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手把手教你做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点评解析)

发布时间:2020-01-02 19:08:43

2020届高考语文手把手教你做题

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①“我马背上长大的孙子啊,你这草原上人人夸赞的牧马人啊,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的那些事?”

②我看见月光跳进了老祖母的眼睛,把往事照亮。

③我一直记得那个早上,我闻到了你锅里喷香的奶茶味,睁了睁眼睛,又闭上。你说,我的小马驹呀,你赶紧给我打个滚儿爬起来。你把我拎出蒙古包,一直带到牛圈里。你两腿夹着奶桶挤牛奶,让我去把半个月大的小牛犊抱过来撞撞奶,你说只要它在母牛的乳房上吸吮几口,母牛的乳汁就会像山泉一样喷出来。

④那小牛犊在草原上抻开四条腿跑,就像一条肥壮的大黄狗。我追上它,却拦不住它,我拦住了它,却抱不住它,我抱住了它,却抱不走它……你脸上的慈祥变成了冰,起身抱起小牛犊,就像抱起一只小狗崽那么轻松。你把小牛犊撒在草原上,让我每天去抓抱,直到我把小牛犊抱到母牛的身底下,你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我就这样在草原上跟着你度过了一春又一秋,一头头小牛犊长成了大奶牛,我也练成了臂力强壮的小牧童。

⑤小草在冰壳子下面冒出了嫩绿色的芽,你把羊群交给了我,一遍遍嘱咐我:“遇到事情不要慌。那几头大肚子的母羊要生,你就远远地看着它。如果遇上有难产的母羊,你就慢慢地帮着它。”

⑥阳光温暖。几头待产的母羊一个冬天都没有闻到新鲜的牧草味了,吃得好入迷。我想把羊群拢起来往回走,发现一只小个子母羊有了生产的迹象。我帮它转过身体背着风,它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它只生出一寸小羊羔的蹄子甲。天色渐渐暗下去,羊群仍然散漫地撒在草原上,老鹰出现了,它闻到了母羊生产的血腥味,在羊群边上盘旋着。我的耐心变成了急躁。当我使着劲把小羊羔从小个子母羊的身体里拽出来的时候,我听到了它异样的叫声。它的子宫被我给拽脱落了。

⑦老祖母,当我急吼吼地求助你的时候,你不慌不忙,轻轻地托起地上沾着泥和草屑的母羊的子宫,用温水冲洗干净,一点点送回母羊的腹腔。你把母羊放在蒙古包里照看了一夜。第二天,那小个子母羊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那样开始吃草了。

⑧老祖母,你两天没有给我一个笑脸,第三天的时候,你一边给我系紧长长的袍子腰带,一边耐心地告诉我,好牧人是会跟草原说话的人,牲畜冷了,你也知道冷;牲畜饿了,你也知道饿;牲畜疼了,你也知道疼……你说牛儿羊儿和我一样,都是草原的孩子。

⑨记得那个冬天的雪花好大,像白蝴蝶似的慢慢地落在草丛里,遍野的牧草像金针,插在银色的雪地上。早上一推开包门,我就看到了那只灰色的大母狼。它离我们的蒙古包不到五十米,面向我们趴着,支着脑袋,看到人,好像并不害怕,一动不动。

我急忙翻身上马,操起套马杆。我的心里有谱,知道一出手就可以套住狼脖子。就在这时,⑩我的肩膀被你甩出的放羊鞭击中了,一阵火辣辣的痛。亲爱的老祖母,你不让我去擒拿这只闯入我们家园的狼。

⑪它掏你的马群了吗?它叼你的羔子了吗?它向你发出凶狠的吼叫了吗?它阻挡你赛马的道路了吗?

⑫老祖母,你的眼睛是明亮的镜子,夜里能看见云里的星星,白天能抓住马鬃上的风。你告诉我这条狼不是来祸害人的,它肯定是遇到难处了。它吃力的呼吸和凌乱的皮毛,暴露了它的虚弱。

⑬草原的夜晚,每一棵草摆动的声音都显得非常清晰。我的心跟着那头狼的呼吸在跳。它为什么不离开?趴在我们门前要干什么?你在等,我在观察。

⑭“嗥……嗥……”,那条狼终于发出了非常微弱的叫声。突然,我听见狼微弱的叫声被放大了不知多少倍:“嗥……嗥……嗥……”,那声音凄厉又高亢,打破了寂静的夜空,幽幽地升起,又渐渐向远方传去。我定神一看,啊?竟是你,我的老祖母,你在帮着那狼大声地叫着!

⑮三对绿色的狼眼睛,像小灯笼那样,越来越近。这是母狼的伙伴听到了它的呼救声,赶来了。那母狼把头低向身旁的草丛,叼起一只小狼崽。接着,每一条狼都叼起一只小狼崽,飞快地离开了。原来,那母狼一直一动不动地卧着,冒死从早晨坚持到夜晚,是为了守护身底下刚刚出生的孩子。。幸运的是,它遇到了你,我的老祖母,草原万物的母亲,你知道如何帮助它。

⑯我亲爱的老祖母,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选自《文汇.笔会》有删选

8.第④段画线句语句递接紧凑,请对此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第四段画线句用了三个相似的转折句式(或排比手法),以短句排列,节奏紧凑,再现了“我”练习抓抱小牛犊的过程,突出“我”力量不足与抓抱起小牛犊的艰难。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时可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表达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从修辞上看,画线部分连着用了三个“我……却……”转折的结构,构成了排比,排比的好处是使语言有气势;句式特点来看,都是短句,用短句的好处是使语言紧凑;从从内容上看,这个句子写了“我”抓抱牛犊的情形,“拦不住”“抱不住”“抱不走”,表明抓抱小牛犊的过程艰难,可谓一波三折,“抱不走”又表明“我”的力量不足。

点睛: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此题考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该句属于文中含义丰富类句子,理解时要从全文的主旨出发,再结合上下语境作答。

9.第⑫段将老祖母的眼睛比喻成“镜子”形象生动,而从段落整体来看,“镜子”这喻体的选择另有妙处,请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镜子是明亮而且可以反射万物的,画线句将祖母的眼睛比成“镜子”,体现了老祖母的观察力、洞察力之强,接着用“夜里”看见“云”后的“星星”喻祖母透过黑暗洞察光明美好:再用“白天”能抓住“马鬃上”的“风”喻祖母对动物细微动态的捕捉,整句话营造了草原意境,突出了老祖母对星星、马、狼等等草原景物、草原动物习性的谙熟,反映了老祖母与草原之间的交流,寄托了“我”对祖母的钦佩。

解析:本题要求答出喻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这一联系可以是表层的,也可以是深层的,题干要求答出“另有妙处”,也就是要求答出深层的联系。从文段内容来看,“夜里能看见云里的星星,白天能抓住马鬃上的风”,能看出哪只狼遇到了难处,这些内容所反映的不是眼睛的自然属性,而是老祖母对草原的熟悉,对草原上动物的熟悉,暗示出老祖母和草原之间的交流,体现出老祖母的洞察力。这也就是“镜子”与老祖母眼睛之间的深层联系。另一方面,作者从这一角度把老祖母的眼睛比喻成镜子,也正体现出“我”对老祖母敬佩和思念之情。

10.本文运用第二人称来指称“老祖母”,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用第二人称来指称主人公,仿佛作者对祖母直接倾诉,拉近了“我”与“老祖母”的距离,有利于叙述者情感的抒发。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也更能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中人称作用题的考查,一般情况下,文章中使用第二人称的作用有: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起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景或物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本文用第二人称来指称老祖母,既起到了增进“我”与老祖母之间的亲切感的作用,又起到了拉近读者与人物距离的作用,使读者容易产生共鸣。

11.文章结尾说“我亲爱的老祖母,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请评析“这样”一词所包含的道理。

参考答案:“这样”是指祖母把草原交给我的方式,包含着者组母在言传身教中严格地训练我,让我懂得如何养牛羊,如何面对、爱护华原上的生灵。这样”折射出了对草原应有的态度我们该用平等韩重、互惠互利的的最光对待草原上的伙伴,学会与草原对话,与自然物交流。祖母交给我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体现对草原生活、人与自然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传承。

解析:本题所考查的段落在文章的结尾,句子中的“这样”是对上文的总结,因此解答此题就要通读全文,筛选出能体现老祖母对“我”言传身教的信息,如对待草原的方式、对待草原的态度、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等,然后归纳总结即可。如老祖母让“我”抓抱小牛犊,体现出对“我”的严格训练”;交给“我”羊群,嘱咐“我”如何对待要生产的母羊,教育“我”“好牧人是会跟草原说话的人”,“你说牛儿羊儿和我一样,都是草原的孩子”,不让“我”伤害需要帮助的狼,这些都让“我”懂得爱护生灵,用平等的态度对等草原。


我把黄河给你

曹蓉

“我把黄河给你。”陈直起身,把手上的一块石头给我。

他说话的当下,我们正顶着烈日在黄河滩上拣黄河石。

我吓了一跳。他的口气好大。好像黄河是他的,从渺远洪荒的太古奔腾至今的黄河是他的。可他这么慷慨大方地就把黄河给了我。

当然,他所说的黄河其实是一块像黄河的石头。但是,我却相信,它是黄河。因为它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从160万年前它就随黄河一路走来,然后一直安静地守在这片黄河滩上。我能辨认它身上细致的水纹是黄河的血脉,那蜿蜒弯曲的姿势是黄河的形态,甚至我能感觉到八千年前伏羲经过黄河时在石头上留下的余温。

我一直相信,石头是有灵性的。

所以,我每到一处地方,只要有水流,有沙滩,我总会要拣一块小石带回去,其实是带回一段河流的记忆,带回一段如河流清澈的古老爱情。

在这黄河滩上,我仍然期望找到一块美丽的石头,把黄河带回家。而我的期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只是因为黄河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历史,有我们承载几千年的情感。

陈幸运地拣到了黄河石。而我赤脚踏着滚烫的沙滩,在众石之中寻寻觅觅,却一无所获。我不甘心,发誓要找到黄河石。当很多文人朋友上筏子漂流去了,我却固执地留在沙滩继续寻找。令我沮丧的是,我用了长长的时间,竟找不到一块烙下黄河印记的石头。我开始感到失望。

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长吟兄会把石头送我。当时,我连一点半推半辞的矜持都没有,就惊喜若狂地收下了他送我的黄河。

我是不是太贪心?我要了黄河。我要了轩辕的黄河,要了伏羲和女娲的黄河,要了每一个黄皮肤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黄河。

这么重的礼物,我能载得动吗?

返回成都之际,我把石头留在了西安。黄河仍在那里流淌着。它太重,太重,我载不动它。它属于昆仑山,属于黄土高原,属于这片黄色的土地,和每一个炎黄的子孙。

属你,也属我。

“这是乾坤湾。”他平静地说,那语气就像是每天都见到它而处美不惊。“黄河乾坤湾。”他又补充了一句,仍然很平静的表情。

“黄河乾坤湾!”我站在山巅惊呼起来。我是一个见了山,见了水,就容易激动的女人,何况我面对的是黄河,是伏羲的乾坤湾,又怎么能做到不动声色?

“你看,它像不像河图洛书?”他指给我看。

我极目远望,在沟壑纵横之间,在伏羲出生的叫伏义村的地方,与古道边一个叫河怀的村子之间,黄河到了这里,突然乾坤一转,来了一个S型的大转弯。像一条从混沌而来蜿蜒而至的游龙,怀抱了两条“阴阳鱼”,浑若一幅大化而成的太极图。真是啊,是玉帝丢落在黄土高原重峦叠障之中的河图洛书!

它一直在那里,从四面八荒的太古,从刀耕火种的旧石器时代,它就在那里,等着世人来参。

是谁发现了河图洛书?最先参透了宇宙天机?我故意考他。

伏羲。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传说,在久远久远的以前,太昊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常常在这黄河古道上徘徊。伏羲抬头看天,低头看地。有一天,他登上山巅,俯视奔腾的黄河呈S形从他的脚下流过。这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他顿悟玉帝丢落在黄河中的“天书图语”,参破“天机”。于是。伏羲按天书图语,演成八卦,创立了黄河文化,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智慧。自伏羲发现河图后,又差不多过了八百年,大地洪水泛滥。大禹寻找治水良策。相传有一天,他看见洛河中出现一只五彩神龟,背驮“洛书”,背上的纹理如同文字。于是,大禹发现了洛书,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而就在这片土地上,女娲用黄河的水和泥,创造了人类,捏出了泥做的男人,水做的女人,捏出了天地万物。西方人用上帝创世的传说,写下了一部经典传世的《圣经》,而中国人以自己诗意的方式,以自己独有的文化,打开了亘古永久的美丽神话,打开了文明之门。

望着眼前奔来眼底的九曲黄河,我忽然发现,它不是一个偶然的转弯。它是大化赋予给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命运转弯。

中国人需要这样的转弯,历史需要这样的转弯。

黄河是苍凉的。从高耸的昆仑山到浩瀚的太平洋,经草原,越沙漠,它历尽了多少沧桑,见过了多少边关的明月,大漠的风沙。

黄河是厚重的。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孕育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数风流人物。它与长江一样,承载着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和历史沧桑。

黄河是黄色的。我骄傲,我的皮肤是它的颜色。

黄河又是碧绿的。我知道,它曾经是一条清澈的河流啊。它是天上之水。我深信并且坚持,终有一天人类会还原它的绿。变绿了,变清了的黄河,仍是我心中那条悠悠万载滚滚东去的大河。

虽然我无法把黄河带回去,但它已经流入了我的生命和血脉,在我的心上流淌。

摘编自“人民阅读”网201931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题目“我把黄河给你”中作者采用了借代手法,用黄河石代指黄河,引起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给人强烈的震撼。

B. 文章依次叙述了得到黄河石、寻找黄河石、发现乾坤湾等事件,表现了作者对黄河文化的独到思考,表达了对黄河的眷眷深情。

C. 陈捡到黄河石,在“我”因找不到黄河石而沮丧时把它送给了“我”,让“我”明白了自己太“贪心”,故把石头留在了西安。

D. 文章中伏羲和大禹的河图洛书以及女娲造人的传说富有诗意,给文章增添了神奇的色彩,体现了黄河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感。

7. C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理解文本内容、主题,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题干要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曲解文意。“我是不是太贪心?”是照应“我连一点半推半辞的矜持都没有,就惊喜若狂地收下了他送我的黄河”,表明自己对寻找黄河记忆和历史的渴望。收下石头“并不是贪心”,把石头留在西安,是因为石头不该属于我一个人,而且它已经流入了我的生命和血脉里,不用带走,也时刻在。选项说,明白了自己太“贪心”,表意不当。故选C

8. 结合全文,说明画横线的句子中“转弯”的含义?

①黄河在流经伏义村和河怀村中间时一转,形成了仿如太极图的乾坤湾。

②伏羲创立了黄河文化,使中华民族从愚昧混沌转向文明智慧。

③这是大自然赋予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命运转弯。

解析:从关键词和表达技巧入手,联系上下文语境,体会句子的内涵,注意表层义和深层义。表层义就从字面意思分析即可,深层义就从常见主旨角度思考。“它不是一个偶然的转弯”,联系前文看,“它”指的是“黄河”,文章“转弯”写了几处,一处是“黄河……来了一个S型的大转弯”,是形成如太极图的黄河乾坤湾;一处是“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俯视奔腾的黄河呈S形从他的脚下流过……”,“转弯”指的是伏羲氏创立了黄河文化,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智慧。另外一处是划线句,“……我忽然发现,它是大化赋予给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命运转弯”。“中国人需要这样的转弯,历史需要这样的转弯”,这句话提示读者“转弯”有象征意义。不同语境赋予“转弯”不同含义,分条理解概括即可。

9. 文中三处画波浪线句子中的“陈”为什么不用“他”,请分别说明理由。

①第一处如果用“他”,就会指代不明,显得突兀,人物缺乏真实性,甚至会影响主题的表达。

②因为前面有大段抒情,如果第二处用“他”,在内容上就不能很好地衔接。

③第三处如果用“他”,缺乏亲切感,就不能够很好地表现好友对我的深厚感情,就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

解析:文中三处画波浪线句子中的“陈”为什么不用“他”,需找到这三处句子,再做称谓的变换比较,认真体会。

①第一处“陈直起身,把手上的一块石头给我。”开篇就用“他”,显得突兀,他是谁,指代不明,紧下文没有身份介绍,影响主题的表达。反推,用他,指代不明。

②“陈幸运地拣到了黄河石。”第一点,文中有前面的大段抒情在,结构上承接不连贯,再次突然用“他”,读者会有一段时间思考,这样用姓,直接点名,便于读者阅读,这是写作技巧;第二点与前面第一处形成对等匹配的句式,表达一种庄重的感情,说明他对黄河的感情,他的幸运其实源于他对黄河的感情,对黄河的热爱,在一个有特别有意义的石头前面,用人名更能体现一种厚重的感情。

③“我万万没有想到长吟兄会把石头送我。”第一点,第三处是要表现好友对我的深厚感情的,如果用“他”,缺乏亲切感,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第二点,表达一种惊喜的感情,这种寻黄河石不得,突然给我石头,得以释放我心中对黄河崇敬之情,这种感激之情,用名与感情是对等,是契合的。

2020届高考语文手把手教你做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点评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