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申论议论文写作专题(一)

发布时间:2020-10-19

. . .. . . 事业单位考试申论议论文写作专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题
(给定材料
1.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副司长应明2009625日透露,20101月份将迎来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国家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新的政策,以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国务院新闻办25日举行发布会,介绍实施《关中―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打造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的有关情况。《发展规划》提出,将把关中—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
应明表示,西部地区地域非常广阔,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在西部大开发之初,我国提出“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来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在68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规划了一些重点发展地区,这些重点地区就成为“西部开发战略高地”。目前,包括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应明介绍说,目前西部三个重点经济区中,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规划国务院已经批准;关中—经济区的规划国务院刚刚批准同意,已经由国家发改委印发;成渝经济区的规划正在编制之中。
19996月份,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1月份,中央下发文件明确了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近十年来,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成效,西部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基础设施明显增强,生态环境得到了更有力保护,老百姓也得到了更多实惠。
2.社会科学文献711日在京发布了《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蓝皮书显示,近十年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达11.42%,高于全国水平。
蓝皮书介绍,从1999-2008年,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部署,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生态建设与自然环境恢复态势良好,人民生活由温饱向总体小康迈进的步伐加快,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取得了新进展。
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实现了大跨越。西部地区GDP1998年的14647.3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8256.58亿元,年均增长率11.42%,高于全国9.64%年均水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最快的十年。
西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十年来,西北五省区经济总量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8年,西北五省区GDP391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8年达到16208.96亿元,增长了3.14倍,占全国的比例为5.39%。从十年中的增速变化看,后期增速明显高于前期,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
. .
. . .. . . 西南六省区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1999-2008西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平均为10.9%,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9.5%
另外,西部经济增速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与东部地区相比的发展速度差距也在逐步缩小。2008年西部地区GDP增幅超过东部,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17.8% 3.区域经济一体化曾让老百姓感觉遥不可及。而如今,不同城市间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日益成为现实。
跨区域合作正成为日益走向成熟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去年底,长三角城市群16市市长聚首,谋求提升长三角国际竞争力,并首次邀请泛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相关代表列席,互动机制正式启动。
区域大交通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信息资源共享、旅游和人力资源合作、规划合作、信用体系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合作的重点。被视为“坚冰”的通信壁垒开始消融。通关一体化改革使来自浙的出口货物,经上岸物流信息统一平台可瞬间完成跨关区通关作业。 去年泛珠三角区域共同保护珠江源头林业资源、关停污染企业、治理沿江生活用水污染等一系列措施接踵而出。交通运输体系、能源合作、旅游合作三个区域性合作文件相继签署并实施。
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市明确了新的发展定位,不再提及“经济中心”。津市则明确定位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国家关于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意见出台,将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的合作发展推向新的起点。
国家促进中部六省经济崛起的36条政策措施出台后,中部六省省委书记、省长首度齐聚中部论坛会议,谋划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紧接着,首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拉开帷幕,中部六省无一缺席,此举被视为中部省份交流合作的实质性动作。
东北三省在国家总体规划下,统筹区域重大发展规划,正形成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省选择立法层面,达成了《东北三省政府立法协作框架协议》进行“一法通三省”的探索。 4.我国现代化正从“点”向“面”发展和提升,对于区域的合理布局和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各个区域经济板块之间的发展渴望,可以用“争先恐后”来形容。从点状拉动到各个大经济圈、城市群组团式拉动,中国经济展现新的发展格局。从经济圈、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经济圈、沿江城市带到昌九工业走廊,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圈和经济带露出端倪。东北也不甘落后,城市群浮出水面。渤海湾半岛城市群已具雏形。陕甘宁川的区域合作、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经济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成为推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力量。
5.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围的经济活动。统筹区域经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但是经济问题,.. .
. .
. . .. . . 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久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变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地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事关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的十大关系问题,其中就包括东西部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为我国指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包括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的“两个大局”思想,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面向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而作出的重大的决策。党中央提出了通过几十年的乃至整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的战略目标。进入新世纪,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6.望着远处隐约浮现的片片沙丘,63岁的加木参目光里流露出一丝茫然。“这里也养活不了多少牲畜了。”他叹息道。
这位世代以游牧为生的藏族老人,带着一家六口在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乡放牧着300多头牛羊。然而,甘南地区草地年复一年地退化,使加木参一家的生活举步维艰。加木参说:“我羡慕我的朋友卓玛加现在的生活。”
去年,卓玛加一家五口告别游牧,带着90多只牦牛在政府专门为牧民兴建的碌曲县尕秀新村定居下来。新村挨着通往州府合作市的公路。由于政府提供补贴,卓玛加只花了3万块钱就买下了一套价值6.2万元的住房,还第一次喝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并正在准备给圈养的牦牛修建温室棚舍。
被称为中华文明摇篮的九曲黄河,像生命线一样横贯西北和华北人口稠密区。补给着黄区约一半的泾流量,然而,长期的过度放牧和开发,已使这里出现了200多公里长的沙丘,草原承载量比50年前下降了约50%。据有关专家测算,黄河中下游因洪灾或断流造成的损失中,20%以上与甘南及以上地段的生态受损有关。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算,中国每年因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损失,至少占其GDP8%。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0%,每年相当于损失1000万亩耕地;荒漠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4亿人口受到威胁;可利用草地30多亿亩,退化面积达85% 7.200838日上午,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与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志军在铁道部商谈加快海峡西岸铁路网建设问题,并签署《关于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新一轮铁路建设的会议纪要》,海峡西岸经济区迎来新一轮铁路建设高潮。
.. .
. .
. . .. . . 铁道部部长志军说,海峡西岸的区位优势非常好,东边是长三角,南边是珠三角,地是长江流域,北面是,要把这样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变成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很大程度上需要铁路网的支撑。
扫除基础设施障碍是实现跨越性发展绕不过去的一关,对其他区域发展而言也是如此。 8.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与行政区划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比如,目前地区保护行为更加隐蔽,已由过去禁止本地资源外流为主转变为限制外地产品进入当地市场为主;保护手段则由直接下发“红头文件”转变为制定一些只有当地产品才具备的所谓技术、质量、环保或安全标准,达到限制外地产品的目的;保护围也从产品扩大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 而以邻为壑、竞相让利,也导致一些地区可利用土地迅速减少,有些地区几乎已无土地可供,国家和地方税收流失、在出口贸易中竞相压价导致企业利润压缩并频遭“反倾销”,并造成生态环境损害,危及可持续发展。
而在一些似乎已成型的区域整合中,也存在名存实亡的情况。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局部利益,从未停止“龙头”之争,各种“利己排他”性的法规和政策出台,阻碍资本和商品的自由流动,造成了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协调,产业的同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得相当多的整合资源、协调合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未带来实际的好处。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整合发展,制约了中国经济增长活力的进一步发挥。因此,需要区域间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有利于跨省区要素流动,发挥出区域经济的活力。
9.瞭望》周刊载文指出,区域协调发展部分,是“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一大“亮点”。各地如何在国家规划的“一盘棋”中找准位置,同时又能发挥主动性,极为关键。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后凯介绍,过去中国制定的规划主要是按大区或地带来安排全国经济布局,由于各地带的差异较大,中央对各地带发展的规划设想往往停留在纸面上,很难具体落实。此次规划则提出了构建区域发展的框架,即在中国国土围,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等,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对四大主体功能区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在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管理政策等方面实行区别对待。与之对应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对重点开展区域,要综合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等;对限制发展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等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对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环境保护。
在后凯看来,如果措施得力,将会进一步提高国家规划对地方规划的指导性,有利于国家规划在各区域的有效实施,并且将改变过去如果国家或上级规划不能反映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所产生的“一刀切”现象。
而事实上,在后凯看来,中央规划与地方规划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错位和不协调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国家规划在某些方面不能较好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情况,因而实际制定和实施.. .
. .
. . .. . . 过程中容易产生“一刀切”现象;一些地方规划缺乏特色和可操作性,不能发挥本地的自主性和优势;受财政动机、扩大就业及突出政绩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规划未能因地制宜和量力而行,出现过分强调本地利益、违背科学发展观和全国一盘棋等问题。
后凯指出,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导向上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特色经济,确定主导优势产业;而要与全局协调,则必须改革规划体制,划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明确各级政府在规划方面的职责分工。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亦指出,在规划问题上,全国统一协调与充分调动地方发展积极性都很重要:“全国规划对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共同富裕等,意义重大,不可取代”,中央政府应在战略规划、因地制宜、整体协调的原则下,根据不同地方政府的资源状况、发展潜力、地区优势实行有区别的区域发展政策,逐步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
10.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加速推进,中国已初步形成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格局。
据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报告称,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各具特色。东部地区出台了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等产业迅速发展。今年上半年东部10省市的第三产业增速居四大区域首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继续提升。
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加快,、、等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钢铁、有色等原材料工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加快了整合提升步伐,工程机械、电动机车、数控系统等装备制造业产业快速发展。
西部地区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一些能源、矿产资源大省努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把发展以煤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和有色金属加工业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促进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促进有色金属工业向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延伸。
东北3省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以机床、机床、北方重工、远大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同时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
11.行政区发展是经济区域发展的基础,经济区域发展是行政区高水平、快速度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各个行政区的资源和要素数量是有限的,品质也有很大差别。超越行政区以拓展经济区域,推进区域发展,有利于资源和要素在更大围流动和重组,实现各行政区的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如果各个行政区政府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用开放的思维和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式管理经济活动,则行政区的发展和经济区域的发展就会融为一体、相互促进。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但一些行政区从局部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实施地区.. .
. .
. . .. . . 封锁和市场分割,其结果不仅妨碍了区域发展,也直接影响了自身发展,导致产业结构老化、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经济效益低下。
有鉴于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着力解决行政区和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问题,其关键在于打破行政区的垄断和封锁。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使各行政区的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具体事务,不再把企业分为本地的、外地的而区别对待,不再搞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
12.目前,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各大区域之间的合作正在日趋密切,相互之间的种种“壁垒”正在被打破,市场分割的问题和矛盾正随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区域互动机制的完善逐步得以解决。
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并非一路坦途。区域发展不平衡,加上行政割裂和政绩考核不科学以及财税体制弊端,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障碍还不少。
目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一是自然地理与历史差异在市场环境中形成的“马太效应”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挑战;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在城乡二元结构环境下出现的“剪刀差依赖”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挑战;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经济转型的环境下形成的“两难困境”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挑战;四是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在现行体制环境下出现的“效用销蚀”现象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挑战等。
13.对于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态,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秀山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以长江流域为例,沿江产业带将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部地区拥有科技、管理等优势,负责推动技术研发、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和金融服务,而中西部地区则拥有空间和人力优势,负责生产和制造。“区域经济之间的合作,不是单纯产业分工,而是功能分工。”
秀山认为,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时,若只是整体复制,虽然能在短期收获经济回报,但510年之后这些产业又将面临被淘汰的窘境。“不是说这些地区负责一些产业,那些地区负责另一些产业。而是各地区根据自身特色,在产业链上各占一环,各司其职。”
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上重新布局的背后,是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区域间功能性的分工,将打破画地为牢的市场束缚,推动生产要素之间的重新整合,激发出更为高效的生产力。 14.在目前的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中,中西部地区正在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省出台多项举措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重点承接沿海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包括高端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特别是吸引研发、营销和服务等产业到“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
.. .
. .
. . .. . . 省抓住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发挥资源、市场、交通优势,突出科技型、环保型重大项目,吸引了、等地一大批客商投资落户,如旺旺集团林板一体化项目、海立集团空调压缩机项目、台玻集团12万吨玻纤项目等。目前,沿海转移项目已跻身省工业大项目投资领域的前三位,加上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及优势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占全省工业总投资额的一半以上,不断推动着省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
省积极吸引优质产业落地,今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鄂港粤”经贸洽谈会、中部博览会和商贸洽谈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耀教授指出,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产业转移已不再是零散的、小规模地进行,而是整体地、较大规模地展开,这将深刻地影响到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地成长,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带来新的重大契机。 (申论要求
一、统筹区域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请根据给定材料的容,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2.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答案与思路点拨
一、统筹区域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请根据给定材料的容,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参考文一(字数1111
科学发展 统筹兼顾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围的经济活动。统筹区域经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久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变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思路点拨: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对问题的总体认识,可以是全文观点的概括,全篇精华的浓缩,也可以是问题的概述和简要分析。这一段的作用是提纲挈领,为全文订立基调,从总体上说明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认识这一问题,针对此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或思路对策。随后与.. .
. .
. . .. . . 下一段的具体分析衔接,自然地引出下文。本篇文章首段侧重分析解决“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问题的意义。此为“引”,即引用文章中的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地的关系。梯度转移理论认为,任何国家在发展的某一阶段,由于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都会优先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最有效率的区域,形成某些地区的“极化效应”,而当这些“成长极”达到经济高度发展阶段时,就会产生“扩散效应”,使生产力的分布趋于均衡化。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实现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初步目标。 思路点拨:
申论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全篇文章的过渡部分,基本容是深入分析问题,对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解决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直接意义和深远意义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进一步阐释首段表述的文章的主要观点,过铺垫,引出对策。本文所采取的是分析问题的危害、剖析成因,阐述解决问题的意义,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思路,为下文阐述对策做铺垫。此段主要是进一步从理论上阐发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还从历史上阐发了东中西发展的顺序问题。有论有史,史论结合。此为“申”,即通过进一步的探讨,“引而申之”,申发文章大义。
毋庸讳言,我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之后,出现了东中区发展差距拉大的发展难题。因此,党中央应时事、顺民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要求,进行区域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创新。如何形成区域之间统筹兼顾的共建共享利益协调机制? 思路点拨: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议”,即议论文章的主旨,议论文章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自然引出了下一步的对策。
一是要靠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二是要靠科学的区域规划,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三是要靠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区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好各区域的发展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同时,要更好发挥经济特区、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 .
. .
. . .. . . 思路点拨:
以上几段是文章的“策”,即对所要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本文的对策从制订区域发展战略、科学区域规划、对区域进行分类指导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因此为并列式的对策写作模式,指的就是几条对策地位相等、重要性基本持平,按照一定的顺序并列来写,根据作答要求和作答者的立意构思,在表述的先后、轻重、详略上可以各有一些侧重。 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资源禀赋和工作基础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选择梯度转移的路径,通过东部向中部、西部转移和扩散资源、产业,发挥先进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逐步形成东、中、西三个经济带,努力构建东部领跑、中部崛起、西部提速、东北振兴的发展态势。 思路点拨:
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文章的“结”。申论文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解决问题,而问题的解决与否,体现在文章的收笔处,本文采取的是呼应开头、严密扣题的方法,重复强调东中西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模式。 整体点评:
本文的立意是通过正面论证,即平铺直叙、正面建立论点的方法,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展开的。本题的作答重点是如何选题,资料中统筹区域发展可从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间交流等几个方面进行立意,必须选定一个中心论点,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和阐发,本文围绕从科学发展观角度进行论述,可以准确体现题意,容易展开论证,有说服力。标题则是取决于主题,为主题的概括,将本文的主题、体裁、写作对象宣示于众,本文标题“东中西统筹兼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即论点,是全篇文章的论述主题。本文标题约束、限定、统摄全文的容,可以准确体现标题所含的精神主旨、思想涵。本文的语言清楚、准确、规、典雅,符合文体特征、服从论证任务要求,符合申论作答用词规。
本文在结构上采取“引——申——议——策——结”的模式,行文上比较紧凑,也了给定资料,“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这样写作的模式,可以让考生在时间紧迫的答题环境中,迅速的打开思路写作,也可以给考官一种思路清晰的感觉,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考生可以模仿这种写法。 参考文二(1304
发挥优势 分类指导 形成区域经济合理布局
《关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吹响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已经施行了将近十年,取得了很大成效,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在这十年之间,中国也初步形成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四大区域经济格局,四个区域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在经济发.. .
. .
. . .. . . 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实践证明,坚持合理规划、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对于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思路点拨:
开头的写法属于浓缩全文主要论点的做法。本段首先以材料中的新闻背景引起全篇,单介绍一下目前的政策实施效果,由此引出原则性的对策思路,作为全文的纲领,以下的文章容均围绕此论点进行阐发。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自然地理与历史差异在市场环境中形成的“马太效应”,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挑战,地区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国家四大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有它突出的问题。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东部沿海地区因为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密集,造成了严重的膨胀性,而且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历史上曾有过一段辉煌,但是结构和布局调整不及时,陷入了长期的衰退;中部地区则普遍存在以上各种问题表现。而且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现有的经济实力、资源状况、发展潜力、对外联系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形成布局合理,规划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体系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思路。 思路点拨:
本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先简单剖析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原因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然后分析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分类指导和管理”的对策思路,为下文具体阐述对策做铺垫。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科学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制订不同的发展计划和纲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路,发挥不同地区优势,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东部地区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应继续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等产业迅速发展;中部地区应在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的基础上,加大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力度;西部地区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东北老工业基地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同时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要保证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根据区域不同的主体功能,分类指导,并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中国国土围,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等,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对四大主体功能区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在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管理政策等方面实行区别对待。与之对应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对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对重点开发区域,要综合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等;对限制发展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对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环境保护。
.. .
. .
. . .. . . 思路点拨:
本文的对策部分采用的是并列结构,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策均是从材料中分析概括得出,针对性强。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就一定能形成东、中、西部有效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思路点拨:
文章结尾严密扣题,重申本文的中心论点,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展望未来,结束全文。 整体点评:
本文标题即论点,清晰明显。立意从“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形成区域经济合理格局”入手,并将之提升到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承接部分从各地区的不同特点、现实状况等方面分析,使对策呼之欲出,文章主体部分对策具体可操作性强,结尾部分使用了展望未来的方法。整篇文章一气呵成,观点明确,论证有力,不足之处在于材料原文使用较多,显得重复率较高。 参考文三(1165
打破地方垄断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统筹区域经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久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变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思路点拨: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对问题的总体认识,可以是全文观点的概括,全篇精华的浓缩,也可以是问题的概述和简要分析。这一段的作用是提纲挈领,为全文订立基调,从总体上说明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认识这一问题,针对此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或思路对策。随后与下一段的具体分析衔接,自然地引出下文。本篇文章首段侧重分析解决“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问题的意义。
强调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这是因为我国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不断拉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这种巨大反差,不是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很可能从经济问题衍生为政治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与行政区划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区保护行为更加隐蔽,保护手段变化多端,保护围也从产品扩大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而在一些似乎已成型的区域整合中,也存在名存实亡的情况。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局部利益,.. .
. .
. . .. . . 从未停止“龙头”之争,阻碍资本和商品的自由流动,造成了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协调,产业的同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整合发展,制约了中国经济增长活力的进一步发挥。因此,需要区域间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从而有利于跨省区要素流动,发挥出区域经济的活力。 思路点拨:
申论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全篇文章的过渡部分,基本容是深入分析问题,对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解决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直接意义和深远意义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进一步阐释首段表述的文章的主要观点,过铺垫,引出对策。本文所采取的是分析问题的危害、剖析成因,阐述解决问题的意义,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思路,为下文阐述对策做铺垫。
中央政府应在战略规划、因地制宜、整体协调的原则下,根据不同地方政府的资源状况、发展潜力、地区优势实行有区别的区域发展政策,逐步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域经济空间上重新布局的背后,是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区域间功能性的分工,将打破画地为牢的市场束缚,推动生产要素之间的重新整合,激发出更为高效的生产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除了需要国家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从行政区和经济区域的关系看,加强同一经济区域各行政区间的协调互动机制,尤其是推动建立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帮助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把握世界科技进步、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充分利用欠发达地区资源丰富、投资成本低等特点,积极到那里办企业、兴产业,“借地生财”。
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导向上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市场调节的作用,突出特色经济,确定主导优势产业;要与全局协调,则必须改革规划体制,划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明确各级政府在规划方面的职责分工。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发展基础教育、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文化道德建设,改善社会风气。 思路点拨:
按照“申论立足点是解决问题,对策为申论文章主题”的规律,以较多的篇幅来具体阐释如何解决问题。本文的对策分为中央政府的政策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属并列关系。因此为并列式的对策写作模式,指的就是几条对策地位相等、重要性基本持平,按照一定的顺序并列来写,根据作答要求和作答者的立意构思,在表述的先后、轻重、详略上各有一些侧重。 在整个国家整体竞争实力不断提升的前提下,统筹区域经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最终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产业与产业、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和谐发展。 思路点拨:
.. .
. .
. . .. . . 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申论文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解决问题,而问题的解决与否,体现在文章的收笔处,无论采取正文中阐述的对策是否能解决问题,收笔处都要归结到问题的解决,要以斩钉截铁的肯定语气,说明问题一定能都圆满解决,并可对问题解决的趋势、前景做出预测、展望,分析有问题解决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深远意义。本文采取的是展望未来、升华论点的方法。 整体点评:
本文是通过正面论证,即平铺直叙、正面建立论点的方法,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展开的。本题的作答重点是如何选题,资料中统筹区域发展可从科学发展观、打破地方垄断和保护生态环境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等几个方面进行立意,必须选定一个中心论点,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和阐发,本文围绕打破地方垄断进行论述,准确体现题意,容易展开论证,有说服力。标题则是取决于主题,为主题的概括,将本文的主题、体裁、写作对象宣示于众,本文标题“打破地方垄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即论点,是全篇文章的论述主题。本文标题约束、限定、统摄全文的容,可以准确体现标题所含的精神主旨、思想涵。本文语言清楚、准确、规、典雅,符合文体特征和申论作答用词规。

.. .
. .

事业单位考试申论议论文写作专题(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