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略谈腐败的危害性

发布时间:2018-09-28 22:30:59

陈良:略谈腐败的危害性

对于参与腐败的少数人来说,腐败给他们带来好处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腐败的负面效应远大于正面效应。

  对于腐败的影响,国内外学者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20世纪60年代,雷夫和亨廷顿提出过腐败有益论,认为在现代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腐败是有利的,可以通过两种机制刺激经济的发展:其一,当传统的法律或官僚制度阻碍经济发展时,腐败行为常常是逾越这些障碍的有效手段,收取“买路钱”(Speedmony)形式的腐败可以使经济个体避免官僚主义造成的延误,从而提高效率;其二,收取贿赂的政府雇员将更努力地工作,特别是在贿赂充当计件工资的情况下。他们认为,虽然第一种机制只有在官僚主义盛行、规章制度非常繁琐的国家才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可能性,但无论公事程序是否繁杂,第二种机制都能起作用。国内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腐败不可避免,他们认为腐败是发展的润滑剂,腐败能使办事顺利,适度的腐败对经济发展有利。甚至有些学者也大谈腐败有利,认为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只要“变”起来就好。对于参与腐败的少数人来说,腐败给他们带来好处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腐败的负面效应远大于正面效应,其负面效应主要体现为:

  一、 制约经济健康发展

  尽管腐败是社会的毒瘤,但仍有人为腐败辩护。国外有些学者认为腐败具有一定的“正功能”,我国也有人坚持腐败“正负功能论”,认为腐败是消除计划经济的润滑剂,从某种角度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确,现实中有些地方通过腐败为本地区带来了经济效益。从整体上看,腐败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明显的贪污受贿的铺张浪费,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危害比较直观,其负面效应无庸置疑。比如河北省原招商局长兼省机电进出口办公室主任李友灿,一次受贿达1670余万元,1670多万元如果用来投资,可以兴建一个中小型企业,实现社会财富增殖,如果用来救济,可以温暖千万个贫困家庭;又如全国每年公款吃喝几千亿元,不仅浪费国家大量的财富,同时助长慷公家之慨的歪风邪气,使一些人把公款吃喝当作有身份有权势的象征。对于有些地方和单位利用腐败作润滑剂,换来了部分效益和局部利益,以此为腐败辩护,是非常片面的认识。我们不妨对腐败润滑剂进行深入考察,看它是否有真正的正功能。

  在计划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许多投资项目取决于各级政府部门,为了争取项目投资,一些地方或企业纷纷跑省进京,不惜采取“舍得孩子套狼”的手段,以腐败作为润滑剂,争得了项目和投资;不可否认,这些项目建成投产,给地方带来了经济增长;但并不一定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假如通过科学决策选择在别的地方投资,也许能获得更好的效益。据有关专家估计,一般通过润滑争得的项目,只有三分之一有效益,三分之一半死不活,三分之一是半拉子工程,与此同时,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循环,国家曾经对纺织业实行压锭政策,却出现锭子越压越多的局面,可见以腐败作润滑,只能润滑出许多浪费资源的“怪胎项目”。再说回扣,被国内许多商家作为营销手段,有利于各自商品的销售,看上去回扣起到了很好的润滑作用;回扣直接受益者是得回扣者和施回扣者,间接的受益者是商家或企业,但是他人和社会则往往是深受其害;因为回扣,使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成为可能,使产品高于市场价格的销售成为可能,不仅仅是可能,已经形成了大量的事实,假冒伪劣产品每年给国家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也给人民群众带来无穷的祸患;由此可见作为润滑剂,只能把一些人滑向腐败,只能使社会经济滑向病态。其实回扣,外国人早已有过实践,检验的结果是祸害无穷,因而立法禁止。比如美国,早在上世纪初就有了禁止回扣的“埃尔金斯法”;在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法律法规。殊不知,我们不仅有人心安理得得回扣,还有人视之为润滑宝贝。

  腐败还是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力量,因为一些腐败行为将权力作为资本加以使用、消费和增殖,必然破坏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对经济秩序产生极大危害。其具体表现为:首先,腐败使党的许多经济改革方针政策无法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中央出台的改革政策是经过科学论证的,由于腐败,一实施起来就走了样变了形;其次,腐败阻碍了经济改革的进程。一些地区出现了地方保护主义,制定了许多土政策,人为制造市场分割;其三,一些人混淆腐败与改革的界限,把腐败行为归为市场经济的必须,以“改革开放”作为腐败行为的挡箭牌,这种模糊和错误的认识混淆视听,破坏了经济秩序;此外,腐败所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是经济发展中的绊脚石,也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直接因素。

  二、 破坏法制和规则

  近年来,党和国家在法制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法制不健全的状况有了很大的好转。但是,在执法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根本原因,乃是腐败行为作祟。由于腐败行为的存在,特权使法律变得苍白无力,不能真正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经出台的许多法律,即使是关系到“国运”的“阳光法”与关系到民族生存的“环境保护法”,都是纸上谈兵,对机关干部和企业经理层缺乏约束作用。每年年底,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禁止收受红包的文件,可是仍有许多人热衷于用公款送红包,仍有许多人心安理得地笑纳红包,彼此心照不宣各得其所,如此漠视党纪行贿受贿,在接受党纪检查、财务和审计检查时,许多单位都能顺利过关或摆平;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关于约束公款吃喝的文件发了那么多,就是管不住一张嘴;腐败居然如此漠视党纪和国法。

  日常生活中,许多事情依照法律和规则办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但是由于腐败现象的存在,再简单明了的事情,也得通过请客送礼才能办成。一些公职人员,在执法和办事过程中,奉行功利主义态度,对于自己有利的规则就遵守,对于自己不利的规则就不遵守;对于自己有利的,鸡毛可以当令箭;对于自己不利的,令箭也可当鸡毛。现实生活中,老百姓合理的诉求通过正常途径往往不能解决,只有一级一级地上访,引起某些大领导干部的重视,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因此,老百姓“信访不信法”,因为通过司法程序要付出很高的经济成本,而且不一定体现社会公正。腐败现象向执法司法领域渗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官吏的腐败、司法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滋生其他腐败的重要原因。”司法权是一种中立性和积极性的权力,它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司法腐败,则社会的公正和正义必然会丧失,社会上蝇营狗苟之事便会盛行,黑恶势力和犯罪活动就会蔓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党纪和国法的尊严将面临挑战。

  三、 恶化生存环境

  腐败的滋长和蔓延,直接恶化我们的生存环境。在地方保护主义呵护下,许多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地利用,导致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祸害。最明显的是江湖和河流的污染,“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如今治理花大钱,水质仍不如当年。”这便是淮河、滇池和太湖等水域的真实写照,治理淮河花了600多亿,净化滇池花了40多亿,代价不能说不小,效果却不能说很大,因为边治理边污染的情况还不能停止。

  腐败不仅恶化自然环境,同时也恶化社会环境,使普遍百姓的生存环境极为尴尬。红包文化泛滥,贪污贿赂成风,随便办什么事,明明白白走正路行不通,只有诉诸金钱和关系网才能搞定或摆平;这样的环境,只能使坏人和不良者如鱼得水得意忘形,而好人和正直者则如履薄冰举步维艰。打官司靠钱说话,子女读书要巴结教师,做生意除了讨好大盖帽,还要孝敬黑道;在同一地区或单位,涉及到利益分配时,强的占,恶的混,忠厚老实没有份;不少国有企业职工反映,他们明知道老总有腐败劣行,却对老总无可奈何,因为他早用金钱织好了保护伞,职工告状不仅没有用,而且可能丢自己的饭碗。对于无权无势的弱势群众来说,这样的生存环境是非常艰难的;对于有正义感的公职人员来说,遇到单位乱七八糟,活得非常郁闷;即使是留学回国的知识精英,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感到头痛。

  四、 毒化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好的风气,潜移默化地陶冶人们的高尚道德情操;而某些不良的观念和行为一旦形成风气,则如水银注地,无孔不入地侵蚀社会的健康肌体,使得消极和丑恶现象无所顾忌地滋长蔓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无可厚非的。市场经济,就是倡导人们以合法手段追求财富和利益。然而,一些人凭借手中的权力,大肆谋取不义之财,有的不择手段一夜暴富;如此腐败致富,不仅使社会公众产生了一种心理失衡,而且毒化和败坏社会风气,助长了歪风邪气的盛行。经济学上有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即当外观劣质的货币等与外观优良的货币等价使用的时候,人们优先使用劣币,而把良币收藏起来;当腐败致富大行其道的时候,人们就会纷纷仿效,优先使用“劣币手段”(各种腐败的)追求财富,而将“良币手段”(正当合法的)保留起来,不得已而为之。社会风气一旦被毒化,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假丑恶的东西变成似乎合理的存在,并使人们的灵魂扭曲,随波逐流地融入污泥浊水。时下,许多人不以贪污受贿为耻,反以贪污受贿为荣,敛财越多越觉得自己有本事;一般人在痛恨腐败的时候,一旦有机会也能腐败一次,却为之沾沾自喜。现在有些贪官落马,自己不作深刻反省,反而抱怨内部不团结,抱怨内部人把内幕暴露出来;社会上也有人不觉得贪官落网罪有应得,倒觉得他们运气不好给逮着了。

  通过腐败行为获得财富,那些财富往往被用于对社会有害无益的追求上,诸如赌徒、吸毒、玩女人、花天酒地等畸形消费因腐败而滋长,黄色产业因腐败而兴旺,以致于道德水平下降,只笑贫来不笑娼。世风所及,显现出“有灵魂的出卖灵魂,有肉体的出卖肉体”趋势,就连男女之间的性爱,原本是纯洁而美好的灵肉结合,时下却变成赤裸裸的交易。腐败除了毒化社会风气,还悄悄地蔓延到校园。现在的青少年和儿童对社会的腐败现象并不陌生,甚至一些孩子公款消费和请客送礼之道比较精通;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的特别关照,从读小学开始就给老师送礼,往往在送礼之后,孩子马上会得到及时的关照,有些老师甚至把学生座位的更换作为家长送礼的回报,所有这些在孩子们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如今官本位意识已经渗透到青少年身上,许多孩子在一起不是比学业和品德,而比谁的家长官大钱多,看谁享受特权待遇好。如此耳濡目染,孩子们的成长值得忧虑。

  五、 阻碍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伟大进步,是国家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必由之路。现代化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是多角度、全方位的转换,是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几乎涉及到人类活动和人类思想的一切领域。美国学者布莱克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从理智、政治、经济、社会和心理等五个方面对现代化进行阐述,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则从心理、智力、人口、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来论述现代化。不管从哪些方面论述,现代化可以理解为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现代化的主体,也是现代化的目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所谓人的现代化,就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合乎现代化的取向,人们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国民的现代化。他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腐败现象是社会的黑洞,腐败行为只能使行为个体获得好处,但是对整个社会却产生巨大的异化力量,它不仅恶化生存环境并毒化社会风气,更可怕的是它吞噬人性,使人的人格矮化、良知泯灭和道德沦丧;从异化的角度看,腐败黑洞是损害人们健康发展的邪恶力量,是阻碍现代化进程的绊脚石;如果说腐败有益于现代化的话,那就是从客观上促使痛恨腐败的人们渴望加速现代化进程,而腐败本身并不能推动现代化;相反随着现代化发展,将逐步改良滋长腐败的土壤,压缩生长腐败的空间。

责任编辑:凌绝岭

陈良:略谈腐败的危害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