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概述

发布时间:2011-11-20 22:18:49

概述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导演及作品,并略加评论。

答题要求:

1)、按“第一代”到“新生代”的顺序来谈,字数1000以上。

2)、每批导演至少要提到“三名导演及若干部作品”。

3)、指出他/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相对活跃的时期。

4)、指出每批导演的重要成就或贡献。

5)、大家在复习准备时,一定要结合教材及网络资料,力争论述得全面、简洁、准确。

参考资料(一):

中国电影从诞生迄今已经101年了。百余年来,中国电影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从无声到有声的转化,从黑白到彩色的更新,从国内到国际的跨越,从传统视听到数码视听的嬗变,从宣传工具到大众艺术的升华!此外,中国电影不仅为世界影坛奉献了“武侠功夫片”这一独特的影片类型,而且在所有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上,中国作品都曾数度大放异彩。

这些成就的取得,固然受益于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艺术的积累、观众/市场的支持等诸多因素,但历代导演们筚路蓝缕、前赴后继的不懈追求,显然可以说是推动中国电影前行的核心力量之一。

第一代导演

这是一批自学成材的电影导演,活跃于19101930年代。

张石川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其代表作有:《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等。他和郑正秋被并称为中国电影的奠基人。

第一代重要导演还包括:黎民伟/《庄子试妻》、郑正秋/《姊妹花》、任彭年、但杜宇、杨小仲、洪深、邵醉翁、史东山、王优游、徐桌呆等。

第一代导演的杰出贡献主要在于:

1、 从人才、资金、技能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为中国电影奠定了发展基础。

2、 开创了“家庭伦理片”和“武侠片”——这两种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的影片类型。

3、 为电影从默片向有声片过渡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开拓性探索。

第二代导演

主要指那些在1930年代开始独立执导影片、并活跃于19301940年代的导演。

最著名者为蔡楚生,其代表作有:《都会的早晨》、《新女性》、《渔光曲》、《迷途的羔羊》、《孤岛天堂》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批作品不但以其对商业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的兼顾,多次成为中国早期电影在票房和社会影响力方面的翘楚,而且这些作品也以其浓郁的平民情怀与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使得蔡楚生被誉为中国电影现实主义风格的奠基人。

这一时期的重要导演及作品还有:吴永刚/《神女》、《浪淘沙》;袁牧之/《都市风光》、《马路天使》;费穆/《小城之春》、《生死恨》;孙瑜/《大路》;沈西苓/《十字街头》等。

第二代导演的卓越成就在于:

1、 成功的实现了中国电影由默片向有声电影的过渡。标志作品为《歌女红牡丹》。

2、 使中国电影在思想和艺术上走向了成熟。

3、 让中国电影确立了自身的民族气质和社会声誉。

4、 尝试拍摄了中国首部彩色电影《生死恨》(1947,费穆)。

第三代导演

泛指那些1949年前后从影,主要活跃于“17年”时期的导演(19491966)。

他们主要由来自两种背景的艺术家构成:

1)、“红色”背景:主要指来自1949年以前中共军队里的文艺工作者,主要有“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谢铁骊等;“长春电影制片厂”(原“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沙蒙、吕班、郭维、王炎、王家乙、林农、苏里、武兆堤等;此外,还有1949年以后由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导演,如:“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王苹、严寄洲、李俊等。

2)、“旧上海”或“国统区”背景:主要指来自1949年以前上海地区的电影导演,如:沈浮、张骏祥、汤晓丹、桑弧、郑君里、石挥、谢晋等,他们大都集中在“上海电影制片厂”。

以上两部分人中最杰出的导演有:成荫、水华、崔嵬、凌子风(被誉为“北影四大帅”);谢铁骊、谢晋(被称为“南北二谢”)等。

成荫19171984):代表作为《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山》、《停战以后》、《红灯记》(样板戏)、《拔哥的故事》、《西安事变》等。他是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重要奠基人,其风格以“宏大叙事”见长。

水华19161995):代表作有《白毛女》、《革命家庭》、《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伤逝》等。其影片以塑造特殊性格的人物见长,具有含蓄凝练的风格。

崔嵬19121979):导演的代表作有《青春之歌》、《杨门女将》(戏曲片)、《小兵张嘎》、《平原作战》(戏曲片)、《红雨》;他主演的代表作有《宋景诗》、《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在中国导演队伍中,他是在“导演”与“表演”方面均很有建树的五位导演之一(其他四位:袁牧之、君里、石挥、姜文),崔嵬的影片以激情澎湃、感人至深见长。

凌子风19171999):代表作为《中华儿女》、《陕北牧歌》、《红旗谱》、《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其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揭示其内心世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谢铁骊1925~):代表作为《暴风骤雨》、《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样板戏)、《海霞》、《大河奔流》、《今夜星光灿烂》、《知音》、《包氏父子》、《红楼梦》(总导演)。其代表作是《早春二月》/1963年,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味。

谢晋1923~):代表作为《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大李、老李和小李》、《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牧马人》、《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最后的贵族》、《清凉寺的钟声》、《鸦片战争》等。在中国前四代导演中,谢晋是获得国内外各种奖项最多、拍片数量最多的导演,也是迄今我国所有导演中艺术生命最长的一位。其作品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传统,注重人物情感与性格刻画(特别是女性形象),激情洋溢,艺术感染力很强。他的创作风格被评论界归纳为“谢晋模式”,并在19801990年代引起过广泛争论。

桑弧19162004):代表作为《太太万岁》、《不了情》、《哀乐中年》、《太平春》、《祝福》、《梁山伯与祝英台》、《魔术师的奇遇》、《他俩和她俩》、《邮缘》、《女局长的男朋友》等。

桑弧谙熟市民观赏趣味,堪称“中国城市电影”的开拓者。他擅长中国式的家庭情节剧,其作品总是远离大时代的硝烟,聚焦于家长里短中的人情纠葛、世俗利益中的人际冲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市民阶层在个人事业或情感方面的焦虑与挣扎。

在新中国电影史中,桑弧有三个第一:拍摄了1949年后首部彩色戏曲片《梁祝》;首部彩色故事片《祝福》;首部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

第三代导演的历史贡献在于:

1、确立了“革命历史题材”这样一种新的影片类型,如:《南征北战》、《青春之歌》、《董存瑞》、《英雄儿女》、《地道战》、《地雷战》等。

2、集中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如:《农奴》、《刘三姐》、《阿诗玛》等。

3、创立了“歌颂型”喜剧电影,如:《大李、老李和小李》、《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李双双》等。

4、在戏曲艺术片的拍摄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天仙配》/黄梅戏/、《刘巧儿》/评剧/、《野猪林》/京剧/、《红灯记》/京剧/等。

5、在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成功实现了中国电影从黑白向彩色的跨越。代表作有:《梁祝》、《祝福》、《早春二月》、《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白毛女》(芭蕾舞剧)等。

此外,他们还在各自的作品中,成功地运用了大量旋律优美、传唱至今的电影插曲;他们还极大地拓展了农村题材、儿童题材影片的风格样式。

总之,第三代导演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在羁绊重重、危机四伏的创作状态中,仍然为中国电影留下了数十部经典作品。

第四代导演

泛指在文革前接受了电影教育,文革结束后,才开始独立执导的一批导演,他们主要活跃于1980年代前后。主要有:张暖忻、谢飞、郑洞天、黄健中、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丁荫楠、滕文骥、杨延晋、胡炳榴、董克娜、郭宝昌、颜学恕、翟俊杰、赵焕章、陆小雅、史蜀君、君正等。

他们的代表作主要有:

谢飞:《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1986/1989/1992/1995)

郑洞天:《邻居》/台湾往事》(1981/)

张暖忻:《青春祭》/《沙鸥》(1985)

黄健中:《小花》/《过年》(1979/1992)

吴天明:《老井》/《变脸》(1987/)

吴贻弓:《城南旧事》(1982)

黄蜀芹:《人·鬼·情》(1987)

丁荫楠:《逆光》/《孙中山》/《周恩来》(1982/1986/1991)

颜学恕:《野山》(1985)

杨延晋:《小街》(1981)

胡柄榴:《乡音》(1983)

孙羽:《人到中年》(1982)

陆小雅:《红衣少女》1984

史蜀君:《女大学生宿舍》(1983)

君正:《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1986)等。

第四代导演的历史贡献在于:

大力提倡并卓有成效地实践了“纪实美学”。这些来自国外的电影美学资源经过第四代的创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变成有效的本土话语,参与阐释并提升了本土电影的艺术水准。他们对以谢晋为代表的老一代导演的超越,对于中国电影从传统创作范式中走出来,回归电影的艺术本体,更新中国电影的视听语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有效地缩小了与世界电影的差距。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实践极大地淡化了“17”年电影中的“歌颂”主题,使中国银幕开始倾向于“非政治化”的大众题材,表现出了对普通人的情感和命运的真切关怀,并以其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真实人生的剖白震动了影坛,感动了观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代导演中还集中涌现了一批卓有建树的女性导演,如:张暖忻、陆小雅、黄蜀芹、史蜀君、君正等。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空前的。

第五代导演

整体上大都出生于1950年代,是“文革”结束后,北京电影学院培养的首批大学生(19781982)。他们的代表作主要涌现于1984年~1990年代,进入1990年代中期以后,尽管他们的艺术探索精神明显减弱,但“观众/市场意识”却大为增强,至今仍不断有颇具票房号召力的作品问世。

第五代导演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及其作品有:

陈凯歌:《黄土地》/1984、《大阅兵》/1986、《孩子王》/1987、《边走边唱》/1993、《霸王别姬》/1993、《风月》/1996、《荆轲刺秦王》/1998、《和你在一起》/2002、《无极》/2005等。

张艺谋:《红高粱》/1987、《代号美洲豹》/1988、《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活着》/1994、《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有话好好说》/1996、《一个都不能少》/1998、《我的父亲母亲》/1999、《英雄》/2002、《十面埋伏》/2004、《千里走单骑》/2005、《满城尽戴黄金甲》/2006等。

黄建新:《黑炮事件》/1985、《错位》/1986、《轮回》/1988、《站直了,别趴下》/1992、《五魁》/1993、《背靠背,脸对脸》/1994、《红灯停,绿灯行》/1996、《埋伏》/1997、《说出你的秘密》/1999、《谁说我不在乎》/2001、《求求你表扬我》/2004等。

田壮壮导演的作品:《红象》(1982年)、《九月》(1984年)、《猎场札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鼓书艺人》(1987年)、《摇滚青年》(1989年)、《大太监李莲英》(1990年)、《特殊手术室》(1992年)、《蓝风筝》(1993年年)、《小城之春》(2002年年)等。

吴子牛导演作品:《喋血黑谷》(1984年)、《鸽子村》(1985年)、《最后一个冬日》(1986年)、《晚钟》、《欢乐英雄阴阳界》(上·下)(1988年)、《南京大屠杀》(1995年)、《国歌》(1999年)、《英雄郑成功》(2001年)等。

此外,第五代导演还有:张军钊、周晓文、张建亚、冯小宁、霍建起、孙周、尹力、何群,女导演:李少红、胡玫、刘苗苗等。

第五代导演对中国电影的重大贡献在于:

1)、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奖项”,真正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

2)、他们以“全新的电影语言”使中国电影“从形式到观念”都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

可以说,第五代的崛起使中国电影步入了一个“新电影时代”……

第六代导演

大都出生于19601970年代,目前平均年龄在40岁上下,要比第五代小10岁左右。他们于1980年代中后期分别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等高校,并于1990年代初陆续开始拍片,最初以低成本的“地下电影”首先在国外引起关注。

1990年代中期,他们在国内逐渐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创作群体,其中以张元、王小帅、贾樟柯等人为代表。从1990年代末开始,第六代导演陆续回到“体制内”工作。尽管他们目前仍处于艺术生命的旺盛时期,但囿于个人素养和志趣等原因,近年却来鲜有重要作品推出。

(请按照类似上面“第五代”的做法,在网上或书刊中查找资料,进一步补充填上下列导演的其他作品和年代)

张元:《妈妈》、《东宫西宫》、《回家过年》、《江姐》(京剧)、《看上去很美》

王小帅:《冬春的日子》、《17岁的单车》、《梦幻田园》、《扁担姑娘》、《青红》

贾樟柯:《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

管虎:《头发乱了》、《上车走吧》

路学长:《长大成人》、《非常夏日》、《卡拉是条狗》

娄烨:《周末情人》、《紫蝴蝶》

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

章明:《巫山云雨》、《》

李欣:《谈情说爱》、《花眼》

阿年:《城市爱情》、《呼我》

此外还有:李虹/《伴你高飞》、金琛/《网络时代的爱情》、施润玖/《美丽新世界》和《走到底》、王瑞/《冲天飞豹》,田曦/《兵》、王全安/《月蚀》、吴天戈/《女人的天空》、毛小睿/《真假英雄》、胡安/《西洋镜》等……

尽管第六代导演已经出道十多年了,但迄今仍未推出一部享誉全国的作品,既没有赢得市场/观众的认可,也没有获得主流评论的尊重,更没有得到官方的肯定,几乎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状态,仅有的收获就是在国外的一些电影节上获得了一些边缘化的、常常是无足轻重的奖项,并且在国内的引起了一些微弱的反响。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十分有限的阅历与学养,使得他们既无力把握时代的脉搏,也无法剖析历史的沧桑,因而也就不可拍出切中观众兴奋点的作品,而常常以一种过于自恋的态度,把电影作为一种个人化的情感宣泄方式。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

尽管在个人经历与影片风貌上,姜文(1963年生人)和冯小刚(1958年生人)与第六代导演大相径庭,但他们开始独立执导影片的时间却与第六代导演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姑且也把他们放在这一批导演里。

冯小刚:《大撒把》(1992)、《永失我爱》(1994)、《甲方乙方》(1997)、《没完没了》(1998)、《不见不散》(1999)、《一声叹息》(2000)、《大腕》(2001)、《手机》(2003)、《天下无贼》(2004)、《夜宴》/2006等。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鬼子来了》(1999年)。

新生代导演:

目前平均年龄30岁上下,要比第六代小10岁左右(大都为19701980年代初生人),1990年代毕业于各大艺术类高校,随后开始陆续执导影片。

其中最具影响力、并较有品位的两位导演及其作品是:

陆川:《寻枪》(2003)、《可可西里》(2005

马丽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我们俩》

宁浩:《疯狂的石头》

此外还有:

《我和爸爸》、《陌生女人的来信》、《当梦想照进现实》/徐静蕾

《父亲·爸爸》/楼健

《押解的故事》/齐星

《苦茶香》/吴兵

《我的兄弟姐妹》/俞钟

《开往春天的地铁》/张一白

100个……》/滕华弢

《女孩别哭》/李春波

《天使不寂寞》/张番番

《我最中意的雪天》/孟奇

TV小子》/郦虹

《我是一条鱼》/李鸿禾

《王首先的夏天》/李继贤

《妈妈没有走远》/石建都

《像鸡毛一样飞》/孟京辉

《母亲快乐》/邓建国

《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黄宏

《井盖》(原名《完美女人》)陈大明

《恰同学少年》/赵燕国彰

……

目前来看,这批导演尚无振奋人心、堪称经典的作品出现,一切尚待时间的磨练与检验……

纵观20世纪以来中国导演的精神历程和生存环境,我们会发现:不同话语背景中的艺术家曾面临不同的历史要求,追寻不同的艺术理想,塑造不同的电影形象:

第一代导演初创电影形态,以言情与武打,挣扎在早期资本上海的票房商海,在为中国电影培育了最基本的人才、资金、技术根基的同时,也为我们奠定了至今仍是中国电影主流样式的两种类型片——伦理情节剧与武侠片。

第二代导演受命于民族危难之时,凝重的影像深切地寄托着人民的苦难与希冀,是他们赋予了中国电影以思想和成熟的魅力。

第三代导演周旋在荒唐而残酷的政治旋涡之中,尽管起伏跌宕的生存环境像镣铐一样,时常束缚着他们艺术创造的翅膀,但在那个时代所流传下来的“红色丛林”中,我们还是能够发现闪烁着他们的智慧与才华的奇葩异卉……

第四代劫后重振,一面在现实与艺术间摸索着电影的本体皈依之路,一面把中国电影从歌功颂德的陈词滥调里解放出来,重新回归到了“大众艺术”的百花园中。他们承前启后、功不可没。

第五代置身启蒙大潮之中,他们以对影像和历史的崭新表达,在折服了世界影坛的同时,更让中国电影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六代和新生代导演侧身商业时代,他们受到体制与市场的双重压力,加之他们大都思想苍白、情感漂浮,这常常使他们那变幻的影像如同丢失了灵魂的傀儡般虚弱乏味,但是他们毕竟还人在旅途,毕竟还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因此,成长的未来是可以期冀的……

回眸百年中国电影史,在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时间流脉中,民族影像摇曳不定,时而晦暗,时而明朗,时而欢愉,时而阴郁,时而多采、时而单调……

繁衍于动荡的百年长河之中,每个代群的导演都经受了剧烈的身心冲击和思想嬗变。他们将个人的艺术抱负和家国理念倾注于那一个个亦真亦幻的画格之中,建构了一幅幅时空特征鲜明的民族形象。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影像背后,凝聚着政治的阴晴、观念的变更以及艺术和技术的创造与冲动,每一代导演的成败荣辱都是一个时代兴衰的缩影。

中国电影兴起于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的上海;中华民族在历经一个世纪的苦难曲折之后,在21世纪初的今天最终还是回到了市场经济的轨道里。目前,以“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经济正在中国高速增长,而经济贸易的自由化必将导致政治权力的多元化和民主化。也许,在真正摆脱掉政治的羁绊之后,中国电影的春天才能最终到来!

遗憾的是,我们无法预知在那时挺立潮头的将是我们的第几代导演了……

——

各位同学:

以上仅供参考,在准备考试、实际答题时,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压缩、提纯、修正、改写!

史博公

中国电影史概述

相关推荐