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沉沦》主人公自杀原因

发布时间:2018-03-07 13:31:46

分析《沉沦》主人公自杀原因

摘要:中国现代小说中,有很多主人公自杀的结局,这种悲剧的结局往往是多种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说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它或者代表一个时代的腐朽,或者代表一种制度的灭亡,或者代表一种性格的缺陷,或者代表一种矛盾的不可调和,或者代表一个时期的沉沦。《沉沦》主人公的自杀反应的是一个时期的迷茫,而原因直接来自主人公自身的性格和爱情、家国带来的彷徨。

关键字:沉沦 自杀 忧郁 爱情 家国

“五四”时期的中国处于新旧交替、破旧立新的关键时期,而那一时代的知识青年也在“五四”的潮流中迷茫、彷徨。郁达夫自传式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的苦闷、失落的心理。他的代表作《沉沦》刻画了一个中国留日学生的忧郁性格和扭曲心理,抒写了那个时代“弱国子民”在异邦所受到的屈辱和冷遇,以及渴望真挚,灵肉结合的爱情而又终不可得的失望与苦闷,同时也表达了盼望祖国早日富强起来的热切心愿。

《沉沦》曾影响和震撼了那个时代,而主人公悲剧的结局也曾警醒了那一代人。忧郁的性格,渴望而得不到的爱情,弱国的屈辱竟消磨了他的意志,让他不由自主的沉沦,最终不得不投海自杀。悲剧的人生自有他悲剧的因素,本文试着着眼于《沉沦》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主人公自身的性格,分析主人公自杀的原因。

性格忧郁

性格决定命运,主人公忧郁的性格决定了他忧郁的人生。阅读《沉沦》,总能感觉到主人公孤独的情怀,敏感而又高贵的灵魂,多愁善感而又孤高傲世的才情。“在万籁俱静的瞬间,在天水相接的地方,他看看草木虫鱼,看看白云碧落,便觉得自家是一个孤高傲世的贤人,一个超然独立的隐者”。他自我感觉像一个被世间抛弃的孩子,在大自然里自生自灭,自娱自乐,不关心外界,也不愿被外界打扰。

主人公三岁丧父,家庭困苦。或许在他小时候,他内心世界的大门开始被他自己无意识的关上了。当他蛰居书斋,一心只读圣贤书时,在精神上,他便接近于孤独了。“他的日记上面,一天一天的记起诗来。有时候,他也用了华丽的文章做其小说来,小说里就把他自己当作了一个多情的勇士,把他邻近的一家寡妇的两个女儿,当做了贵族的苗裔,把他故乡的风物,全编作了田园的情景;有兴的时候,他还把他自家的小说用单纯的外国文翻译起来;他的幻想,愈来愈大了,他的忧郁病的根苗,大约也就在这个时候培养成功的。”有人说过,喜欢幻想的人总是孤独的,喜欢仰望天空的人总是寂寞的。主人公情感丰富却容易泛滥,虽是性情中人,但却左右不了自己的情绪。所以,他在精神世界获得的越多,越感到孤独,越感觉到高处不胜寒。然而,在异国他乡,当环境单调,生活无聊时,人性的需要会使同类同胞团结一致,形成抵制孤独,对抗寂寞的群体。但是,主人公于中国的同胞却是独立的个体,他却不能融入他们的群体当中,甚至在他们看来,他是染了神经病的。他竟像屈原一样,“举世皆浊我独清”,因而,孤独、忧郁的他也和三闾大夫一样,投海自杀,抛弃了世界,寻找永恒的孤独去了。

爱情不得

主人公在日记中揭露:“苍天啊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荣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个伊甸园内的‘伊抚’,使她的肉体和心灵,全归我有,我就心满意足了。”诚然,主人公处在一个对爱情敏感的年龄,他需要一个寄托心灵的女人给他安慰,体谅和同情,给他心灵安一个家,让他忘掉他的孤独,忘掉他的寂寞;然而,他更需要满足来自肉体的慰藉,满足身体的需要。马斯洛理论指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而人的生理需求却是最基础的需求,然而青年的主人公常常陷入追求爱情不得的苦闷当中,他渴望真挚的爱情,灵肉结合的爱情,而他却在屈辱、胆怯中一无所得,他渴求的是快乐,拥有的却是痛苦。于是,他常常陷入性的苦闷。弗洛伊德说过,当正当的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人类会利用其他病态的方式来代替。所以,主人公在羞愧和耻辱中开始自慰和偷窥,他频繁的在被窝里犯着罪行,甚至大胆的偷看房东女儿洗澡,偷听野合男女的对话。而这种在他看来如同犯罪一样的做法更让他自觉自己内心不再纯洁,因而陷入深深的自责,却又不能自拔。于是,他高贵的性情开始沉沦,高尚的灵魂开始堕落。而这种生理上需求而精神上否定、指责的矛盾,最后把他逼到了绝境。当他从妓院出来,在海边独白:“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悔也无及,悔也无及,我就在这里死了吧。我所求的爱情,大约是求不到了,没有爱情的生涯,岂不同死灰一样么?”精神的高贵让他意识到沉沦的自己是无颜活在世上,而没有爱情的活着也是干枯的。所以,主人公选择了死亡,为了爱情。爱情啊!主人公为她殉葬了。

家国不容

《沉沦》主人公代表着“五四”时期彷徨、迷茫、苦闷的知识青年,而那个时代青年的生理的、心理的病态,也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病”。他们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的贫困是造成青年“时代病”的重要原因。独在异乡,弱国子民在心理上因祖国的不强大,有一种为国富民强而奋斗的雄心。同时,也有着被称为“支那人”的屈辱和胆怯。同时,也有一种束缚和斗争的力量。封建制度、伦理束缚着他们的自由,外来的帝国主义势力压迫着他们的信仰和人格,黑暗的政治统治排挤他们,让他们无容身之所。文中主人公迫于兄长的压力弃文读商。而后,他内心逐渐强大,反抗的意识主导了他的意志,使他与兄长的封建纲常反目,而与兄长的决裂却使他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漂泊之人,在他心里,他已无家可归。因而,为了自由,他牺牲了亲情,代价多么大呀。最后,当他决意赴死时,竟一点也没有亲情的留恋。但他却反复呐喊:“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究其根源,主人公的死代表的便是黑暗的国家的沉沦,弱国子民的悲哀。而主人公痛彻心扉的呐喊,让人感叹,悲哀:祖国啊,贫弱的祖国啊,主人公为你殉葬了!

总而言之,《沉沦》主人公的死是自身性格,爱情、家国在无形当中推动的。站在时代的今天回望,从主人公身上,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了“五四”的知识青年,了解了郁达夫的抒情时代,了解了《沉沦》的写作背景。郁达夫说过,他的抒情时代,是在荒淫惨酷,军阀专权的岛国里过的。眼看到故国的沉沦,身受到异乡的屈辱,所思所想所感,所经历的一切剔括起来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同初丧了夫主的少妇一般,毫无气力,毫无勇毅,爱爱切切,悲鸣出来的,就是那一卷当时惹起了许多非难的《沉沦》 。今天的我们应感慨过去,警惕现在,从悲剧中吸取教训,抓住现在,珍惜这个时代,感谢这个时代,一个经历过沉沦,见证过悲剧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黄修己《20世纪中国文学史》2004

3】郁达夫《沉沦》

分析《沉沦》主人公自杀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