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水滴石穿的启示 - 苏教版

发布时间:2019-07-03 09:51:28

水滴石穿的启示

解读一

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介绍了安徽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并借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重点讲述了由这一奇观所得出的启示: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此课虽是一篇议论文,但完全可以把它上生动上形象,整堂课学生学得兴致很高,对课文很感兴趣,让我倍感兴奋:

一、听写一组词语,整体感知:

首先请学生听写以下一组词语:

接连不断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不懈努力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同桌互批,检查听写结果,其为一,二为通过对这组词语的比较联系,引出“滴水穿石”,最后读好这8个词语。

二、学习奇观,引出启示:

课文开始由“滴水穿石”这一奇观引出,我请学生联系课文插图感受到“奇”后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一奇观?从“连续不断”这个词中推导出“持之以恒”,那是需要多长时间的累积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沧海可以变成桑田,怎样锲而不舍的精神啊,怎样震撼人心的“日雕月琢”啊!对“持之以恒”有的深刻的了解后,抓住“同一个地方”来感悟“目标专一”也就顺理成章了!最后,出示小黑板,读好:

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三、学习事例,强化观点:

课文叙写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位成功人物的事例,请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的事例学习,交流时紧紧围绕“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来归纳,如李时珍从小立志,爱迪生自幼迷恋电学研究,齐白石是个特例中年以后才开始画画但始终坚持直至耄耋;同样,时间的累积,坚持不懈的努力更是惊人的一致,从“二十几年”、“毕生”、“数十年”等词眼中可以感悟到这共同的规律。每学好一个事例,教师可以出示小黑板进行小结: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                  )。如果我们也能像(      )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以这样诵读的形式一唱三叹,既对课文的巩固,又在学生内心形成并强调了文章的观点。

四、拓展事例,升华观点:

课文举了这样三个事例,可以再进行拓展,出示填空: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                  )。如果我们也能像(      )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分为两层:一、例举书上的事例,如法布尔、诺贝尔、谈迁、司马光、华罗庚等;二、例举课外的例子,如司马迁、李白、杜甫、贝利、苏步青等。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可见书上的观点是正确的。

五、学习论证方法,感悟严密性:

课文为什么要举这样三位人物的事例来论证,目的是为了说明“古今中外”无论是什么人物什么事情什么地点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后都能取得成功,严谨地论证了观点。

课文为什么要举雨水的例子呢?也是为了从正反两面来论证观点,逻辑性很强,论证更严密。

最后,解决课后思考题3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设问句反问句的区别与用法,并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解读二

这篇文章的体裁与前几篇文章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一篇论说文(议论文)。这类文章一般具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滴水穿石的启示》的论点鲜明,论据典型、确凿,论证逻辑清晰、方法得当。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倒不一定非要讲出这些术语,只要我们的教学紧密围绕论说文展开,多问几个为什么(启示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办?),课文的脉络及表达顺序就会非常清晰得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首先来看论点,它是文章的灵魂,统帅。本文的论点其实就是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句话由两组意思相反的四字词语组成。“目标专一”和“三心二意”“持之以恒”对“半途而废”。作者的感情倾向不言而喻,概括,准确,鲜明。

再看论据,它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文中所选的三个事例完全符合这一要求。所选取的三个人物涵盖古今中外,典型突出。分别是“不懈努力的李时珍”“孜孜不倦的爱迪生”“坚持不懈的齐白石”。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

最后是论证,它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课文从题目开始就给我们出了一道思考题,滴水怎么可能穿石呢?紧接着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马上为我们解了迷。一个设问句“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这节的关键词是“奇观”。而“锲而不舍”“日雕月琢”“接连不断”等词语和“奇观”的形成息息相关,应该让学生进行咀嚼体味。

第二节结尾有一个反问句,反问句是“无疑而问”,这样就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强烈的表达了这样一种意愿:我们能做好任何的事情。

接下来作者举了三个典型事例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需要滴水穿石的精神。李时珍“二十年”“不懈努力”终成《本草纲目》;爱迪生“毕生”“孜孜不倦”成为发明大王;齐白石“数十年”“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技艺才能炉火纯青。最后又用一句反问作了总结,取得成功,必须要有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这一个反问比前一个表达的感情更加的强烈,因为有了这三个典型事例的证明,读者的印象更加的深刻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有一个比喻,“滴穿”和“顽石”都加上了引号,这说明他们具有特殊的含义。结合前面的人物事例,我们可以知道,这里指的是克服困难,克服一切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直到成功。

上面一小节采用了例证的方法,下面作者采用了“对比论证法”,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作者拿雨滴和太极洞里的水滴作比,找出了二者之间的不同,那就是雨滴没有专一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最后是全文的总结,告诉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画龙点睛,篇末再次点题。紧紧抓住本文体裁的特点进行教学,脉络是清晰的,学起来也是轻松的。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水滴石穿的启示 - 苏教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