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的蕴藉含蓄美

发布时间:

李白诗歌的蕴藉含蓄美
导语:的蕴藉含蓄之美,与李白接受的儒、道文化,前代诗人的影响以及李白的诗学追求相关。李白诗歌的蕴籍含蓄美包括:内容的凝练浓缩,意境设置的淡远无迹,“计白以当黑”的虚实处理,语言形式的清新自然,状物抒情的含蓄传神,以及音韵的和谐悦耳等。
李白无疑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天才诗人,像古今中外的母体天才一样,他的诗歌内容是丰富的、体裁和题材是多样的、情感是多重的、语言和风格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李白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与李白的人生的丰富性和思想的多重性、矛盾性相联系的,这才构成了一个真实的李白以及李白的诗歌艺术天地。李白的诗歌作品不是一条清澈单纯透明的小溪而是蕴涵深厚的大海,有时汹涌澎湃,惊涛拍岸,有时碧波荡漾,一碧万顷,内中更是充满了变化和多样性。对待李白的诗歌艺术不能持简单化的态度,只看到李白诗歌中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在文学批评中一元化的评价视角,容易使问题简单化,为了能够自圆其说和自成系统,而有意无意摒弃了表面矛盾性的因素。在对李白的诗歌艺术风格和特色的概括上,就有着这样的偏差。具体的来看我国四种有代表性的文学史对李白风格和艺术特色的描述。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主要强调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的系统性,表现在“李白的诗富于想象力,善于艺术上的夸张。他把想象和夸张结合的非常完美,是他的诗歌语言更富于个性化的特征,富于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他的笔下,任何艺术上的清规戒律,任何传统和人为法则,都在他的艺术力量下屈服。他是一个狂放不羁的人,作起诗来,不屑于细微的的雕饰,善于用大刀阔斧、变幻莫测的手法与线条,去涂写他心目中的感情和印象,显示出豪放、雄奇、清丽、明朗等等丰富多彩的风格”。“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诗人将浪漫主义精神渗透于各种题材,其基调又是积极奋发的。李白还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极大开拓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有关李白诗歌艺术方面,围绕着浪漫主义,谈到了李白诗歌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使形象突破常规而染上了奇幻的色彩”,具有“壮浪纵恣的抒情形式”。再就是提到了李白语言风格的清新明丽天然。
文学史往往是具有定性和权威性的学术评价,这些表述尽管方式、用语不同,就其性质趋向是大同小异的,只强调李白诗歌的与浪漫主义风格相一致的协调因素,而李白诗歌艺术的'蕴藉含蓄的阴性一面,无一例外的被忽略了。其实就像月亮有阳面和阴面一样,合起来才是一个真实完满的整体,正是这种看似矛盾阴阳冲突的结合才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系统性。而主流刻板印象的评价为李白诗歌阳性的进取、挑战传统的一面。李白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另一极,恰恰就是他的阴性、中和、温柔敦厚、继承传统的一面。尽管李白是一个极富开创性的诗人,但是他也不能不受传统诗学的影响。


李白诗歌的阳性一面具有想象奇特,大胆夸张,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的特点,形成了豪放不羁、潇洒飘逸、超迈脱俗的艺术风格。李白诗歌阴性的一面,具有委婉含蓄、清丽柔美、内敛隽永的特点,即蕴藉含蓄之美。这种蕴藉含蓄的美,是李白诗歌特点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必须加以充分强调,以还李白诗歌风格、特色的完整的本来面目。之所以形成李白诗歌的另一面即蕴藉含蓄的特色,不是偶然的。
首先,与李白的接受的文化影响有关。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早年所接受的教育比较庞杂,除了阅读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终其一生,对他影响最大的主要是道家、儒家和游侠思想,道家思想和游侠思想的影响,形成李白不拘礼法,反抗体制,积极进取,追求个性解放的一面,在诗歌上的体现,主要影响了飘逸洒脱、激昂外向的诗风。而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李白一些诗歌关注现实人生,温柔敦厚,朴素持重,内敛含蓄的特征。另外,道家思想的影响具有两面性,除了对于独立人格的强调,个性意识的建立,不受既定礼法的束缚的影响以外,道家思想观点非常强调见素抱朴,贵柔守雌,“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十四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篇》,这些思想对于李白诗歌阴柔含蓄一面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其次,与其他诗人的影响有关。李白的诗歌受到前代许多诗人的影响,李白所推崇的前代诗人包括庄子(他的文章从本质上是诗性的、屈原、、谢灵运、谢惠连、谢眺、庾信等人。同时代的诗人,李白敬仰。这些诗人其实他们不能归为一类。庄子与屈原属于浪漫主义的范畴,他们的作品格局阔大,汪洋恣肆、想象力大胆丰富、时空大幅度转换,庄子和屈原的影响,主要是李白诗歌的主导方面,即浪漫主义的阳性方面。而其余的诗人,与庄子、屈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前者主要是阳刚之美,而后者主要是内敛的阴柔之美。因此,李白的审美趋向也是多元的,是对立统一的。我们不能只强调庄子和屈原对李白的影响而否认后者的影响。后者的影响主要包括诗歌内容的凝练浓缩,意境设置的淡远无迹,语言形式的清新自然,状物抒情的真切含蓄传神。后一类型这些诗人尽管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诗歌具有共同特征,仅从数量上来看,占了李白所推崇诗人的绝大多数,其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前代此类诗人中,李白最崇敬谢受其影响也最大。李白多次在诗歌中提到谢,或登楼凭吊上友其人,或赞美其诗歌的风格和艺术成就。诸如:三山怀谢眺,水澹望长安。(《汕望金陵寄殷淑》解道澄江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王士祯《渔洋精华录》卷二《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其三:“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度声。白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很好的概括了天才诗人对于谢的景仰。李白诗歌受其影响也是深刻的。谢主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其诗音调和谐,语言清新秀丽,境界优美洁净,情感怅惘迷离含蓄,收到了小中见大、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李白深得其道。李白作品中的“澄江如练”,原是谢的名句,李白将其化入自己的诗中,既是一种美学上的认同和共鸣,也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李白还写过与谢同题的《玉阶怨》,即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蕴藉含蓄之美,也体

现了李白在诗歌艺术上对谢的继承。同时代的孟浩然诗歌的自然朴素、凝练雅致、平淡深挚、意境优美含蓄,对李白的诗歌创作不无浸染。
第三,与李白的诗学追求有关。“李白是一位思想相当复杂、艺术风格极为丰富多彩的大诗人,再加上他留下来的直接阐述诗歌理论的文字并不多,没有专门的诗歌理论著作,因此,探讨他的诗歌理论,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既要研究他直接以理论形式阐述的看法,更要侧重于研究他通过诗歌作品所显现出来的观念,二是要全面地掌握李白的诗歌理论,深入探究它诸多矛盾方面的对立统一,例如,在理论与实践上,复古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矛盾统一,在艺术手法上,兴寄深微与直抒胸臆的矛盾统一,在诗歌风格上,蕴藉含蓄与任情率真的矛盾统一,自然飘逸与雄健豪迈的矛盾统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矛盾统一,在诗歌理论的哲学基础上,儒家经世济时的入世思想与道家隐逸求仙、佛家法相皆空的出世思想的矛盾统一等等”[5]6。以上这段话比较全面而辩证的概括了李白的诗歌美学追求。也就是说,李白诗学追求的豪壮恣意、自然率性的外向阳刚之美的另外对立统一的一极是以道家佛禅为美学内核的注重兴寄传统的阴柔内向含蓄之美。孟《本事诗?高逸》中所记“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李白对于传统的兴寄艺术手法是很重视的,这种手法的运用自然导致诗歌的重具象表达、意境表现的美学特征,从而达到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所提到的效果,所谓“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提到的盛唐诸人,李白自在其中。
李白诗歌的蕴藉含蓄之美,表现在几个方面:内容的凝练浓缩,意境设置的淡远无迹,“计白以当黑”的虚实处理,语言形式的清新自然,状物抒情的真切含蓄传神,以及音韵的和谐悦耳等。即“圆美流转”“如弹丸”的“好诗”。
从体裁上看,李白的这类诗歌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律诗中,尤以其中的九十三首绝句最具代表性。胡应麟《诗薮》中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历来被一致公认为“冠古绝今”。“李白绝句的特点是:语言明朗,声调优美,感情深挚,意境含蓄,韵味深长。上列诸诗都有这些特点,所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送不绝,确实无人能企及。沈德潜《说诗论语》卷上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吐含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这些说法都并非过誉”[6]20。李白的具有蕴藉含蓄美的诗歌比较集中表现于绝句中,有其必然性。作者要在短短四句中表情达意,必须巧妙布局,以有限的形式,表达无限的意味,在字词句章以及意象意境音韵诸方面共同配合,形成一种具有精致、圆润、优美、具有内在张力富于暗示性的符号系统,从而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二度创作。这类以少胜多、以小胜大的诗歌,其境界往往空灵淡远,极富审美趣味。《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歌几乎完全用有选择的意象来表现李白的失意孤独和人格的独立孤

傲。“鸟儿”不愿与作者为伍,白云也仿佛躲避自己,整个世界都放弃了自己,人间是无情的,但是只有敬亭山与作者好像是知己,人与山之间默默不语,互相对视,也互相印证,山是沉默的、孤傲的、镇定的,敬亭山有着李白的人格体认。《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思乡内容的七言绝句,细腻、委婉而唯美的表现了李白内心柔软多情的一面。繁花飘香的洛阳春夜,不知从何处飘来玉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优美曲调,如春花幽香一般满城弥漫,无处不在,作者被这有关思乡内容的幽怨折柳曲所感染,望着这眼前明月,仿佛看到了天涯共此时的家乡,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的心乘着音乐的翅膀飞回了故乡,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亲朋,这是一种美丽的忧伤,思乡的含蓄表达令人回味。
从题材上看,李白的含蓄蕴藉之美的诗歌多集中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中,诸如友情、爱情、闺怨、怀思、悯人、愁思等。反过来说,不属于家国江山政治等大的公共性题材,诸如爱国主义思想、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抨击时弊的入世情怀、名山大川的激赏态度、游侠英雄的向往、神仙道人的憧憬等题材都不在优美风格之列,而更多呈现李白诗歌崇高浪漫之美。表面外向豪爽率性放达的李白,他的笔触一旦接触到个人化的题材,他的内心就变得特别柔软深情,他往往用清丽精致的语言,优美的音调,蕴藉的意境,表现出李白格外动人的人性美、人情美。所以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特别强调:“诗者,吟咏情性也。”在严羽看来,也正是的包括李白在内的盛唐诸人的吟咏情性的诗歌,才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抒的原则是收敛或浓缩,在叙述方面不能远走高飞,而是首先要达到表现的深刻”[7]211。在抒情诗里,凡是虽有丰富感情,而对外在事物乃至内心情境的细节进行冗长的描绘,效果总比不上简练含蓄的作品”[7]213。李白的此类抒情诗是深深符合表现形式与艺术效果辩证关系的诗学原则的。李白表现友情的诗歌,很能代表这一特色。《》:“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三月的江南,芳菲满眼,春意盎然,在传说仙人曾骑鹤飞天之处的黄鹤楼,送别心目中飘逸高蹈的诗人孟浩然,前两句背景的铺垫就很诗情画意,意蕴丰富,诗的后两句似乎是写景,但在无我之境中,含蓄地表现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这里有很多留白,需要读者的想象力去填补完型。李白送朋友上船,伫立江边,目送朋友东去繁华浪漫之都扬州,一叶孤帆沿江而下,渐行渐远,在水天相接处淡出,在李白的面前呈现的是浩浩荡荡的涌向天边长江水。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抒情自然含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送友人》也几乎全用景语表达离情,意境优美,情真意切。前四句写作者与朋友并辔而行来到了青山依偎,绿水环绕的城外,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把自己的朋友比作万里征程中的孤蓬,从此天涯孤旅。尤其是后四句离情的深切表达令人动容:“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人即景抒情,自然而巧妙地将“浮云”暗喻游子的漂泊不定,以“落日”的温情和不忍遽落大地暗喻不舍的友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李白的《玉阶怨》较之原作,更为含蓄曼妙,季节、时间、人物性别、身份、姿容、仪态、内心幽怨等都是通过不同特定的意象来表达的,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玲珑神品。这样的诗歌还有不少,不多枚举。

还有一种类型,就是同一首诗歌存在外向豪达狂放与于内向沉静蕴藉含蓄两种对立的并致的风格,但又丝毫不觉唐突不和谐,这是李白不拘形式的大家风范的体现,其他诗人很少有此种情形。《》既有狂放豪爽肆意高歌的主旋律,也有平静低调的含蓄氛围营造,如同钢琴与小提琴的和谐鸣奏,演绎出气势磅礴的协奏曲。《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把把初登谢楼所见江城的秋景的壮丽、寥廓时的心境的豪放高逸与远眺“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时的苍凉悲愁含蓄的身世之感和谐统一了起来。在《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中对友人的怀念,艺术表现非常有特色,朋友回归西安在即,李白“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感情激越,思情汹涌,风格外在奔放。友人离去,山重水隔,李白久久不忍离去,以致泪眼婆娑,怅惘伫立,“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短短两句,以动作和意象暗示了对朋友的留恋不舍的深情,表现形式和风格的蕴藉内敛与前面的外向豪迈表面是冲突的,但全诗又是气韵贯通,自然和谐,妙合无迹,统一于对朋友的元气淋漓的情意中。

李白诗歌的蕴藉含蓄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