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志教授玉真散等课稿

发布时间:2018-10-07 12:25:10

宋孝志教授玉真散等

宋孝志教授,男,汉族,生于19111218日,湖南省宜章县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宋医内科学专家。精研《内经》理论,精通仲景医学,临证擅长内、外、妇、儿科诊疗,尤其擅长内科疑难病的辨治,对水气病、情志病、外感病、脾胃病等辨治方面也有独特见解和较高造诣。3岁随其舅父临床,18岁始独立行医。1956年调至北京中医学院工作,一直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内科学教授,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一、初涉医海拾贝

在宋孝志年幼时,其舅父刘希圣先生是湖南一带较有名望的中医。在其舅父指点下他从5岁开始习读医书。最初从抄读《伤寒论》开始,继而习读《金匮》、《灵枢》、《素问》、《难经》、《脉经》等。至8岁时已能背诵其中许多条文。此后舅父开始指点他学习理解经典医著文意。当时舅父要求他只能研读原文,自己理解文意,不懂的要深入思考,但不能看注释。因看注释之后,前人各自的观点容易束缚自己见解。如要参考也只能在临床多年有理解能力之后,方可有选择的吸收其精华。以上学习方法,为初涉医海的宋孝志打下了牢固的基本功,养成了他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自13岁起,他开始随舅父出诊,当看到刘老先生运用中医理论治愈了许多患者时,他已从不断的好奇中渐渐萌发了对中医的极大兴趣。在随诊中,他经常不断的发问求知,一点一滴的积累经验。经过多年的侍诊随医,耳濡目染,中医水平大有长进。这时,刘老先生更加循循善诱,通过每诊治一个患者,有针对性的帮助他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先是进行理法方药的纵向贯通,然后进行证与证、法与法、方与方等的横向比较,以求使他学的深入和精专。同时刘老先生要求他每诊一病,必详审病因,详问病史,细究脉证。特别是要理解为什么有时同为一证却病因各异;同为一病而又用方不同;同为一方又所治不同等。这些都是中医理论的精华,应研究得十分透彻。对于读书学习,刘先生要求他逐步向深度及广度发展。因此在原来的基础上,宋孝志又开始研读《外台秘要》、《千金要方》、《本草》、《医宗金鉴》等书。并与《内经》、《伤寒论》等书对照学习,以寻求内在的联系。在宋孝志14岁时,他的一个同学腿上长了疖肿,疼痛难忍。但因未长成熟,不能开刀。他欲试试自己的本领,开了一个老师教的外用验方:赤小豆、花粉、贝母、乳香、没药、连翘各60g,共研面用鸡蛋白调敷患处。用后红肿很快减轻,几天后就痊愈了。这件事增强了宋孝志学习中医的兴趣,也坚定了他立志从医的决心。从此,他抓紧时间向刘老先生学习,做到每读一本书都学有体会,每出一次诊都总结出有益的经验,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从此以后,在恩师刘希圣先生指点下,宋孝志从初涉医海开始步入医学殿堂。

二、步入医学殿堂

宋孝志17岁时,其舅父已年老体弱,出诊之事已渐由他代替。此时他已深刻的体会到,老师领进门,成败在个人,学医靠勤奋。因此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每次出诊归来首先向老师汇报,以求指正。一次,他看了一个麻黄汤证,自觉胸有成竹。没料到当他叙述完后,老师说:此病脉证均是,但用药时机不对。现已立春,不宜再用麻黄汤了。因立春之后,阳气升发,再用麻桂辛散则耗伤阳气。霜降之后,立春之前才是真伤寒,用麻黄汤最适宜。用药要结合时令之气,要因时制宜。宋孝志听毕立即返回病人家中,因病人无汗而喘,改用麻杏石甘汤,果然药后病除。这件事给宋孝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并终生引以为戒。1928年刘希圣先生病故,宋孝志开始独立行医,因其刻苦钻研,医术渐趋成熟,很快在当地初露头角。1929年,他在广州考取了行医执照,从此在广州、湖南一带挂牌行医。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中医功底,他广征博引,博采众长,常常亲临药房认药,亲自外出采药,收集各种民间验方,四处寻师访友,以求学到一技之长。当他听说本地有一外来中医袁国华,擅治外科病,就常去拜访学习。一次他同袁老一起出诊,患者是一个从楼梯上摔下,出血不止的孕妇,宋孝志诊为外伤动胎,血不归经,故处以胶艾四物汤。但袁老说:此方不可,应先予桃仁、红花等活血药,病人服用袁老方头煎后排出许多暗色血块,二煎服后竟不再出血了。宋孝志对此疑惑不解,问其原因,袁氏说:胶艾四物汤可治内伤出血胎动,而此案为外伤所致,是离经之血,属瘀血,如不去,出血不能止,新血不能再生,只有去瘀生新之后,方可再予养血安胎。该患者最后足月顺产一女婴。袁老还告诉宋孝志,凡有外因致病,必要先除去病因,方可治内。而且凡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通过这一病例,宋孝志受益非浅,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并在以后数十年临证中,始终记取,并不断予以发挥。如多年来,宋孝志治愈了许多眼底出血的病人,有一些是以“益气聪明汤”(山石神韵注:李东垣方,黄耆﹑人参各五钱(15克);葛根、蔓荆子各三钱(9克);白芍﹑黄柏 各二钱(6克)(如有热烦乱,春月渐加,夏倍之;如脾虚去之;热减少用);升麻一钱半(4.5克),炙甘草一钱(3克)。每四钱,临卧服,五更再服。治内障目昏、耳鸣耳聋。【方歌】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为主方治疗的。许多病人虽症状相同,主方相同,但他按病因分为内伤或外伤致病而区别加减用药。如外伤引起的眼底出血,则根据“离经之血当去”的原则,在原方基础上加山羊血以活血祛瘀,使疾病获愈。如有属内伤眼底出血,即在上方基础上加夜明砂以止血明目,亦取得较好疗效1935年,当他听说当地有一外科医生李某,擅用内外合治法治疗疾病,但常治到八九成收不了尾,就去同他切磋医技,取长补短。他帮助李氏解决治病收尾问题,李氏教他使用外用法。在此期间,宋孝志学会了如何使用外用药及如何自己熬制外用膏,如烫伤膏、治疽膏等,还掌握了白降丹、红轻丹等的炼制。至今他治病还常常使用内外合治方法,特别是治疗外科病,常能得心应手。自1929年始,宋孝志教授的行医足迹,遍布了湖南广东一带。1950年开始出任县中医院院长和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等职,直至调入北京前。

在最初行医的二十多年中,宋孝志教授始终以“业精于勤”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勤学多问、勤于思考和勤于总结体现了他独特的学习风格。回忆往事,他常感慨万分的说:当初学医之始,全凭“勤”字创天下,常常不懂就问,有时还不耻下问或明知故问,为的是多学一些他人之长。另外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反映了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水平。有些人学习中不敢提问,怕提不到点上;或不善提问,找不出问题,这都说明学习不够深入和灵活,因此学习水平也不易提高。对于如何诊治病人,宋孝志说:他的方法是每次临诊首先辨出病因,然后辨出病位,或落实到脏腑,或落实到经络、三焦。其次分清气血虚实寒热。每次处方,均思考出两、三个方备选,比较出最适合的方剂进行应用加减。当出诊完毕,必静心思考,自查今日治疗是否对证,有无经验教训,如药后病情变化应如何调整方药等。这些基本朴实的学习方法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始终为宋孝志教授所遵循,并使他终生受益。

三、毕生硕果累累

1956年,做为知名中医,宋孝志教授调往初建的北京中医学院从事中医教学,曾先后在内经、伤寒、金匮教研室任教。此间他对北京中医学院的初建和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在教学中,他亲自编写教案、教材,认真讲援每一次课,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深入浅出,把一些较深奥单调的课程讲得“有血有肉”,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因他对精典医著十分精通,很多医学同道经常向他请教,他总是毫无保留的予以讲授。同时在讲课之余,坚持临证诊病和伏案写作。1964年,他与当时中医学院几位著名老中医一道,历尽艰辛,完成了《中医十部经典医著分类汇编》这一巨著的编写工作。在那大量的书稿中,记下了他无数个不眠之夜。但因“文革”期间,书稿散失未能发表。时至今日,提起这部书稿,宋孝志教授还常常陷入深深的遗撼和惋惜之中。1966年,为加强中医临床基地的建设,他调至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内科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山石神韵注:此时胡希恕等都在东直门医院工作)至此以后,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得以更好的发挥。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对内外妇儿科疾病的治疗经验尤为丰富,其中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危重杂病,并有较高的临床疗效。

宋孝志教授行医执教六十余载,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中医事业中。在这一方热土上,他以坚深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患者解除痛苦。以高尚的情操和强烈的事业心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培养了大批中外学生。在他身上“,精求医术,严以治学,淡泊名利,一生清廉”是其最大的特点,成为他数十年行医执教的真实写照。

在医术上,他行医敬业,一丝不苟。自幼养成的读书习惯成为他一生所求,并使其终生受益。稍有空闲,他就博览群书,精读医著,并好学不倦,孜孜以求。因此他经常是许多医学同道和学生们崇拜的“活字典”,每当他们学习遇到不解之处或找不到原文出处时,专程向其请教,多能很快得到满意结果。宋孝志教授极为重视临床。在工作中不论门诊或查房,不论讲课还是带教,他都专心志致,精益求精。对每一个患者,都认真对待,严格按中医理法方药程序诊治病人。有时为了一个脉象、一个舌苔而反复揣摩;有时为了一味药,为了一种用法而耐心向病人讲解,直至病人弄懂为止。工作中从不敷衍了事,从不为追求速度而影响疗效,更不为名利及周围环境影响而改变初衷。

在医风上,他始终以德为重,以志为先,为医清廉,只求奉献。对患者一视同仁,以诚相待。早年悬壶乡里时,登门求医者甚多,但他经常义务诊治,分文不取。如遇贫寒还解囊相助,自己却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进京之后,在诊病中,他结识了许多中外朋友,并因长期为许多中央首长保健医疗而接触了许多领导。但他从来不曾提出过与诊病无关的个人要求,甚至对许多送上门来的关心都婉言谢绝,一直过着简朴宁静的生活。对一些名利之求他更是淡然处之。但他却从不拒患者于门外,不论职位高低,均有求必应,以诚相待。数十年来,他默默无闻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并以其高尚的医德、淳朴的医风得到了广大医患朋友的爱戴。在学术上,宋孝志教授主张精专求实,学以致用。强调实践,提倡认真。他认为凡经过临床验证,行之有效的经验才可总结推广。而鄙视浮夸粗糙的学风和图有虚名的理论。因此他的文章与医著均以朴素和求实而见长,突出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写出了一篇介绍“三两三”的文章,发表于1962年“广东中医”杂志。当时文章一发表,因其新颖和实用,受到广大中医学者的好评。文章虽着墨不多,却较有特色和临床意义,因此反响很大,被许多人认为是宋孝志临床经验的代表作。在文章中,他将民间的一种以“三两三钱三分”为重量的组方用药方法,注入了自己多年的用药经验,组成一些临床实用的三两三钱三分的小方剂,治疗一些疾病。因方中仅五味药,君臣佐使配伍严谨,特别是有一味为三分,此药多属秘传,是方中精华,起着“四两撬千斤”的作用。例如其中一方:生黄芪30g,金银花30g,全当归30g,生甘草10g,川蜈蚣一条。此方益气养血解毒,用于治疗久治无效的疮疡、皮肤病、肌肉风湿痹痛等症。因方中生黄芪益气排毒;当归养血活血治风;金银花通行十二经,消肿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蜈蚣除风攻毒,故此方临床作用较为显著,已积累了许多有效的病例。宋孝志教授在“三两三”一文中,列举一些临证验案将自己多年经验尽述其中。文章虽已发表三十余年,但至今仍为许多人所珍藏,每当他们提到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应用体验时,仍津津乐道,体味无穷。在学术上,宋孝志教授还提倡不论年龄大小和资历长短,均可以平等讨论和竞争。在他的带领下,不论门诊与查房,师生之间可以各抒己见,平等讨论,养成了以学术为重的浓厚学习风气。他还常常鼓励学生们开阔思路,发奋学习,积极进取,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铺路搭桥,提供各种方便。

在治学上,宋孝志教授严于律己,严以治学。他认为学习中医来不得半点的粗糙和虚假。而作为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帮助就是严格按中医方法培养之。首先从基本功抓起。他常常告诫学生,学习中医必须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绝不能偏执。中西医要互相学习,但必须有前提,就是中医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和提高,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这是老一辈中医的期望,也是年青一代中医的奋斗方向。因此他非常关心现代中医教学和人材培养,并经常为之出谋献策。例如对于目前中医教育质量的滑坡现象,宋孝志主张首先要加强培养学生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及立足中医事业的决心。其次呼吁应编出好的、实用的、全面的中医教材。对精典理论的学习也决不能忽视,应加强深度。同时强调要严格按中医方法培养学生,使其尽早临床、多临床、重临床。在数十年临床实践中,宋孝志教授付之予大量心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内外妇儿科疾病的诊治方面颇有见长特别在诊治疑难病方面,他常能有胆有识,有谋有略,以淳熟的医技攻下了许多难关。许多医生认为,观宋孝志教授用药,表面很少有奇特之处,但许多疑难大证,经他诊治,则迎刃而解。在许多患者眼里,宋大夫开方药少量轻,价钱便宜,却能治病救人。经他诊治而转危为安的病例数不胜数。如其曾治过一例多年眩晕,不胜劳作的病人,已服中西药治疗多年,病情逐年加重。宋孝志辨此为“痰阻于上”,并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的理论,使用吐法,开了“瓜蒂散”一付,仅几分钱药费。当时病人看药便宜不太相信,经解释服后大吐痰涎而愈。另有一个通县农民,在插秧时碰破腿部,伤口愈合后许久腿部仍象触电样疼痛,然后串至全身。宋孝志教授诊为“破伤风”,用玉真散治疗,(山石神韵注:玉真散,玉贞散,生白附子600g 防风50g 白芷50g 生天南星50g 天麻50g 羌活50g,祛风,解痉,止痛。用于破伤风;外治跌扑损伤。有otc成药)六剂药后患者就痊愈了。另有一个东北某钻井队队长,在一次井喷之后落下了双膝以下无名肿,行走困难,西医诊为“变应性血管炎”,用药效果不佳,宋孝志教授诊为湿毒为患,用清热利湿药治好了这个患者。曾有一个外地患者,在北京结核病院诊为肺癌,准备尽快手术而住院,但因发热已月余,用各种方法不能退热。请宋孝志教授会诊,他予“小柴胡汤”加“千金苇茎汤”治之,服后很快热退身凉。对此,结核病院很是佩服,特将此方作为治疗同类病发年,为了继热的协定处方。1992年,为了继承总结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由北京中医学院和东直门医院联合召开了“宋孝志学术经验研讨会”,与会代表数十人,其中大部分是宋教授的弟子和学生,他们多年来都曾亲耳聆听过老师的教诲,亲眼目睹过老师高超的医技。虽然目前他们多数已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些同志已成为研究生的导师或担当某些行政领导工作。但大家谁也忘不了老师给予的帮助和教诲。会上大家总结了老师的医德医风及对中医事业的贡献,并用许多亲身经历的典型病案,回忆探讨老师的学术思想和经验。西苑医院的一位大夫,讲述了请宋教授治愈自己多年鼻衄的经历:十余年前,他患鼻衄屡发不止,多治无效,宋教授诊为真寒假热,阴寒于内,格热于外,故一反前用药各法,用“四逆汤”原方,病人服后觉腹部发热,头脑清楚,多年顽疾竟用四味药治愈了。在会上,另一位学院的中年教师,讲述了自己三次身患疑难重症,三次经宋孝志治疗获愈的奇特经历,使在场的同志们深受教益。第一次患病是耳臌膜疱疹,破溃后暴发性耳聋,经用各种中西药治疗均无效,请宋教授会诊后,以益气清热开窍治之,方用“益气聪明汤”加减,服后耳聋很快消失,听力恢复正常。第二次为数年后患肠伤寒,住院治疗。初期高热不退,静点氯霉素亦无效,宋孝志教授给予“桂枝白虎汤”使高热退为低热,此时已至伤寒后期,最易出现的并发症是肠穿孔,因而用药需十分谨慎。但此时宋教授提出必须以“调胃承气汤”治之,否则热不能退。对此,主管医生存有疑虑,不敢轻易用药,但见宋教授胸有成竹,病人也坚持要用,只好在备好了鲜血,作好了抢救准备以防万一时,让病人服了药,结果药后病人排下许多暗黑色粘便,便后热退,病获痊愈了。1982年,该患者第三次身患重病。因左上腹剧烈疼痛,消瘦一个月,查体发现左上腹包块。经肿瘤医院两次“B超”,一次“CT”均诊为胰腺癌,(胰尾部见3X5cm大小肿瘤),钡餐造影示:胃体左后壁见弧形压迹,考虑为胰尾部肿瘤压迫。这时病人已疼痛得彻夜不能眠,体重减轻约25kg。在患者的坚决要求和配合下,宋孝志教授开始用中药给她治疗。根据病情,以活血理气、消积破瘀、解毒止痛等方药治之,前后共用两个月时间。其中宋孝志教授多次给病人应用一些毒性较大或药力较大的药来解毒消肿,如雄黄粉,最多用至每剂1g;细辛用至每剂6g等。在治疗时,他在每次开方之后均能准确告诉病人服后会出现什么作用及达到何效果,让病人作好配合。经过一段治疗,在四诊合参之后,宋孝志告之病人病已痊愈可以去复查了,果然此时经全面复查胰腺肿瘤完全消失了。(“B超”示:胰尾部肿块消失,胰腺结构正常。)从那以后,病人完全康复,至今十分健康。以上是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的三次典型病案,此种情况在中医临床史上也谓之十分罕见,足以体现了宋孝志教授高超的医术。

宋孝志教授之所以在数十年医理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其根本原因是他对中医事业有执着的追求,为之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因而获得了累累硕果。

四、晚年再创辉煌

1991120日,在北京东直门医院的大会议室里,隆重召开了“贺宋孝志先生八十诞辰”庆祝大会。与会各界人士数十人,回顾了宋教授从医六十余年所走过的足迹,赞颂了他数十年对中医事业所做的贡献,并衷心地祝贺宋孝志教授八十寿辰。在会上,宋教授也一再表示,愿在有生之年,为中医事业再献余力。

的确,宋孝志教授从没有一天离开过中医的工作岗位,虽然他已退休多年,但工作确更加繁忙了。在他79岁高龄时,当听说党中央、卫生部为了挽救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决定为全国500名老中医专家配备徒弟,非常高兴,不顾年老体弱,决定出任带徒。并亲临人民大会堂参加拜师大会。在此之后,他更加快了工作节奏,每周数次出诊查房,讲课带教。并再次走上讲台,讲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为了带好徒弟,他亲自制定学习方案,讲授学习方法,就在患病住院期间也没有停止过。1993317日,宋孝志教授突患脑出血,做了开颅手术。当他醒来之后,关心的仍然是中医的发展和经验继承工作。在他精神稍有好转,能够坐起之后,不顾左侧肢体偏瘫,又开始会诊、讲课、批改文稿,指导学生学习,抓紧一切时间传授经验。这一切使他周围的人深受感动。

宋孝志教授献身中医事业数十年,始终如一的为之奋斗,为之追求,并为之负出了毕生心血。他的辛勤努力和奉献精神,换来了广大医患朋友的衷心爱戴和敬佩。在中医道路上,他象“蜡烛”一样,燃烧的是自己,照亮着他人。如今这烛光已与千万支光点汇成一束,辉映着人们的心田,照亮了后人前进的道路。

山石神韵注:玉真散临床新用

发表者:赵东奇 276人已访问

玉真散乃出自《外科正宗》,由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白附子、羌活各等份组成,具有祛风化痰、解痉止痛之功效,专为治疗破伤风而设。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常以此治疗其他杂病,并取得满意疗效,现列举一二。

一.百日咳

XX 3岁。2001117日初诊。十余日前起单声咳嗽,鼻流清涕,经用多种抗生素、止咳糖浆无效,近56日咳嗽加剧,阵咳频频,面色涨红,伸颈屈背,喉中痰鸣,呕吐痰涎。于市中心医院查血RtWBC16.8*109­­/L N40% L60%, 诊断为百日咳(痉咳期),家长为寻中医治疗而来疹。现患者阵咳频频,喉中痰鸣,咳甚呕吐痰涎,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濡滑。乃风痰阻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治以祛风化痰,熄风止痉,方药用玉真散加味:制南星3g 防风6g 白芷3g 羌活3g 天麻4g 白附子(先煎)3g 蝉蜕4g 制半夏5g 水煎取汁100ml分三次口服,服三剂而咳止,再服三剂巩固疗效。

按:百日咳的病机,祖国医学认为是风邪疫疠之气由口鼻入肺,肺气不宣,酿液成痰,痰阻气道,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痉咳。玉真散是治疗破伤风的通方,其功效为祛风化痰,定搐止痉。虽百日咳与破伤风二者的症候表现截然不同,然它们的病机却有相同之处,却离不开“风”、“痰”二字,故也可用此方治疗。但白附子药性温燥,易伤阴,故有明显热象者忌用。

二.血管神经性头痛

XX 14岁。2005102日初诊。患者形体肥胖,头痛病史2年,以左侧颞部跳痛为主,时呈抽掣样,伴恶心呕吐,反复发作,近一周加重。经头部CT扫描未见异常,经颅多普勒示:大脑左前动脉、左中动脉血管痉挛,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多方治疗无效而来诊,舌暗红,苔白,脉沉弦。四诊合参为久病入络,脉络瘀阻,血瘀气滞痰凝,拟活血化淤,解痉止痛,以玉真散加减,方药:白附子(先煎)10g 天麻10g 白芷10g 羌活15g 生石膏(先煎)25g 胆星10g 全虫5g 柴胡10g 葛根35g 川芎20g 元胡15g 甘草10g 细辛5g 茺蔚子20g 水煎取汁300ml分三次口服。服三剂而头痛头晕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消失,去生石膏继服3剂而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祖国医学认为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五脏六腑精华之气皆上注于脑。顽固性头痛多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其病机乃风、痰、瘀阻滞经络,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清阳不升,气血精微不能上注于脑,使元神之府失于濡养,故而头痛。玉真散可祛除窜经滞络之病邪,使经络通畅,气血调顺。方中天麻、白附子、胆星、白芷具有祛风化痰、解痉止痛之功;羌活、防风疏散经络之邪,以驱邪外出;更配以全虫、细辛、川芎、葛根、元胡、茺蔚子以加强活血化淤、祛风止痛的作用。据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川芎、天麻、葛根、白芷具有明显抗阵挛惊厥和中枢镇静止痛作用,并能增加脑血流量;元胡具有止痛、催眠、镇静、安定的作用;细辛具有麻醉、解热、镇痛作用;石膏降颅内压;茺蔚子、全虫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综上所述,玉真散具有或、活血化淤、通窍止痛之功,药证相符,是治疗顽固性头痛之良方。

山石神韵注:名医名方当归玉真散

2013/9/25 15:18: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欧阳恒,男,1939年生,湖南安仁人。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第二、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全国中医皮肤疮疡专科医疗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顾问等职,曾受聘于人事部专家服务中心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医50余载,中医理论功底扎实,学识造诣颇深,擅长治疗银屑病、白癜风、皮肤癌等皮肤疮疡疑难病症。主编著作10部;参编著作5部,撰写论文50余篇。

  组成:当归3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通草15克,白芥子6克,天南星6克,羌活10克,防风15克,白芷12克,天麻10克,刺蒺藜15克,益母草15克,大枣7枚,甘草6克。

  功效:养血和营、祛风散寒、活血化痰。

  主治:慢性荨麻疹。

  用法:上药浸泡后水煎煮,每日1剂,两煎合一,分2~3次饮尽。

  方解:祖国医学认为荨麻疹病因多与风邪有关,风邪或从内生,或从外感;病机方面认为急性荨麻疹多为热证、实证,慢性荨麻疹多为寒证、虚证。

  欧阳恒认为慢性荨麻疹多为虚实夹杂证,虚者乃病程日久或禀赋不耐,营血虚弱,此为发病之本;实者为卫外不固,感触风寒之邪;风气内通于肝,肝血空虚则内风生;正虚邪盛,气血津液失和,日久雍郁易生痰、生瘀;风、寒、瘀、痰为致病之因。临证主张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当归玉真散系欧阳恒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方,由当归四逆汤、玉真散化裁而成。方中当归、白芍、桂枝补阴血,调营卫;羌活、防风、白芷取其辛散之性,导风寒之邪外出;天麻、刺蒺藜平肝以熄内风;通草、桂枝、益母草活血通脉,以畅血行;天南星、白芥子辛温走经络,祛风化痰;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既助归、芍补营血之虚,又可防辛温燥散之品伤及阴血。诸药相合,寓祛邪于补虚之中,标本兼治。

  加减应用:自汗、恶风易感冒者,加黄芪、白术;风盛瘙痒重者,加全蝎、僵蚕;妇女冲任不调者,加仙茅、淫羊藿;夜寐欠佳者,加生龙牡、夜交藤。

山石神韵注:《中医方剂学》63、牵正散、玉真散、消风散、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小活络丹、

宋孝志教授玉真散等课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