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贵州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发布时间:2018-09-25 12:50:34

努力把贵州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的贵州]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约4542字   正如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的那样,“科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我省丰富的资源,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大力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因此,如何把我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当前贵州支柱产业   发展的基本情况   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变量函数,决定经济增长、经济产出至少有以下四个要素:制度架构(也可称之为制度资本),如产权保护、民主、法治等等;自然资源禀赋,如离海岸河流的远近、石油、各种矿产的储藏情况;劳动力,它的数量、成本、素质等等;土地。这四大要素中间的任何一项越多,该国(地区)的经济增长就可以快一些,收入就能多一些。贵州也是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也是依靠已有资源即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气候、旅游、文化、人力资源来发展的。   以电力、煤炭为主的能源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特点进一步突出。到2006年,第一批“四水四火”电源项目全部建成,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其中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到1816.8万千瓦。能源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一,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0.5%,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凸显。特别是电力行业,其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4.2%,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烟酒、铝工业、磷化工、特色食品、民族制药等优势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2006年,以烟酒为主的传统产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卷烟产量和白酒产量分别为211.73万箱和14.21万千升,烟酒行业分别实现增加值85.84亿元和47.36亿元,增长5.8和23.4%。以铝及铝加工、磷及磷化工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发展较快,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2.6%和13.8%,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和5.9%。以特色食品、民族制药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民族制药行业增加值为37.5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特色食品加工业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4%。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发展,其增加值达到61.3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9%。   以旅游业为主的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多彩贵州”系列活动为载体,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2006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为4747.89万人次和387.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8%和54.1%,旅游业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文化产业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旅游业的结合更加紧密。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苗、布依、侗、水、仡佬、彝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是以夜郎为代表的山地文化的诞生地,堪称民族文化的宏大博物馆。以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把银座唱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享誉海内外。人力资源丰富,贵州有3900多万人,其中有2800多万人在农村,农村富余劳动力800多万,其中350多万出省打工。   抢抓机遇,突出重点   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坚持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主题,能快则快,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有条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发展。依托我省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工业区域布局,集中力量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把我省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改变欠开发的过程中逐步改变欠发达面貌,促进我省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的大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当前,人类正处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从工业现代化向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而我省在发展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为此,必须树立“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坚持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我省最突出的竞争优势之一,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寓生态建设于资源开发之中,融资源开发于生态建设之中,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实现历史性跨越。   进一步做强做大能源新兴支柱产业。抢抓“西电东送”机遇,继续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火电,努力发展新能源。加快乌江、南北盘江、清水江流域大中型梯级水电站建设,建成构皮滩、思林、光照等水电站。加快第二批火电项目建设,建成纳雍二厂、鸭溪电厂、黔西电厂、大方电厂、盘南电厂、发耳电厂、大龙电厂和水城电厂技改工程等火电项目。进一步拓宽电力发展路子,积极开拓周边电力市场,在落实资源、市场和通道的基础上,适时开工建设黔东电厂、兴义电厂、习水二郎电厂。大力培育省内电力市场,建设桐梓电厂和都匀、清镇、毕节头步电厂异地技改等直供电厂,促进电力市场多元化。力争到2010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外送能力达到1000万千瓦。   按照“大煤保大电”的要求,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和集团化发展路子,优化提升煤炭产业结构。加快煤炭工业结构调整,调整和优化布局,提升规模和质量,积极推进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着力提高煤炭生产安 全和技术水平。力争到2010年,煤炭产量突破1.5亿吨;原煤洗、选比率达到70%以上;建成一批年产原煤200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大中型煤矿产量占三分之二以上,进一步提高煤矿产业集中度。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争取国家支持在我省试点,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优强企业在有条件的地区利用麻疯树、马铃薯等开发生物质能;鼓励利用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发电。   做强做大优势原材料新兴支柱产业。把发展煤化工作为重化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和深加工转化,规划建设贵州西部煤化工产业带,努力在我省建成重要的新型煤化工基地。进一步加快磷化工业发展,重点支持发展高浓度复合肥和精细磷化工,配套发展合成氨等化工产品,加强磷化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积极创造条件把我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磷化工基地。按照“重点发展氧化铝,配套发展电解铝,大力发展铝加工”的思路,着力提升铝工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以铝合金、新型铝材料为重点的铝加工,着力提高铝加工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   做强做大以烟酒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实行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走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发展路子;大力调整卷烟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中高档卷烟比重,培育名优品牌。以茅台酒集团为龙头,发挥国酒的品牌优势,进一步提高酒类生产的质量和科技含量,适度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积极培育以旅游业、生态畜牧业为重点的后续支柱产业。按照把我省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和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保护第一、永续利用,整合旅游资源和各方面力量,着力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和旅游精品战略,大力推进旅游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力争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入境游客年均增长7%以上,国内游客年均增长20%左右,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700亿元左右。大力开发具有地方资源优势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使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争取国家支持实施岩溶地区现代草业和畜牧业行动计划,重点建设一批优质猪、肉牛、肉羊、奶源、家禽、水产等生态畜牧业基地,抓好无公害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发展规模养殖场、户和养殖小区,建好建强优质畜禽产品基地县。基本建成具有较强服务功能、覆盖广大农村的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饲料生产、质量安全和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畜牧产品 深加工,培育壮大一批畜牧养殖、营销、加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名牌优势产品。建立畜禽重大疫病预警机制,抓好重大疫病防疫检疫工作,重视对集中养殖场和小区的污染防治。力争“十一五”期间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2010年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0%。   大力发展以民族制药、特色食品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支持以特色民族药为重点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保健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和保健品,加快建设以民族药为主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注重中药材资源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引导制药行业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发展有较强竞争力的民族制药集群。依托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以辣椒制品、肉制品、调味品和精制茶等为重点,加快特色食品工业发展。在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造纸和林竹产品加工业,加快黔北竹桨纸一体化项目建设和黔东林纸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发展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建立以风险投资为依托、以拥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人才团队为支撑、以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为保障的创新平台,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在有优势的领域初步形成若干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发展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力争“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2010年达到190亿元左右,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推进存储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终端、数字电视、网络产品及电子应用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发展软件产业,建设以存储技术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终端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快贵阳、遵义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有色金属材料、改性聚合物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等新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加快建设以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电子材料、复合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以锂电池、高容量聚合物动力电池为主的新能源制造基地。积极支持国防工业发展,依托国防科技工业等骨干企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促进军民结合,实行重点突破,加快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振兴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制造业,重点支持航空航天及基础零部件、现代通用机械成套装备等研发和产业化。   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百亿元企业”建设方案,争取在能源、优势原材料、烟酒、电子信息等产业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 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在制药、食品加工等行业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小巨人”企业。进一步推动工业企业聚集化,科学规划、突出特色,节约用地、有序推进,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集聚发展,促进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集约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推动城市化、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省域经济一体化良性互动。   提高人力资源的供给、保障和利用能力。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力度,抓好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加强培训监管,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有组织的劳动力对外输出,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引导乡镇企业转变机制和增长方式、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扩大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规模。鼓励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人才培养的战略联盟,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持久的人力支撑。以重大产业化项目为载体,创新和实施灵活的高技术人才政策和制度。加强旅游人才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努力把贵州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