如友,彼此的相遇是最好的。

  八公是日本的“秋田犬”,你或许很难想象这是有真实存在的故事,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日本人的武术道精神是深入骨髓的,像是把忠诚刻在日本人的心上,他们永远效忠于自己的天皇,甚至有时候是不明是非对错的盲从。宁死都不会背叛天皇和国家。或许这就是八公如此坚持的原因之一吧。

  借用影片的一句台词:“忠诚的意义在于我们不应该忘记爱过的每一个人。”愿所有人共勉。

  真实故事改编《忠犬八公的故事》观后感二:
  《忠犬八公》:我就在你身边看过《忠犬八公》以后,脑中不由冒出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墓志铭,上面写道:“我就站在你的身边像你一样地活着。把眼睛闭上,目视你的内心,然后转过脸,我的身体与你同在。”我想这一段人狗奇缘大抵也可以用这样的碑铭做个纪念吧。八公的故事原型来自日本,它是日本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忠犬,它由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上野英三郎驯养,每天八公都会接送教授上下班,1925年5月,上野教授去世,八公依然每天去车站等候主人的归来,直到它死去,“忠犬”的美誉名不虚传。也曾有人提出八公去车站仅仅是为了获取食物,但是更多的人都宁愿去相信美好,即使这份美好并不完美。1983年,日本以八公的故事为原型拍出《八公犬物语》,09年美国翻拍为《忠犬八公的故事》,两部影片的编剧都是新藤兼人。新旧两部片子拿来比较,老版的显然更加舒缓、沉静,但在某些情节处理上并不圆满;新版的则在温情的同时更多份活泼,而且在细节的处理上更胜一筹。

  旧版更加注重对家庭、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的呈现,比如拜年时的说唱、教授的葬礼等。在八公与教授的关系处理上,并没有用两者的动作上的亲密来表现,而是更多地将两者的关系融化在日常的生活中,比如教授带上八公去逛街,在这条街上,商铺的叫卖、邻里们互相的问候等对日常生活的呈现都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与平凡,而且符合东方含蓄的审美习惯。又如教授为八公捉虱子,而后与它共浴,极富生活情趣。旧版中,有教授去世后八公在灵堂上哀号以及拉断锁链追逐灵车的情节。这一情节可以理解为八公对它与教授间的情感的释放,场面感人至深,但问题是这一情节显得仅仅为煽情而刻意为之,从剧情结构来看它失去了合理性,因为既然八公已经知道教授去世并被埋葬了,那它也就没有了守候火车站的必要,为了显示它的忠诚,它完全可以去守陵墓。这一情节并没有出现在新版中,所以新版中为显示八公忠诚而设置的等候就显得合情合理,而且使感情慢慢积淀,最终在八公在等待中死去的而达到高潮。新版有突出的几点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八公具备了更多的人性色彩,同时也展现了西方人将狗作为家庭一员的普遍看法。首先是,用黑白影像展现八公的视角,这些部分并不多,但是却为影片的风格和八公的塑造增色不少。主人生前,八公的视角活泼可爱,而且黑白与彩色相得益彰,将生活中的情趣完整的展现出来;主人去世后,八公眼中黑白的世界则增添了几分悲情,也契合了后半部分深情沉的风格。其次,增多了人狗之间动作的交流。理查·基尔每一次出现,八公都会兴奋地扑向他,相比之下,旧版里的八公沉静的多。

  人狗之间动作的交流,使得影片在前半部分更加活泼,这与后半部分的深沉形成对比,使前后剧情更具张力。而且这样的处理也符合好莱坞动物题材影片一贯的传统,诸如《马利与我》、《101真犬》、《猫狗大战》、《我为玛丽狂》、《超狗任务》等等影片中,狗都那么爱折腾,这也反映了好莱坞此类影片活泼的风格。更值得注意的是新版增加了狗狗捡球的情节设置,这个细节设计的相当好。开始时八公从来不去捡球,一则表现了它与生俱来的特殊性,二来展现了教授将八公看作是家人而非摇尾讨食的宠物,这样使得两者间无法言说的感人关系具备了合理性。而且,并不单单局限于此,这一情节的设置还为八公的“预感”作足了铺垫。教授临死前准备去上班,而八公仿佛预感到了什么,它表现异常,叼起小球要与教授玩自己不感兴趣的捡球游戏。当我们看到教授去世才猛然发现,八公异常的举动背后是不舍的至深情感。类似于《忠犬八公的故事》这样表现人与动物间情感的电影有很多,比如《人狗奇缘》《导盲犬小Q》《狗狗和我的十个约定》《心动奇迹》《小猫奇缘》《狐狸与孩子》《马利和我》等等,提到诸如此类表现狗、猫等动物的电影,我们通常直接想到的是日本、韩国、法国、美国这些国家的电影。总结这些国家的动物电影我们会发现一些特点。日本的此类电影通常会注重表现人与动物的亲密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呈现主要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表现。

  法国的一些电影更加注重对动物本身的表现,人往往处于辅助的次要地位甚至不会出现,影片会通过极其简单的故事,借对动物种种生活场景的表现,展现动物富有人性的情感。美国的此类影片常常活泼热闹,侧重去表现猫、狗等作为动物的可爱的一面,所以常常会发现在美国的这类影片中,动物完全可以置换为一个年幼的孩子,比如《马利与我》,把马利置换成一个年幼的捣蛋鬼也非不可,同样,《小鬼当家》也可以成为《小狗/小猫当家》,因为这些影片所遵循的通过一系列的误会、巧合制造娱乐性的方式是相同的。

  反观中国在此类题材上的创造,显然存在一些差距,甚至可以说在中国完全就没有成熟的动物题材影片。记忆中的有《犬王》、《狼牙历险记》、《赛虎》,而且都是80年代的老片子,且都是一些将严肃的斗争甚至战争加在本应有更多温情的动物身上的电影。通过这几部电影可以发现,中国的狗狗十足的可敬,但完全不可爱,因为它们被过多的加载了道德感。可敬而不可爱可以说是中国此类电影的写照。比如《赛虎》里跟地主恶势力斗争,《狼牙历险记》里与犯罪分子周旋,《犬王》更使直接参与抗日,我们觉得这些狗并不可爱,而更像是英雄人物的化身,或者说而更像是二郎神的哮天犬下凡,它们永远神勇无敌,嫉恶如仇。我们过多的将道德感赋予它们,甚至将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让他们选择。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这几部作品,而是说在当今中国电影缺乏新的类型的情况下,应当出现一些具备商业性、娱乐元素的动物电影。我在想我们是否有太长的时间被日本、韩国、美国的猫猫狗狗感动、逗笑,何时我们可以抱着自己的狗哭一场。进来,关于《反虐待动物法》讨论正酣,希望这样一个关于动物的全社会的讨论可以对电影中动物的展现有所启示,希望中国可以诞生动物题材的好电影。

真实故事改编忠犬八公的故事观后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