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受益的东平“土改”

发布时间:2019-08-07 06:41:52

让农民受益的东平土改
作者:雷宇 朱娟娟
来源:《百姓生活》2016年第02

        30多年前,主政安徽的山东东平人万里,在安徽全省推动包产到户、分户经营,带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从2012年开始,在万里的家乡东平,一种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新模式——在分户经营基础上推动土地股份合作,如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如果说包产到户是脱贫所逼,东平土改则是致富所逼。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认为,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攻坚期,破局首在三农,东平3年来的土地改革试验价值由此凸显。

        困境倒逼改革,出路在哪儿?

        东望泰山,西临黄河,地处山东省西南部的东平县,山、水、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自古以农业为主。

        “东平山好、水好、人更好,什么都不缺,就是缺钱。这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对当地的第一印象。

        用东平县银山镇南堂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灿宾的话说,村民穷,村集体更穷。以前,360户村民,人均耕地不足3分,且多分散在山坡上。村民外出打工或打鱼为生。南堂子怪事真不少,山清水秀风光好,只见大哥不见嫂。流传在村民中的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是这里穷得娶不起媳妇。

        而在东平县彭集街道安村,地少且分散,种地不挣钱。2011年前,村委会办公场所仅有两张桌子、3把椅子,还欠着24万元外债,村里曾经9年没有村主任。

        南堂子村与安村,是前些年东平县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的一个缩影。

        东平县县委书记赵德健上任以来,走访了100多个村,写下《用脚步丈量民情》一书。书中,100多个村庄的共同点,就是村级治理没钱。赵德健深有体会,村民没钱,意味着物质生活幸福指数低下;村集体没钱,则意味着说话没人听。

        东平县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1年,全县716个行政村,没有集体收入的村庄276个,占38.5%;村庄集体经济在3万元以下的,占21.4%。也就是说,近四成村庄属于空壳村,还有两成多村庄集体经济薄弱。

让农民受益的东平“土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