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的史评看苏轼的道德理念

发布时间:2019-08-01 05:50:06

从苏轼的史评看苏轼的道德理念
作者:王晓红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2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2013年人文社科项目(13SKYM035秦东民俗的文化学心理学解读

         ;要:苏轼在其史评作品中,对道德的理念做出了自己的诠释。一方面,苏轼认为道德是根本的,是最高的理论层次,高于一切智术。另一方面,苏轼拓宽了道德的理论内涵,提出了将道德之心运用于智术,诸如诸葛亮类的具备大智术的人方能驾驭之。苏轼的道德理念也为宋代陷入智术的恶性循环的怪圈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

        关键词:苏轼;道德;智术

        作者简介:王晓红(1978-),女,河北邯郸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中教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1

        苏轼在其所处时代以贯通诸史、深察人事理势、提供济时之智术而闻名,并且因其并不避讳谈智术,故被许多人归为战国纵横家一类。实际上只要略读苏轼的史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苏轼其实非常重视道德教化,并把道德放在最高的理论层次,认为道德是高于一切智术的。他认为:以智术应天下之变,即便再巧与谋划,也难免顾此失彼,因为以其区区之才,与天下争能” [1]108,最终也会捉襟见肘,因此不如道德。

        苏轼认为,道德看起来好像迂远,实际上有深刻的意义,以智术治天下的是比不上树立道德为根基固厚。所以,圣人论道德,虽不见一时急效,实际上妙用无方,而世人不能深知,这是应太息的。虽然汉唐的历史难以用道德来评价,但如果论圣人的治道,则是以道德为根本的。他的史评中有很多例子来论述他的这个观点。

        苏轼曾谈论秦国灭亡的原因,他说始皇帝出巡中途病倒,派遣蒙毅还祷山川,蒙毅还未回来而始皇帝崩,故胡亥、赵高等矫诏,胡亥继位,秦遂灭亡。他认为,秦国本来不会灭亡,起因就在于蒙毅于始皇帝病中离开,令赵高、李斯等有了机会。所以,始皇之遣毅,毅见始皇病,太子未立,而去左右,皆不可以言智” [2]259 。虽然把希望寄托于蒙毅一身可待商榷,但某个关键时刻,特殊人物的某些关键行为改变大局的历史事例,也是有的。苏轼认识到,在决定秦朝命运走向的关键时刻,蒙毅的离开使得历史丧失了向另外一种方向发展的可能,这是始皇帝和蒙毅的的缺失,是一个历史教训。此外,他还看到更深的一层。然天之亡人国,其祸败必出于智所不及。圣人为天下,不恃智以防乱,恃吾无致乱之道耳。” [2]259苏轼这里所说的无致乱之道,就是不恃智术,以道德治国。苏轼接着分析,蒙恬和扶苏为什么轻易接受假诏身亡呢?此乃商鞅变法,使得秦国酷法盛行所致。酷法使得两人不敢以身试法。苏轼又说,圣人治国不是这样的,是要讲究忠恕的,夫以忠恕为心,而以平易为政,……无自发焉。然其令行禁止,盖有不及商鞅者矣。而圣人终不以彼易此。” [2]259以道德治国虽无急效,但其维护根本,能无致乱之道,这才应该是最可依仗的。

从苏轼的史评看苏轼的道德理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