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直接意识和间接意识在歌唱中的体现(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4-09-01 19:18:03

谈直接意识和间接意识在歌唱中的体现

 

 

摘要:意识分为直接意识与间接意识,人的行为中包含着直接意 识对人体的直接指挥,间接意识对人体的间接指挥,要想完成任何一个行为这两个意识必须共同存在。正确的歌唱也是需要直接意识与间接意识协调统一的对人体进行指挥,从而促进声乐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意识;直接;间接;指挥;有意识;无意识

 

 

每个学习声乐的人,都会有共同的疑问,怎样才是正确的歌唱方法呢?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声乐教师所教授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作为学生就经常会去想,究竟哪种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古往今来,何为正确的歌唱方法成为了讨论不休的话题。音乐不同于数学,有特定的计算公式;也不像是文言文,有固定的词语翻译。音乐归根究底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需要以及表达情感和娱乐而产生的。歌唱也只是属于音乐的一种,不过是人类大脑和心灵的某种产物。

声乐大师说过:一个人怎么想,他就会怎么做;一个人怎么想,他就会怎么说。同样,一个人怎么想,他就会怎么唱。从根本上来说,发出歌唱的是意识而不是嗓音。本文则通过意识对人体能动性支配研究,分析声乐学习过程中的直接意识与间接意识对基本歌唱元素的体现及作用,力求更细致的阐述意识对正确歌唱方式的重要性。

 

一、意识的直接与间接

1、直接与间接意识

  在心理学中,把人格结构分为直接意识和间接意识。前者有明确目的性,是可以进行推理、可以作出选择,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有意识。例如你可以选择书籍,选择住房,选择伴侣,有意识的想着什么地方该怎么处理,用什么样的速度、力度、音量等;但由于要通过思维再作用于身体器官和肌肉,所以反映比较缓慢。后者是由于习惯而成自然又称之为无意识或者下意识,例如心脏的跳动,消化系统的运作,血液的循环、呼吸等,都是无意识的作用。我们平时在声乐训练时,想要唱出理想的音色、音高和想达到的效果,有时却不能够准确调节。这方面的能力,更多的是要依靠平时音乐训练中的不断积累,使有关器官形成一种记忆功能力,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不断使声乐有关肌肉活动按一定运动轨迹行动,久而久之形成机制,这种机制是第二性的,由间接意识控制。因为声乐活动是动作组合,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多种活动的过程。              

2、意识的直接与间接指挥

人是由意识与体质构成的,人的行为也是由意识指挥人体来完成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走路、跳舞、吃饭、打球等行为都是在人的意识下对人体的指挥。像这种有意识直接性的指挥身体各相关部位做各种相关动作来完成各种行为的,我们称之为意识对人体的直接指挥。人的各种表象如:开心时,会大笑;在悲伤时身体会抽搐、落泪;兴奋时血液循环会加速、心跳会加快,紧张、愤怒时身体会颤抖等。而这些都是由人体本身的意识获得性地得到某种特定的刺激或感觉,从而引发人体的行为。这类行为,我们称之为意识对人体的间接指挥。

二、直接意识在歌唱中的体现及作用

1.呼吸的直接意识

呼吸不仅是人类生存的本能,而且也是歌唱的动力。从字面上看呼吸,可以理解成是先呼后吸。的确在正确的歌唱中,呼吸的关键是在呼的艺术上,而不是在于吸。歌唱中的呼气不是生活中的自发的单向气息运动,而是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气柱内双向多抗的气息运动。用横膈膜的力量,把腰圈扩张的感觉一直保持住,呼气要均匀、舒缓。在气由呼转吸的当口,控制住气息并使之暂停运动,口、鼻同时吸气,吸气的同时两肩放松、打开。等到吸气所需符合对歌唱的要求时,再反力量松开,这时吸气进来再呼的时候正好与歌唱的需要吻合,也就是说在歌唱前要对呼吸有个控制,在歌唱过程中的换气也是如此。

身体就是学习声乐的人的乐器,在自然状况下,我们说话的声音是单薄微弱的,并不是正确科学的歌唱状态。歌唱时必须加大身体气柱抗的力量,才能产生大量优美的泛音使歌声动听且音量大、音域宽,其中关键的就是腰部的肌肉要绷紧,不能像日常生活中都是松软塌瘪可变形的自然状态。

这一系列的呼吸方法都属于人类的直接意识控制气息呼吸的艺术。并不是人体所本能具有的,而是通过人体大脑反应出,所必要的有意识的行为,再通过有意识的指挥人体来完成的。

2.吐字的直接意识

吐字中的直接意识则是由意识直接指挥舌、嘴唇、下巴等相关部位的运动再加上气息的配合,经过声带的振动配合来完成的。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老师会说:“长大嘴,下颚往里收,把嘴巴竖起来!”等等。这些都是有意识的去调整外在的器官,从而纠正歌唱中的吐字发音。

要学会正确的吐字,首先就得先了解什么是字。从音韵学理论来讲,汉字都是由三个因素合成的:即声、韵、调,声就是声母(音节开头的辅音),韵就是韵母(声母后面的部分),调就是字的声调(音节中具有区别作用音的变化)。歌唱者首先要咬清五音即: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这些是字在口腔中发音的部位。要吐正“四呼”:即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合口呼,这些是字在口腔中的发音着力点。要辨明,“归韵”即十三辙,这是字的收音归韵。
在歌唱中正确的吐字应当:第一,要咬好字头,字头一般都是子音,子音字是还能延长的,因此要咬得稳、准、快,即有意识的控制嘴唇准确快速的咬住字头又不能咬死,比如:老猫叼小猫一样,咬不伤又掉不下。这就要充分的利用嘴唇的巧劲。第二,要吐好字腹,也即是母音,母音是字以发声部分,因此要发得圆润、丰满、保持不变,气息不断,否则字就会听不清楚,囫囵吞枣。也就是说,要保持空腔内有足够空间的同时还要保持母音形状的不变。第三,要收好字尾(归韵)。字尾要收准确,恰到好处,不归韵字就会走样、有些也不是归韵长了就好。

实践证明咬字吐字时要共同遵循:以竖(圆唇)、后(舌位后)、宽(舌头低)为主的原则,同时还要有的方矢地具体采用与其自身特点相反的反向制约的方法:横字竖咬,竖字横咬;前韵母后咬,后韵母前咬,宽韵母宽咬,窄韵母窄咬。字音在口腔拼合的着力点靠后些,声音易树立贯通。具体感觉就像是“打哈欠”时咽管拉长的形态,就是要保持上提软腭、鼻咽喉壁,下放喉头形态的前提下,前音(字头)动、后音(韵母)不动的惟一准则,由此派生出口咽腔正确的横动竖不动、前动后不动、下动上不动的基本动态。

3.情感意识的体现

情是歌曲的灵魂和主宰。不管是在独唱、合唱中,还是在歌剧、音乐剧中,都要求演员们有情感的去演绎曲目及剧本中的情感世界,使听众(观众)受到表演中的感染而感知上的认同和情绪上的共鸣。如果一个作品,演员的情感表达的不够准确、真实、鲜明,那么这个作品等同于失去了灵魂的空壳,豪无可观性,更别说是去感染听众达到共鸣了。一句话,成功的演唱者应能唱情、唱意境、唱韵味,这是我国传统声乐美学的基本准则。

那么情感是怎样来的呢?

人类的情感是相对稳定的,它因环境的不同、交流对象的不同、行动动机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情感。这就必须依靠大脑的直接意识,有控制的去指挥自身去投入情感。

无论是声乐学习还是表演中,它们的情感体现的本质核心就是一个“演”字。歌曲当中,虽不像歌剧中有规定的人物、有情节发展、有特定的场景,但仍然有角色、有环境、有情景、有基本情感、有特定的心境和情绪的发展。演唱的人要想进入角色和场景,首先就得先控制性的指挥自己充分的去想象歌曲中的场景,投入到歌曲中的情感世界中,要真、要信、要把自己的心态换成角色的心态。如:《惜春》一曲中,所表现的是作者对美好春光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自问自答,一往情深。那么作为演唱者,就应该在前奏响起时,开始有意识控制自己想象着春天的美好,融入乐曲中,把自己比成作者,以歌曲主人翁的心态去演唱。

每个人每一天的心态都有所不同,有时候心情澎湃,有时候情绪低落。可是在演唱过程中,不可能让歌曲去适应你,而是你去适应歌曲。好比在一节声乐课上,当你处在一种很懒散的精神状态时,身体无法调动起积极性,这样的状态下上课是十分吃力的,这个时候我就应该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调节自身的情绪,运用想象、感知,强迫式地控制身体去适应。而这些“演”出来的情感必须是在有控制的状态及得体的形式下的抒发的,这就是情感的直接意识。

三、间接意识在歌唱中的体现

1.有关呼吸

直接意识的呼吸重点在呼的艺术上,是控制的呼出。那么吸气在歌唱当中是不需要人为的,吸气的技巧就像是平日里说话一样,是下意识的,也就是间接意识的吸气。在声乐学习过程当中,人们通常是有控制的去吸气,而这种人为的吸气会导致气息僵硬,出现动舌、伸颈、端肩等。在演唱一段较长的乐句时往往因怕气息不够用,下意识的就会吸入过多的空气,这会使喉咙、横膈膜以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处于紧张状态,以至破坏正确的歌唱。

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特别是女性,大都采用胸式呼吸。则胸式呼吸是以肋骨和胸骨活动为主,吸气时胸廓前后、左右径增大。由于呼吸时,空气直接进入肺部,故胸腔会因此而扩大,腹部保持平坦。而这种呼吸是一种普遍的习惯性的呼吸方式,也是人自然情况下无意识的一种呼吸方法,这与正确歌唱当中所强调的胸腹式联合呼吸不同。所以,很多人在演唱乐曲的过程中,由于胸腹式联合呼吸的熟练度不够,从而无意识的采取了习惯性的胸式呼吸方式来替代。

2.有关咬字吐字

在学习声乐时,日常的行为习惯与正确的歌唱方式相冲突,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在歌唱发音时出现:下颚紧张一吐字下颚就慢慢的往外翘,正确的歌唱说,把下巴可以比作“脱臼”的状态,而能够正常生活的人们下巴都是完好的,所以无意识的在咬字吐字是会用到下巴的力量。正确的歌唱要求嘴巴竖向打开,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说话时,嘴巴是横向张合的,所以要竖向打开嘴巴就感到无法正常的咬字吐字,从而无意识的唱着唱着就又变成横向张合。如:在发“a”元音时,嘴巴必须竖着张大一点,可是在练习中,经常会习惯行的唱着唱着又变成横向张开,这样听起来就变成发“e”元音了。

日常生活中习惯了喉结在自然状态下舌头在口腔中的咬字位置,在正确歌唱时,由于舌根与喉结相连,所以当喉结下沉时,舌头也要随着喉结下沉才能与喉结保持自然松弛的状态,再通过舌头的形状的改变来进行咬字,可是一旦要求喉结下沉,舌头还保持着原来的咬字位置咬字,舌头却因喉结的下沉幅度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拉力,这就造成了发声器官的紧张,影响了正确发音。

3.有关情感

间接的情感意识,也可以说是歌唱时自身的心态。学习声乐的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时候一节课下来,感觉很吃不消,那时的你会觉得状态不佳,感觉身体不听使唤。或者说,今天心情特别号,感觉这一个节课状态极佳,唱的很好。这种状态指的就是身体的自身存在的一种循环状态,并不是你能加以控制的。我们不能说,如果你不吃饭,你让肚子感觉不饿,它就真的能够感觉不饿了。竟然这种下意识的状态是无法控制的,那么我们只能用前面所说到的情感的直接意识,有意识的去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上声乐课的时候,老师们一般都会说,哪个部位要怎么怎么样,腰部要张开,下腹往里贴等等。而这也使得一些学生们在课程中,一味的想着的是歌唱的技巧,完全忽略了情感。一开始唱曲子的时候,就会出现种种的问题。因为此时的学生们满脑子都是歌唱技巧的束缚,这已经完全跑离了音乐的主旨,他们已经忘记了歌唱其实是一种另人舒畅和享受的事情,只有心情好的时候,才会情不自禁的哼起歌来。可是一到课堂上开口唱歌时,就像是在做一种逻辑思维题似的,一套套的“公式”往里搬,但最后发现辛苦了大半天,结果却越弄越糟。这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理上了一把枷锁,从而的产生排斥心理,不再是因为喜欢歌唱而唱,而变成了不得不唱的情况。我想,每一个学习声乐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面对这些枯燥的演唱“公式”时,自然的就失去了对歌唱的兴趣,把歌唱下意识的变成了苦恼的问题。像这种自身因素引起的情绪、情感,就是间接的情感意识。

四、直接意识与间接意识的协调统一

当我们了解了歌唱中的直接与间接意识对歌唱的影响后,我们不能够单方面的说直接意识就是正确的歌唱方式。因为在人的任何行为中直接与间接两种意识必定是共同存在的,骨骼、肌肉是人体的基本组织结构,一切能动性都必须通过人的大脑神经指挥下才能产生完成。人的直接意识只能调节完成一个动作,而不能完成一个以上的动作,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能把直接意识用于应付主要的动作,而其它动作则要依赖于间接意识的控制,无论是直接意识还是间接意识,它们始终仍是一个整体——意识。同样的,歌唱的过程就是意识——歌唱——意识,正确的歌唱是由直接指挥与间接指挥共同完成的,在声乐演唱中一定要科学地认识到这一心理特点,不要顾虑重重,否则将会顾此失彼。所以,我们应该将直接意识与间接意识协调统一,树立主观歌唱意识,提高客观歌唱能力,达到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效果。

中国有句俗话,所谓“熟能生巧”。 在我们声乐学习时,所接触到的正确的歌唱方式,与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有所不同,所以会感到生疏,在歌唱中未能很好的运用,所以,只有长期的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歌唱技巧、歌唱能力进行训练,才能够使正确的歌唱方式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把这些不自然的都变成自然的。而无意识是又是自然产生的,无法加以控制的,并且在无意识中却存在着很多自然习惯了的又不正确的歌唱方式。那么,我们应当通过认真正确而科学的有意识的训练去调整和改善无意识中不正确的习惯。不断耐心且细心地进行着看似枯燥简单的重复工作,正确的歌唱观念就会逐渐巩固下来,从而达到从有意识到下意识的过程。

五、总结

以上是对歌唱中呼吸、吐字、情感三个元素中的直接意识与间接意识的具体分析。分别论述这两种意识的具体表现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在实际歌唱学习或者表演中所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使目标更加清晰,从而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最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正确的歌唱方法的本质就是意识对人体的指挥的艺术。所以,培养良好的意识能动性,对于形成正确的歌唱方法以及歌唱水平的提高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实现意识能动性对人体指挥的最终目的就是:歌唱者能够正确的、全面的调动和协调自身在歌唱基本元素中的灵活运用,使学习效果做得更好,声乐技能有最快的发展,歌唱水平得到最大的提高。构造一个良好的乐器来完成全身的整体艺术歌唱。  

 

 

 

1.许讲真.歌唱艺术讲座[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

3.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第一版.

4.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5.张蕾.歌唱的钥匙[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6.李晋伟,李晋援。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7.那查连科.歌唱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8.沈金华,宗莉加。声乐表演中的不良心理成因及矫正[J].西南大学学报,20072.

9.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10贺星.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适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9.

11.张鸿懿.歌唱家心理研究趋议[J].中国音乐,19946.

12.刘薇薇.歌唱心理因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9.

13.王鸿俊.如何帮助声乐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J].艺术交流,20032.

14.符茵.歌唱心理在演唱中的影响及培养[J].琼州学院学报,20106.

15.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谈直接意识和间接意识在歌唱中的体现(毕业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