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大学之道?”

发布时间:2020-02-24 06:25:18

何为“大学之道”?

——浅读《大学》有感

《大学》,旧说为曾子所作,是我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一部著作,南宋时候被朱熹将其与《论语》、《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足以见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便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略读《大学》之后,我想浅谈一下我所理解的“大学之道”

《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而要做到其中所说的“大学之道”,“三纲领”是必要的一个步骤与环节,而这三者又是有一定联系与顺序的。

首先说说“明明德”。“明德”一词出自《周书·康诰》。成王平管叔、蔡叔之乱,封其弟康叔于卫,作《康诰》以示警策。诰文开篇说:“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这里的“明德”主要指的是君王的为君之德。但是《大学》中的“明德”却是指天生的美德,亦即我们所说的天性。“明明德”就是说我们要彰显彰明我哦们的天性,《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天生的美德品行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是我们每个人所特有的,所以,要想修得“大学之道”,“明德”是我们必须要“明”的。那么,我们如何来彰,如何来“明”呢?大学》紧接上文阐述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用;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明明德”实现的具体步骤。其实,天下,国,家,然后又是个人,归集起来,依然是从自身做起,从小的地方做起。所以,“明明德”的实现最重要的一人是个人的“修身”。

然后就是“亲民”了。所谓“亲民”,即是指在完善个人修身,彰“明德”之后去亲爱人民。其实,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爱民”思想的痕迹。我认为这主要是给君王制定的一条标准。君爱民,民拥君,君王的江山社稷稳固繁荣,老百姓的生活富足安康,何乐而不为呢?然而,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这一点的皇帝是没有多少的,当然最典型的便是唐太宗,他不仅做到了“明明德”,更是在走完第一步后坚定地走出了第二步。无论是孔子的“仁政爱民”,还是《大学》的“亲民”思想,都是要想完成“大学之道”必须要走的一步。

最后便是“止于至善”。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其实,我想,如果做到前面两点,再进一步的完善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话,“止于至善”应该是很容易做到的。也就是说,“止于至善”是不是可以看作是“明明德”“亲民”的结果,亦即离所谓的“大学之道”其实并不远?

不管怎样,“大学之道”是一个难以达到的高度,看似短短的三步,其实迈出去才会知道这其中的困难和艰辛。但我们是否也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目标,努力地朝这个方向发展一下,即使只是迈了一小步,它对我们人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打的吧。

何为“大学之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