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秋风辞》赏析(龙业原创)

发布时间:2019-08-28 19:13:50

《秋风辞》赏析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有关《秋风辞》的创作背景,《汉武帝故事》是这样介绍的:“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宴,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汉书·郊祀志》中记载,汉武帝元鼎四年(BC113),太子郊雍,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于是,天子东幸汾阴,礼拜后土。其时,汉武帝自认为文治武功卓见成效,于是,建明堂,封泰山,禅梁父,易服色,巡狩天下,等等,都纳入他的日程表中,河东祠后土只是其中的一项而已。然而,汉武帝自导自演,倾力而为,并为之赋诗作歌,可见其用心之深。

《秋风辞》这首楚歌,章法严谨,颇有功力。全诗共九句,可分为四层,有着清晰的起承转合的脉络,我们不妨沿着它来探寻汉武帝幽深的心灵世界。

起笔:“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如此开头,颇得诗经起兴之妙,又深受高皇帝《大风歌》影响——“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景象雄浑壮阔,情感慷慨悲凉。但是,刘彻不是简单地借鉴模仿,他有自己独特的设计。四句中四个意象与四个动词,都很有用心。汉武大帝站在高大的楼船上,凭栏远望,耳边秋风瑟瑟,凉意顿生,仰望苍天,白云飘逝,近看岸边,草木枯黄摇落,一派深秋的景象——哦,是北雁南归的时候了。“起”“飞”和“落”三个动词极富飞动之感,代表一种不可遏制的自然力量,引出结果“归”字,而后者有“回归、归宿”之意,人在旅途,总是时刻盼望着回归的。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此刻是“行幸河东”,行进方向与心中期盼的“归”南辕北辙,截然相反,因而,我们从起笔的环境描写中感受到了充足的张力:执意前行,当归而未归,当归而不能归。他乡景色即便再美,也难以激发起诗人的家园感归属感,更何况当下是萧瑟深秋。

承笔:“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有人认为这两句脱胎于屈原《湘夫人》中的“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不敢言”,此说过于牵强附会了。因为两人的意图不一样,屈原写的是思念恋人之情不敢表白,而汉武帝是紧承上文作“归”字的文章,前者奔放外向,后者深沉内敛——作者身份不同,境遇不同,抒情的对象不同。眼前的大自然荣极而衰,令人触景生情,不免伤感,与之对照的是,大自然曾有的兰花的繁茂灿烂与彼岸菊花的热烈芬芳,于是,类比联想引出“佳人”,“她”今日在何方?“佳人”也许是如花似玉的美人,却早已随风飘逝;也许是梦想,永远可望而不可即,但无论如何,都永志难忘——在汉武帝心中,逝去的和得不到的东西,大概才是最好的。兰花绽放,菊花飘香,大雁南飞温暖的故乡,都有各自的归宿。诗人期待回归的,大概就是“佳人”般的情感世界吧?但是,断无可能。原来,喑呜叱咤威武刚强的帝王也有佳期如梦,柔情似水的一面。四个“兮”构成的长吁短叹,活脱脱地展现了阳刚威武之下的一颗缺乏慰藉的阴柔脆弱心灵。

转笔:“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此三句,笔锋陡转,汉武帝毕竟是意志坚定、坚韧不拔的君王,此行目的,是祠后土的,而此举正是要张扬他对土地的狂热的崇拜和追求,宣示其对土地渴望与拥有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大笔续写汉武帝毕生从事的政治宏大叙事。如今,即将举办盛大的典礼来祈福后土,汉武帝心中激动万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作为诗人,他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寓此情于此景中,在渡河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真情。高大楼船上,猎猎大纛下,皇帝与臣子们兴高采烈,饮酒作乐,享受着征服与占有的快乐。在欣赏两岸秋景同时,船过中流,掀起素白的浪花,箫鼓齐鸣,船夫唱起了雄壮的歌声,在场的人情绪达到了高潮。可以想象,此时的汉武帝,站立船头,迎风破浪,志满意得,好不惬意,一时间又忘乎所以。

合笔:“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时年44岁,正值风华正茂事业巅峰之时,享受了千古帝王未曾享受的荣华富贵,开拓了亘古未有的广阔边疆。船将靠岸,盛宴不再,欢乐也告一段落,于是,诗人深感乐极生悲之苦,大自然尚可盛衰轮回,秋去冬来,又会有新的四季,可人生盛年几何,往而不来。帝王可以拥有无限的江山、无限的财富,或者说空间形式的一切,然而,他唯一不能拥有的就是当下如汾河水滚滚逝去的时间,时间面前,众生平等,不分帝王百姓。山呼万岁的祝福和“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之类的豪言,面对无语的时光,只显得苍白无力。

也许,汉武帝此刻会有种感觉,还是做诗人好,因为帝王只会用剑与火制造痛苦承受痛苦,而诗人可以用笔和墨宣泄痛苦卸载痛苦。

汉武帝《秋风辞》赏析(龙业原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