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11:23:32

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

(内蒙古科技大学 党委宣传部 内蒙古 包头 014010

要: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引导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净化高校网络舆论环境,构建引导平台;充实引导队伍,培养“意见领袖”;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大学生;引导

基金项目:内蒙古科技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DJLY2014011

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冲破了传统媒体的舆论格局,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聚集的平台。大学生是新兴媒体使用的主力军,他们通过论坛、QQ、微博、微信等平台获取资讯、发表意见、表达情绪,形成校园网络舆论。校园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往往容易被负面的情绪感染和煽动,激化矛盾,使舆论向舆情转换,网络舆情成为高校和谐稳定的晴雨表。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工作,健全和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是化解高校舆情危机、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网络舆情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国际、国内敏感事件,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1]

(一)移动互联网成为网络舆情发酵的新场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传播方式和社会舆论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5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整体网民的88.9%[]给出上标,并在参考文献在标明出处大学生网民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喜欢探索新鲜事物,求知欲强,每一个人面前都有麦克风,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信息数量和信息渠道呈现爆发式增长,高校网络舆情也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移动互联网成为影响广泛的新媒体,一跃成为高校舆论热点的主要场所,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平台。

(二)网络舆论内容丰富复杂

高校网络舆情内容丰富,任何大学生关注的信息都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内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来源于大学生,他们通过微信、微博、QQ、贴吧等渠道对学校建设、管理服务、学习生活、时事热点、社会民生等问题发表意见、表达观点、展示个性,内容涉及学业、就业、情感、国情、校情等方面。同时,网络产生的海量信息中充斥着大量虚假、负面的信息,很难分辨真假,大学生极易受负面言论和情绪所影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使得高校舆情的内容愈加复杂。

(三)网络舆论呈现群体性

互联网的兴起,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发表意见和利益诉求的途径,也为他们抒发不良情绪提供了载体。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门槛低等特点,使其成为宣泄负面情绪的主要场所。另外大学生由于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遇到突发事件时,容易受到负面言论的鼓动,很有可能被情绪和偏见所主宰,极易在网络舆论中形成群体共识,给学生本人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演变为网络群体性事件,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

二、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国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引导工作尚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技术、人员、资金等方面投入较少,舆情处置方式被动,网络舆情分析、引导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工作队伍弱小,各单位缺乏沟通合作,很难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及时的引导。

(一)重视程度不够,设备投入不足

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网络舆论的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使得高校网络舆情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和谐安定。

大部分高校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和引导工作不够重视,软件硬件投入少,仅仅依靠网管员人工监测,并且大部分网管员是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担任,没有专职教师管理,舆情信息监控不能作为常态化工作来进行。专业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系统成本很高,高校在设备上的投入不足,很难把握瞬息万变的网络舆论走向,不能满足当前高校舆情分析和引导工作的需要。

(二)组织机构不健全,工作队伍弱小

网络舆情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建设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关键,很多高校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立滞后,工作队伍由校各级网管员兼职构成,不具备专业知识和素养,也未接受过相关专业培训,舆情引导意识不强。

高校各单位间缺乏沟通合作,大多数高校并未建立起上下联动的网络信息监管部门和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多是由宣传部和网络信息办等部门被动应对,常常错过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

(三)引导平台建设不到位,舆情研判环节薄弱

目前国内高校主要依靠学校官方网站、校报发布信息,引领校园文化,把控舆论方向。但是,官网和校报上的新闻存在严肃、程序化倾向,而90后大学生对“高高在上”的信息并不感兴趣,他们更喜欢亲切、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官网和校报的信息难以深入到师生心中,舆论引导效果不明显。

舆情研判是在对舆情信息的监测、整理基础上着重对舆情发展轨迹进行分析,对舆情下一步的发展状况作出预判。网络舆情的研判是处理高校舆情危机的重要手段。由于高校并未引进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也没有专业的舆情分析研判人员,在舆情的分析和研判方面环节薄弱,无法对潜在舆情危机进行评估[2]

三、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一)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建立引导平台

网络舆论环境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网络信息监管机构,规范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形成上下联动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特别是要通过建设专题网站,策划涉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主题鲜明、富有吸引力的网上活动,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理性分析网络上的不良、偏激言论,减少网络上负面情绪的影响

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同时,顺应时代潮流,建立适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新媒体舆论引导平台。建立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官方账号,基于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使用网言网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一种轻松、亲切的方式逐步深入广大师生心中。在为师生提供娱乐、休闲、服务的同时,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开展。

(二)充实引导队伍,培养意见领袖

教师既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者,也是引导者,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中的辅导员与大学生学习、生活联系最紧密,最了解学生思想状况,能够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应该邀请专业技术强,理论功底扎实、引导方式得当的教师充实到舆情引导队伍中来。此外,还应吸纳思想觉悟高、善于运用媒体技术、熟悉互联网规律的优秀大学生参与到网络舆情引导兼职工作中,壮大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形成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引导队伍,并通过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队伍的舆论引导意识和技巧,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改变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正确引领校园文化,有效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走向。

(三)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着社会大众的学习和生活。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发表观点、表达诉求、社交娱乐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受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设置不符合网络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滞后,很多学生的媒介素养仍停留在中学阶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既是时代发展带来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实践、采用融入式教学等多种方式有效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认知、分析和使用能力,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屹山.论网络舆情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同之促进与反制[J].行政与2011(9):58-61.

[2]许方园.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毕业论文?成都:大学名称?学院?2012.

[3]刘修阳,王涛.高校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机制探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48239:80-83.

[4]曹新燕.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8(128):102-103.

[5]张晓玲.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教育与引导[J].新闻战线,20148:158-159.

[6]邓程丹.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探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8(29):108-110.

至少10篇参考文献

修改意见:

1请参阅标注补充、修改论文;

2.对论文进行了修改,供参考;

3.请在此件的基础上补充、修改后回复信箱;

4.补充或修改大标题的英译文;

5.请校对全文;

6.涂黄部分为编辑标记,排版时将删除黄色;

7.本刊适当收取版面费,具体标准及收费办法将由yjjyxh@sina.com信箱与你联系。

作者介绍:田芳(1977-),,河北省唐县,硕士,助理研究员,

联系地址:包头市昆区阿尔丁大街7号内蒙古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014010

联系方式:45131255@qq.com, 139********

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